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博濟橋街道辦事
- 成立於:2004年5月
- 位於:陽穀縣城東南部
- 總人口:8.5萬人
歷史,地理環境,行政區劃,經濟,經濟概況,鄉鎮企業,特色農業,文化,交通,旅遊,
歷史
石橋建築由橋基和橋身兩部分組成。上有兩排浮雕石欄桿。下有石砌拱券式橋洞 3 個。橋身東西長 8.30 米 ,南北寬 5.12 米 。橋的高度因橋洞已被填平,故無法測量,據當地民眾講,橋底至地面約有 2 米 多高。
博濟橋始建於明代。舊縣誌“橋樑志”記載:“博濟橋在東門外其關廂之半。據此,橋建於明萬曆二十五年(公元 1597 年),迄今近 400 年歷史,雖然長年風雨剝蝕,但橋體並無陷落與斷裂現象,仍堅如故。
博濟橋也叫石牛拉石車橋,因橋上雕有牛車出行的畫圖而得名。”笪公系指明代萬曆年間陽穀縣丞笪一順。後人將此石刻稱為“石牛流芳”,譽為陽穀縣城一景,並題詩讚曰:“已駕車牛子母分,犢鳴悲切不堪聞。石橋遺蹟至今猶在,耆老指談如見君。”寄託了人民對清官的贊傾和思念。
地理環境
行政區劃
社區、管理區 | 行政村 |
金谷社區 | |
谷南社區 | |
博濟社區 | |
京九社區 | |
石門宋管理區 | 西宋村 |
東宋村 | |
前金海村 | |
後金海村 | |
魯坊村 | |
官路唐村 | |
鄭莊村 | |
蘇樓村 | |
譚莊村 | |
龍虎管理區 | 華佗廟村 |
許莊村 | |
龍虎寨村 | |
岳海村 | |
商坑村 | |
馬廟村 | |
後李村 | |
魏海村 | |
西海村 | |
段莊村 | |
前席村 | |
南三里村 | |
趙廟管理區 | 費樓村 |
趙廟村 | |
東國村 | |
東齊坊村 | |
石樓村 | |
前李村 | |
毛桃董村 | |
魏樓村 | |
李樓村 | |
王保玉村 |
經濟
經濟概況
辦事處圍繞“工業立辦,城建興辦,打造富美博濟”的總體思路,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經濟發展後勁明顯增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更加穩定和諧。
鄉鎮企業
陽穀博達汽車座墊廠
陽穀博達汽車座墊廠位於博濟橋街道西宋村,共占地16畝,擁有固定資產1200餘萬元,職工130餘人,建有生產車間、辦公樓5000餘平方米,安裝大型紡絲生產線6條,各類汽車座墊編織機1000餘台,修邊縫紉機30餘台,年可生產高、中、低檔各類汽車座墊20萬套,實現銷售收入6000萬元,屬陽穀縣內較大的汽車座墊生產廠家。
陽穀博達汽車座墊廠始建於2005年,原來只有十多間瓦房,幾十台編織機,七八名職工。在廠長宋華岩的帶領下,博達座墊廠經過幾年艱苦創業,逐漸擴大生產規模,拓展銷售市場,實現了初步的資本積累。2010年元月,宋華岩廠長與外地客戶合作,在街道辦事處、西宋村委會的積極幫助、指導下,投資200餘萬元購買了原石門宋糧所,進一步擴大規模,投資300餘萬元,對原有車間、廠房進行改建整理,擴建生產車間、辦公樓2000多平方米,新增生產設備800台套,於2010年6月順利達產。座墊廠遍布全縣及周邊地區的手工編織網點100個,編織服務工人近1萬人,實現了從進料紡絲、織帶、編織成型、銷售的一條龍規模生產,每月可生產汽車座墊1.5萬套,產品質優價廉,深受客戶歡迎。
2011前,博達座墊廠在全國各地共設有12個銷售辦事處,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每年可實現利稅100餘萬元。今後,座墊廠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將進一步加強管理、擴大規模,重質量、講信譽、增效益,不斷研發新產品、擴展新市場,逐步建成我縣汽車座墊生產的龍頭企業,為我縣經濟發展做貢獻。
山東陽穀飛輪掛車製造有限公司
山東陽穀飛輪掛車製造有限公司是山東省經貿委重點支持的集掛車生產、科研、銷售於一體的企業,規模在魯西居首。主要產品:各種系列半掛車、貨櫃運輸車、廂式貨車、特種車輛等。產品銷往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深受用戶好評。
公司占地面積150畝,擁有固定資產7600萬元,員工300多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50人,高級工程師8人,黨員10人。
2010年下半年以來,公司積極應對金融危機,轉變經營方式,調整產品結構,一方面對廠區進行整體規劃改建、擴建,增加安裝科技含量高的新設備,另一方面引進科技人才,進行技術研發、創新,開發新產品,公司規模得到迅速膨脹發展,規模效益有了大幅提高。
公司新型特種掛車項目已被列為2010年全縣重點建設項目,投資3500萬元,建設高標準鋼結構生產車間1.2萬平方米,安裝3條特種車輛生產線及配套設施,現已基本完工投入試生產。年可生產特種掛車1000餘台,每台售價8萬元,年增加銷售收入8000餘萬元,利稅800萬元,增加就業崗位160個。
2011年公司計畫全部完成廠區的整體改建、擴建工程,再新擴建生產車間10000餘平方米及各項配套設施,爭取實現年產掛車3000台以上,實現銷售收入2.4億元,利稅2600萬元,達到公司全面提升。
山東谷豐源化肥有限公司
山東谷豐源化肥有限公司是集科研、生產、農化服務於一體的全國重點複合肥生產企業、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山東省“測土配方”工程定點生產廠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公司產品獲“山東名牌”、“國家免檢”稱號,“谷豐源”商標被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
緩控施肥項目是由該公司和山東省農科院、農業部新型肥料創製重點實驗室共同研究開發,經過全國各地近百家試驗田試驗,獲得了大量的科研數據,效果十分明顯。該項目被山東省科技廳認定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高科技成果,2010年1月榮獲山東省科學技術發明一等獎。
緩控施肥是國家鼓勵發展的新型肥料,具有高效、節能、環保、省時、省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等優勢,被稱為21世紀綠色環保肥料。為積極回響國家號召,更好的為三農服務,公司經科學論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決定新上100萬噸緩控施肥生產項目。
該項目場址位於陽穀縣南環路南,占地面積160畝,總投資32166萬元,設計新建生產車間及配套設施6.5萬平方米購置,安裝設備248台套,2011在一期工程三個緩控釋肥生產車間建設已近完工,正在安裝生產設備,16個大型倉庫、辦公等綜合設施主體已近完工,預計2011年元月投入生產,計畫2011年10月份完成第二期工程。達產成後可實現銷售收入24億元,增加利稅1.16億元,可新增加就業390人,並帶動編織袋加工、運輸業等相關產業協同發展。
該項目屬於博濟橋街道招商引資項目、聊城市2010年重點建設項目。工程建設期為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
博濟橋街道龍虎寨村候培雷狐狸養殖場
博濟橋辦事處龍虎寨狐狸養殖場是龍虎寨村民侯培磊於2000年建立的,起初僅為家庭養殖,規模較小,2001年,由於市場需求的增長,使狐皮價格一路上升,極大的調動了侯培磊的養殖積極性,通過實地考察逐漸擴大養殖規模。狐狸養殖技術含量高,侯培磊從一個門外漢,通過2年的學習實踐,終於掌握了狐狸的養殖技術。為了改良品種,侯培磊特意從芬蘭引進原種,採用國內比較先進的人工授精技術,對現有國產狐進行了改良,效果比較明顯,已達到國際標準。狐皮在河北、江蘇等地進行加工後,銷往全國各地並出口到韓國、俄羅斯。2011前,在侯培磊的帶動下,周邊民眾也逐漸走上狐狸養殖這條致富路,規模日益擴大,並成立了龍虎寨狐狸養殖協會,帶動民眾共同致富。
2011年,養殖場的養殖品種主要有藍狐、銀狐、雪狐、貉、貂等,數量在2000隻以上,市場行情每隻在500元左右,一年可實現收益20餘萬元。
特色農業
石門宋百果園簡介
百果園始建於1992年,占地40畝,由於原果園品種老化,年收入低,之後,陸續砍伐。1999年,該果園被村民宋義峰同志承包後,他六下泰安、濟南、冠縣參觀學習,於當年春天,從泰安農科院引進名優棗,現有冬棗、大白玲等品種,共20畝。由於他刻苦學習技術,加上勤於管理,棗已進入到初果期,僅2006年一年就收入達6萬元。果園的北部20畝,已栽植了用材林,用於對南部幼棗的防風,宋士峰同志講,北部用材林長成後,將多數被採伐,果園將引栽豐水梨、紅富士蘋果、核桃等雜果,並和村委會達成初步協定,果園將向西、向北擴建到100畝,到時,果園面積達百畝,品種多樣化。三年後,百果園將對外開放,成為人們參觀、遊玩、品果的旅遊勝地。
東國村掃帚掃出一方新天地
一走進博濟橋辦事處東國村,便立刻感受到了“掃帚村”的獨特風景。村民的房頂上、庭院裡堆滿了做掃帚用的竹子,門前、院裡,隨處可以看到加工掃帚的村民。
掃帚加工不受季節限制,且男女老少皆宜,兩個勞動力協作,每天可加工掃帚五六十把,營利約100元,人均50元。該村掃帚加工戶大戶有6家,年盈利2萬元左右,普通戶40餘戶,年營利7、8千元,該項產業為村年增加收入40餘萬元。東國村消滅了閒人,走向了富裕,到處洋溢著富裕、健康、向上的村風。
東國莊村歷史上就有扎制掃帚的傳統,改革開放後,該產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長期以來,原料訂購上,產品銷售上過於分散,制約了掃帚產業的發展。為此,村支部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因勢利導,把掃帚業戶組織起來,以村支部為核心,統一購原料,統一銷售,為業戶提供多方面的服務,從而使掃帚加工業戶形成一個整體,在市場上處於有利的位置。實現了一個電話即可為加工戶提供充足廉價的原料;一個電話即可將加工的掃帚銷售一空。
東國莊村歷史上就有扎制掃帚的傳統,改革開放後,該產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長期以來,原料訂購上,產品銷售上過於分散,制約了掃帚產業的發展。為此,村支部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因勢利導,把掃帚業戶組織起來,以村支部為核心,統一購原料,統一銷售,為業戶提供多方面的服務,從而使掃帚加工業戶形成一個整體,在市場上處於有利的位置。實現了一個電話即可為加工戶提供充足廉價的原料;一個電話即可將加工的掃帚銷售一空。
文化
有一村莊,名叫“華佗廟”。傳說東漢末年,此地本名“吳泗坡”。當時村民宋六之母身患重病,久治不愈,奄奄一息。適逢神醫華佗行醫到此,被宋六延請至家,為其母醫病。華佗施以針藥,使之轉危為安,速獲痊癒,因而醫名遠播,求醫問病者接踵而至,不絕於途。華佗精心治療,無不應手而愈。後來割據北方的募捐聞知華佗名聲,便派人把他召至許都,迫令其隨侍身邊,專門為自己治病。當時曹操患有頭痛病,華佗建議開顱治療。曹操疑其有加害之意,逐瘵其下獄害死。會佗遇害的訊息傳來,人們深感悲痛,便在他曾經住宿行醫的吳泗坡村為他修建了一座廟宇稱“華佗廟”。每逢清明節和仲秋節,四鄉百姓均來掃廟祭奠,至今仍有此風俗。
交通
辦事處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壽郭路、新聊陽路、京九鐵路、蒙館路、陽張路均穿境而過,形成了“四縱一橫”的交通新格局。
旅遊
博濟橋
坐落在陽穀舊城東門外,地處過去陽穀北通東昌、南達壽張、東去張秋的必經之處和交通要道。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據舊縣誌“橋樑志”記載:“博濟橋在東門外,其關廂之半,乃壽張抵東昌南北通衢,歲久窪下。每雨後注水,或至沒頂,致令東西張秋之路梗塞不通,其關之居民隔若兩泮然。明萬曆二十五年,知縣傅道重命義民董憲章架石橋三空,旁設欄桿以翼之,勒其碣曰博濟,改故道於東偏之高阜焉。”
石橋建築由橋基、橋身兩部分組成。雖歷經400餘年風雨剝蝕,現橋體仍堅固如初,並無陷落與斷裂現象。橋上有兩排浮雕石欄,下有石砌拱券式橋洞3個。橋身東西長8. 30米,南北寬5.12米。橋欄有望柱十二根,頂端雕有形態各異的獅子,望柱間以石欄板鑲嵌,均鐫有浮雕圖案,甚為可觀。石橋在構造上也別具特點,整體石砌,做工細緻,手法精巧,造型美觀,古樸大方;各部件之間,卯榫相接,嚴密無間,結構嚴謹,渾然一體。
博濟橋民間稱為“石牛拉石車橋”。《陽穀縣誌》載:“邑有縣丞笪公居官清廉,蒞任之時,惟一牝牛駕車而來;及解任日,牝生一犢,公諭令僕人留犢於邑,仍駕一牝牛去。後人思其德,因刻其像於博濟橋上,至今猶存。”後人將此石刻稱為“石牛流芳”,譽為陽穀縣城一景,並題詩讚曰:“已駕車牛子母分,犢鳴悲切不堪聞,石橋遺蹟今猶在,耆老指談如見君”。笪公名一順,明代萬曆年間任職陽穀縣丞。“刻其像於博濟橋上”,寄託了人民對清官的讚譽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