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印度菜(Indian cuisine)是結合藥材和香料製作的樸實簡單、作工精細的菜餚。
印度菜以
咖哩聞名,主要依魚、肉、菜等不同食物來調和多種香料,既不掩蓋食物本身的天然滋味,又有濃郁的香味。咖哩
羊肉、酥炸鮮蔬等都是較普遍的印度佳肴。另外,
印度奶茶及飯後甜點也極具
地方特色。
印度菜的
咖喱味很濃,其中
洋蔥占有絕對主導的地位。
印度咖喱是用它熬成的,菜是用它炒燴出的,肉類是用它浸泡的。據說,印度菜所放調料之多,恐怕是世界之最,每道菜都不下10種調料。
印度菜的烹調方式是以香料和
香草為主,帶出種種不同的特別香味,而辣的味道並不是最主要的,而咖喱只屬於其中一種菜式。
歷史
印度共和國有十多個民族。居民多信
印度教,還有
伊斯蘭教、基督教、
錫克教、佛教。在飲食上一般以稻米、麵食為主。印度人不吃牛肉但喝牛奶,並善於調製奶製品。在口味上尤喜食咖喱,嗜好酸辣,成菜湯寬,重油重色。烹調方法以燒、煮、
燴、炸、炒、為常見。飲食時人們喜用手抓食,高層人物多用刀、叉、勺食之。葷菜烹製,喜用掛糊,不善用漿,丁香、八角、小茴、
豆蔻、辣椒粉、
黃姜粉、格拉瑪什拉粉用量驚人。
紅茶為印度一大特產,飲用時需燒煮,並加入白糖和奶粉。在眾多的印度菜餚中,咖喱類菜為其最大特色。
印度人不怎么喝湯,且以各式餅類取代
米飯為主食。但是有一種印度式炒飯,米粒飽滿纖長,咬勁鬆軟,放多些水蒸煮也不會粘糊,呈現出潤澤的金黃色。而說到其主食膳餅,則有些類似台灣的
炒餅,但薄了許多,且僅為炸與烤二種。像以芥麥粉加入沙拉、油、糖、鹽、牛奶,揉成球狀後剷平,立即置入鍋中炸成中空膨酥的麥餅,再沾上酸酸甜甜的
芒果醬或咖喱泥入口,當脆嫩的餅皮碰上那用芒果、水蜜桃、薑絲、菜果醋混合煮成的冰鎮糊醬,口感極佳。另外還有一種奶油煎餅,平鋪上揉入香奶油的麵團,塗各式口味泥末食之,外酥內軟頗為可口。
說起印度菜中
開胃菜的特色,比起主菜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用機器壓製成的黃豆泥,由於泥中添加胡椒粒和鹽巴,吃時不妨以油炸方式使薄片上部分鹽分流失,口感較不鹹且符合健康原則。嗜辣者不妨撒點辛香粉和稠
咖喱,別有風味。香酥的咖喱脆餃素有“孟買蝴蝶”之稱,外皮似越式
春卷皮,內包二種口味,馬鈴薯或肉醬,且吃得出
青豆仁、青辣椒丁和
洋蔥香,若沾上特製的綠醬一起食之,口感則豈只是單純驚奇而已。因為這綠醬可是用香菜末、洋蔥、鹽、檸檬汁、青辣椒作成的泥狀蘸料。另外,印度人最愛吃的除了洋蔥、咖喱、膳餅之外,還有各式
乳酪製品。最特別的吃法分為甜與鹹兩餅,潤顏又助消化。如黃瓜奶露,在新鮮
檸檬糊狀乳酪里放入小黃瓜、洋蔥及番茄,酸鹹開胃。另一種液態飲品酸乳,裡面可隨個人喜好添加糖、鹽或者甜朱古力粉。由於宗教信仰的緣故,印度菜多
羊肉、魚、雞肉與鮮蔬菜養生素(指可吃蒜、洋蔥)。各食材依不同香料烹調出“指”頰留香的美醇原汁
燴菜。最典型的就是乾燒咖喱蝦。先以鮮蝦浸入燙
咖喱汁中除腥,再加入香料爆香塊炒,瀝汁後起鍋,肉質彈性特佳。另外就是有名的
咖喱雞,不油、不辣、淡鹹適中入味,需有信手拈來的火候功夫才行。
不喝湯的印度民族,餐後來杯乳酪飲料可去飽脹感。或者來杯印度的大吉嶺奶茶。印度茶是直接將茶配入牛奶,加上姜、糖、香料慢火細煮二分鐘。或者直接加入煉乳即可。另一道極品“玫瑰奶油茶”,柔滑純郁的玫瑰香味撲鼻先醉,含入舌尖,純香微蘊,更易醉人。
馬薩拉茶要添配生薑與小豆寇。飲水是從上面滴下來用嘴接,飲茶是倒入盤中用舌舔。習慣於分餐制多系席地圍坐,右手抓食。
分類
按流派分
印度菜可分為南北兩大菜系,北印度菜的口味以微辣為主,以
咖喱為特色,菜色清爽,更受歡迎,所以世界各國的印度菜多是北印度菜。
南印度菜系,香料多用咖喱葉和芥末子,口味較重,以酸、鹹、辣為主,原料多用
椰子,菜式簡單。
按辣度分
印度菜看起來品種繁多,大體可以分為微辣、中辣和辛辣三個類型:
微辣(KOMAR)——用
洋蔥泥、杏仁等來調味,味道微甜,完全不辣,比較有營養。
中辣(CURRY)——用咖喱調味,最典型的印度菜。紅咖喱、綠咖喱、黃咖喱在印度菜中都很常見,味道屬於微辣或中辣,比中國川菜辣味稍弱,但是仍然感覺比較刺激。
辛辣(VINDALOO)——屬於印度菜中最辣的一種,加辣椒粉製作而成,味濃汁辣,是印度西部沿岸地區的名菜。通常說來,印度北方菜的味道微辣,而南方菜味就很辣,這也是由於印度南北氣候的差異造成的。
特點
印度菜的咖喱味很濃,
洋蔥占有絕對主導的地位。印度咖喱是用它熬成的,菜是用它炒燴出的,肉類是用它浸泡的。
你如果在印度的餐廳吃飯,看到這樣的菜品,千萬不要以為是菜做壞了而大驚小怪。印度人只吃
羊肉、雞肉和一些海鮮,在印度,你不會吃到其它的肉類。因為印度人多為素食主義者,所以為了補充蛋白質,豆類就成了他們每餐必吃的東西,並永遠作為他們的一道主菜呈現給賓客。
在許多正式的場合,印度人用
刀叉吃飯,但私下裡,他們還是習慣於用
手抓飯。因為他們覺得,那樣的食物沒有矜持,如果你在印度人家裡作客,一定要嘗試用手抓飯的樂趣。也正因為這一習慣,使得印度菜大部分為糊狀,這樣便於用
手抓餅或米飯拌著吃。而且,印度菜的吃法也很特別,是中西合璧的,即:用刀叉、卻是大家一起點菜一起吃。
印度人的主食是麥麵餅和大米,每餐都是先吃餅,然後再吃
米飯。印度的米飯用叫做BASMATI的米做成,世界有名。這種米形狀細長,味道濃香,是由於印度的氣候決定的——半年乾燥,半年濕潤。如果你去到印度北方,會覺得菜的味道是微辣的,而你去到南方,就會覺得菜味很辣,這也是由於南北氣候的差異造成的。由於印度南方植物多,因此盛菜的器具多為
芭蕉葉、香蕉葉等植物葉子,很漂亮。
如果你是第一次在印度吃飯,那么你一定要點名為PAPAD的小吃和叫做“
咖喱角”的頭盤,主菜應該點一些TANDOOR燒烤,甜品則要點家鄉優酪乳(DAHI),最後還要要一杯
香料印度茶(MASALACHAI)。我覺得,吃印度菜,非常的異域,它體驗的是神秘的味道。
印度菜強調食材新鮮,香料更是現磨的,烹調各種辣度的
咖喱,極富層次感;大量拌入
椰漿和優酪乳,以增加醬汁的濃度與香味,也是其特色之一。
印度人在食材的選擇上比較單一,通常只是雞肉、
羊肉、海鮮和各類蔬菜;調料雖然種類繁多,但是每道菜都會有一款比較主要的調味料,比如孜然、
馬薩拉等;菜餚的烹飪方式也相對簡單,有燒、烤、炒等幾種。食客點餐時,只需選擇食材、主要調料和烹飪方式,印度大廚絕對可以按照你的口味和要求製作出美味的菜餚。
印度菜口味較濃,但愈往北部則口味漸淡,一般食物的烹調法自古以來就受蒙古人的影響。其中最受人歡迎的一道菜叫做坦肚喱(Tandoori),是用香料醃過的雞,放入一種印度特製的爐灶上用文火烤,烤到一定火候,即雞肉的芬芳開始溢出而肉汁也未被烤乾時,吃起來十分美味可口。
除了用雞烤之外,魚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烤,一樣的美味可口。還有一道叫做“可馬”的
咖哩料理也很受歡迎,是把肉用凝乳泡軟即可食用,味道很特別。
印度還有一種“
家常菜”,普通老百姓常常都吃這個,是用一種未切的麵包叫Nan,用來和
米飯一起配著咖喱吃,米飯的清香夾帶著咖喱的美味,定能讓你一飽
口福。
吃印度餐,最好飲紅酒或啤酒,因為這兩種酒都比較清口。特別推薦“印度啤酒”(KING FISHER)——印度最有名的啤酒,與濃烈味道的印度菜搭配起來感覺剛剛好。
調料介紹
印度咖喱
印度菜餚和咖喱是密不可分的,從
開胃菜到點心,都糅合有或濃或淡的咖喱香,從北方的微辣到南方的超辣,咖喱隨著地域的變化辣的程度也逐漸在升級。
印度可說是咖喱的鼻祖,地道的
印度咖喱會以丁香、小茴香子、
胡荽子、芥末子、
黃姜粉和辣椒等香料調配而成,由於用料重,加上不以
椰漿來減輕辣味,所以正宗的印度咖喱辣度強烈兼濃郁。正因為印度咖喱太辣,不太合廣州人的口味,所以印度白咖喱鮮菌是在
咖喱粉中加入了
腰果茸、乳酪和
奶油,令
咖喱味來得有些淡,但吃來仍有淡淡咖喱香;配合上鮮白菌就更健康,絕對是老少皆宜。印度咖喱
雜菜,則以
洋蔥、蒜頭、姜、腰果、茴香子等調配成印度咖喱,味道甘甜不算太辣,配合雜菜就更能中和辣味。
印度菜用的咖喱通常都是粉狀的,咖喱,印度話叫Masala;要認識Masala,要先認識辣椒———印度話叫Mirch,紅的叫Lal,綠的叫Hari,只有紅的用來煮咖喱,但煮出來的不止紅色,還有黃有綠、有橙有啡,大中小辣兼而有之。而
印度咖喱中更是可分重味和淡味兩種,黃咖喱、紅咖喱和瑪莎拉咖喱屬重味,綠咖喱、白咖喱屬淡味。一般來說,白咖喱與
羊肉、綠咖喱與豆腐、瑪莎拉咖喱與海鮮、黃咖喱與羊骨、紅咖喱與雞是比較好的搭配。嘗試印度菜式,還請“點紅選綠”,由最不辣吃到最辣,階梯般體會其中的層次同深度。
胡椒
(Pepper)香料中的國王。在印度,上等的胡椒出產於
喀拉拉邦一帶。
辣椒
(Chillie)印度產有不同的顏色、大小的辣椒,辛辣味的程度也不同。印度菜一定有辣椒調味,不然就不叫印度菜。
肉桂
(Cinnamon)印度的肉桂和歐洲cappuccino上酒的肉桂粉完全是兩回事――圖中那一條條像樹皮的東西就是印度肉桂。口感甜而芳香濃郁。是
印度奶茶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做法很簡單,就是把肉桂和
紅茶茶葉、牛奶一同煮開。印度最好的肉桂也產自
喀拉拉邦。
葫蘆巴
(Fenugreek)性溫熱,帶有一種類似於
苦瓜一樣的清苦味道。煲
排骨湯、魚湯、雞湯的時候加入三四勺就行,煲出來的湯清涼潤肺,還能降低血糖和膽固醇。主要出產於印度的
古吉拉特、
拉賈斯坦等邦。
G-masala
G-masala即Garam Masala,是印度極為普通的一種調料,它的配方也隨地域的不同有所變化。 最普遍的配方就是加以黑白鬍椒、丁香粉、月桂葉粉,長鬍椒(叫做Pippali,也可以用辣椒代替)、當地產的孜然、肉桂粉、
小豆蔻、肉豆蔻、
八角茴香、芫荽籽兒。由於地域不同,當地的其他調料也會被加入。但沒有哪一個被認為比其他的更正宗。
有些配方將香料和香草混合,另一些則把香料碾碎與水、醋或是其他液體攪拌做醬。如用椰奶醬等。有時候堅果、蔥頭和蒜也是不必可少的原料。一般Masala是在用之前就做好的以很好的釋放它獨特的味道。
眾所周知Garam masala的味道還是會因個人口味及地區不同而不同的。印度西北地區的Garam Masala一般包括丁香、
小豆蔻、桂皮,八角茴香或肉豆蔻。如果立即使用的話就可以加入黑胡椒,但要保存的話,不免香味就要遜色不少。一般袋裝的Masala相對用的都是比較便宜的香料,如乾的紅辣椒、乾蒜粉和
乾薑粉、芝麻等等。同時袋裝的Masala在製作過程中直接買入調料粉進行配製,因保存不當而失去原有的香氣。然而整個或保持新鮮的香料在烹飪的時候放入打碎機攪拌使用則不會失去任何香味兒,而為整道菜填色不少。一般在使用Masala的時候,要在動、植物油中炒出香味再放入其他食材。許多印度或巴基斯坦的廚師都不用粉狀做好的Masala,而選用整個的香料和
香草來烹飪菜餚。可見它們的不同之處!
在一些菜的製作過程中,放入調料的順序還是有許多講究的。就已喀什米爾的一種叫 Roghan josh的咖喱為例,芫荽、姜、辣椒要分別研磨。其他需用的調料也要分別研磨碎備用,放入的時候也是有主次順序的。一般先放芫荽,然後逐次是薑末、Garam masala,最後再放辣椒。
特色菜譜
泊蘭饢
特色:
米飯和
烤餅是印度人的兩大主食,烤餅更加突出一些。印度家家戶戶都有製作燒烤的烤爐,印度語中烤爐叫“TANDOOR”。“泊蘭饢”是將未發酵的麵粉和勻,放在烤爐中烤成的
薄餅。“泊蘭饢”相當於西餐中的餐包,味香且有嚼勁,也因此不同於“
印度拋餅”。
什錦咖喱鮮蔬
特色:很多印度人都是素食主義者,所以蔬菜類的菜品在餐桌上必不可少。“什錦咖喱鮮蔬”就是將菜花、土豆、豆角、胡蘿蔔等蔬菜切成各種大小不等的塊,放在一起清炒,最後放入咖喱進行調味。這也是一道很典型的印度菜。
菠菜奶豆腐
特色:“PALAK”是印度語裡的菠菜,“PANEER”是印度語中的
奶豆腐。做法則是將菠菜打成汁,和奶豆腐一起翻炒,相應加一些印度調料,可以根據點菜人的口味進行調整,通常被製作成微辣的口感。此菜奶香濃郁,入口潤滑。
孜然青豆米飯
特色:印度人習慣於在吃完餅之後吃米飯。印度的米飯用一種名叫BASMATI的米做成,由於印度半年乾燥、半年濕潤的氣候,這種米形狀細長,味道濃香,世界聞名。“孜然青豆米飯”是先用豆油炒香
孜然,再放青豆和米飯翻幾下出鍋,孜然香味很容易引發人的食慾。
馬薩拉咖喱雞
“馬薩拉咖喱雞”口味屬於中辣,帶有少許酸味,最適合用
烤餅卷著吃,通常會讓食客吃不停口。 特色:“CHICKEN TIKKA”是一種印度傳統燒雞肉,在這種燒雞肉里再加入咖喱和
馬薩拉調料。
印度炒麵
是道味道非常特別的麵食。由於meegoreng是馬來文,所以又有人稱之為馬來
炒麵。其實,這道麵食是出自印裔回教徒(又稱嘛嘛mamak)。
印度炒麵特別之處,在於它的調味料中,加入了蕃茄醬和辣椒醬,吃起來酸酸甜甜的,有點類似淋上蕃茄醬的
意大利麵。一般的印度炒麵,材料有馬鈴薯、炸豆乾、豆芽、雞蛋等,多是蔬菜。其實,材料方面可以隨個人喜好,只要知道炒印度面的基本調味,就可以自行變化。想吃素的,可以只放蔬菜,不喜歡吃雞肉的,可以蝦仁、
魚板、魷魚等取代。若沒有
酸柑汁,可以檸檬汁或白醋取代。若喜歡吃口感比較硬一點的麵條,在炒麵的過程中,可以少放一點水;反之,則多一些。這道麵食一定要趁熱吃才好吃。
OLC
印度人在就餐時,通常還會點一道名叫“OLC”的小菜,即
洋蔥(ONION)、
檸檬(LEMON)和辣椒(CHILLI)。廚師把這三樣東西切成片狀,放在盤中,食客隨時用手抓著放入口中。由於印度人特別愛吃
咖喱菜,所以需要有“OLC”來中和咖喱過於濃重的味道。
首次吃印度菜,有幾樣東西一定要品嘗,比如“開胃小吃”(PAPAD)、“印度爐燒烤”(TANDOOR)、“優酪乳甜品”(DAHI),最後還一定要點上一杯“
印度拉茶”(MASALA CHAI)。
印度拉茶
“印度拉茶”的製作方法是:先把水燒熱,加入立頓
紅茶和姜燒開,再加奶燒開,最後放入
馬薩拉調料。廚師如果想“作秀”,還可以將茶水在兩隻茶杯間來回傾倒,展示“拉茶”的製作。
“印度拉茶”冬夏皆宜,冬天飯後熱飲,更有助於暖身。
菜譜及做法
印度風味咖喱雜菜
特點:異國風味,口味豐富。
原料:
白菜花 1棵,花椰菜1棵,牛肉 200g ,
洋蔥1/2個,大蒜 2瓣,胡蘿 1根,
朝天椒1支
咖喱粉4湯匙(60g),牛奶200ml,清水200ml,鹽1茶匙(5g),植物油 2湯匙(30g)
做法:
將白菜花和花椰菜洗淨,摘成小朵。胡蘿蔔去皮切薄片。朝天切碎。
洋蔥剝外皮,切碎。牛肉洗淨,用廚房紙巾擦淨水分,然後成1cm大小的方丁。鍋中放入適量熱水,燒沸後將胡蘿蔔片、花椰菜和白菜花放入,氽煮3分鐘,然後取出瀝乾水分,放入盤中待用。
中火加熱鍋中的植物黃油,待融化後放入牛肉方丁、朝天椒碎和洋蔥,翻炒片刻後再調入
咖喱粉和鹽拌炒至勻。
接著調入牛奶、清水、花椰菜、白菜花和胡蘿蔔片,小火慢慢燴制15分鐘即可。
印度炒麵
主料:麵條- 500g,高麗菜- 200g,雞肉- 200g
輔料:辣椒- 1條,
酸柑汁- 3湯匙,青蔥- 適量,蒜蓉- 1湯匙
調料/醃料:蕃茄醬- 3湯匙,辣椒醬- 3湯匙,醬油- 1湯匙,鹽- 0.5茶匙,味素- 少許,胡椒粉- 少許,
醬油膏- 1茶匙
做法:
雞肉切成細條狀,加少許
太白粉,拌勻。高麗菜切粗塊。辣椒切片。青蔥切段。
爆香蒜蓉後,放入所有的材料和調味料(除了蔥段),翻炒均勻,倒入半小碗的清水,炒至水份收乾,撒入蔥段攪拌均勻,即可上碟。
禮儀
品嘗一個國家的菜餚,並不只在滿足口腹之慾,更多的時候是在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印度菜在菜式創造和就餐禮儀上,都已經逐漸變得更加國際化,但是有一些細節仍然需要外國食客們注意,否則仍有可能在餐桌上貽笑大方。
就餐也要拿捏時間
印度菜
印度人通常一天只吃兩頓飯,第一餐是在上午8點以後,第二餐基本在晚上8點以後。但是習慣西式生活的印度人,也開始一日三餐,每餐包括
開胃菜、湯、主菜和甜點,根據個人食量點菜,也可以不要開胃菜。
如果和印度人同桌吃開胃菜,吃得太快或太慢都是不好的,最好儘量保持和對方相同的速度把菜吃完。甜點和茶一定要等到飯後再端上餐桌,否則也是對客人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印度人實行分餐,所以吃多少盛多少,不要剩菜。“
手抓飯”的也有其樂趣和忌諱。
“手抓飯”是印度人長久以來的就餐習俗,吃飯前他們會先洗淨手,然後準備就餐。如果去印度人家裡做客,一定要嘗試“手抓飯”的樂趣。也正因為這一習慣,使得印度大部分菜都被製作成糊狀,這樣才便於用
手抓餅卷著吃,或是抓米飯拌著吃。而且,印度菜的吃法也很特別,是東西方的融合,既使用
刀叉,也要大家一起點菜一起吃。
特別要注意的是,印度人用手也是有忌諱的,那就是他們只用右手抓食物,而左手絕對不得用來觸碰食物。印度人認為,左手是專門用來處理不潔之物的,因此吃飯時,他們的左小臂一般沿桌邊貼放,手垂放於桌面以下,或是乾脆把左手藏在隱蔽的地方。
用餐結束,服務員會給客人用小碗端來洗手水,水裡漂著用於清潔的檸檬片和用於裝飾的花瓣,當然,只能清洗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