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橋包子
- 主要原料:麵粉,麩皮
- 主要營養成分:糖類
- 適宜人群:非糖尿病者
歷史起源,歷史演變,
歷史起源
南橋街這個地方,在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修了公路後,開始出現人力車和汽車,來往的商人也漸漸多了起來,有經過此地到漢江去搭船的商人,也有經過此地到荊州或襄樊的人,還有從南方過來賣藥材和燈草(點油燈用的燈芯,也可做藥材)的商人,南橋的繁華與公路的修建有關。在南橋古石橋橋頭,就是過去的鄉公所旁邊,有一家兩個門面的饉(qin)行(白案早點鋪),老闆人稱“張老壽”。公路沒修前,張老壽的生意不是很好,公路一修,他的生意便紅火起來。張老壽做生意很活泛,不像別人那么小氣,因為他家有幾畝旱田,每年可收20多石(dan)小麥。反正是自家田裡收的小麥,有足夠的麵粉作為本錢,他做的麵食也就比別人的大許多,過路人買一個就能夠吃飽。
後來,有人說南橋包子包的是豆腐渣,這是誤傳。據考證,南橋這地方不產豆子,做豆腐用的豆子都是買的,沒有那么多豆腐渣,也捨不得用豆腐渣作為包子餡包在麵粉里賣給客人吃,因為豆腐渣是比較好的食物。那時,張老壽饉行里賣的包子,冬天用蘿蔔、白菜做餡,夏天用醃菜或用澹過水的青菜做餡。南橋地方的人,把麵粉做的饅頭和用麵粉包著餡的包子,統稱為包子。張老壽賣的包子品種多,有麩子面做的“板凳腿”,麩子面就是小麥加工後留下的麵粉和麩皮的混合面,饅頭中間用刀砍兩條口子,“板凳腿”是麩子面饅頭的形象叫法。
張老壽有三個兒子,幫他種田、推磨,大兒媳和二兒媳則在包子店裡幫忙張羅生意。那時的饉行不單做早點,還兼有客棧功能,南來北往的客人睡的都是通鋪。張老壽的店子由於“功能”齊全,常常歇不下。因為生意太好,在店裡幫忙的大兒媳不耐煩了,賭氣說:“把他(指張老壽)搞窮。”過去的飯是論碗來賣,於是,大兒媳在給客人添飯時,總是用大碗盛飯,把飯堆得滿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