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帶

南極帶

南極帶位於南緯60°以南到南極大陸之間,全年盛行來自極地的東南風,水溫很低。

在短促的夏季,有溫帶的回遊魚類來此肥育;南極海域有豐富的磷蝦作為餌料,故有較多的類;此外還有海豹海狗海驢和一些鳥類。它和北極帶一樣,生物種類較少,但個別種(如硅藻磷蝦企鵝等)的數量很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極帶
  • 外文名:antarctic zone
  • 地區:位於南緯60°以南到南極大陸之間
  • 氣候特徵:全年盛行來自極地的東南風
  • 氣溫:冷季0~10℃,熱季4~20℃
  • 水溫:一18.5~2.0℃
概念,特點,開發活動的影響,

概念

南極帶位於南緯60°以南到南極大陸之間,為高壓邊緣區,盛行南風與東風。氣溫冷季0~10℃,熱季4~20℃,水溫為一18.5~2.0℃,含氧量70~90%。常見各種企鵝海豹

特點

南極帶相當於南極輻合帶以南。冬季嚴寒,夏季最熱月2月份的平均溫在0℃以下。年降水量100~250mm。海洋生物貧乏,以冷水性磷蝦鯨類海象海豹企鵝等為主。浮游生物貧乏,缺乏大型藻類,暖季有各種鬚鯨齒鯨,生物種類較少。但某些動物個體數量很大,如南極鯨是該海域的特產。
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原蘇聯學者博格達諾夫(D.V.Bogdanov)等對海洋自然帶作進一步詳細劃分,從南極帶中劃分出亞南極帶,從南熱帶中劃分出南亞熱帶,最終將世界海洋劃分為11個自然帶,每個帶同陸地上的自然帶相對應。亞南極帶是從南半球的涼爽的溫帶氣候到南極洲環境的過渡帶。亞南極帶和過渡帶也包括地處印度洋的南緯50°的凱爾蓋朗群島和南大西洋的南緯54°的南喬治亞群島。
亞南極帶土壤的土壤是在雜類草草本植物、小灌叢墊狀植物作用下形成的棕色土,本地帶排水良好的土壤稱為棕壤、棕色苔原土、乾苔原土。該土壤剖面由上覆一個明顯的腐殖化層、棕色A層和發育微弱的Bw層組成,並缺少永久凍土層。
亞南極棕壤被認為是海洋性南極帶土壤的地帶性土壤,棕壤在形態學上與亞南極帶的棕色土相近,但是海洋性南極地帶的棕壤一般缺少明顯的腐殖質層,土體中無蚯蚓生活,且在距地表100~200cm範圍內有永久凍土層存在。亞南極棕壤是在南設得蘭群島南奧克尼群島、以及58°~65°SS附近的南極半島部分地區的地衣、苔蘚和藻類為優勢種群的苔原植被或南極發草植被下發育形成的(Allen和Heal,1970;Everett,1976;O’Brien等1979)。Bockheim在1990年對上述土壤特性進行綜合分析,並認為亞南極地帶的棕色土和海洋性南極地帶的亞南極棕壤應該合併為亞南極棕色土。
大陸性南極帶土壤的苔蘚和地衣的生長極為貧乏,其總覆蓋度僅1%~2%,因此該地帶的土壤基本上不含有機質,故許多土壤學家將這些土壤稱為無腐殖質土,MacNamara在1969年指出紅色無腐殖質土和棕色無腐殖質土是東南極恩德比地地區的地帶性土壤,典型的紅色無腐殖質土表層具有發育微弱的荒漠礫冪層,其心土層即Bw層土壤彩度為黃紅色(5~10YR),其底土層中常有永凍層出現(出現深度在100~200cm)。在恩德比地地區的土壤與南極大陸其他地區的土壤相比具有以下特徵:第一,土壤剖面中易溶性鹽分有向下移動的現象;第二,較細的土壤質地、更紅的土壤彩度和較明顯的土壤結構;第三,土壤具有較高的離子交換量和較低的可溶鹽含量,而且恩德比地地區的土壤剖面中有粘粒遷移現象,具有由鐵質物質富集所形成的膠膜,土壤剖面分異也更為明顯。McCraw在1960年、Tedrow等1966年、Campbell等1969年分別研究了南極橫斷山地區的無腐殖質土,發現本地區的土壤剖面表層由發育很好的荒漠礫冪層和一個氧化層組成,氧化層的厚度通常在20~50cm之間,土壤剖面上部具有鹽分富集現象,在古老的土壤表層會有鹽殼形成,土壤剖面下部為冰膠結的永久凍土層或者為“乾燥的永凍層”。這種無腐殖質土分布於72°~87°S的南極大陸無冰區。

開發活動的影響

南極帶中企鵝間及企鵝與鬚鯨間對數量巨大但並非無限的磷蝦的競爭,可以對企鵝的數量產生影響。如在南喬治亞和南設得蘭群島外海,由於座頭鯨藍鯨這些價值連城的巨大動物,在人們貪得無厭的開發中被肆意濫捕而瀕於滅絕了。原來由它們消耗的食物現在可以提供給其他動物了,這些食物可以額外地養活3億隻企鵝。事實上南極企鵝在其分布區域的邊緣數量增加了,如在南喬治亞的庫佩灣,1929年有60隻,1936年是300隻,1947年是500隻,20年增加了8倍,分布範圍也向南極東部擴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