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濟橋街道

博濟橋街道

博濟橋街道辦事處位於陽穀縣城東南部。人口5.4萬人,耕地31012畝,面積52.9平方公里,下轄4個社區居委會,31個行政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博濟橋街道
  • 地理位置:陽穀縣城東南部
  • 面積:52.9平方公里
  • 人口:5.4萬人
  • 車牌代碼:魯P
辦事處概況,區位優勢,交通農業,歷史,

辦事處概況

博濟橋街道辦事處成立於2004年5月,位於陽穀縣城東南部。辦事處因轄區內博濟橋而得名,博濟橋坐落在陽穀舊城東門外,是過去北通東昌、南達壽張、東去張秋的必經之處,為交通要道。總人口8.5萬人,面積5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1萬畝.辦事處下轄4個社區居委會、31個行政村,駐有60餘個市、縣直部門。
辦事處地勢平坦,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境內溝渠縱橫,水利設施配套齊全,水利條件較好。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棉花、大豆、花生及蔬菜等。
辦事處交通便利,通訊發達。目前,壽郭路、新聊陽路、京九鐵路、蒙館路、陽張路均穿境而過,形成了“四縱一橫”的交通新格局。
辦事處圍繞“工業立辦,城建興辦,打造富美博濟”的總體思路,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經濟發展後勁明顯增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更加穩定和諧。

區位優勢

辦事處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環境優勢,解放思想,搶抓機遇,按照“工業立辦,城建興辦,打造富美博濟”的工作思路,強化措施,最佳化服務,以招商資引為總抓手,突出規模企業培植,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加大城建開發力度,努力拓展非農產業,走出了一條城鄉統籌發展的新路子。2007年全辦事處實現國地兩稅1318萬元,占年任務的131%(其中國稅完成499萬元,占年任務的125%;地稅完成819萬元,占年任務的135%);完成招商引資1.7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73億元;完成銷售收入21.7億元(其中規模企業完成14.91億元);完成增加值8.2億元(其中規模企業完成5.1億元);完成民營經濟稅收1780萬元,占年任務的129%,與去年同期比增加760萬元,增幅達156%。  目前,全辦事處共有個體經營戶2000餘戶,投資額在50萬元以上的企業56家,限額企業8家,形成了以復肥、農藥、釺具、包裝、電纜、掛車為主的六大主導產業。  城市建設實施“六大建設工程”,即錦繡園小區、國泰花園、怡博園、怡博園、新輝時代廣場、地稅局小區、金都花園、景陽岡四星級酒店。規劃合理,環境優美,居民富裕的新博濟已初具雛形。
博濟橋街道

交通農業

博濟橋街道辦事處交通便利,通訊發達。目前,壽郭路、新聊陽路、京九鐵路、蒙館路、陽張路均穿境而過,形成了“四縱一橫”的交通新格局。程控有線電話輻射各村,無線通訊覆蓋全境。商貿流通、餐飲娛樂等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商賈雲集,商業網點鱗次櫛比。  農業正由傳統農業向發展以蔬菜種植、苗木繁育、特色養殖為主的現代農業目標邁進。

歷史

博濟橋因轄區內博濟橋而得名。博濟橋坐落在陽穀舊城東門外,是過去北通東昌、南達壽張、東去張秋的必經之處,為交通要道。近年,隨著縣城的擴建,橋兩旁蓋起了民房,該橋路面仍為東關街道的東西通路。
石橋建築由橋基和橋身兩部分組成。上有兩排浮雕石欄桿。下有石砌拱券式橋洞 3 個。橋身東西長 8.30 米 ,南北寬 5.12 米 。橋的高度因橋洞已被填平,故無法測量,據當地民眾講,橋底至地面約有 2 米 多高。
該橋欄桿有望柱 12 根,頂端雕有形態各異的獅子,望柱間兩兩鑲嵌石欄板 1 塊,共 10 塊,現存 8 塊;欄板上嵌石條扶手,下亦對應鑲 1 石條,共 20 根,現存 17 根,上均鐫有浮雕圖案,甚為可觀。石欄板上的浮雕,全為神話故事。經辨認,為八仙過海圖、壽星下棋圖、天馬行空圖、柴王推車過橋圖、牛車出行圖、鹿鶴圖、蝙蝠壽字圖和鐵杵磨針圖。望柱亦雕有竹梅鳥獸以及山水人物。石橋的雕刻,刀法蒼勁有力,古拙素樸。浮雕畫面主題突出,情節生動,人物造型維妙維肖,形態逼真,對研究明代雕刻藝術具有一定價值。經實地考察,發現石橋在構造上也別具特點。從橋的結構講,整體石砌,做功細緻,手法精巧,造型美觀,古樸大方;各部件之間,卯榫相接,嚴密無間,結構嚴謹,渾然一體。橋下原有 3 個涵洞,現因不用該橋排水,涵洞已被淤塞填平。據附近民眾講,橋洞頂端北雕龍首,南雕龍尾,蜿蜒逶迤,上下曲回,形態活龍活現;橋的四周各雕一石虎,伏爪靜臥,氣勢威嚴。可惜都在“文革”時期被砸掉。由於橋身跨度小,故橋面平鋪,不用拱形,以便於通行。
博濟橋始建於明代。舊縣誌“橋樑志”記載:“博濟橋在東門外其關廂之半,乃壽張抵東昌南北通衢,歲久窪下。每雨後注水,或至沒頂,致令東西張秋之路梗塞不通,其關之居民隔若兩泮然。明萬曆二十五年,知縣傅道重命義民董憲章架石橋三空,旁設欄桿以翼之,勒其碣曰博濟,改故道於東偏之高阜焉。”據此,橋建於明萬曆二十五年(公元 1597 年),迄今近 400 年歷史,雖然長年風雨剝蝕,但橋體並無陷落與斷裂現象,仍堅如故。
博濟橋也叫石牛拉石車橋,因橋上雕有牛車出行的畫圖而得名。據《陽穀縣誌》記載:“邑有縣丞笪公居官清廉,蒞任之時,惟一牝牛駕車而來;及解任日,牝生一犢,公諭令僕人留犢於邑,仍駕一牝牛去。後人思其德,因刻其像章於博濟橋上,至今猶存。”笪公系指明代萬曆年間陽穀縣丞笪一順。後人將此石刻稱為“石牛流芳”,譽為陽穀縣城一景,並題詩讚曰:“已駕車牛子母分,犢鳴悲切不堪聞。石橋遺蹟至今猶在,耆老指談如見君。”寄託了人民對清官的贊傾和思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