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
- 行政區類別:
- 面積:
- 人口數量:
歷史沿革,建設發展,人文自然,
沿村東廟子嶺東行,離村200米處,參天楊柳下,臥一石拱橋,人稱東橋,何年所建,無人說清。此橋獨拱,跨度2.2米,高1.8米,橋面寬3.3米,先前橋面曾鋪有四排厚石板,兩旁輔以石凳為欄,如今無存。此路為東行要道,來往客商必經之途。30年前,順此路東去普通村,多從林間穿過。沿途野花簇簇,蘑菇,點點,魚游淺灣,兔沒深草,鳩鵲爭鳴,蛙蟬競歌,漫步雪白沙灘,仿佛置身世外。如今河床下落,地下水位陡降,樹木砍伐殆盡,昔日風光不再。
村東北不遠處有小山1座,人稱金山,山頂自古建有寨子,呈不規劃圓形,寨門北開。周圍牆高約3米.上寬1.5米,外側有垛口,狀如長城。山寨占地10餘畝,內砌眾多石屋,舊時是南麻、北麻、橫頂三村村民避難之所。解放後,牆體多處坍塌,石料多作蓋房、砌堰之用。昔日山寨惟剩牆基碎石。
戰爭年代,南麻峪村民兵大智大勇,威震一方。有當時流傳的打油詩為證:“麻峪民兵稱好漢,專跟敵人對著幹,神出鬼沒打游擊,毀橋斷路割電線”。當年駐守於和莊村的日偽軍,逼著各村交糧交款,但南麻峪村從來不交,敵人便三番五次前來騷擾,悉被董玉文所率守村民兵打得狼狽而回。村南鳳凰頂、燕子山,系萊蕪戰役戰場之一。我軍在此殲滅和俘虜國民黨田軍健74師萬餘人。此次戰鬥中,南麻峪村民做軍鞋,送軍糧,抬擔架,送情報,忠勇有加,功不可沒。
該村自古有“辦玩”的傳統,踩高蹺、跑旱船等樣樣叫好。尤其孫英山表演的踩高蹺——“撲蝴蝶”更是令人叫絕。外出演出者有時多達百餘人,鄰近各村村村皆到,最遠曾到過苗山鎮的南文字村。
南麻峪村人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自恢復高考以來,南麻峪村共考出大、中專生18人。
該村多數土地分散在七八條山溝,不便於集中澆灌。在近些年旱情較為嚴重的條件下,支部村委根據本村“溝溝有水、水量不大”的特點,發動村民購置家庭小機械用於農田排灌,從而使農業生產條件大為改善,糧食產量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