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香山
- 地理位置:廣州的東部
- 海撥:約430米
- 別稱:南天之柱
簡介,地理方位,名人,歷史,故事,
簡介
南香山位於廣州的東部,它山峰獨立,海撥約430米。若神遊一馬平川的珠江三角洲,悠然可見的高地便是南香山了。此時,這塊平地聳起的山峰,便宛如珠三角的"南天之柱"。這或許便是它山勢並不險峻,卻能躋身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中所說描述的鼎足南粵的三樵(東樵博羅的羅浮山,西樵南海的大科山,南樵新塘的南香山)的一個重要基礎。
今天的南香山,古時又名南樵山,還曾名"南鄉山"和相對於四川大峨眉山來說的"小峨眉山"。這座秀挺於珠江三角洲平川的高地,因靠近東江,山勢突顯巍峨,若峨眉聳翠,成為東江乃至珠江航船的天然航標燈,因此也被人稱之為船桅山。
地理方位
名人
秀挺聳立於平川之的南香山,歷經兩千年歷史的宗教歷史文化的浸淫,刻畫了一幅"三教合一""天人合一"的歷史文化圖騰。而其中最為醒目的莫過明初大儒湛若水。這位新塘土生土長的一代大儒宗師,在晚年回到家鄉辦學,給南香山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鑄就了南香山一段新的輝煌和傳奇。
沿著南香山的南面山路拾級而上,行程至小半山腰,抬頭便可望見幾個蒼勁有力的崖刻大字"湛子洞",這便是當年湛甘泉(若水)先生親手所書。如若再朝上行進一段,便是甘泉先生當年所辦蓮洞書院的遺址了。不久前,幾位湛氏同宗後人曾在此時,竟然還發現了一段長四米、寬一米、高一米左右的院牆,令人振奮不已。
初冬的下午,冷風來襲的南國已有些寒意。但在南香山"湛子洞"的遺址邊,卻不時可見三兩成行前來膜拜的人們,他們無一例外地都會觸摸湛若水先生當年手書的"湛子洞"大字,似乎是想由此來感悟這位先賢的育人智慧和靈氣。
這是當地人對"神人"的頂禮膜拜,也是對湛若水這位大儒的至高崇敬。在當地廣為流傳一個有關湛若水"九學子'十狀元'"的傳說,這個傳說講的是,湛若水當年在南香山開辦蓮洞書院的時候,最初只收授了九位學子,然而在一同赴考的時候卻中舉十人。原來有一個每天為這些學子送水做飯的伙夫,由於也天天耳聞目睹湛若水生先的教學,竟也神奇地應試中舉。不知從何開始,此事一傳十,十傳百,湛若水這位大教育家也成為當地讀書人的書聖。
在南香山上,湛若水的親書的"湛子洞"也可謂是神來之筆。據湛氏同宗後人介紹,"湛子洞"三字中,"湛"和"洞",本來是兩個"三點水"即"六點水"。但如果仔細數一數,便會有趣地發現這其中包含有"十一點水"。這是因為"甘泉公"愛山喜水,故用其特製的"茅龍筆"揮寫的緣故,從而將"兩個三點水"揮成了"十一點水"。
歷史
站在南香山若隱若現的殘磚碎瓦的遺蹟邊上,伸手觸摸那千年寺觀古院的殘壁斷垣,便不由然地會為那其所承載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怦然心動。
當地政府部門的朋友介紹,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百花寺舊址上曾挖掘到一隻柱礎,經文物部門鑑定為隋唐之物。文革時期,以破除迷信為由將寺廟拆除,當還拆毀了蓮花書院,蓮花書院現只留下湛子洞石刻,是明代大儒湛若水親筆所提。霍韜墓湛若水墓等明代文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被列為增城市文物保護單位。百花古寺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陸續重建,百花古寺曾經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到2000年左右香火鼎盛,直至新塘工業園征地被毀!現如今,僅存下"百花古寺"四字石碑,增城的歷史文化又一瑰寶盡失無蹤!與百花古寺關係影響較大的則是康熙初年的和尚"巢僧",他曾在其廢圯上居住,後在附近的華峰山建成海門禪院,從此華峰山逐漸成為南方著名佛教勝地。
據百花古寺修碑記,蓮花書院始建於東漢永平(公元58-74)年間。她是百花古寺的前身,為今天增城最早的文化教育聖地。《增城志(明版)》記載:"未有增城,先有百花。"到明初,一代大儒湛若水晚年在此開壇授學,始建蓮洞書院,並留下手書"湛子洞"。
南香山因此成為融道教、佛教與儒教三教合一的福地。這些先人的"神物"也成為新塘、東莞等一帶當地人的崇敬之物。
但如今,"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殘瓦磚"。由於歷史戰亂,文革破四舊等諸多原因,蓮花書院、百花寺、蓮洞書院等名勝古址盡遭敗毀,令人扼腕嘆息。不過,即便這些遺址古蹟早已掛滿塵煙,其承載的厚重歷史文化底蘊並不會因時間的變遷而消失。
故事
南香山上的百花寺,在當地民間流傳的故事裡,相傳它的開山始祖是與廣州光孝寺同屬一門的遠塵和尚,而與百花古關係影響較大的"巢僧"則來自江西一座寺廟,原名叫融老和尚。相傳融老和尚在退院休閒後,一時無拘無束,聽人都說廣東好,就想趁身體尚好前往一行。經數月跋涉來了廣東增城縣境內的南樵山。他細看此山很有氣勢,遂攀上峰巔四眺,只見西北兵陵起伏,層巒迭翠;東南一望平川,阡陌縱橫,村莊錯落;山林幽深,流泉清沏。融老和尚為之陶醉,樂極而忘返,就想在此住下清修。
他見南香山中有座破廟,雖是殘垣斷壁,荒草離離,略經收拾,倒也可以棲身。融老和尚遂安頓下來,取山泉為號,改名為"南樵老僧"。每日念經打坐,飢吃野果,渴飲山泉,"南樵老僧"大號逐漸為世所熟悉,上山來百花寺的人便絡繹不絕。
相傳融老尚當初曾是獨自攀上深處,選棵大樹砍些茅草,在樹上搭了個簡易巢,權作居住和修行之用,"巢僧"別號也由此而來。說來也怪,起初,一群老虎在樹下轉來轉去,對樹上的老僧虎視眈眈。後來受"巢僧"的影響,一個個變得溫馴貼服,視巢僧如同老朋友般,常常一起玩樂。有一天一隻老虎離開禪區,暴死於山口,村民發現後欲將其剝皮取骨,巢僧以好生之德說服村民,就地埋葬死虎。傳說此後,再無老虎傷人之事發生。
明代始建蓮洞書院以後,南香山更是一度重現輝煌。然而到了清代,很多反清的綠林漢子,又看中南香山的地形優勢,占據山上的書院廟寺為巢宇,與清兵作殊死的抗爭。戰火屢起,八方學子望而卻步,四面香客聞之生畏,歷經兵匪之亂把南香山糟塌得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