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語言學家。1845 年 3月13 日生於波蘭拉傑明,1929年11月 3日卒於華沙。1866年在華沙高等學校畢業。1870年獲德國萊比錫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875年獲俄國彼得堡大學比較語言學博士學位。自1897年起任彼得堡科學院通訊院士。曾任喀山大學、彼得堡大學、華沙大學等校教授。在喀山執教期間,創立了喀山學派。
博杜恩·德·庫爾德內的主要貢獻在於建立音位學說,是現代音位學的先驅者之一。他主張除從發音和音響的角度外,還要“從形態學和構詞法的角度分析語音”。他指出語音在生理、物理屬性和功能屬性彼此不一致,從而區分音素和音位。他提出語音交替理論,例如,在俄語везу(運送,第一人稱單數)與воз(大車)、жуха(蒼蠅)與жушка(蒼蠅,指小)這些詞源上有聯繫的詞形中,е和о、х和ш彼此交替,這使語音學和形態學掛起鉤來,為形態音位學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博杜恩· 德 ·庫爾德內把語言看作心理社會現象,認為語言學屬於心理 -社會科學。他越過當時德國學者偏重歷史比較研究的樊籬,提出了一些為現代語言學所關心的問題,如語言的系統性,“音位”和“語素”這些語言基本單位的描寫和分析方法, 語言的靜態(共時)研究和動態(歷時)研究的區別等,都極其重要。他主要從事普通語言學和印歐語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研究,學術視野廣闊。他用波蘭語、俄語、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寫作,一生寫了 600多篇(本)論文和專著。主要著作收在《普通語言學文選》第1、2卷(1963)中。
見喀山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