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村隸屬濟南市萊蕪區和莊鄉,鄉政府駐地西南2公里處。村東鄰和莊、峨峪兩村,西鄰南麻峪村,南與佛羊村接壤,北與和莊下窪村搭界。耕地1802畝,1106口人,24個姓氏,以周、丁、陳、欒、郇、李6姓居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普通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地理位置:濟南市萊蕪區
- 人口:1106人
村莊名片
普通村,清朝屬杓山保。民國初期隸屬於萊蕪縣第6區。1941年至1943年上半年劃為石馬區,歸萊東縣管轄;1945年10月併入常莊區。l958年3月撤區劃鄉,屬和莊鄉;同年10月,建人民公社,改屬為和莊人民公社。l959年3月併入常莊人民公社。1984年3月撤常莊公社,屬常莊辦事處和莊鄉。1985年11月撤處並鄉,普通村復歸和莊鄉管轄至今。
普通村是和莊鄉西片各村莊的政治文化中心,曾是鎮、鄉政府駐地。今日的管理區、衛生院、聵小、聯中均設在該村。
從大普通村西順村級公路南行400來米,就是小普通村(曾名興隆村)。20世紀60年代初,僅丁姓七八戶人家。1967年,生產隊各自規劃,由大普通村遷入10餘戶。1974至1980年,由大隊統一規劃,又遷入120餘戶,小莊不再小,人口超過了大莊。小莊的大街小巷,設計合理,排排房屋整齊劃一。
普通村的人民有著光榮的傳統。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30多人應徵入伍,8人為國捐軀。丁龍花參軍後,在一次攻打敵人山頭的戰鬥中,接連三次用炸藥包炸毀敵人的碉堡。由於他的機智勇敢,自己竟毫髮無損。1941至1944年間,日軍占據和莊,在特殊的環境裡,我黨領導村民在這一帶建起了表面應付敵人,暗地為我軍做事的“兩面政權”,成為我黨我軍濟南至沂蒙老區重要交通道之一。全村民兵安全接送我軍官兵,人次之多,難以計數。此外,他們採用給敵人送假情報,晝架夜割電話線,毀壞路面橋樑,夜間喊話騷擾等巧妙辦法,與敵周旋。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好多人家養護著八路軍的傷病員,未出現任何閃失。
燕子山阻擊戰是萊蕪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村又是主戰場。戰時,村民抬擔架運彈藥;戰後,人們護送傷員,看押戰俘,打掃戰場,光掩埋敵屍就用了十幾天。街北郇家胡同,街南徐家胡同以西,房屋燒得寸草難尋,普通村人民為燕子山阻擊戰做出了極大的犧牲。面對斷垣殘壁,人們沒有表示出惋惜和悲傷,而是同全縣人民一樣歡呼勝利,表現了老區人民的偉大情懷。
悠悠500餘載,這裡的沃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普通人,他們在不同的崗位上為國為民作出了貢獻。欒日儒,字珍亭,曾任華東局秘書;周澤潤,曾任瀋陽軍區阜新市軍分區司令員;周澤廣,曾任空四軍政治部主任;龐繼祿,現為新汶礦務局工程師。今87歲的宋建水老人,獲地級勞模稱號,他一手營造的東南嶺花椒山,碩果纍纍,泰安電台、省台曾前來採訪拍照,向全地區乃至全省廣泛播送,後中央台進行了轉播。
當地名醫丁玉松(字鶴亭,1901-1985),他繼承三世家傳醫術,技藝超群,尤精眼科。中藥治療白內障是一絕。他醫德高尚,只知救死扶傷,從不拒醫索賬。他覺察欠債難償,羞於求治者,就親自送醫送藥上門;貧苦患者進門,先管飯後處方,更為常事。日偽統治時期,敵人經常抓捕革命乾群,他總是東奔西走,設法營救,受益者眾多。1943年,日軍來村里抓捕地下黨員落空,縱火威脅,且不讓村民救火。他挺身而出,據理力爭,迫使敵人同意撲救大火。丁玉松的堂弟丁玉峰,亦行醫,善外科,且精書畫。20世紀60年代,早已能書善畫,他仍舊不顧花甲年邁,堅持函授進修。在他的影響和指導下,該村自60年代形成的書法熱,至今不減溫。“普通莊裡出寫家”,這是好多鄰村人的贊語。丁玉松的長孫丁昌德,書畫雙佳,現為市書協理事,萊蕪畫院社會專職畫家。丁玉峰先生在世時,收藏了許多書畫作品,1982年,他將21幅書畫珍品捐獻給了國家,其中所捐清代成親王字對、劉墉的字對,受到市有關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讚賞。
普普通通的村莊,沒名門望族,無達官顯貴;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人們備受無文化之苦,漸悟辦學興教的重要性。解放後,衣食有著落的村民於1951年正式辦學,當時的教師依次有焦念庚、郭文芳、尚秀芬等。1953年村辦國小發展為完全國小,1966年又辦起了農業中學,1970年擴展為聯中。從此,村里出現了一茬又一茬的文化人。
建國以來,全村考入大中專者有38人,其中1987年考入曲師範大學,現任教於市十七中的丁春梅是本村的第一個大學生。同胞兄弟周長愛、周剛先後畢業於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其中老大周長愛繼續攻讀,取得碩士學位,現任廣州市移動通訊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
解放後,廣大村民,為建設新農村大顯身手。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先後修築水庫3座。1975-1985年間,建揚水站6座,改河造地近400畝,鋪設地下輸水管道近500米,修營林路15華里。一流的灌溉設施,徹底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成為當時常莊公社治山治水的一面旗幟。近幾年,開闢了河北岸養殖區;擴建、新修水池兩個。村民用上了自來水,電話用戶達131戶,商住樓新區正在建設中。
人文自然
早年間,普通村地處北通博山、南達萊城的交通主道,過往行人較多。村民為了防範兵匪的侵擾,環村築有南北長300餘米,東西寬200餘米的圍牆。牆體全用石塊乾砌而成,牆高3米左右,頂寬1米。牆頂築有炮台,牆體留有炮眼,東、南、西三面置門,其中東門正上方鑲有正楷陽刻的“秀結原麓”四個大字。圍牆早巳破壞無遺。
普通村有三條東西通達的大街。位於村中央的大街為數百年古道,沿大街東行依次建有永濟橋、鐵板橋、王田橋。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南來北往的行人、商賈絡繹不絕。20世紀70年代初,村東的博萊公路建成通車,普通村與外界的交流更加方便。
古街西端北大門內東側20米處是當年的關帝廟,該廟雕樑畫棟,金碧輝煌。70年代初因擴建學校,關帝廟被拆除,僅存其東山牆拆下的石碑一塊。碑面橫向篆書陰刻“祥聚淄源”四字,正楷落款,“同治歲次丁卯年立”。此碑現立於學校辦公室前。關帝廟南偏東20米處,存一古槐,胸圍3.8米,樹幹北面有半米寬的豎縫,內部已蝕空,僅靠大半周10公分厚的表層維持生機。兩主枝中,東南一枝,已趨於枯,東向一枝,猶蔥鬱繁茂。萊蕪戰役時,解放軍為攻打對面廟內頑敵,有多名官兵在此犧牲。籌建萊蕪戰役紀念館時,有關人員親臨拜訪,並選取彈痕集中處,截去1米多高木樁,置於館中,以供後人瞻仰。古槐成了為國捐軀英雄的見證。
老槐西北不遠處,有柳樹一株,胸圍3.7米。主幹高4.5米,樹冠龐大,鬱鬱蔥蔥,遮蔭半畝,已長成全鄉的“柳樹王”。此柳系萊蕪戰役後栽植。古槐新柳並肩,令人遐想。
普通村人酷愛戲曲。20世紀初,該村即有戲班,限於小打小鬧。自1972年聘來名師福祥,教戲,普通村戲班隨之壯大。30年代普通村戲班名揚章丘、泰安等地。60年代,學演新戲,後復演傳統戲,多次到苗山等地演出,屢屢在管區、公社組織的匯演中獲獎。今日戲班,後繼有人,他們說唱就唱,活躍了村民的文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