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橋包子

南橋包子

南橋包子,是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區南橋街上的特色食品。據《東寶文史集粹》記載,南橋包子早在清朝嘉慶年間(1796-1820),在當地就十分有名。加之,南橋包子自古就是古代七省交匯之處,又是平原進入山區的必經之地,同樣又是秦楚古道上的交通戰略要塞和車馬驛站,人流和通商往來十分活躍。南橋包子作為人們的日常飲食中最普通的一種麵食,又是一般人都消費得起的方便食品,因而,流傳久遠,聲名遠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橋包子
  • 主要原料:麵粉,麩皮
  • 主要營養成分:糖類
  • 適宜人群:非糖尿病者
歷史起源,歷史演變,

歷史起源

南橋街這個地方,在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修了公路後,開始出現人力車和汽車,來往的商人也漸漸多了起來,有經過此地到漢江去搭船的商人,也有經過此地到荊州襄樊的人,還有從南方過來賣藥材和燈草(點油燈用的燈芯,也可做藥材)的商人,南橋的繁華與公路的修建有關。在南橋古石橋橋頭,就是過去的鄉公所旁邊,有一家兩個門面的饉(qin)行(白案早點鋪),老闆人稱“張老壽”。公路沒修前,張老壽的生意不是很好,公路一修,他的生意便紅火起來。張老壽做生意很活泛,不像別人那么小氣,因為他家有幾畝旱田,每年可收20多石(dan)小麥。反正是自家田裡收的小麥,有足夠的麵粉作為本錢,他做的麵食也就比別人的大許多,過路人買一個就能夠吃飽。
南橋包子
南橋包子
後來,有人說南橋包子包的是豆腐渣,這是誤傳。據考證,南橋這地方不產豆子,做豆腐用的豆子都是買的,沒有那么多豆腐渣,也捨不得用豆腐渣作為包子餡包在麵粉里賣給客人吃,因為豆腐渣是比較好的食物。那時,張老壽饉行里賣的包子,冬天用蘿蔔白菜做餡,夏天用醃菜或用澹過水的青菜做餡。南橋地方的人,把麵粉做的饅頭和用麵粉包著餡的包子,統稱為包子。張老壽賣的包子品種多,有麩子面做的“板凳腿”,麩子面就是小麥加工後留下的麵粉和麩皮的混合面饅頭中間用刀砍兩條口子,“板凳腿”是麩子面饅頭的形象叫法。
張老壽有三個兒子,幫他種田推磨,大兒媳和二兒媳則在包子店裡幫忙張羅生意。那時的饉行不單做早點,還兼有客棧功能,南來北往的客人睡的都是通鋪。張老壽的店子由於“功能”齊全,常常歇不下。因為生意太好,在店裡幫忙的大兒媳不耐煩了,賭氣說:“把他(指張老壽)搞窮。”過去的飯是論碗來賣,於是,大兒媳在給客人添飯時,總是用大碗盛飯,把飯堆得滿滿的。

歷史演變

每天從柏坪村、和平(栗溪姚河)一帶挑柴到南橋街上賣的人。如果柴賣不出去,就用柴換包子吃。都是做體力活的人,看到這么大的包子,誰不想吃?況且,餓了一天,不吃真是要後悔。等咬開包子皮,發現包子裡麵包的都是蘿蔔醃菜,又開始後悔了。於是,“南橋包子——吃了後悔,不吃也後悔”這句話,成了流傳甚廣的民間俗語。當形象化的民間俗語,被人們口口相傳,進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來形容“進退兩難”的選擇時,就自然演變成了一句歇後語,從而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
南橋包子
南橋包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