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在天山的諸多主峰之中,博格達並非最高,其海拔高度也僅能排名第三,然而它的名氣卻遠在諸峰之上。長期以來,在西部各民族的心目中,博格達是最富有神性的山峰,它一直被人們視為神靈之 宅、紫氣之源而加以膜拜。博格達一詞就是出自蒙語,即“神靈”的意思。早地古代西域的一些
遊牧民族中就有崇拜名山的習俗,因博格達山高大險峻,所以被這些民族譽為“
神山”、“
祖峰”,騎者見之下馬,行者見之叩首,就連官員路過此地也要停車下拜。有一則叫《沙勒哈沙曼》的民間故事就有這方面的描述。故事說牧民們把博格達山稱為“聖人”,而把博格達山上的石塊視為聖人使用的石頭,用這裡的石頭作武器去打擊敵人無往而不勝。由此可見博格山在古代西域民族心中的地位。
元代以後,博格達又漸漸被塗上道教的神話色彩,這大概與道教宗師邱處機西行有關。公元1219年,邱機應
元太祖成吉思汗詔命,率弟子18人西行,由山東
登州出發,至燕京,出
居庸關,北上至
克魯倫河,折向西,越
阿勒泰山,再經準噶爾盆地至
賽里木湖,又西行至中亞
撒馬爾罕,前後歷時三年,行程一萬多公里,邱處機同弟子一路講道,修建道觀,為道教在西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傳說天池的鐵瓦寺就是當年邱處機過
阜康時率弟子所建,他那首讚美博格達的詩《宿輪台東南望陰山》就寫在此時(這也是邱處機在此活動過的見證)。在道教的一些典籍中,博格達山一直被視為
西王母的居所,所以博格達自然也就成了道教的神山。及至清代,這裡便成了道教的聖地,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政府派駐烏魯木齊大臣上博格達山祭拜,並頒布《博格達鄂拉祭文》,從此,每年官府都要組織民眾舉辦大規模的祭拜活動。這就更增加了博格達的神秘色彩。
地理環境
博格達峰北鄰
準噶爾盆地,南隔
達坂城谷地與
吐魯番盆地遙遙相望,處於荒漠包圍之中。這裡的氣候,主要受西北高空氣的影響。由於地處亞洲大陸腹地,氣候特徵十分明顯。山麓炎熱;中、高山區濕潤寒冷。四季也不甚分明,一月最為寒冷,月平均氣溫為16~19℃;7月份氣溫最高,月平均氣溫10~12℃。年降水量不超過200毫米,北坡多於南坡,大量降水集中於夏季的7月和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2/3。9月下旬至次年5月底為積雪期,積雪厚度可達65厘米,不宜進山。峰區大風甚少,年平均風速為2.7-2.9米/秒,在一天之內,一般午後風速和雲量增大,天氣變壞。總之,每年6-8月是登山活動時期,根據多年攀登的經驗登山最佳時期在7月中旬到8月10日之間。
博格達山和它的母體天山一樣,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山脈之一,它在三億年前的造山運時于海水中初露頭角,及至六七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才脫穎而出。博格達山主峰在天池南側,其上三峰並立,成“山”字形,中峰略高,海拔5445米,東峰海拔5287米。遠望三峰,屹立在一片茫茫雪海之上,就像三個擎天捧日的巨人,英武神勇,讓人感慨萬千。所以這被世人稱作雪海三峰的美景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讚頌,寫了大量的讚美詩篇。
長春真人邱處機在那首《宿輪台東南望陰山》一詩中贊道:“三峰並起插雲寒,四壁橫陳繞澗盤。”清代學者
宋伯魯贊曰“三峰絕倚傍,終古插蒼冥”。《
新疆圖志》的編修人
王樹楠則更加形象地寫出了三峰的高大雄偉,詩曰“南山伸臂雲天處,西域昂頭到日邊”。從這裡我們多少可以領略到三峰的奇妙之處。
博格達以奇為著,以險為絕,三峰昂天挺立,銀裝素裹,神峻異常。三峰之下更是千峰競秀,萬壑流芳,景色迷人。目力所及,遍是原始森林和山甸草原,蔥籠青翠,風光如畫。登博格達山,最讓你賞心悅目的是,能在一日之內可見到四季之景。適逢七八月間,谷底正值盛夏,遍地山花怒放,香氣盈野,但多少有點暑氣燎人之感;待你登至半山,暑氣頓消,便覺春意盎然,遍地綠草如茵,如錦似毯,一切生命都迸發著勃勃微生機;再往上登,就漸感涼意襲人,草地也不似先前翠綠,而開始變得枯黃,給人一種秋天的感覺;及至到了雪線,便覺寒氣逼人,舉目望去一片銀白,雪光刺得你目不忍睜。這雪線附近,按說應是生命的禁區,可是在這裡卻生長著許多奇異的雪山花卉,如雪蓮、野罌粟、翠雀、金蓮、金嬌、百里香、梅花草等十幾種,它們的種子可在零度發芽,幼苗可經受-30℃的嚴寒。雖然它們每年僅有兩個月的生長期。但它們依然用一生的熱情催放出艷麗的花朵,來裝點寂寞的雪域。這真可謂生命的奇蹟。
北天山 西自中哈邊境起向東分別為阿拉套山、博羅科努山、阿吾拉勒山、依連哈比爾尕山、喀拉吾成山、博格達山、巴里坤山和喀爾里克山。區內主要山體有
博羅科努山、
依連哈比爾尕山、
博格達山等高大山脈。山體西段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依連哈比爾尕山為山脈之結,山峰海拔5289米。東部山體高度漸低,除博格達山海拔4000米以上外,其餘大多在4000米以下。所以,西部山體冰川雪原覆蓋面積大,東部則在主峰附近有冰川雪原覆蓋。著名的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直插雲霄,終年冰雪覆蓋.銀盔玉甲,氣勢雄偉。
生物資源
博格達山千峰竟秀,萬壑流芳,景色迷人。這裡有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和風光如畫的山甸草原。雪線附近有雪豹出沒,雪雞棲居。密林深處不時傳來
馬鹿的呦嗚,隱現著
狍鹿、
棕熊、
猞猁和
岩羊的身影。草地上山花爛漫,五彩繽紛,其間野生的中草藥材如貝母、當參、紫草、黃芪和柴胡等等,一叢一簇,藥氣襲人。博格達山 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菱鐵和雲母等數十種礦物。群山之巔發育著現代冰川,每到盛夏季節,冰雪融水滔滔而下,匯成30多條較大的河流,澆灌山麓的綠洲沃野。博格達峰下起伏的群山,資源豐富。雪線以上生長著
雪豹和
雪雞。松林里出沒著
狍子,遍地長著蘑菇,還有黨參、
黃芪和
貝母等藥材。群山之下埋茂著銅、鐵和雲母等多種礦物。
博格達山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菱鐵和雲母等數十種礦物。群山之巔發育著現代冰川,每到盛夏季節,冰雪融水滔滔而下,匯成30多條較大的河流, 澆灌山麓的綠洲沃野。山峰頂部基岩裸露,岩石壁立;中部則為冰雪覆蓋,常年不化;峰頂以下則為冰川陡谷,地勢險要。 它主要有4條山脊:東北山脊、西南山脊、北山脊、東南山脊。由於數座山峰間距離較短,山體集中,登山周期不長,非常適宜小型登山隊伍連續攀登。
交通信息
前往博格達可先到達天池景區,從天池租馬騎行前往,也可以徒步從天池出發。另一種方式是從天池下的白楊溝出發,去博格達登山大本營。
氣候條件
這裡的氣候,主要受西北高空氣流的影響。由於地處亞洲大陸腹地,氣候特徵十分明顯。山麓平地上乾 燥炎熱;中、高山區濕潤寒冷。四季也不甚分明,—月最為寒冷月平均氣溫為-l6°C--19°C:7月份氣溫 最高,月平均氣溫10°C-12°C,年降水量不超過200毫米,北坡多於南坡,大量降水集中於夏季的7月和8月占全 年降水量的2/3。9月下旬至次年5月底為積雪期積雪厚度可達65厘米,不宜進山。峰區大風甚少, 年平均風速為7.7一7.9米/秒,在—天之內,一般午後風速和雲量增大,天氣變壞。總之,每年6-8月是登山活動的最佳時期。
攀登活動
攀登路線
從烏魯木齊出發,沿公路到阜康市城東,再折南爬坡,穿過山勢陡峭、谷地狹窄的
盤山公路,便到達海拔1900米高的“天池”,全程l02公里。之後把登山物資用汽艇運到天池南岸,再借畜力或人力向前跋 涉。這裡有兩條路均可進山:一是沿大東溝向東折南翻過“三個岔達坂”,這條路較為平緩;一是向南 折東沿將軍溝翻過“以肯起達坂”,這條路則較為陡峭。兩條路的全程分別為25和30公里,山谷中均有沼澤窪地,事前應作好相應準備。登山大本營設在博格爾達峰的北麓,海拔3540米.
傳統BC:3500米,在白水小姐墓旁
C1:4200米,雪坡上魚脊骨狀岩石的末端
C2:4620米,鞍部靠近大雪坡的岩石後
C3:5080米,台階上
頂峰:5445米
個人裝備
登山鞋子、冰爪(質量要好的,前齒要利)、
安全帶、上升器、下降器(大八字環,不要用小籃子,和小八字環)、鐵索5個、抓結繩、長冰鎬、短鎬一把(也可不帶)、頭盔、
羽絨服(也可不帶)、毛衣毛褲、衝鋒衣褲、防水手套、毛線帽、登山鏡兩副(一幅備用)、頭燈、
睡袋、防潮墊等。
攀登攻略
前期準備
對攀登博格達峰的人來說,首先是體能訓練,每天要進行5000米長跑,博格達峰雖然不高,如果沒有充沛的體力,即使有技術也難以發揮。再就是冰雪技術的訓練,包括冰坡行走,冰壁攀登,雪坡及冰坡橫切, 冰岩混合地帶的攀登等。
對隊伍隊伍來說,首先要制定詳細的登山計畫,根據計畫準備登山物資,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隊伍攀登的大本營,大本營選址一般考慮交通方便,地勢平坦、避風,避滾石,取水方便等因素。
博格達峰登山大本營通常選在三個岔達坂附近的盆地中,海拔3540米,當年
日本京都大學登山隊將大本營設在此處,京都隊遇難的白水小姐石碑和98年香港三名失蹤人員紀念碑就豎立在此,這個營地就是由來登山的傳統大本營。從這個大本營登山必須跨越5公里左右的博峰北坡的大冰川,白水小姐就是在跨越冰川時掉入冰裂縫犧牲。在這個營地,隊員出發後大本營無法跟蹤隊員的登山全過程,不利於指揮,另外由於冰川和山峰的禁止作用造成幾處通訊死角,手持對講機器有時不能和4700米的二號營地聯通,但這個營地進出山的交通較為方便。另一個大本營設在四工河源頭的冰川附近,距白水營地3公里處,這個營地視野寬闊,可清楚地看到整個登山過程,並且沒有通訊的死角,有利於大本營的指揮。從大本營出發沿冰川東側邊緣行軍三個時左右可以到達4300米的二號營地。1998年
烏魯木齊市登山探險協會首攀博格達峰時就將大本營地設在這裡。
路線熟悉
博格達峰主要有四條山脊:東北山脊、西南山脊、北山脊、東南山脊。除東北山脊坡度稍緩(平均坡度為60度),其餘的幾條山脊坡度達70-80°,且北山脊是雪崩的多發區,1998年烏魯木齊市登山探險協會首攀登時目睹了一次特大雪崩,威力之大,令人驚駭。從大本營到4300米的一號營地,如果從1998年中國隊大本營出發,沿博峰北坡扇形冰川的東側邊緣行進,2小時間可達扇形冰川上端,海拔接近4000米,再往上是40-50度的冰坡,坡上蓋了厚厚的一層積雪,坡長有300米左右,行進很吃力,再用1小時可到達4300米的一號營地。這段路程不需要跨越冰川,相對比較安全。如果從傳統大本營地出發,要跨越4公里的扇形冰川,在6-7月份川上覆蓋了20-30厘米厚的積雪,冰川上裂縫雖然不多,但所通過之處還要插了標誌旗,當年日本隊的白水小姐就是在這個冰川上墜入冰縫的。另外冰川上有3條冰河,溝深水急,要選擇冰河狹窄處過河或從河的源頭繞過去,在向上攀登到一號營地,整個路段負重行軍大約需要4-5小時。4300米以上是一個“V”型谷,谷的東側邊是通向4800米的山脊,脊上布滿了刀刃般的岩石,谷的右側是通往主峰的山體,山體頂部基岩裸露,中部則為冰雪覆蓋,常年不化,谷底則是冰川陡谷,地勢險要,巨大的冰瀑區向上沿伸到4700米的鞍部,冰瀑上大小裂縫深不可測,很少人涉足此處。從4300米到4700米的鞍部距離不足1000米,一般保守的路線是沿著“V”型谷東側的山坡向上斜切過去,斜切的坡度在50度左右。在7月底,冰上的積雪融化,坡面冰光閃閃,十分難走,稍不留心,就會滑進谷底,掉進冰縫,這段路距離太長,修路需要大量的繩索和冰錐岩錐。對於登山技術不太嫻熟的隊員最好不要結組,也不要採用交替保護的方式通過,最好在鋪設路線繩的前提下通過。採用斜切通過通常需要五五小時。如果登山技術和經驗都比較過硬,也可以從“V”型谷的谷底快速通過,但要注意兩側的流雪和滾石頭以及冰瀑區犬牙交錯的裂縫。谷底攀登只需三個小時就可到達4700米的二號營地。
4700米以上的路線平均坡度達60°。4900米以下的路段是一個雪質鬆軟個大雪坡,踩下去就到了大腿根。由於坡度太陡,走在前面的人往上攀登,帶下大量的流雪,雪的衝擊力之大給隨後攀登者帶來很大的危險,站得不穩就有被雪裹脅下去的危險。在接近4900米處有一段寬30餘米的冰槽,坡度達70°,攀登者必須向南橫切過去,難度很大,稍不留心就會滑墜到4700米以下,或墜入南坡的萬丈深淵,這地段必須要用8毫米以上的繩索修路。從4900米到5080米是岩石和冰雪混合地帶,有些部位局部坡度達到80-90°,攀登極為困難,滑墜的可能性極大,整個路段必須用8毫米的繩索鋪設線路。
5080米是個小台階,在山下都能很明顯地看到。它是一個不足30平方米的雪檐,此處風很大,是4700米到頂唯一可以設營的地方,從4700米到5080米,垂直高度不足400,則要攀登9-10小時,可見它的攀登難度。從5080到頂峰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沿雪坡上行,然後順東北山脊的岩石部上攀,這條路對
王鐵男和
張東就從這裡登上了頂峰。非常危險,通往頂峰的山脊,岩石壁立,平均坡度在60-70°,局部達80-90°。在攀登到山脊頂部方可發現山脊頂部與主峰有三個斷崖,每個相距1.5米左右,而且斷崖的頂部只有板凳面大小,攀登者需有足夠的勇氣和膽略連續跳躍這三個斷崖,方能抵達通向主峰的雪山。1998年8月4日,烏魯木齊市登山探險協會的王鐵男和張東沿這條道路用9個半小時登上主峰,打破了無中國人登頂的紀錄,同時用他們的勇敢和忠誠開闢一條前人未走過的路線。這條線路極易迷惑人,看起來是通往頂峰的最佳線路,但實際是一條最危險的線路。香港攀石會三名隊員極有可能從這個這裡向主峰攀登時滑墜墜入博格達峰南壁的萬丈深淵。另一條線路是沿雪坡上攀到岩石部,再向右折幾十米,有一條通向主峰的雪槽,最陡處坡度達70度左右,順雪槽而上可登達主峰前面的大雪包,翻過雪包,再向南繼續攀登150米可登達主峰,這個雪槽是這條路最危險地段,如發生滑墜是致命的,因下滑50米就會墜入1000米下的“V”型谷的谷底。
博格達峰攀登的幾處危險點
1、從C1到C2傳統路線是斜切路線,路線很長,難度也很大。我們這次攀登從谷底的冰瀑區通過。主要的危險來自兩側山體的流雪,和滾石,在7月底發生大量流的可能不大,但滾石較多,大的能避開,小的難以發現,所以隊員要戴頭盔。
2、從C2到C3坡度很大,有一段橫切,絕對不能失手。我們沿途都有路線繩,但在過繩結時,一定要用抓結繩固定好後再換上升器,不要怕麻煩,要嚴格攀登程式。
3、在接近5080時,要爬上一個70~80°的冰槽,還要過一個個大平石板,這段最為艱難和危險。我們在這段也用最粗的路線繩。
4、通往C3的線路有一段很長的橫切,坡度很陡,要單人沿路線繩一個個通過,不能失手。
5、通往頂峰時間有一個雪槽,也很陡,要用前齒攀登。
總之,隊員要能熟練使用上升器和下降器,還要防止下降器滑落,一旦滑落還要會用鐵索下降。過繩結時一定要做好保護後再打開上升器,不能偷懶。
中國首登
1998年8月4日,中國人第一次踏上了天山山脈東段最高峰、海拔5445米的博格達峰。而完成這一壯舉的是一支來自烏魯木齊市的業餘登山隊。
博格達峰以雄偉壯麗的姿態和險峻的地勢而著稱於世,過去曾有數支外國登山隊登上頂峰,但中國的登山隊尚無一支登頂。這支由12人組成的登山隊來自社會各界,包括國家幹部、教師、企業家、新聞記者、醫生等。8月3日,登山隊分為 4個節組,每節組3人,開始從北坡海拔4700米的3號營地向頂峰衝擊。隊長
王鐵男帶領第一節組到達海拔5080米的 突擊營地攀頂時,遭遇風雪、濃霧,能見度不足兩米,只好原地休息準備,其中一人因體力不支而下撤。8月4日晨8:40,王率另一隊員張東向頂峰突擊,經8小時艱難攀爬,終於登頂,隨後,登山隊第二三四節組中的6名隊員也攀上了頂峰。
據了解,為此次攀登,這支登山隊於1997年就進行了專項準備工作。國家登山協會副主席李致新說,博格達峰屬典型的技術型山峰,業餘登山隊能登頂,在中國登山史上是一個奇蹟。
攀登歷史
1998年8月,烏魯木齊市登山探險協會登山隊8人登頂
1998年8月,香港攀石會登山隊攀登博格達峰時三人失蹤。
1999年7月,王勇、熱扎克·艾山 柴新虎登頂並尋找回1998年失蹤的三名香港隊員的背包。
2000年7月,北京一支業餘登山隊登達海拔4700米的高度。
2001年8月,日本老年登山隊登頂海拔4300米的博格達峰衛峰。
2002年8月,烏魯木齊市登山探險協會西域旅遊登山隊3人登頂。
2003年8月,烏魯木齊市登山探險協會登山對9人登頂。
2004年8月,烏魯木齊市登山探險協會登山隊登達海拔5080米的高度。
2005年7月,北京一隻業餘登山隊登達海拔5080米。
2005年8月,香港登山隊登達海拔4700米。
2005年8月,烏魯木齊市登山探險協會13人登頂。
2006年8月,北大山鷹社17名隊員登頂。
2008年8月,時隔十年後,熱扎克·艾山從4100米,背回1998年失蹤香港隊員林志偉的遺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