印支野豬

印支野豬

印支野豬(學名:Sus bucculentus):外貌與歐亞野豬相似,身長約1.5-2米不等,體重可達50千克以上,其毛質粗硬,可做為鬃刷

只在越南和寮國的安那米特山脈才有,但少量的標本甚至排除了一個大致的範圍圖。該地區的典型棲息地是潮濕的闊葉林,混有竹子和棕櫚樹。僅分布於越南和寮國,最後一次發現是在1995年獵殺的個體,可能已經滅絕。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印支野豬
  • 拉丁學名:Sus bucculentus
  • 別稱:越南野豬、大嘴野豬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偶蹄目
  • 豬亞科
  • :豬屬
  • :印支野豬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與年代:Heude, 1892
  • 英文名稱:Indo-chinese Warty Pig、Heude's Pig、 Vietnam Warty Pig
  • 保護級別:滅絕(EX) IUCN標準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相關研究,保護現狀,保護級別,滅絕原因,

物種學史

1892年在越南南部採集的兩個頭骨描述了印支野豬,據稱是從同奈谷胡志明市附近採集的。湄公河以東(18º19'N,104º44'E)的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安納米特山脈的班尼·姜(Ban Ni Giang)報導了另一種標本(一個不完全但顯然是雄性亞成體的頭骨)。 但是,2006年對線粒體DNA數據的分析表明,來自安納米特北部的印支野豬毛色淺,體形長,臉長,此豬可能與東南部湄公河流域的歐亞野豬的相對淺色形式相同。 。 因此,該物種的有效性令人懷疑,它可能是歐亞野豬的同義詞。

形態特徵

印支野豬外貌與歐亞野豬相似,體長約1.5-2米不等,體重可達50千克以上,其毛質粗硬,可做為鬃刷。這是一個謎一般的物種,在1892年根據兩個頭骨被描述形態,沒有完整的標本被研究過,也沒有活的動物被確認或觀察過。頭骨特徵表明印支野豬與爪哇野豬相似。關於印支野豬是否代表一個獨立的物種、一個雜交種或一種具有極端頭骨特徵的歐亞野豬的爭論尚未解決。
歐亞野豬歐亞野豬

分布範圍

分布於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和越南。
印支野豬分布圖印支野豬分布圖

相關研究

1997年,格羅韋斯(Groves)等人宣布重新發現了寮國的印支野豬,自1892年首次被描述以來,這一野生豬物種一直未被記錄。儘管新樣本的鑑定最初是基於形態學,但作者也使用了與歐亞常見的野豬S.scrofa(基於對編碼線粒體12S核糖體RNA的327個鹼基對的分析)7%的序列差異作為物種狀態的支持。考慮到一個相對保守的基因報告的巨大差異,以及在任何公共資料庫中都沒有序列,科學家們分析了來自標本的一個額外的組織樣本,發現只有0.6%的差異。更廣泛的分析將樣本放在歐亞野豬的分化枝內,提出了對印支野豬的物種狀況的質疑,並證明了在確定物種時需要系統發育和形態證據。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滅絕(EX)。

滅絕原因

由於該物種的分類狀況令人懷疑,因此被列為“絕種”,沒有關於其種群狀況的可靠信息,其滅絕的可能原因可能是與“雜種”型豬的雜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