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信息
齒鯨(
Odontoceti)是
鯨類亞目之一,區別於
鬚鯨,該亞目所屬各種的共同點是口中生有細密的小齒。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1年10月24日發布的報告稱,受
過度捕撈、
航運、興修
水利工程和
海洋污染等人類活動的影響,86%的齒鯨生存受到威脅。
齒鯨一般會達到9噸左右,該亞目所屬各種的共同點是口中生有圓錐型的牙齒,但不同種類牙齒的形狀和數目相差很大,最少的僅具1枚獨齒,最多的則有數十枚牙齒,有的還隱藏在齒齦中不外露,所以牙齒也是進行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齒鯨亞目的外鼻孔只有1個,因此呼吸換氣時只能噴出一股水柱。頭骨左右不對稱,鰭肢上具有5指,胸骨較大,但沒有鎖骨、沒有
盲腸。齒鯨類的體形
變異比較大,最小的種類體長僅有1米左右,最大的在20米以上。
特徵介紹
形狀特徵
齒鯨類的體形
變異比較大,最小的種類體長僅有1米左右,最大的在20米以上。與鬚鯨相比,齒鯨體長較小,除
抹香鯨外,典型體長小於10米,嘴喙明顯(
虎鯨、
偽虎鯨和
抹香鯨除外)。
虎鯨:
口中具有圓錐狀的牙齒,但不同種類牙齒的形狀、數目相差很大,最少的僅具1枚獨齒,最多的則有數十枚牙齒,有的還隱藏在齒齦中不外露。
呼吸孔,俗稱外鼻孔,不同於其他海洋生物,齒鯨類只有1個,位於頭部前方接近嘴唇部,因此呼吸換氣時只能噴出一股水柱。
生理習性
1、鳴叫
絕大多數齒鯨亞目的成員可以發出鳴叫,且叫聲多樣。
2、運動
齒鯨游泳動作較為迅速和靈活,小型種有騎浪行為。
3、社群行為
齒鯨大多結群活動,種群數量較大,海豚種群有時可達上千隻之多。
4、捕食
種類介紹
科屬有豚科和鯨科之分,具體分類如下:
花斑喙頭海豚 Cephalorhyncus commersonii
黑喙頭海豚 Cephalorhyncus eutropia
喙頭海豚 Cephalorhyncus heavisidii
印度洋長喙真海豚 Delphinus tropicalis
倭圓頭鯨屬 Feresa:
倭圓頭鯨 Feresa attenuata
圓頭鯨屬 Globicephala:
短鰭圓頭鯨 Globicephala macrorhyncus
黑圓頭鯨 (
長肢領航鯨)Globicephala melas
壇喙海豚屬 Lagenodelphis:
白喙海豚 Lagenorhynchus albirostris
十字紋海豚 Lagenorhynchus cruciger
斜紋海豚 Lagenorhynchus obliquidens
烏色海豚 Lagenorhynchus obscurus
北露脊海豚 Lissodelphis borealis
南露脊海豚 Lissodelphis peronii
短吻海豚屬 Orcaella:
短吻海豚 Orcaella brevirostris
虎鯨屬 Orcinus:
瓜頭海豚屬 Peponocephala:
瓜頭海豚 Peponocephala electra
偽虎鯨屬 Pseudorca:
侏儒豚白海屬 Sotalia:
條紋原海豚 Stenella coeruleoalba
長吻原海豚 Stenella longirostris
尖嘴海豚屬 Steno:
糙齒尖嘴海豚(
糙齒海豚)Steno bredanensis
長肢領航鯨Globicephalamacrorhynchus
歷史背景
第一個
械齒鯨化石在
美國的
路易斯安那發現,但很快地在
埃及的法揚(Fayum)
沉積層也找到了為數眾多的其它種類。這種早期鯨類找到數量眾多化石的情況,在
非洲、
歐洲與
北美間的溫暖淺海處很常見。其中一個化石還保有它最後進食的餐點,即一團魚鯊。
它們的骨骼也提醒人們其陸地動物的祖先:一雙小腳。在埃及的沙漠,有個鯨類骨骸自沙中蝕出的奇怪地方——鯨之谷,其是個淺灘的化石遺蹟。在三千六百萬年前,鯨類常游近這裡岸邊。
械齒鯨就是此地所發現的兩種鯨類之一。械齒鯨的骨骸顯示它的確擁有很長的身體。事實上,當它首次被發現時,還被誤認為是某種
海蛇(所以它才會有個意指「蜥蜴王」的英文名字)。雖然埃及的化石並不常得到良好的保存,但在一個械齒鯨化石的胸腔找到一團魚化石,其中還包括幾種不同的魚類骨骸,以及一隻五十厘米長的鯊魚是十分少見的。
種群分布
喙鯨中的一個屬“中喙鯨(Mesoplodon)”,包含的11個種別都分布於遠洋區;
南半球的一種喙鯨分布於
極地四周;而
阿氏貝喙鯨則在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出沒;賀氏中喙鯨居住於南方的溫帶海域中,似乎是在極地的四周,但在北太平洋的溫帶海域也可發現。
這個屬的其他幾個種也居於北太平洋,包括:
銀杏齒喙鯨,分布於暖溫帶到熱帶水域;胡氏中喙鯨,分布於冷溫帶;史氏中喙鯨,分布於副極地到冷溫帶之間
海域。在
北太平洋,梭氏中喙鯨居於副北極帶到冷溫帶間的水域;傑氏中喙鯨,居於
暖溫帶到熱海帶,而初氏中喙鯨的分布令人好奇。在北太平洋的溫帶和南非洲的海岸之外皆有其蹤影。當然,這些種類的分布範圍可能比我們在2012年所知的大許多。
另一種不尋常的分布類型是屬於哥氏中喙鯨,分布於南半球的各水域中,但也在
荷蘭的
北海(North Sea)沿岸出現。
柏氏中喙鯨居住於各海洋的
熱帶及
暖溫帶區域。 有些
分類學家把
朗氏中喙鯨歸入中喙鯨屬(Mesoplodon),而有些則主張其應自成一屬(Indopacetus),因為所有相關的知識只由兩個頭顱骨而來,一個是在
澳洲東岸收集到的,另一個則是在
非洲東岸,故對其型態與分布所知甚少。在2013年,有新種的
喙鯨在東熱帶太平洋被觀察到的紀錄,也許就是令人難以捉摸的朗氏中喙鯨,也許是一個全然不同的新種。
在海豚之中,種別最多的是Lagenorhynchus,分布於北大西洋副北極地帶的北大西洋水域至
南極之間;
沙漏斑紋海豚居於極地四周、副熱帶地區及大西洋的外海;在
南美洲的南岸,不論太平洋或大西洋沿岸都可發現
皮氏斑紋海豚;
暗色斑紋海豚(Dusky dolphin)分布於極地四周,溫帶的大多數陸棚區和南半球的一些小島四周。在北半球,
白喙斑紋海豚(white-beaked dolphins)和大西洋白邊海豚居住於北大西洋;前者在較北方的水域出沒,直達到副北極地區;而後者分布於溫帶海洋,兩者的分布範圍有重疊之處。太平洋斑紋海豚則在北太平洋的溫帶離岸區出現。
生存威脅
生存現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1年10月24日發布的報告稱,過去十年間,齒鯨的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許多像白暨豚一樣的鯨類動物正走向瀕危或滅絕的境地。人類活動正對這些動物產生日益嚴重的傷害。
聯合國的這份報告展示了72種齒鯨類動物的生存現狀,報告指出,過去十年間,齒鯨的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人類活動正對這些動物產生日益嚴重的傷害。例如,有50種齒鯨直接受到人類獵殺和捕撈活動的影響,有13種齒鯨因人類的海洋捕撈活動造成其食物鏈受損而面臨食物短缺的威脅,48種齒鯨受到重金屬、有毒化學品和塑膠碎片等污染物的危害,24種齒鯨的覓食活動受到人類地質勘測、水利開發和軍事活動所產生的噪音干擾,14種齒鯨遭遇船隻撞擊的嚴重影響,還有18種齒鯨的棲息環境受到水利工程的破壞。
該報告稱,自2002年以來,已經再沒有人在野外觀測到
白暨豚,科學家推測這種動物極有可能已經滅絕。如果不儘快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今後將有更多的齒鯨從地球上消失。目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灣北部、紐西蘭和南亞生活的三種齒鯨,數量都僅剩幾十到數百頭,有可能會在未來數年中滅絕。
保護瀕危物種《保護
瀕危物種》報告稱,80種齒鯨受到
重金屬、
有毒化學品和塑膠碎片等污染物的危害,面臨船隻撞擊的嚴重影響,它們的棲息環境受到水利工程的破壞。在
美國、
紐西蘭和
南亞生活的三種齒鯨數量都僅剩幾十到數百頭,可能在未來數年中滅絕。如果不儘快採取保護措施,將有更多齒鯨從地球上消失。
發現新聞
1.南通清理打撈33噸死亡抹香鯨 系齒鯨中體型最大
2016年02月16日 11:23:07|來源:南通網
南通邊防支隊民警在鯨魚擱淺地點警戒。章善玉 攝
南通網訊(通訊員何仁鋒) 今天(2月15日),經江蘇南通邊防支隊民警現場勘查,在如東長沙鎮三民灘涂擱淺的一頭鯨魚,已經擱淺死亡。
據了解,鯨魚是14日清晨擱淺的,擱淺的巨大鯨魚長約15米,重約33噸。
經專家鑑定,這可能是一頭成年雄性抹香鯨,屬於齒鯨中體型最大的一種。
目前,邊防民警正聯合當地有關部門開展後續的保護工作,南通博物苑準備將鯨魚製成標本。
南通邊防支隊民警在鯨魚擱淺地點警戒。章善玉 攝
邊防民警協助江蘇省海洋漁業專家測量鯨魚。章善玉 攝
邊防民警在鯨魚擱淺地警戒。章善玉 攝
南通邊防支隊民警在鯨魚擱淺地點警戒。章善玉 攝
邊防民警在瞭望擱淺的抹香鯨。章善玉 攝
邊防民警正向發現鯨魚的漁民了解情況。章善玉 攝
邊防民警整裝待發。章善玉 攝
邊防民警清理鯨魚身下雜物。章善玉 攝
邊防民警正向發現鯨魚的漁民了解情況。章善玉 攝
民警在鯨魚擱淺地警戒。章善玉 攝
南通邊防支隊民警在鯨魚擱淺地點警戒。章善玉 攝
邊防民警正向發現鯨魚的漁民了解情況。章善玉 攝
2.秘魯海岸發現齒鯨化石 證實曾在水錶附近游戈獵食
2015-09-13 20:28:33科技訊
【
科技訊】9月13日訊息,突吻鯨的吻一般形似海豚,並不短鈍,它們通常會潛入幾百米或更深的海里追逐魷魚、魚類和其它獵物。但新發現的
化石新證據顯示,這類齒鯨的祖先種類中至少有一類被稱為喙鯨科的物種是在水錶附近游戈獵食的。
去年在秘魯西南沿海海岸出土的這些化石是第一隻同其假設的獵物的化石一起出土的齒鯨,研究人員說。岩石中出土的其它化石顯示,在大約990萬年至880萬年前,那些裹葬這隻鯨魚的部分遺骸的岩石積聚形成了海底沉澱物。如果不是在這隻鯨魚的胸腔內和頭部附近發現保存有大量像沙丁魚的魚類,這些鯨魚遺骸不會引起這么大的關注。
研究人員稱,因為這些小魚的魚鱗片沒有曾暴露在胃酸中的跡象,所以鯨魚一定是在死前不久剛食用了這些小魚,然後一起沉入海底。那個水域的岩石很少保存有此類小魚的魚鱗,因此研究人員提出,那些小魚(很可能和它們當代的同類一樣在洋面或靠近洋面的水域捕食)可能是這隻鯨魚“最後的晚餐”的化石,由於鯨魚的內臟腐爛膨脹,它們被擠出了鯨魚的屍體之外。這隻鯨魚的最後一餐大約包含有40至60條平均長度在39厘米、總重量在16至25公斤的魚,這和它那些體型相似的當代近親飽餐一頓的量相差無幾。
新發現有助於對突吻鯨的進化及其競爭環境提供線索:M.gregarius在該地區海域暢遊後不久,海豚就出現了,它們在淺海水域的成功(現在海豚是淺海水域的霸主)可能導致喙鯨科的鯨魚們放棄了在洋面水域覓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