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喙斑紋海豚

白喙斑紋海豚

白喙斑紋海豚(學名:Lagenorhynchus albirostris)體型大而粗壯。身上白,灰及黑色相間,體側有白色條紋。背鰭位於體中部,呈鐮刀狀,背鰭後有獨特的灰白斑紋。嘴喙短而厚;嘴喙顏色有白、棕或灰色。胸鰭,背鰭與尾鰭皆深色。腹部白色或淺灰色。尾柄有淡色部位。最可能與大西洋斑紋海豚混淆,但是白喙斑紋海豚的體型稍大,且更粗壯,同時沒有大西洋斑紋海豚體側獨特的黃色條紋。

分布於北大西洋及臨近的巴倫支海、波羅的海、戴維斯海峽和科德角海域。白喙斑紋海豚游泳快捷,有力。常於船隻前後乘波逐浪,表演一系列水面雜技。以群游性魚類、甲殼類頭足類動物為食。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體型粗壯。成體長2.5~2.8米,體重180~275公斤。
嘴喙短而厚,一般呈白色,也有呈暗灰色或斑駁的褐色(有個體差異)。胸鰭呈黑色,大小適中;胸鰭基部寬闊,末段尖銳。深色條紋從胸鰭延伸至嘴角。
身體背面以黑色為主。體側有白或淡灰色條紋。黑色背鰭高聳呈鐮刀狀,成年者尤其顯著;背鰭基部寬闊。背鰭後方有白或淡灰色塊,經常可見背部隆脊。腹部的白色部位延伸至尾乾中央,腹部常有隆脊。尾乾粗壯。尾鰭呈暗灰或黑色,尾鰭後緣向內凹,末端尖銳,中央缺刻明顯。
成年海豚白、灰、黑相間的身體圖案個體差異極大。
該種有“白喙”俗稱,但嘴喙並非都是白色;只是從近距離觀察,有純正白喙的個體會特別明顯。越往分布範圍的東部,白喙斑紋海豚就越有白嘴喙的傾向,而且族群規模也越小;而棲居在分布範圍西部者一般都有顏色較深的嘴喙,而且群隊的規模也較大(雖然也有例外)。

棲息環境

棲息於陸架邊緣地帶。偏好寒冷水域,習慣在深水區游弋,可能在夏季游近海岸。

生活習性

尤喜在快速航行的大型船隻前方表演船首乘浪,但通常很快就喪失興趣。有些族群非常難以捉摸。有時會表現空中絕技(尤其是攝食時),也會躍身擊浪,通常以側身或背部回落水中。該種是典型強有力的快泳者;在分布範圍內的某些地區,可能會製造出令人聯想起白腰鼠海豚公雞尾水霧。快速游泳時,可能將整個身體暫時躍離水面來呼吸。社會化物種,可1~35頭組群出遊(曾發現1500頭的大集群);常與長鬚鯨虎鯨為伍,也可能與其他的品種共游。
春夏向北遷徙至戴維斯海峽,秋季返回北海一帶,越冬則去更南邊的科德角
主食鯡科魚和鱈科魚類;也食魷魚、章魚和底棲甲殼類動物。交流、覓食及導航時發出連續而尖銳的“咔噠”聲,

分布範圍

原產地(海域):比利時、加拿大、丹麥、法羅群島、法國、德國、格陵蘭島、根西島、冰島、愛爾蘭、曼島、澤西島、荷蘭、挪威、俄羅斯、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斯瓦爾巴群島、揚馬延島、瑞典、英國、美國。
漫遊地(海域):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
白喙斑紋海豚分布白喙斑紋海豚分布

繁殖方式

繁殖資料匱乏。仔豚一般在6月和9月降生。初生仔豚長約1.15米,重約40公斤。體長1.95米時進入性成熟期。

種群現狀

大西洋東北部包括巴倫支海、挪威海、北海北緯56°以北有多達10萬頭;冰島海域至少有數千頭(Øien 1996)。北海及毗鄰水域1994年的估計有7856頭(CV=0.30)。據2005年的調查報告,大西洋歐洲大陸架水域有22700(CV=0.42)頭,其中10600(CV=0.29)頭採用了1994年同區域的數據。從美國喬治海岸到上芬迪灣和聖勞倫斯灣海口區域約有2003(CV=0.94)頭(Waringet al. 2008)。

保護級別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鯨目*其它鯨類)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08年評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