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筐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雲南省
自然資源
基礎設施
農村經濟
特色產業
人口衛生
文化教育
村務公開
基層組織
發展重點
地圖信息
地址:昭通市魯甸縣謝南段
地址:昭通市魯甸縣謝南段
該行政村隸屬雲南省魯甸縣火德紅鄉,地處本鄉南邊,屬於山區。距離鎮12.40公里,國土面積13.97平方公里,海拔1520.00米,年平均氣溫26.00℃,年降水量900.00毫米,適宜種植稻穀、玉米、烤菸、蔬菜等農作物。...
楊成紅 楊成紅,昭通市魯甸縣火德紅鎮南筐村劉家院子社村民。所獲榮譽 2021年12月,入選2021年度“雲南好人”(見義勇為)公示名單。
該村東鄰南筐村,南鄰會澤縣,西鄰李家山村,北鄰火德紅村。轄銀廠、乾溝、松林等16個村民小組。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833.00畝(其中:田0.00畝,地3833.00畝),人均耕地0.92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6163.00畝,主要種植柑桔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4527.00畝。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
通過菏澤、濟寧兩個地區及山東人民的共同努力:用獨輪車推、筐挑修好了洙趙新河,解決了兩個地區的水利問題。毛主席二次視察山東時,曾詢問當時的山東省負責人:濟寧、菏澤兩個地區的水利問題解決了嗎?2.解放前,建有天主教堂。解放後是霞光大隊隊部駐地。3.南曹新村建有4萬隻番鴨養殖基地、千畝光伏發電、高效...
竹活:取竹子,破篾黃,編製成籮、筐、簸箕、糞箕等。木工,取紅木樹制、解成方木或板,修成圓木,用破花、鋸子、鑿子等製成門窗、柱子、梁、家具、木棺等。製糖:用包穀、大米或薯類澱粉加水、麥芽熬煮而成。並加有核桃仁、花生、粟米仁、米花等,香甜可口,不燥火。草鞋:用嫩苦主纖維加竹麻編制而成,在...
2015年末,戶籍人口152人,其中男性60人,女性92人:80歲以上4人,最長者94歲(男)實際在村人口97人;常年在城鎮生活和打工52人;海外留學3人。非戶籍外來人口15932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8人。歷史文化 村民由來 村民主要為詹姓。詹氏先祖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 )從江西波陽(鄙陽)赴廣東東莞任縣令,後定居筐村。
該行政村隸屬雲南魯甸縣火德紅鄉,地處本鄉東邊,屬於山區。距離鎮0.50公里, 國土面積21.34平方公里,海拔2303.00米,年平均氣溫14.00℃,年降水量880.00毫米,適宜種植馬鈴薯、玉米等農作物。該村東鄰江底鄉,南鄰南筐村,西鄰李家山村,北鄰鵲落村。轄小涼山、大坪等16個村民小組。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
該行政村隸屬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火德紅鄉,地處火德紅鄉東南邊,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4.00公里,距離鎮17.00公里, 國土面積4.45平方公里,海拔1450.00米,年平均氣溫24.00℃,年降水量900.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該村東鄰江底鄉,南鄰會澤縣,西鄰南筐村,北鄰江底鄉。轄新田、灣子、船邊等...
2011年末,火德紅鎮轄火德紅、鵲落、李家山、銀廠、南筐、機車6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07個村民小組。截至2020年6月,火德紅鎮下轄1個社區和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火德紅村。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火德紅鎮地處魯甸縣南部,南與曲靖市會澤縣梨園鄉隔牛欄江相望,西南與巧家縣包穀炳鄉以牛欄江為界,西北與龍頭山鎮...
據山美村父老介紹,鄭大進的母親“夜紡紗、日織綕”,懷胎時,仍十分勤織,其綕筐常伏著一條“小龍”,將其倒在水塘里,不一會兒,“小龍”又跑回來了,偎依在綕筐里,這種事一直延續到鄭大進出生。鄭大進讀過書的龍砂、雲南村,還有傳言說,鄭大進曾化為蟒蛇,遊蕩於大港溪,捲起重重狂瀾。所有這些神秘傳說...
有一天,有一個南王皋村老頭在汶河邊上背著個糞筐子,拿著把糞鏟子拾糞,聽到有人在河邊嚎啕大哭,老頭順著哭聲過去,看到有一年輕人坐在地上哭。老頭上前問到,年輕人為何在這裡哭,年輕人答,我這么有才國王不重用我,我不想活了,我要跳河。老頭就說,你那么有才,你作首詩我聽聽你作的怎么樣,如果作的...
黃里透紅的桃子,裝滿大筐小筐,不足1個小時,桃筐就擺了長長的兩溜,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此時市場上也到了最熱鬧的時候,有討價還價的,有過秤付錢的,有卸車裝車的,熙來攘往,路一下子窄了許多。三點左右,兩大溜桃子不見了,一輛輛汽車的車斗里卻堆起了小山。可以說,大桃小桃全都賣光,大車小車...
16世紀中葉,尚氏十世祖尚繼周生有六子,因人口眾多,兄弟六人分工經營,有經商務農者、有種桑養蠶者,兄弟中尚自勉排行老六,分工在村西種菜。為方便蔬菜管理,遂在菜園中建房居住,繁衍生息。過去萊蕪市場上流傳著幾句順口溜:“石家莊的筐,程故事的姜,不如尚故事的青菜香。”小故事村的種菜傳統延續至今。從尚氏...
百姓以此掌故,稱其村名為“多井村”;至明代,改稱“塔井村”;今稱“大井”。土筐失落處形成兩個小山包,附近的村莊即稱“一擔土”,沿用至今。扁擔上失落的木楔子變為兩寨柵,被稱為前、後寨子,即今天的前寨子、後寨子村。縣城東的小山,即為當時雞鳴之處,被稱為“雞鳴山”。元朝時期,當地人曾在一...
玉包港2013年從事漁業有206戶,漁船有260多艘,定置網2500張、流速網300張、沿繩鉤220筐、定置桴位2000個,2017年,玉包港已投產網箱達1526口(其中深水網箱297口),年捕撈量達6萬多噸。玉包港近港灣海域盛產馬鮫魚、紅魚、黃花魚、石斑魚、黑鯛魚、血鱔、魷魚、烏賊、海鰻、螃蟹、龍蝦、蝦米等名貴海鮮。玉包港...
村黨組織書記常德盛第一個喊出了“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換”的響亮口號,帶領全體村民實施規模宏大、持之以恆的治水改土工程。這一工程歷時20多年,累計投入勞動力6萬餘工,完成土石方50多萬方,硬是用一根扁擔兩隻筐,將1700畝低洼田填高了1米多,建成了田成方、樹成行、渠成網、路寬敞的旱澇保收的噸糧田。以...
隔應村四周山水環抱,森林植被豐富,海撥高680米,適應種高山茶,1982年毛竹山責任到戶後,村民主要副業收入靠手工毛竹編織加工,至今在家居住的人還繼續以編織一些粗的工農業生產工具,如蘿筐、竹筐、花籃等為收入,全村毛竹年產值可達三百萬元,泉水清澈見底,延著進入市區4.5米的水泥路是一條小溪,也是邵武清銅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