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杜恩·德·庫爾德內

博杜恩·德·庫爾德內(1845年3月13日-1929年11月3日,Baudouin de Courtenay),波蘭語言學家建立音位學說,是現代音位學的先驅者。1866年在華沙高等學校畢業。1870年獲德國萊比錫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875年獲俄國彼得堡大學比較語言學博士學位。自1897年起任彼得堡科學院通訊院士。1897年開始擔任彼得堡科學院通訊院士。曾任喀山大學、彼得堡大學、華沙大學等校教授。並於喀山執教期間,創立了喀山學派。後來的布拉格學派的基本觀點是在博杜恩·德·庫爾德內和索緒爾的影響下形成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博杜恩·德·庫爾德內
  • 外文名:Baudouin de Courtenay
  • 國籍:波蘭
  • 民族:波蘭人
  • 出生地:波蘭拉傑明
  • 出生日期:1845年3月13日
  • 逝世日期:1929年11月3日
人物生平,成就貢獻,

人物生平

1845年3月13日,博杜恩·德·庫爾德內生於波蘭拉傑明。
1866年,博杜恩·德·庫爾德內在華沙高等學校畢業。
1867-1868年,博杜恩·德·庫爾德內在德國耶納市聽過自然主義學派理論家施菜赫爾的課,作為青年語法學派同時代的人,他曾提出過不少跟這些人類似的理論,也在一些問題上跟他們展開過徽烈的辯論;他跟索緒爾的關係則更為密切。
1870年,博杜恩·德·庫爾德內獲德國萊比錫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875年,博杜恩·德·庫爾德內獲俄國彼得堡大學比較語言學博士學位
博杜恩·德·庫爾德內博杜恩·德·庫爾德內
1875-1883年,博杜恩·德·庫爾德內在喀山大學任比較語言學教授。博杜恩·德·庫爾德內除講課外,還經常邀集成員在他的寓所聚會,交流研究成果,評論新出圖書和雜誌上的論文。
1897年起博杜恩·德·庫爾德內任彼得堡科學院通訊院士。曾任喀山大學、彼得堡大學、華沙大學等校教授。在喀山執教期間,創立了喀山學派。
1904年,博杜恩·德·庫爾德內提出,語言學家應該掌握初等數學高等數學,語言學將根據數學的模式更多地擴展量的概念,並將發展新的演繹思想的方法。
1929年11月3日,博杜恩·德·庫爾德內卒於華沙。

成就貢獻

簡介
博杜恩·德·庫爾德內是二十世紀語言學的創始人之一。他還在十九世紀末就提出並有創見地解釋了直到二十世紀才開始在語言學界引起注意的一系列重要問題。 在六十四年(1865-1929)的科研教學活動中他跟語言學各種流派的代表人物有過密切的交往。1867-1868年他在德國耶納市聽過自然主義學派理論家施菜赫爾的課,作為青年語法學派同時代的人,他曾提出過不少跟這些人類似的理論,也在一些問題上跟他們展開過徽烈的辯論;他跟索緒爾的關係則更為密切。
音位學貢獻
博杜恩·德·庫爾德內的主要貢獻在於建立音位學說,是現代音位學的先驅者之一。他主張除從發音音響的角度外,還要“從形態學和構詞法的角度分析語音”。他指出語音在生理、物理屬性和功能屬性彼此不一致,從而區分音素和音位。他提出語音交替理論,例如,在俄語везу(運送,第一人稱單數)與воз(大車)、жуха(蒼蠅)與жушка(蒼蠅,指小)這些詞源上有聯繫的詞形中,е和о、х和ш彼此交替,這使語音學和形態學掛起鉤來,為形態音位學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博杜恩· 德 ·庫爾德內把語言看作心理社會現象,認為語言學屬於心理——社會科學。他越過當時德國學者偏重歷史比較研究的樊籬,提出了一些為現代語言學所關心的問題,如語言的系統性,“音位”和“語素”這些語言基本單位的描寫和分析方法, 語言的靜態(共時)研究和動態(歷時)研究的區別等,都極其重要。他主要從事普通語言學和印歐語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研究,學術視野廣闊。他用波蘭語俄語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寫作,一生寫了 600多篇(本)論文和專著。主要著作收在《普通語言學文選》第1、2卷(1963)中。
博杜恩·德·庫爾德內博杜恩·德·庫爾德內
創立喀山學派
喀山學派是19世紀70-80年代在俄國喀山大學建立的語言學流派。它的創始人是波蘭語言學家博杜恩·德·庫爾德內, 1875-1883 年他在喀山大學任比較語言學教授。主要成員有他的學生和同事H.B.克魯舍夫斯基 (1851-1887) 、B.A.博戈羅迪茨基(1857-194、C.K.布利奇(1859 -192、A.H.阿列克桑德羅夫(1861-?)等。博杜恩·德·庫爾德內除講課外,還經常邀集成員在他的寓所聚會,交流研究成果,評論新出圖書和雜誌上的論文。這一學派對當時的俄國語言學以及後來的結構主義語言學派都有影響。
喀山學派成立的宗旨在於提出語言學中的重要問題,並進行理論概括。博杜恩·德·庫爾德內寫道:“喀山語言學派的主要特徵在於力求作出概括。這一目標遭到許多人的非難甚至懷疑,然而沒有這一點,任何一門真正的科學都是無法想像的。”他要求:不要把字母當成實際的語音(因為拼法和讀法往往不對應); 劃分詞的語音部分和形態部分;弄清在語言的歷史變化中,哪些只限於一個時期,哪些是長期進行的;並強調要研究活的語言系統和言語現象等。這一學派提出了當時很有創見的一些看法。音位這個概念就是博杜恩·德·庫爾德內在喀山時期和他的學生克魯舍夫斯基一起提出的。
喀山學派在不少方面與德國的新語法學派比較接近,如提出心理主義的語言觀,區分言語的口頭形式和書面形式,分析語言中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的相互關係,重視對話的語言的研究等。但是這兩個學派的觀點並不完全一致:新語法學派的語言觀是完全建立在個人心理聯想的基礎上的,喀山學派則既採用這一學說,又吸收民族心理學的合理因素。新語法學派偏重歷史,喀山學派則主張區分語言的靜態(共時)研究和動態(歷時)研究。博杜恩·德·庫爾德內還對新語法學派的語音規則提出了批評。
套用語言學方面的貢獻
1870年,博杜恩·德·庫爾德內提出了套用語言學這個概念,但是沒有得到廣泛的注意。20世紀以後,語言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套用範圍空前擴大,語言套用方面的研究和理論方面的研究明確地區分開來,套用語言學這個名詞開始廣泛運用。
博杜恩·德·庫爾德內提出的“套用語言學”這一術語,經過近百年的醞釀、探索,到20世紀40-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科技、文化、教育等的發展,對語言在各方面的套用提出了諸多課題,於是一門多學科結合的套用語言學才作為獨立學科建立起來,60年代開始進入發展時期,其標誌是1964年第一屆國際套用語言學大會在法國召開和國際套用語言學協會的成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