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米耶·畢沙羅

卡米耶·畢沙羅

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法國印象派大師,生於安的列斯群島聖托馬斯島,1903年於巴黎去世。

在他去世前一年,遠在塔希提島高更寫道:“他是我的老師。”在他去世後三年,“現代繪畫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錄中恭敬地簽上“保羅·塞尚,畢沙羅的學生”。

卡米耶·畢沙羅,在印象派諸位大師中,畢沙羅是唯一一個參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覽的畫家,可謂最堅定的印象派藝術大師。畢沙羅是始終如一的印象派畫家,是印象派的先驅,有印象派“米勒”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米耶·畢沙羅
  • 外文名:Camille Pissarro
  • 國籍:法國
  • 出生地:列斯群島的聖托馬斯島
  • 出生日期:1830年7月10日
  • 逝世日期:1903年11月13日
  • 職業:畫家
  • 主要成就:印象派藝術大師
  • 代表作品:《塞納河和羅浮宮》《雪中的林間大道》《蒙福科的收穫季節》
人物年表,人物生平,印象派畫家,概念釋義,分類,人物評價,代表作品,

人物年表

1830(出生) 7月10日,傑考布·亞伯拉罕·卡米耶·畢沙羅(Jacob Abraham Camille Pissarro )生於法國聖托馬斯(Charlotte Amalie, St. Thomas)。母親是蕾切爾·瑪匝娜-坡美(Rachel Manzana-Pomié),父親亞伯拉罕·加百列·畢沙羅(Abraham Gabriel Pissaro)是一個葡萄牙-西班牙系猶太人
卡米耶·畢沙羅卡米耶·畢沙羅
1842(12歲) 少年畢沙羅離開聖托馬斯前往法國巴黎的一所寄宿學校學習。
1852(22歲) 畢沙羅同丹麥大師弗里茲·梅爾貝(Fritz Melbye)行至委內瑞拉。
1855(25歲) 畢沙羅再度前往巴黎,在許多著名學院(諸如École des Beaux-Arts 和 Acaidémie Suisse)和繪畫大師(Jean-Baptiste-Camille·柯羅和 Charles-François·杜比尼)處求學。
1870(40歲)普法戰爭爆發,畢沙羅被迫逃離在路維希安(Louveciennes)的家。
Acaidémie Suisse 桃樹Acaidémie Suisse 桃樹
1871(41歲) 畢沙羅返迴路維希安,發現自己的寓所已被普魯士士兵徹底摧毀。畢沙羅決定攜家人至倫敦避難。
1893(63歲) 杜蘭-德魯(Durand-Ruel)在巴黎舉辦了一個大型畫展,其中包括46副畢沙羅的畫作。
1903年(73歲) 11月13日,畢沙羅在巴黎逝世,葬於拉雪茲公墓(Père Lachaise Cemetery )。
畢沙羅自幼便對藝術表現出濃厚興趣,但直至二十五歲才有機會到巴黎接觸藝術界。他在巴黎結識了畫家柯羅,後來又在私人畫室認識了莫奈塞尚巴齊耶雷諾瓦西斯萊。他早期所繪畫的巴黎風景,在1864 至 1870 年間均入選官方畫展。
1870 年,他去了倫敦逃避戰火;回國後,他的作品便開始不再被官方沙龍接納,自此,他的命運就和印象派畫家緊緊扣在一起。與其他印象派畫家一樣,他的作品同樣受日本藝術所影響。他以明亮的色彩和顫動的筆觸來表現當代的風景。
懷著強烈的好奇心,畢沙羅還不斷探索新的技法。
1885 至1890 年間,他跟隨了畫家秀拉(Georges-Pierre Seurat)以點描法(Pointillism)繪畫,但後來又重拾原來的技巧。
1892 年,畫商杜朗 — 盧埃爾為他舉辦了大型回顧展。此後,畢沙羅潛心描繪城市景致,尤其喜歡以俯瞰的角度捕捉巴黎的街景,把焦點集中在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上,而這類作品終為他贏得國際聲譽。

人物生平

畢沙羅,法國印象派大師。畢沙羅的父親是法國猶太商人,指望子承父業,在畢沙羅11歲時被送往巴黎學習,17歲回家經商,但他傾心繪畫,不得不在22歲時棄商從藝。他自己說“割斷了我同資產階級生活的關係”,又來到巴黎進入丹麥畫家麥爾的畫室學畫,並在藝術學校短期學習,但他更重要的是在畫室之外學習。1855年初到巴黎的年輕人遇上了萬國博覽會,浩如煙海的美術名作令他陶醉,更令他激動的是柯羅的風景畫,從此傾心風景寫生。他曾拜訪過柯羅,接受大師的指點和忠告,他70年代的作品深受柯羅影響。畢沙羅十分好學,善於汲取同時代其他畫家的長處並融於自己的藝術創造之中。米勒、庫爾貝和杜米埃的風格都曾在他的畫中出現過,這使柯羅說他不專一。在以後的年代中,儘管他還是不斷追隨他喜愛的大師、畫家和朋友們而改變自己的畫風,但莫奈對他的影響卻是決定性的。1871年因戰亂逃往英國結識了莫奈,從此決定了他們的事業終生連在一起,他們志同道合,互相促進。他生性隨和,太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易受別人影響,但他具有大畫家的氣質和功力,終歸沒有失掉自己。他還是一位獨具慧眼、寬容大度的畫家,他善於發現天才和扶持天才。例如塞尚,當人們僅僅把他當著一個風格粗放、不可理喻的畫家時,他卻預言過塞尚將來必有大成就,而且在自己的繪畫中吸收過塞尚的畫法,米勒、修拉的畫法他都嘗試過。總之,畢沙羅所有過去所嘗試過的各種風格和手法,最終都融會一氣,凝聚成獨具他個人的平凡而又出色的畢沙羅風格。正如他自己所希望的,終於在畫面上表現了“純淨、簡潔、敦厚、柔和、自由、自發性和新鮮感”。1903年11月3日,73歲的畢沙羅與世長辭。他已經活著看到印象派的普遍成就,看到它很快成為陳跡並被更多的新畫派所代替,這位年邁而又永遠年輕的畫家,對這一切一定是非常理解和欣然接受的。
1903年11月13日,畢沙羅離開了人世。在他去世前一年,遠在塔希提島的高更寫道:“他是我的老師。”在他去世後三年,“現代繪畫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錄中恭敬地簽上“保羅·塞尚,畢沙羅的學生”。
Morning, Autumn, EragnyMorning, Autumn, Eragny
在印象派諸位大師中,莫奈是發起者,並且以自己的作品給這個畫派命了名。但是,要說這個畫派的真正領袖,那么,非畢沙羅莫屬。他是惟一一個參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覽的畫家,可謂最堅定的印象派藝術大師。
畢沙羅1830年7月10日出生於西印度群島中的聖托馬斯島,祖籍法國波爾多(Bordeaux)。父親在島上開了個百貨店,生意挺紅火,算得上當地的一個富商。他希望兒子能繼承自己的事業。畢沙羅呢,卻在巴黎上學時迷上了繪畫。回到島上後,他在父親的店裡幹活,一有空就跑到外面寫生。他想專門畫畫,父親不許,5年後,他毅然離家出走,流浪到委內瑞拉。在那裡,他創作了自己的第一批油畫。最後,父母不得不妥協,送他去法國學習繪畫,在學院派大師的畫室里練習人體。日子一長,他受不了學院的那種單調沉悶。他喜歡大自然,愛到學院派大師們不屑一顧的粗野的鄉村里去作畫。這種愛好決定了他在沙龍的命運。
1859年,他的作品入選沙龍。而其後,則連續兩次落選。就在那時,他因為和母親的女僕相愛同居,家裡面因此不再給他資助。他的生活陷入了窘境。畫又賣不出去。為了餬口,他甚至不得不去做油漆工——好在畫刷跟油漆刷差別不大。妻子也下到田間,拼苦拼累地掙點子小錢。貧窮沒有能擊倒這位堅韌的畫家。
畢沙羅作品畢沙羅作品
1870年,畢沙羅被普法戰爭趕至倫敦,在那裡認識了畫商保羅·丟朗·呂厄,他後來成為畢沙羅藝術最重要的贊助商。而英國風景畫大師康斯太勃爾透納等的作品則是他此行的另一個意外收穫。他的色彩因此變得歡暢明亮。
由於總是被沙龍拒之門外,1874年,莫奈提出搞個獨立展覽,跟沙龍對抗,畢沙羅等畫家大力支持。於是,一個以“無名藝術家、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協會”為名組織的聯展開幕了。可是,他們得到的只是一片鬨笑和譏諷。當時一位極有影響的評論家說:“那些自封為藝術家的人,拿起畫布、顏料和筆,胡亂塗抹一番,就算完成了自己的大作。這群傢伙愛慕虛榮近乎瘋狂。應該讓畢沙羅懂得,樹不是紫色的,天空也不是新鮮的牛油色。在鄉村里,我們找不到他畫的那些。”
連續幾次展覽的失敗,連當初雄心勃勃的發起者莫奈也萌生去意。當1879年準備第四次展覽時,他終於屈服,把自己的作品送向沙龍,退出了印象派團體。德加罵他是“叛徒”。這進一步加劇了團體內部的不和與分裂。
畢沙羅靜靜地堅守著,他沒有野心,當團體內部捲入爭吵之中,他的堅定、安詳、平和、謙遜、智慧與熱誠,不僅為他贏得了尊敬,也使他成為這個團體的穩定因素和實際上的領袖。他先後吸引了塞尚、高更、修拉西涅克等參加聯展。
畢沙羅的生活雖然充滿了艱辛,但他沒有怨天尤人,卻在其中努力發掘詩意之美和快樂之光,他對自己的兒子說:“一切事物都有美,問題在於怎樣把它表現出來。”晚年的畢沙羅仍然創作不輟,由於丟朗-呂厄的成功,他的生活也隨之改善。60歲後,由於腿病,他無法再深入大自然中寫生,就天天在窗邊作畫,直到病逝。

印象派畫家

概念釋義

印象派是19世紀後半期誕生於法國的繪畫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馬奈、卡米耶·畢沙羅、雷諾瓦西斯萊德加、莫里索、巴齊約以及保羅·塞尚等。他們繼承了法國現實主義(Realism)前輩畫家庫爾貝“讓藝術面向當代生活”的傳統,使自己的創作進一步擺脫了對歷史、神話、宗教等題材的依賴,擺脫了講述故事的傳統繪畫程式約束,藝術家們走出畫室,深入原野和鄉村、街頭,把對自然清新生動的感觀放到了首位,認真觀察沐浴在光線中的自然景色,尋求並把握色彩的冷暖變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隨意實則準確地抓住對象的迅捷手法,把變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記錄在畫布上,留下瞬間的永恆圖像。這種取自於直接外光寫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種種生動印象以及其所呈現的種種風格,不能不說是印象派繪畫的創舉和對繪畫的革命。印象派美術運動的影響遍及各國,獲得了輝煌的成就。直到今天,他們的作品仍然是人類最受歡迎的藝術珍寶。
印象派,也叫印象主義,19世紀60—90年代在法國興起的畫派。當時因克勞德·莫奈的油畫《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記者嘲諷而得名。1874年第一屆印象派畫展在巴黎卡皮西納大道的一所公寓裡舉辦,有31位印象派畫家參展。

分類

印象主義畫家又分為重光和色彩與重造型和素描兩種類型,前者以莫奈雷諾瓦為代表,後者以德加為代表,卡米耶·畢沙羅則介於兩者之間。

人物評價

卡米耶·畢沙羅是始終如一的印象派畫家,他對印象派的重要意義甚至超過莫奈,他品德高尚贏得所有人的欽佩,在印象派畫家心目中,他是這個鬆散大家庭的家長,因此人們尊稱他為印象派的摩西(上帝的傳喻者,以色列人的領袖)。
《瓦贊村口》卡米耶·畢沙羅《瓦贊村口》卡米耶·畢沙羅
卡米耶·畢沙羅,堪稱印象派團體中的“中流砥柱”,儘管其他幾位印象派大師的“社會知名度”比他大,但總體作用仍有所不同。
塞尚、高更等都稱自己是畢沙羅的學生。他是唯一參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覽的畫家。不管外界有多大的壓力,也不管內部有多大的紛爭,畢沙羅靜靜地堅守著,先後吸引了塞尚、高更、修拉西涅克等參加聯展。
出身商人之家的卡米耶·畢沙羅不願隨父親經商。但到了法國學畫,他生活窘困,畫賣不掉,不得不做油漆匠來謀生。但他說:“繪畫使我快樂,它是我的生命,其他無關緊要。”作家左拉在看過他1867年的《雅萊山,蓬圖瓦茲》後,稱他是“我們這個時代三四位大畫家之一。他的筆法堅實粗放,有大師的傳統。這樣美麗的畫幅只能出自一個誠實者之手。”
畢沙羅也曾一度追慕點彩派創始人喬治·修拉的風格,並以這種技法畫了一些作品,但不久以後便認識到,點彩技術不適合自己的氣質,還是要誠實地以自己的風格來創作。這幅1873年畫的《蓬圖瓦茲:埃爾米塔日的坡地》,仿佛能讓人嗅到鄉村清新氣息。那專注於農時的老農,讓人覺得有點像畢沙羅本人。60歲後的他,生活有所改善,但是因腿疾而不能行走,就天天在窗邊作畫,直到病逝。

代表作品

埃爾米塔日的坡地
畢沙羅1830年7月10日出生時是丹麥公民,父母希望他從商,但他自幼對藝術有濃厚興趣,並直到25歲才接觸藝術。畢沙羅喜歡採用日本式模糊取景方法,以明亮的色彩和顫動的筆觸表現當代風景。畢沙羅實際上是一個鄉村風景畫家,竭力表現人與環境的統一,從中汲取營養,表現房屋和農村的和諧一致。
卡米耶·畢沙羅
《蓬圖瓦茲:埃爾米塔日的坡地》是畢沙羅一家回到法國兩年後畫的,其全家人前後在蓬圖瓦茲住了10年。畢沙羅和他的家人分別住在蓬圖瓦茲高地的埃爾米塔日街區的幾處房子裡,這些房子都為較新的建築,但不遠處還有一個古鎮,其中有一些17—18世紀的建築物。
這些建築在畢沙羅的筆下顯得堅固和年代久遠,整幅畫透著健康的鄉村氣息,給人以豐滿而古老的印象,光禿禿的樹木、冒煙的煙囪以及耕得井然有序的田地構成的初秋景色更加深了這種印象。
畫面所表現的力量首先來自層次鮮明的構圖,作者有意在建築物的整體和樹木之間造成強烈對比,同時也源於色彩之間隱隱約約的和諧。綠色和藍色、灰色和米黃色,甚至是煙囪管道的紅色都被置於次要地位,不添加任何無用的光澤。在右邊的厚實房屋上面,樹木勾勒出詩一般的圖案。畢沙羅擅長的這種曲折的筆法使畫面顯得勃勃生機,增加對角線的實際效果。人們的目光會自然投向畫的上部——馬圖蘭城堡。
《洛德希普林恩火車站》
25歲的畢沙羅在萬國博覽會上,一下被巴比松畫派的柯羅風景畫吸引住了,這決定了他終生走風景寫生的藝術道路。
《洛德希普林恩火車站》卡米耶·畢沙羅《洛德希普林恩火車站》卡米耶·畢沙羅
他後來曾專程拜訪過柯羅,並得到柯羅的指點和教導。60年代中期,畢沙羅是以科羅的學生自居參加沙龍畫展,直到70年代他的畫風還受著科羅風格的影響。在這幅作品中我們明顯地感覺到運用柯羅的表現手法創作。
在這幅作品裡柯羅式的單純清新的藍綠色調和樸素優雅、帶有古典韻味的幽靜氣氛顯而易見,畫法沉穩,雖有柯羅影響,但仍然是畢沙羅的。
《通往盧弗西埃恩之路》
畢沙羅向柯羅學習,決不是生搬硬套的模仿,而是一種特有的靈敏悟性,把柯羅的畫法完美地融入自己原有的熟練技巧和瀟灑格調之中,以極其自然的形態出現在畫面上。我們從這一幅《通往盧弗西埃恩之路》中看到的既有柯羅影子,但更多的是畢沙羅自己的清新的空氣、明媚的陽光、柔和深遠的雲天,給人的時空和色彩的感覺妙極了,這種印象的真實感能喚起每個人如同身臨其境的回憶。
《通往盧弗西埃恩之路》卡米耶·畢沙羅《通往盧弗西埃恩之路》卡米耶·畢沙羅
《村落·冬天的印象》
在這幅《村落·冬天的印象》中,畢沙羅嘗試運用塞尚式的較為闊大、穩重、堅實的筆觸代替他原有細碎的筆觸,其色彩也有類似塞尚式的單純冷暖過渡,色塊鋪墊得厚實,富有平面感,畫面很有力度和分量。但整個畫面比塞尚活潑且含溫情。
《村落·冬天的印象》卡米耶·畢沙羅《村落·冬天的印象》卡米耶·畢沙羅
《菜園和花樹·蓬特瓦茲的春天》
畢沙羅真正屬於早期印象派風格的代表作品,形成於70年代後期,畫家在1877年作的這幅《菜園和花樹·蓬特瓦茲的春天》就比較典型。他運用細小的筆觸點畫造型,色彩的配置過渡非常微妙、豐富、沉穩與厚實,這就是我們熟悉的畢沙羅畫法。這種畫法和後來的修拉點彩派畫法有相似之處,但內在氣質不同。這幅畫給人以輕鬆、愉快、充滿生機之感,畫家像是一位歌手,在用歡暢的筆觸讚美春天誘人的景色。
《菜園和花樹·蓬特瓦茲的春天》畢沙羅《菜園和花樹·蓬特瓦茲的春天》畢沙羅
《蒙馬特大街》
畢沙羅進入晚年的成熟期,排除了外界畫法對他的干擾,表現出一個充滿自信的印象派的元老畫家的精湛技巧和恢宏氣魄,後期主要描繪繁華的城市和街道建築,多取俯視角度。他晚年更多是從樓上居室俯視描繪街景。這幅《蒙馬特大街》具有代表性。
《蒙馬特大街, 早晨, 灰色天氣》(1)《蒙馬特大街, 早晨, 灰色天氣》(1)
這是一幅蒙馬特大街的全景圖,街道兩側盡收畫面,人群流動,車水馬龍,由於視角寬廣,樓房林立,車馬人流很小,只能憑感覺用粗筆點畫出來,然而顯得特別生動,加之透視準確,畫中車馬人流仿佛在畫中移動,它描繪了現代都市的繁忙熱鬧場面。它預示了20世紀未來派畫家所熱衷描繪的景象--現代都市快速運動節奏。在這幅畫上,構圖宏偉,街景莊嚴而有氣派;色彩豐富柔和,在冷暖色對比中,充滿中間調子的過渡,形成一種細緻而變化豐富的灰調子,但卻很明亮,它顯示著光的飽滿,其筆觸均勻而不失活潑變化,粗獷與細緻融為一體,表現出畢沙羅特有的藝術風格。
《蒙馬特大街, 夜晚》 (3)《蒙馬特大街, 夜晚》 (3)
其餘作品
畢沙羅來京的其餘6幅作品分別為《塞納河和羅浮宮》、《雪中的林間大道》、《蒙福科的收穫季節》、《艾拉尼的瘋人院》、《埃爾米塔日花園的一角》和《蓬圖瓦茲附近的艾尼麗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