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簡介
2008年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此路進行了水泥硬化,使隔應人民進一步得到生活上的改善,北面與沿山交界,南是通往市區,途徑本鎮山口、香鋪行政村。隔應村座面積1.8平方公里,全村268戶,人口1010人,轄9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其中少數民族92戶,365人,農田1323畝,山林14999畝,毛竹山4200畝(已全部均分到戶)是村民的主要生活支柱,隔應村隸屬邵武管轄,1973年由沿山公社劃出歸蓮塘公社(現城郊鎮)管轄。
地形地貌
隔應村四周山水環抱,森林植被豐富,海撥高680米,適應種高山茶,1982年毛竹山責任到戶後,村民主要副業收入靠手工毛竹編織加工,至今在家居住的人還繼續以編織一些粗的工農業生產工具,如蘿筐、竹筐、花籃等為收入,全村毛竹年產值可達三百萬元,泉水清澈見底,延著進入市區4.5米的水泥路是一條小溪,也是邵武清銅溪的源頭水之一,清水潺潺,生態優美,2010年由本地村民承包此溪進行生態養殖,投入資金5萬元投放,草魚、白蓮、鯉魚、毛蟹等各種魚苗,2011年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成功申報生態村,隔應村交通屬全鎮最不方便,組與組目前都是以步行走山路為主,享受著其他村沒有的自然旅遊觀光享受。
礦產資源
隔應村礦產資源頗為豐富,鎢礦、瑩石礦為主要礦種,鎢礦主要座落在皆寺組,1978年期間連續開採了幾年,2011年省地質隊,投入100萬元進行探礦,目前還在繼續探索,瑩石礦座落在皇山井組,從1992年開始陸續開採,現在由皇山井礦業有限公司在開採。
基礎設施
交通設施,村政經濟建設
2007年根據
十一五規劃,農村水泥路硬化,村村通最後一年的農村政策,在上級各部門和村全體黨員、幹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投資320萬元硬化山口村至隔應村部,寬4.5米,長9.725公里水泥路,這是村民們多年來的夢想終於實現,也是隔應村歷年以來最大的一項工程,2008年隔應通往黎舍村的簡易公路由市交通局承擔進行硬化,使隔應村的方家田、皆寺兩個途經組,得到享受,與村部相距最遠的組,丁家坪組,4.7公里是一條坡陡崎曲彎多的黃泥路,雨天無法通車直接造成途徑的皇山井,丁家坪兩個組45戶,169人的生產生活,由於村財的薄弱,這是村里急需解決的最大難題,高乾、大戈、三坑三個小組的通組路條件更為惡劣,路面窄,路基差,全長合計7.5公里,每年雨季到處塌方,去年投入修路款三萬元,還只能表皮臨時解決,2003年造福工程已解決大戈、三坑組搬遷21戶,71人,剩餘人員也只有等待造福工程,搬遷來解決。
村情建設
隔應村屬行政村,兩委班子伍人組成,全村黨員43人,11個村民組長,無其他下屬組織機構,村辦公場所是一棟建於1988年,占地300平米的兩層磚木結構樓房與其他附設場所為一體經濟基礎非常薄弱,歷年來都是靠政府幫扶,年固定收入靠唯一的毛竹山價款2.3萬元。其他收入只有靠上級部門幫扶,每年開支,發放兩委副職的工資、報刊、辦公開支、會議費“三八”、“七一”、“八一”、重陽等節日開支,不低於12萬元,造成1995年-2006年兩委工資拖欠,加上歷年其他支出現負債38萬元,正常運轉極為困難。
文衛教育
山區勞動人民長年是以步行、肩挑、背扛為主要勞動方式,這是他身體健康,高壽的法寶,加大自然環境的優勢,由於受外出誤工,陪讀人員形勢所迫的影響,國小於2004年無生源、撤銷、衛生所也隨之自然關閉,這卻又成為在家村民的難題,2010年全村各小組通過一事一議扶持項目,架設起了路燈、電視、廣播、聯通、移動、電信等現代化信息全部覆蓋,它們充分的體現了黨的惠農政策,吹遍農村,2011年在市文體局的支持下,建起了籃球半場及其他體育健身設施、成立了農家書屋,現有5000多冊,各種科普、養殖、技術指導等書籍,豐富了村民業餘生活。
地方民俗
隔應村的蘭姓畲族,是從三明建寧縣搬遷至隔應,至此以有300多年,他們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謠語族,通用漢文,每年農曆三月三是他們的傳統節日,蒸烏米飯,用來聚餐贈友、祭祀祖先,做法是用野生植物烏葉搗碎煮汁,然後撈出,在汁中放糯米,這樣做出的飯顏色烏黑,數日不餿,用豬油炒熱香軟可口,最大一特點是現在雖然習俗漢化,但每逢過年過節,他們都比漢族人提早一天過節,在他們居住的小組有一座邵武小有名氣的古寺,“雲錦山”相隔不遠處是一座他們自己的家廟,雲錦山建於明朝,文革期間受到部分損壞,1986年改革開放後重新修建占地2800餘平米,外牆門面均保持著古建原始,具有古香古色的風情,四處山清山秀,香火旺盛,在古剎 右面有是隔應村最高山峰海拔860米,站到山峰遼望邵武市區可直觀,與畲族家廟的民俗風情、相結合更是別有情趣。
地圖信息
地址:南平市邵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