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墓

湛若水墓

湛若水墓位於增城市永和鎮陂頭的天蠶山麓。全墓用灰沙三合土板築,氣勢恢弘。1984年增城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湛若水墓
  • 地理位置:增城市永和鎮陂頭
  • 相關:每組裡湛若水信
  • 歷史:湛若水的墓碑
結構,歷史沿革,紀念人物,

結構

隨山勢由上而下分成四級,從第一級的墳頭而下至第四級的池座總長21.3米。墳頭由板築牆繞成半圓筒形,口寬5.5米,正中墳包獨特,用灰沙築成一座四柱三間的碑樓,分上下兩層。下層寬廣,正間辟碑龕,高1.46米、寬0.76米。上層亦四柱三間,四面縮減,兩層的立面如“凸”字形。上層正間有篆文“諭葬”2字。第二級為拜台,左右兩邊的板築牆上分列雙鉤篆文“山斗八座貞儒千載”、“九十五年全歸不朽’’16字,是稱譽他學術輝煌一生的贊銘,刻字與板築同出。拜台在正中間,板築,橫長5.15米、寬2.55米、高1.13米,墓主棺具深埋在拜台下面。第三級前台寬14米,頗寬敞。第四級為池座,深6.4米,寬與第三級同。池座的前邊及兩側都有望柱、欄板圍成一匝。墓後用灰沙、山石砌築護土牆,成半圓形,直徑44米,繞於墓外。墓前約50米處原有石牌坊1座,現僅存殘石柱、殘石礎。再前,有石人1對(文武官吏傭)、石馬1對。這墓在全省的明墓中屬於規模大、板築精工的典型,而且保存較完整。

歷史沿革

湛若水墓為湛若水的墓碑。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可惜在1989年遭盜掘破壞,墓碑被砸(現白雲石碑是1991年其後裔子孫重立的),破棺棄骨。破案後,僅追繳回18個彩繪小陶傭。

紀念人物

湛若水(1465―1560),字元明,號甘泉。明代著名理學家。增城新塘人。弘治十八年(1505)進土,曾任翰林院編修等職,官至南京禮、吏、兵三部尚書。弘治七年師事陳獻章(白沙),成為陳白沙晚年得意弟子和學術繼承人。後與王守仁(陽明)同時講學,二人交誼甚好,各立門戶。一時學者稱“王湛之學”。著有《湛甘泉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