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故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面積:752.7畝
- 人口:459
小故事村,人物自然,人物事件,特產展台,
小故事村
小故事村隸屬萊蕪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辦事處,位於萊蕪市政府東約3公里,205國道南側,原山路南首,孝義河東大街橫貫東西與原山路交會,萊蕪八景之一的汶河從村前流過。東靠大故事,西鄰程故事,隔南嶺與站里、官廠村相望。全村133戶,人口459人,土地面積752.7畝。
小故事原名西莊、尚故事。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故事鄉·尚家小故事”。尚氏始祖原籍河北棗強,明初遷山東諸城,洪武二年遷於萊蕪大故事,時稱故事莊。16世紀中葉,尚氏十世祖尚繼周生有六子,因人口眾多,兄弟六人分工經營,有經商務農者、有種桑養蠶者,兄弟中尚自勉排行老六,分工在村西種菜。為方便蔬菜管理,遂在菜園中建房居住,繁衍生息。過去萊蕪市場上流傳著幾句順口溜:“石家莊的筐,程故事的姜,不如尚故事的青菜香。”小故事村的種菜傳統延續至今。
從尚氏祖譜中,可以明確看出,尚姓遷居外村者,祖譜都有注釋,唯有小故事沒有任何註解,可見當時沒有把此村當作外村。隨著人口的增長,村莊加大,為區別於程、孫故事,才稱為尚故事。直到解放後,本村從軍者及外地親友寫信,地址仍寫“萊蕪縣城關鎮尚故事村”。在1988年所編的萊蕪市志上,本村所存的“福壽石”拓片,註明地址是尚故事村尚憲禹家,可見尚故事村名在當時是在冊的。人民公社初期,作為自然村,劃歸礦山公社大故事大隊第五生產隊,1959年劃為行政村後,對應大故事,故名小故事。“文革”初期,改村名之風盛行,遂改為新華大隊,“文革”中期恢復原名小故事.
小故事原名西莊、尚故事。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故事鄉·尚家小故事”。尚氏始祖原籍河北棗強,明初遷山東諸城,洪武二年遷於萊蕪大故事,時稱故事莊。16世紀中葉,尚氏十世祖尚繼周生有六子,因人口眾多,兄弟六人分工經營,有經商務農者、有種桑養蠶者,兄弟中尚自勉排行老六,分工在村西種菜。為方便蔬菜管理,遂在菜園中建房居住,繁衍生息。過去萊蕪市場上流傳著幾句順口溜:“石家莊的筐,程故事的姜,不如尚故事的青菜香。”小故事村的種菜傳統延續至今。
從尚氏祖譜中,可以明確看出,尚姓遷居外村者,祖譜都有注釋,唯有小故事沒有任何註解,可見當時沒有把此村當作外村。隨著人口的增長,村莊加大,為區別於程、孫故事,才稱為尚故事。直到解放後,本村從軍者及外地親友寫信,地址仍寫“萊蕪縣城關鎮尚故事村”。在1988年所編的萊蕪市志上,本村所存的“福壽石”拓片,註明地址是尚故事村尚憲禹家,可見尚故事村名在當時是在冊的。人民公社初期,作為自然村,劃歸礦山公社大故事大隊第五生產隊,1959年劃為行政村後,對應大故事,故名小故事。“文革”初期,改村名之風盛行,遂改為新華大隊,“文革”中期恢復原名小故事.
現在,站在塔子嶺上俯視孝義河,河堰石砌如壁,綠水清清,碧波蕩漾,山水一體,一橋飛架南北,每逢節假日,垂釣遊玩者若市。兩岸垂柳如畫,條條道路寬暢通順,堪與江南水鄉媲美,真是投資開發的好地方。
村中央南北大街東側,原坐落著一座關帝廟。廟宇坐北朝南,青磚砌牆,碧瓦蓋頂,飛檐挑脊,端莊玲瓏。廟門南三米處建有影壁一座,上面題字一幅:“英雄三國無雙士,正氣千秋第一人”。廟宇前檐垂珠簾龍,門上有對聯曰:“青燈青史青帝,龍兄龍弟龍師”,橫披:“武聖關帝”。廟堂內關帝居中端坐,周倉、關平兩邊站立,威武肅穆。周圍粉牆畫有壁畫,介紹關帝生平。東牆畫“桃園結義”,北牆畫“三英戰呂布”,西牆畫“掛印封金”,南牆畫“夜走麥城”,畫技高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實乃珍品。廟門東有石碑二塊,記載修建年月、主持人、捐款人、工匠及畫工名單,字型道勁,出自名人。每逢初一十五,十里八鄉村民前來朝拜,祈求平安,香火旺盛。“文革”期間大破“四舊”,關帝廟也難逃厄運,可嘆百年歷史古蹟,毀於一旦,現今蹤跡無存。
在漫長的發展史上,祖祖輩輩的小故事人就崇尚文明和先進文化、,五代至宋朝的道家宗師、華山之主陳摶老祖手書的“福”、“壽”石在本村就有收藏,此為兩塊青石,各高1.3米,寬l米,厚0. 08米,一塊寫“福”字,一塊寫“壽”字,據說山東有“福壽”二字,山西有“康寧”二字,俱為陳摶手書,乃稀世珍品,現存於本村尚憲禹家。
此拓片來源於汶陽,屬大汶口文化。17世紀中葉,尚氏十三世祖尚宜瑚,字重華,例贈登仕郎,將拓片以資購之,珍藏於家中。宜瑚享年86歲,臨終遺囑:“福壽”二字是稀世珍寶,可避水火,百邪不侵,子孫後代要好好珍惜,慎重收藏,萬萬不可毀壞。其後人遵其志,至今敬存完好。
在村東南側,當時萊蕪至青島的大道南邊,立著一塊清代所設的上馬石。石用石灰岩製成,長1.19米,高1.10米,厚0.38米,分三級到頂,是萊蕪最大的上馬石。清康熙年間,尚氏十世祖尚廷瑞,字玉麟,好施財恤物,創殿修橋。每遇天災人禍,荒年欠收,眾鄉親食不果腹之時,盡遣家中錢糧,解民眾於水火。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修建西關百子殿,城東鐵牛橋,所用資金物資皆為尚廷瑞支付,在當地人民心中威望極高。為表彰其功德,縣衙立此上馬石,七品以下官員經過此處,必須下馬。因“上”與“尚”諧音,尚姓人希望家族興旺發達,繁榮永興,非常珍惜此石,至今保存完好。
清嘉慶年間.村中有一著名的刀筆先生,姓尚名曰福。此人精通大清律,每逢窮人與富人發生糾紛之時,總是盡力替窮人開脫。有一年冬天,一牧羊人因管理不善,致使羊吃了財主的麥苗。財主氣極敗壞,即找尚曰福寫狀紙告到知縣衙門。狀紙寫道:“羊吃麥苗,四蹄蹬刨。一口一墩,連根帶苗。,”縣官見狀紙寫得明白,即命衙役帶牧羊人上堂。牧羊人得知訊息,非常驚慌,遂找尚曰福寫答辯狀,牧羊人上堂遞上狀紙。縣官見狀紙寫道:“三九寒天,地凍如磚。鋼鑊不入,羊嘴怎餐?”縣官遂判牧羊人無罪。其美德在民間廣為流傳至今。
長期以來,尚氏家族團結一心。非但本族和睦相處,且與鄰村關係融洽,民風極為淳樸。在村子西部,有一棟二層小樓,三開間長10米,寬5米,地坪至檐口高6米,起脊1.6米,牆厚0.5米,外部用青磚砌成,內用土坯砌成,古稱“里生外熟”。屋面用麥秸做成,門檻寫有“草廬”二字,樓梯及樓板用木料做成,結構合理,做工精細,是清乾隆年間程進士為避暑休閒而建。程進士家居程故事,工作之餘來此休閒居往。尚氏十一世祖尚宗箕,字斗南,八品職銜,與程進士私交甚厚,兩人常在草廬共讀詩書,切磋文墨,互相欽佩。程進士暮年行動不便,將草廬贈於尚斗南,以示友誼長存。此草廬經幾番修繕,至今保存完好,現由尚斗南後人居住。兩村一直保持著友好往來。
在源遠歷史長河中,小故事也是一方名人輩出之地。從為中華民族解放而鬥爭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本村熱血青年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而積極工作,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943年,本村就有黨的活動。尚慶積、尚憲禹是黨發展的第一批黨員。在他們的積極影響下,1945年,尚慶考、尚憲忠、孫惠玉又加入到黨組織中,1950年小故事村正式建立黨支部,從部隊轉業回村的尚曰蓮任書記,尚慶積任組織委員,尚曰奎任宣傳委員。抗日戰爭時期尚曰萱、尚憲新兩人奔赴抗日前線,積極抗戰,其中尚曰萱在戰鬥中壯烈犧牲。1945年春,尚慶花參加革命,隨華東野戰軍南下,解放後任浙江金華市公安局首任局長,現已離休。1945年秋,尚憲博、尚憲良先後參軍。尚憲博犧牲於著名的南麻戰役。時任排長的尚憲良在濟南戰役中犧牲。1947年冬,尚曰蓮、尚憲忠、尚憲武、尚憲柳又相繼參加革命,解放後尚曰蓮任本村黨支部書記,尚憲忠任濟南歷下區統戰部長,尚憲武曾任泰安專署公安局秘書科長,後離休於泰安國際旅行社(後改名御座賓館)。尚憲柳參軍後編人華東野戰軍司令部警衛排,轉業後任萊蕪縣檢察院檢察長,1972年病故:1949年,尚曰蒿在尚憲武引薦下,到當時設在口鎮的萊蕪縣公安局參加工作,給首任局長劉浩民作勤務兵。他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進步很快。1968年,時任縣公安局偵探股長的他服從分配,到萊蕪硫酸廠任保衛科長:,1989年患癌症,他仍堅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建國後,小故事人又積極投入到祖國建設中。1950年尚慶積、尚憲新率先在本村成立互助組,1954年成立初級社,I957年底成立高級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小故事村劃歸礦山人民公社大故事大隊第五生產隊,1959年劃為行政村。
1965年小故事成為城東第一個用電村,打真空密封井2眼,修渠道800米,本村70%的土地變成了水澆田。1976年打了直徑3米的大口機井,擴大了水澆地面積,建起了本村第一個工副業焦廠,工值比往年提高了3倍。
1982年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1983年建起了社會福利化工廠,壯大集體經濟,1991年成立了小故事建築公司、砂場,建起了加油站,提高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995年墾荒造田,擴大耕地面積80畝。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百姓關心的已不止衣食住行,美化環境已成為一種時尚。小故事人審時度勢,1988年調出良田30畝,建起了當時全市最大的鳳城花卉市場,十幾個溫室大棚集產、供、銷為一體,每年產值上百萬元,既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又美化了環境,為萊蕪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改革開放後,小故事的優勢才得以充分展示。世代蔬菜產銷造就了他們的市場經濟意識,從20世紀80年代起,在黨的富民政策領導下,小故事村人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經商、運輸、辦工廠,百業俱興。通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現在的小故事條條道路寬廣通暢,座座樓房拔地而起,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居民生活年年提高。彩電、冰櫃、電話早已入住平常百姓家,走在街頭、聽著悅耳的手機呼叫聲,處處可見企業家、致富能手手持手機聯繫業務。全村現有大小企業6處,各種大小車輛22台。沿匯源大街開闢的商業一條街,各種店鋪林立,居民家家都是萬元戶,全村133戶人家,10萬元以上的不下30戶。30米寬的原山路從村中穿過,與孝義河東大街一起將整個村莊緊緊環繞。夜幕降臨,五彩的路燈映照在大地上,一派萬家燈火的市區新氣象。
2001年5月,小故事劃歸萊蕪經濟開發區,2002年6月成為社區居委會後,歷史又賦予了他們發展的新契機。招商引資,建設現代化的新萊蕪,他們再一次牽住了勤勞致富的牛鼻子。人人都是投資環境,事事關係招商引資。現在人們談論的不再僅僅是蔬菜價格的高低,更多的是“搞開發”、“上項目”這樣的新名詞。結合舊城舊村改造,房地產開發及隨之帶動的三產服務業,將為集體和居民帶來更好的效益。
2000年4月,新一屆支部成立,尚憲偉任書記。在支部一班人的帶領下,頂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克服種種困難,在一片廢墟上建起了有史以來小故事第一棟5000平方米商住樓,10家個體戶有了經營場所,32戶居民喜遷新居。修通了樓前柏油馬路,在菜園裡打了10眼機井,解決了村民種菜缺水的難題。完成了加油站二輪承包工作。劃歸開發區後,小故事更是日新月異,新一屆支部的工作突飛猛進。他們團結一心,形成了一個堅強的領導班子,戰歪風、斗邪氣,努力工作,積極進取,三棟新的居民樓已初見端倪。新理念帶來了新成效,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和民營經濟的不斷發展,居民生活日益殷實,人均收入由生產隊時200元增長到2001年的3862元。村民老有所養,每年發100元的生活保障金;幼有所教,1至14周歲兒童補貼獨生子女光榮費120元。在開發區“一年見成效,二年出形象,三年實現跳躍式發展”新理念的帶動下,今後的小故事將會有講不完的故事。
村中央南北大街東側,原坐落著一座關帝廟。廟宇坐北朝南,青磚砌牆,碧瓦蓋頂,飛檐挑脊,端莊玲瓏。廟門南三米處建有影壁一座,上面題字一幅:“英雄三國無雙士,正氣千秋第一人”。廟宇前檐垂珠簾龍,門上有對聯曰:“青燈青史青帝,龍兄龍弟龍師”,橫披:“武聖關帝”。廟堂內關帝居中端坐,周倉、關平兩邊站立,威武肅穆。周圍粉牆畫有壁畫,介紹關帝生平。東牆畫“桃園結義”,北牆畫“三英戰呂布”,西牆畫“掛印封金”,南牆畫“夜走麥城”,畫技高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實乃珍品。廟門東有石碑二塊,記載修建年月、主持人、捐款人、工匠及畫工名單,字型道勁,出自名人。每逢初一十五,十里八鄉村民前來朝拜,祈求平安,香火旺盛。“文革”期間大破“四舊”,關帝廟也難逃厄運,可嘆百年歷史古蹟,毀於一旦,現今蹤跡無存。
在漫長的發展史上,祖祖輩輩的小故事人就崇尚文明和先進文化、,五代至宋朝的道家宗師、華山之主陳摶老祖手書的“福”、“壽”石在本村就有收藏,此為兩塊青石,各高1.3米,寬l米,厚0. 08米,一塊寫“福”字,一塊寫“壽”字,據說山東有“福壽”二字,山西有“康寧”二字,俱為陳摶手書,乃稀世珍品,現存於本村尚憲禹家。
此拓片來源於汶陽,屬大汶口文化。17世紀中葉,尚氏十三世祖尚宜瑚,字重華,例贈登仕郎,將拓片以資購之,珍藏於家中。宜瑚享年86歲,臨終遺囑:“福壽”二字是稀世珍寶,可避水火,百邪不侵,子孫後代要好好珍惜,慎重收藏,萬萬不可毀壞。其後人遵其志,至今敬存完好。
在村東南側,當時萊蕪至青島的大道南邊,立著一塊清代所設的上馬石。石用石灰岩製成,長1.19米,高1.10米,厚0.38米,分三級到頂,是萊蕪最大的上馬石。清康熙年間,尚氏十世祖尚廷瑞,字玉麟,好施財恤物,創殿修橋。每遇天災人禍,荒年欠收,眾鄉親食不果腹之時,盡遣家中錢糧,解民眾於水火。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修建西關百子殿,城東鐵牛橋,所用資金物資皆為尚廷瑞支付,在當地人民心中威望極高。為表彰其功德,縣衙立此上馬石,七品以下官員經過此處,必須下馬。因“上”與“尚”諧音,尚姓人希望家族興旺發達,繁榮永興,非常珍惜此石,至今保存完好。
清嘉慶年間.村中有一著名的刀筆先生,姓尚名曰福。此人精通大清律,每逢窮人與富人發生糾紛之時,總是盡力替窮人開脫。有一年冬天,一牧羊人因管理不善,致使羊吃了財主的麥苗。財主氣極敗壞,即找尚曰福寫狀紙告到知縣衙門。狀紙寫道:“羊吃麥苗,四蹄蹬刨。一口一墩,連根帶苗。,”縣官見狀紙寫得明白,即命衙役帶牧羊人上堂。牧羊人得知訊息,非常驚慌,遂找尚曰福寫答辯狀,牧羊人上堂遞上狀紙。縣官見狀紙寫道:“三九寒天,地凍如磚。鋼鑊不入,羊嘴怎餐?”縣官遂判牧羊人無罪。其美德在民間廣為流傳至今。
長期以來,尚氏家族團結一心。非但本族和睦相處,且與鄰村關係融洽,民風極為淳樸。在村子西部,有一棟二層小樓,三開間長10米,寬5米,地坪至檐口高6米,起脊1.6米,牆厚0.5米,外部用青磚砌成,內用土坯砌成,古稱“里生外熟”。屋面用麥秸做成,門檻寫有“草廬”二字,樓梯及樓板用木料做成,結構合理,做工精細,是清乾隆年間程進士為避暑休閒而建。程進士家居程故事,工作之餘來此休閒居往。尚氏十一世祖尚宗箕,字斗南,八品職銜,與程進士私交甚厚,兩人常在草廬共讀詩書,切磋文墨,互相欽佩。程進士暮年行動不便,將草廬贈於尚斗南,以示友誼長存。此草廬經幾番修繕,至今保存完好,現由尚斗南後人居住。兩村一直保持著友好往來。
在源遠歷史長河中,小故事也是一方名人輩出之地。從為中華民族解放而鬥爭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本村熱血青年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而積極工作,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943年,本村就有黨的活動。尚慶積、尚憲禹是黨發展的第一批黨員。在他們的積極影響下,1945年,尚慶考、尚憲忠、孫惠玉又加入到黨組織中,1950年小故事村正式建立黨支部,從部隊轉業回村的尚曰蓮任書記,尚慶積任組織委員,尚曰奎任宣傳委員。抗日戰爭時期尚曰萱、尚憲新兩人奔赴抗日前線,積極抗戰,其中尚曰萱在戰鬥中壯烈犧牲。1945年春,尚慶花參加革命,隨華東野戰軍南下,解放後任浙江金華市公安局首任局長,現已離休。1945年秋,尚憲博、尚憲良先後參軍。尚憲博犧牲於著名的南麻戰役。時任排長的尚憲良在濟南戰役中犧牲。1947年冬,尚曰蓮、尚憲忠、尚憲武、尚憲柳又相繼參加革命,解放後尚曰蓮任本村黨支部書記,尚憲忠任濟南歷下區統戰部長,尚憲武曾任泰安專署公安局秘書科長,後離休於泰安國際旅行社(後改名御座賓館)。尚憲柳參軍後編人華東野戰軍司令部警衛排,轉業後任萊蕪縣檢察院檢察長,1972年病故:1949年,尚曰蒿在尚憲武引薦下,到當時設在口鎮的萊蕪縣公安局參加工作,給首任局長劉浩民作勤務兵。他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進步很快。1968年,時任縣公安局偵探股長的他服從分配,到萊蕪硫酸廠任保衛科長:,1989年患癌症,他仍堅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建國後,小故事人又積極投入到祖國建設中。1950年尚慶積、尚憲新率先在本村成立互助組,1954年成立初級社,I957年底成立高級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小故事村劃歸礦山人民公社大故事大隊第五生產隊,1959年劃為行政村。
1965年小故事成為城東第一個用電村,打真空密封井2眼,修渠道800米,本村70%的土地變成了水澆田。1976年打了直徑3米的大口機井,擴大了水澆地面積,建起了本村第一個工副業焦廠,工值比往年提高了3倍。
1982年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1983年建起了社會福利化工廠,壯大集體經濟,1991年成立了小故事建築公司、砂場,建起了加油站,提高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995年墾荒造田,擴大耕地面積80畝。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百姓關心的已不止衣食住行,美化環境已成為一種時尚。小故事人審時度勢,1988年調出良田30畝,建起了當時全市最大的鳳城花卉市場,十幾個溫室大棚集產、供、銷為一體,每年產值上百萬元,既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又美化了環境,為萊蕪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改革開放後,小故事的優勢才得以充分展示。世代蔬菜產銷造就了他們的市場經濟意識,從20世紀80年代起,在黨的富民政策領導下,小故事村人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經商、運輸、辦工廠,百業俱興。通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現在的小故事條條道路寬廣通暢,座座樓房拔地而起,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居民生活年年提高。彩電、冰櫃、電話早已入住平常百姓家,走在街頭、聽著悅耳的手機呼叫聲,處處可見企業家、致富能手手持手機聯繫業務。全村現有大小企業6處,各種大小車輛22台。沿匯源大街開闢的商業一條街,各種店鋪林立,居民家家都是萬元戶,全村133戶人家,10萬元以上的不下30戶。30米寬的原山路從村中穿過,與孝義河東大街一起將整個村莊緊緊環繞。夜幕降臨,五彩的路燈映照在大地上,一派萬家燈火的市區新氣象。
2001年5月,小故事劃歸萊蕪經濟開發區,2002年6月成為社區居委會後,歷史又賦予了他們發展的新契機。招商引資,建設現代化的新萊蕪,他們再一次牽住了勤勞致富的牛鼻子。人人都是投資環境,事事關係招商引資。現在人們談論的不再僅僅是蔬菜價格的高低,更多的是“搞開發”、“上項目”這樣的新名詞。結合舊城舊村改造,房地產開發及隨之帶動的三產服務業,將為集體和居民帶來更好的效益。
2000年4月,新一屆支部成立,尚憲偉任書記。在支部一班人的帶領下,頂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克服種種困難,在一片廢墟上建起了有史以來小故事第一棟5000平方米商住樓,10家個體戶有了經營場所,32戶居民喜遷新居。修通了樓前柏油馬路,在菜園裡打了10眼機井,解決了村民種菜缺水的難題。完成了加油站二輪承包工作。劃歸開發區後,小故事更是日新月異,新一屆支部的工作突飛猛進。他們團結一心,形成了一個堅強的領導班子,戰歪風、斗邪氣,努力工作,積極進取,三棟新的居民樓已初見端倪。新理念帶來了新成效,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和民營經濟的不斷發展,居民生活日益殷實,人均收入由生產隊時200元增長到2001年的3862元。村民老有所養,每年發100元的生活保障金;幼有所教,1至14周歲兒童補貼獨生子女光榮費120元。在開發區“一年見成效,二年出形象,三年實現跳躍式發展”新理念的帶動下,今後的小故事將會有講不完的故事。
人物自然
村前孝義河南岸,南嶺凸起一座山頭,叫塔子嶺。山雖不高卻很險峻,山頂矗立一座元代寶塔,對應大故事的千福寺,故名萬福塔。塔呈八角形,高七級18米,青磚結構,飛檐斗拱,巍峨壯觀。塔東立有功德石碑二塊,記載寶塔來歷及修建年代。 傳說塔底壓著一對金鵓鴿,後被南方盜寶人盜走,因而壞了風水。寶塔在20世紀80年代倒塌,現今遺址尚存。
在塔子嶺以西,南嶺西高峰處,坐落著一座乘涼亭,名“清涼望鳳亭”,建修年代無考。塔呈六角形,小巧玲瓏,北臨孝義河、南近大汶河,清風無擋,當亭打坐,河水潮氣襲來,立覺心曠神怡。極目遠眺,八寶鳳凰城盡收眼底,只覺得世界變小,心胸變大。後因年久失修,望鳳亭於解放前倒塌。
在南嶺北麓,孝義河南岸,四周平坦的一塊沃土上,立著一塊巨石,高1.8米,周長19米,因年代久遠,石上裂縫縱橫交錯。石縫中長著一棵古樹,樹圍1.8米,高9 .8米,樹冠直徑約8米,樹形奇特壯觀。經有關人員鑑定,此樹種北方稀有,是候鳥從南方攜帶其種子來此生成,是皂角類,屬雄性科,在我國北方實屬罕見,亦為本村一道靚麗的景觀,稱為“孤石奇樹”。
在塔子嶺北崖石壁下,坐著一隻回頭石虎,尾東首西,右股擋住孝義河北來流水,不讓南流,只逼得流水只能西行,奔向大汶口。石虎回頭窺視著東、西、南、馬四龍崮,但沒有固住的那條水龍,偷偷將頭伸向孝義樓外。每逢雨汛季節,龍顏大怒,洪水大發,欲將石虎淹死。石虎奮力抵抗,呼嘯突起,洪水逆流東行,高低落差達五米之多。此時雨如傾盆,水如翻江,河堤決口,田禾被水淹沙壓,牆倒屋塌,人民叫哭連天,怨聲載道。石虎水患,危害人民,激怒蒼天,1964年6月21日中午,一聲炸雷,驚天動地,石虎應聲倒入河中,順流而下,從此結束了龍虎水斗,沒有了決口水溢。這個傳說反映了當時天災橫行時,百姓對和平安寧日子的嚮往。但孝義河真正得到根治,是在1999年萊蕪市政府投資修建的攔河壩、兩邊牆,做到了旱時抽水抗旱,澇時排水泄洪,既提高了效益又美化了環境。
在村中古街一角,安放著兩個碾盤,其中一塊已毀壞。碾盤直徑1.98米,厚0.48米,重約3400公斤,用將軍紅花崗岩製成。相傳很久以前,村中沒有石碾,村民杵臼舂米,既費時又費力。如此延續多年,終於感動神靈。一日清晨,一段姓村婦早起汲水,見一身材高大、頭戴紅氈帽之人,用一根苘麻稈挑著兩個碾盤,悠然自得地走著,村婦驚呼:“碾盤如此重,苘稈豈不斷掉?”語音剛落,“喀嚓”一聲脆響,苘稈折斷,挑擔人隨之不見。眾人聞聲趕來,聽村婦敘述經過,方知神人相助,遂焚香跪拜,將碾安放停當,試之果然省力省時。此碾盤及傳說流傳至今。
在塔子嶺以西,南嶺西高峰處,坐落著一座乘涼亭,名“清涼望鳳亭”,建修年代無考。塔呈六角形,小巧玲瓏,北臨孝義河、南近大汶河,清風無擋,當亭打坐,河水潮氣襲來,立覺心曠神怡。極目遠眺,八寶鳳凰城盡收眼底,只覺得世界變小,心胸變大。後因年久失修,望鳳亭於解放前倒塌。
在南嶺北麓,孝義河南岸,四周平坦的一塊沃土上,立著一塊巨石,高1.8米,周長19米,因年代久遠,石上裂縫縱橫交錯。石縫中長著一棵古樹,樹圍1.8米,高9 .8米,樹冠直徑約8米,樹形奇特壯觀。經有關人員鑑定,此樹種北方稀有,是候鳥從南方攜帶其種子來此生成,是皂角類,屬雄性科,在我國北方實屬罕見,亦為本村一道靚麗的景觀,稱為“孤石奇樹”。
在塔子嶺北崖石壁下,坐著一隻回頭石虎,尾東首西,右股擋住孝義河北來流水,不讓南流,只逼得流水只能西行,奔向大汶口。石虎回頭窺視著東、西、南、馬四龍崮,但沒有固住的那條水龍,偷偷將頭伸向孝義樓外。每逢雨汛季節,龍顏大怒,洪水大發,欲將石虎淹死。石虎奮力抵抗,呼嘯突起,洪水逆流東行,高低落差達五米之多。此時雨如傾盆,水如翻江,河堤決口,田禾被水淹沙壓,牆倒屋塌,人民叫哭連天,怨聲載道。石虎水患,危害人民,激怒蒼天,1964年6月21日中午,一聲炸雷,驚天動地,石虎應聲倒入河中,順流而下,從此結束了龍虎水斗,沒有了決口水溢。這個傳說反映了當時天災橫行時,百姓對和平安寧日子的嚮往。但孝義河真正得到根治,是在1999年萊蕪市政府投資修建的攔河壩、兩邊牆,做到了旱時抽水抗旱,澇時排水泄洪,既提高了效益又美化了環境。
在村中古街一角,安放著兩個碾盤,其中一塊已毀壞。碾盤直徑1.98米,厚0.48米,重約3400公斤,用將軍紅花崗岩製成。相傳很久以前,村中沒有石碾,村民杵臼舂米,既費時又費力。如此延續多年,終於感動神靈。一日清晨,一段姓村婦早起汲水,見一身材高大、頭戴紅氈帽之人,用一根苘麻稈挑著兩個碾盤,悠然自得地走著,村婦驚呼:“碾盤如此重,苘稈豈不斷掉?”語音剛落,“喀嚓”一聲脆響,苘稈折斷,挑擔人隨之不見。眾人聞聲趕來,聽村婦敘述經過,方知神人相助,遂焚香跪拜,將碾安放停當,試之果然省力省時。此碾盤及傳說流傳至今。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尚曰萱 1943年參加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犧牲,革命烈士
尚憲博 1945年參加八路軍,在南麻戰役中犧牲,革命烈士
尚憲良 1945年參加八路軍,在濟南戰役中犧牲,革命烈士
二、歷任支部書記
1950年-1964年 尚曰蓮
1964年-1974年 尚憲恕
1974年-1982年 尚憲春
1982年-1990年 尚曰根
1990年-1994年 尚憲教
1994年-1998年 尚憲友
1998年-2000年 尚慶頓
2000年一 尚憲偉
三、歷任村主任
1959年-1962年 李書德
1962年-1966年 尚慶積
1976年-1979年 尚曰奎
1979年-1982年 尚曰根
1982年-1995年 尚憲偉
1995年一 空缺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尚緒營 曾任齊齊哈爾市電業局長,已離休
尚憲武 曾任泰安地區第三招待所所長(正縣級),已離休
尚慶花 曾任浙江金華市公安局長,已離休
尚憲忠 曾任濟南歷下區統戰部長(副縣級),已逝世
尚憲明 現任太保公司紀檢書記(副縣級)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尚懷珂 中教高級,現任中學校長
尚曰萱 1943年參加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犧牲,革命烈士
尚憲博 1945年參加八路軍,在南麻戰役中犧牲,革命烈士
尚憲良 1945年參加八路軍,在濟南戰役中犧牲,革命烈士
二、歷任支部書記
1950年-1964年 尚曰蓮
1964年-1974年 尚憲恕
1974年-1982年 尚憲春
1982年-1990年 尚曰根
1990年-1994年 尚憲教
1994年-1998年 尚憲友
1998年-2000年 尚慶頓
2000年一 尚憲偉
三、歷任村主任
1959年-1962年 李書德
1962年-1966年 尚慶積
1976年-1979年 尚曰奎
1979年-1982年 尚曰根
1982年-1995年 尚憲偉
1995年一 空缺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尚緒營 曾任齊齊哈爾市電業局長,已離休
尚憲武 曾任泰安地區第三招待所所長(正縣級),已離休
尚慶花 曾任浙江金華市公安局長,已離休
尚憲忠 曾任濟南歷下區統戰部長(副縣級),已逝世
尚憲明 現任太保公司紀檢書記(副縣級)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尚懷珂 中教高級,現任中學校長
特產展台
村中歷來有蔬菜種植習慣,尤以小故事特產黃稈芹菜為主,菜稈黃且實,質地脆嫩,種植歷史悠久。早年曾是村民賴以養家之本,現今生活水平雖然提高,但節日之中仍不失為饋贈親友的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