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廟會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是娛樂的
藝術形式得以展現的一個重要基地。南陽的廟會,有著長久的淵源。根據出土的漢畫像石及文獻資料來看,它至少在
春秋戰國時期即已出現,當時稱之為“社祭”。社,土神,古人意識中認為世間一切皆來源於土,故而在固定的日子和地方用精心準備的
祭禮對
土神予以祭祀,以求風調雨順,祥光普照。有了祀神活動之後,必然要為神修廟,不能讓風吹著,雨淋著,日曬著,這樣祭祀神的一應佛事方能順利開展。有佛事就有逛廟燒香之人,有逛廟燒香者就有商販來做買賣,年復一年,便形成了廟會集市。廟會是一種以廟宇為依託,開展祭祀神佛、交易貨物、
娛樂身心活動的集會。就南陽舉辦廟會的場所而言,自古而今,廟會一般都設在寺廟或者寺廟附近。隨著時間的更移,由於自然的及政治的原因,有些原先修建的
廟宇雖然業已坍塌,香火蹤跡難覓,但世人仍沿襲舊例,屆期前往,或售物或看戲或觀景,熙熙攘攘之中,平添了許多精神上的收穫。
歷史沿革
在解放前,不管是何種廟會,會期前幾天,各地的商販便會雲集而至,布幃如林,鱗次櫛比,各種貨物很是齊全。聲望大的商家,支布幕為廬,進行貿易,不僅貨物全,而且質量好。廟會尚未開始,各商家就已提前進入競賽角逐了。會期一到,數以千計的趕會人便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有人去聽說書看大戲,有人去拜神求仙以保平安,有人去買東西,人聲鼎沸,比肩接踵,熱鬧非凡。雜耍諸戲,來自四方,各獻所長,以娛遊人之目。水煎包、油饃鍋等小吃店的老闆,更是從早忙到晚,真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在廟會上,還有一類商販,他們或來自異鄉,或來自本土,賣膏藥(諸如
虎皮、狗皮、
麝香等各種膏藥)、賣鼠藥、賣大力丸、賣偏方
秘方,可謂是本小利大。他們在開張時,像賣針、賣線、賣木梳篦子的商販一樣,先表演一段頗為精彩的節目,吸引觀眾圍攏過來,即使用特殊的藝術手段,將觀眾變為顧客,在表演完技法之後,勸說人們購買其隨身所帶的
商品。“有錢幫個錢場,無錢幫個人場”,從而造成一種熱鬧的聲勢。遊人如織,構成了一幅瑰麗的
廟會風俗畫。完全可以說,廟會是一個活的、立體的民俗博物館。每一次廟會,都是一次民俗文化展覽,也是一次民俗文化交流。
廟會可以一年四季皆有,但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區,在時間安排上又有著各自特點。南陽地區自古都以種田為主,所以這裡的廟會或選在風和日麗的春天,或選擇在天高雲淡的金秋,因為只有這兩個時間段中,民眾才有閒暇時間。廣大民眾通過逛廟會一方面可以祈神賜福,另一方面可以趁機輕鬆一下。
場景
由於廟會集娛樂、敬神、經濟三功能於一體,
社會各界都能在廟會上實現自己的某些願望,所以它具有相當旺盛的生命力和無法抗拒的吸引力。廟會之日幽藍的晨曦剛剛退去,不等旭日躍出枝頭,村裡的男女老幼便會打扮一新,走出沉睡的老屋,三五結伴,向廟會會場湧來。集鎮內外,
街巷阡陌,溝坎場埠,到處充溢著色彩各異、新舊不一的帳廬和人群,猶如波濤洶湧的海洋,鼓樂聲、呼喊聲、嘶鳴聲不絕於耳。農器家具、衣服布匹、鞋帽百貨,鱗次櫛比,小吃攤點擺滿會場。舊時,南陽集鎮上的廟會多為求壽、拜佛、進香、還願而興起,解放後,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文化搭台,經貿唱戲,廟會已逐漸演變成了
物資文化交流、
旅遊娛樂大會,以繁榮經濟,滿足城鄉人民生活的需要。廟會期間,真可謂車水馬龍,熱鬧非凡,例如,著名的農曆三月三獨山廟會。
南陽的著名廟會
南陽主要的廟會有桐柏
盤古廟會、鎮平
賈宋的廟會群,南召縣的廟會等。
桐柏盤古廟會。據宋代王存等撰寫的《元豐九域志》載:“桐柏山有盤古廟。”可知,盤古廟至少在宋代即已建成。宋代以後,每有增益,遂成如今盛況:廟內有閃棚、卷棚、大殿,兩側建有廊苑,廟之頂樑柱為石頭造成。盤古塑像身披葫蘆葉,腰束葛條,赤裸雙足,忠厚、樸實、善良、勤勞,一副田間耕作的農民模樣。
盤古山廟會定在盤古爺的生日——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在這一天,周圍的民眾蜂擁而至,燒香、唱戲,或感謝盤古的浩蕩恩德,或請求盤古賜福祛疾,保佑一年平安無事,或祈禱盤古顯靈,讓家中媳婦早日得子。根據實際情況,廟會三天五天不等,山上山下,人流如蟻,鑼鼓喧天,香菸繚繞。
鎮平賈宋的廟會群,廟會從農曆的大年初一開始,一直持續到年底的臘八。
泰山廟廟會時間是在正月初一,地點在泰山廟前。這一天,以泰山廟為中心,熱鬧非凡,人聲鼎沸,比肩接踵。沿街擺滿了豐盛的供品,有豬頭、豬肋條肉、紅燒魚、水煮雞、水果等,香爐里香菸裊裊,爆竹焰火此起彼伏,火藥味在數里地外也能嗆人。泰山廟廟會的娛樂酬神形式,多年來沿用成習。主要有三:一是舞獅子,二是舞旱船,三是大姑娘小媳婦嘰嘰喳喳在庭院裡盪鞦韆。所舞之獅,紅、黃、綠三色構成,由年輕力壯的小伙子裝扮而成。每頭獅子前有一小伙子領逗,他手執鈴鐺環,前翻後退,上高爬低,其動作,其形象,顯得粗獷豪放、威武有力。旱船則顯得輕巧活潑和俏皮,上下洋溢著喜劇色彩。在賈宋泰山廟會上,旱船表演的傳統段子有《豬八戒招親》、《打魚殺家》、《
大頭和尚戲柳翠》、《打焦贊》等小品,伴有嗩吶等樂器。旱船主角不僅男女均可,而且老少鹹宜,有些年份旱船舞后面還伴之以高蹺,藉以烘托喜劇氣氛。
賈宋的火星廟會安排在正月十五日。正月十五傳說是火神爺的生日。這一天,人們從中午便開始安排敬火神爺的一應供品,例如,用面蒸成的棗山、棗魚、豬頭、水果等。在香爐前許願還願,到了夜幕降臨,便大放爆竹煙火,花燈齊明,人們傾家出動,到街上觀看各家各戶的彩燈,以取樂於火神爺,祈求年年平安無事,不發生火災。
老君廟會是賈宋廟會中惟一在一年內舉辦兩次廟會的廟宇。一次在農曆二月十五,傳說是老君的生日;一次在六月十五,傳說是老君得道日。
南召縣的廟會氛圍也不淡薄,比較有名的廟會有李青店、雲陽鎮的土地廟會,
南河店、曹店的火神廟會和尹店的三皇姑廟會。李青店和雲陽鎮廟會為祭祀土地神而舉辦,會期都是三天。李青店廟會時間為農曆二月初四至初六,一般請戲班2~3台,劇種多為曲子、越調、宛梆等,地點在黃鴨河灘,主要交易品種為絲綢、山貨、柴草、中藥材、農具、家具、日用百貨等。雜耍有背裝、高蹺、舞獅、玩猴、打響器等,客商主要來自相鄰的嵩縣、魯山、方城、鎮平、新野等地。人們喜氣洋洋,在琳琅滿目的貨物中各取所需。雲陽鎮廟會規模大、客商多、會期長、戲班多,它原來是3個廟會,由於舉行的時間前後相連,久而久之,演變成了一個廟會。這3個廟會分別是:南石廟的“土地廟會”,舉行時間是農曆二月十四至十六,會期3天。該廟會剛一結束,二月十六老母廟會便又接連舉行,會期同為3天,兩個廟會在同一地點(南石河灘上)接連舉行,一台戲從二月十四一直唱到二月十八。二月十九,南淮廟的土地廟會隆重舉行,會期同樣為3天,至二月二十一結束。一般唱2~3台大戲,鄰縣魯山、方城及湖北、山西、河北等地的客商前來赴會。交易的商品以中藥材、農具、布匹、日雜用品為主。會上有雲彩燈、雲里馬、旱船、抬花轎、放風箏等自娛自樂項目。會大人多貨全,熱鬧非凡。隨著時代的變遷,這3個廟會合稱為物資交流會,地址雖然仍然選在南石廟的河灘上,但會期由舊時的8天,改為農曆二月十三至二月十九,會期7天,戲班多為2~3個,到會的客商呈現逐年增多之勢。
南河店的火神廟會也比較有影響。時間為農曆正月十三至十七,會期5天。北寺的光神廟會時間為農曆二月初四至初六,會期3天。中心垛廟坡的“祖師廟會”時間為農曆三月初二至初四,會期3天。南河店的3場廟會一般都是請戲兩台,絲綢、牲畜、農具、山貨、柴草等為其重要交易品種。背裝、前後臉、旱船、高蹺、高台故事、抬花轎等民間藝術娛樂節目為當地民眾所喜愛。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廟會演變成物資交流會,服裝和日用百貨成為主要交易品種。近幾年來,背裝、高蹺、高台故事等民間藝術又重新煥發了生機。
曹店廟會又稱“火神廟會”,坐落在鴨河口水庫庫區,1960年前廟會時間為農曆正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會期3天,一般從外地請戲班2~3台,輻射範圍較小,赴會者多為鄰縣方城的博望、柳河,南陽的石橋、掘地坪等地的客商,山貨、中藥材、家具、農具、小雜貨為其主要交易品種。曹店街上的小王氏钁頭、鋤板和鐮刀,曾經熱銷一時。1960年隨著鴨河口水庫建成,因曹店成為淹沒區而停辦。
尹店三皇姑廟會俗稱“四月八尹店會”,又稱“麥貨會”,時間為農曆四月初六至初十,會期5天,戲2~3台,影響較廣,方城、魯山及湖北、山東、河北、山西等地的客商前來赴會。會上以大型農具、杈把、掃帚等為大宗交易品種,有打銅器、推小車等民間藝術表演節目。
綜觀南陽的廟會,根據各個歷史時期經濟和文化發展的不同特徵,可以將其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在春秋時期,廟會和酬神是一體的,廟會是一種不自覺的行動,這個時期廟會的經濟職能為生產功能所替代。
戰國時期由於冶鐵業的發展,大量鐵制器具被運用到農業生產上,因而生產力水平大為提高。經濟的發展促使了文化的發展,表現在廟會文化上,則是南陽的廟會從以城鎮為中心轉變為向廣大鄉村擴散,作為廟會經營主體的商
賈開始活躍起來。
漢代,由於佛教文化的影響,寺院遍布於南陽大地,伴隨著佛教學說的傳播,鎮平菩提寺、石佛寺、瓦官寺的建立,崇尚佛教的廟會逐漸增多,更加顯示了廟會文化的多元性,尤其是在廟會祭祀中,佛與道分庭抗禮,互相滲透,使廟會文化更加豐富多樣。
唐宋以來,經濟出現了持續的發展,道教文化經過帝王的倡導而出現了異乎尋常的熱鬧局面,並迅速在全國繁盛起來。廟、台、祠、宮、觀、庵等道教建築備受青睞,建立了龍王廟、老君廟、娘娘廟、泰山廟等。廟宇的建立為以後的廟會產生及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前提。
明清以各地遍建會館作為廟會發展中的一個突出特點。會館的建立使廟會更有秩序,更加規範,例如,南陽許多縣鎮建立的山陝會館,其中立祠建廟,敬祀關羽。建造戲樓歌榭,對促進南陽與外地廟會文化和戲曲文化的交流以及集聚廟會的主體——商販和手工藝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些商販和手工藝人擔當著廟會的組織者、管理者和經營者的角色。
解放後,南陽廟會大多是僅僅作為一個載體,在發展地方經濟、傳承傳統文化以及旅遊經濟的開發上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