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海狗體形像
海豹,體長150-210厘米,體重21-26千克。身體呈紡錘形。頭部圓,吻部短,眼睛較大,有小耳殼,身體被剛毛和短而緻密的絨毛,背部呈棕灰色或黑棕色,腹部色淺或全身白色,四肢呈鰭狀,後肢在水中方向朝後,上陸後則可彎向前方,用四肢緩慢而行。頭略圓,顴骨高,眼大,耳殼甚小,口吻短,旁有長須。四肢均具5趾,趾間有蹼,形成
鰭足,尾甚短小。
海狗形似海獅,但體表多毛,也被稱為“毛皮海獅”。海狗整體皮色呈白色、宗灰色或黑棕色,成熟的雄海狗,毛呈很深的褐色,肩部有一些灰色的毛。雌海狗體色較淺,呈灰褐色。頭圓,眼1對,大而圓,無耳殼,口須長,頰鬚剛硬,鼻孔和兩耳均有瓣膜,可自由啟閉。前後肢均具5趾,趾端有爪,趾間有蹼,形成鰭足;前肢較小,後肢大,後鰭足呈扇形。體色隨年齡而異,成體背部灰黃色或蒼灰色,帶有許多棕黑色或灰黑色的斑點;體腹面乳黃色,下領白色少斑。
棲息環境
海狗有洄游習性,冬春季節,北太平洋各島上的海狗群就紛紛離島向南方回遊,遍布整個北太平洋海上,有的遠遊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沿岸,有的遠遊到日本中部水域。一到夏季,散居各方的海狗又陸陸續續洄游到
北太平洋故鄉進行繁殖。這一洄游過程要用去8個月,途中它們始終與海岸保持至少10英里的距離,從不上岸,無人知曉其中緣由。
喜曬日光,多集於
岩礁和冰雪上,喜群居。在不遷徙的時間裡,海狗一般棲居在位於阿拉斯加與
西伯利亞之間的普利比洛夫群島及
科曼多爾群島。
生活習性
海狗在陸地上前行及游泳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它們十分擅長游泳,出生不久後,便能以每小時15英里的速度持續游5分鐘,並能潛至水下240英尺。海狗在陸地上行動笨拙,但並沒有真海豹那樣笨拙。其原因在於,前者的鰭狀肢更大些,因而速度最快可達每小時5英里。
海狗是群居動物,遷徙時也是成群結隊的。太平洋
北海狗每年要花費8個月時間,在
白令海與
加利福尼亞中部海岸間遷徙,其間從不上岸。剩下來的4個月時間則用來交配、繁殖及養育後代。
捕食白天在近海游弋獵食,夜晚上岸休息。聽覺和嗅覺靈敏。除繁殖期外,無固定棲息場所,捕獵一次需走1000千米的路程。一般在傍晚時捕食,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它們避開了它們的天敵(鯊魚、鯨、北極熊等)。後者很少在這一時間段內出沒;且此時光線昏暗,海狗不易被發現。
海狗是食肉動物,它們的食物來源十分廣泛,主要有頭足類的軟體動物、東方鱈魚、阿拉斯加鱈魚、鱒魚、八目鰻、狼魚、各種海鞘等。捕食魚類時,海狗會潛入水下,悄悄地跟在獵物的後面,隨後咬住獵物。海狗無法咀嚼,因此它們不是直接吞下食物,就是把食物撕成小塊後吞下。特別有意思的是,在海狗胃中常常發現石塊,重量可達200-400克。很難確定這些石塊在生物學上的意義。有人認為,它們吞食石頭的目的是為了調節身體平衡,石頭可起到降低其脂肪浮性的作用。不過許多生物學家認為,這些石頭猶如鳥素囔里的沙粒用以磨碎穀物一樣, 用於磨碎食物,起幫助消化的作用。另外則有人認為,石頭是用來打掉胃裡的寄生蟲,當寄生蟲被磨致死後,還會被胃反上來吐掉。但是,在幼小的尚以母乳為食的海狗的胃中也發現相當多的石子,這就令以上學說難以自圓其說。 至今,人們還沒有找到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
分布範圍
北海狗分布北太平洋,常棲於
千島群島一帶,於北緯35°以北的北半球海域,偶見於中國的黃海及東海。海狗分為南北兩個屬,海狗屬僅
北海狗一種,分布於
北太平洋沿岸,其毛皮質量佳,中國稱為海龍皮,因此海狗受到大量的捕捉,處於瀕危。南海狗屬種類較多,分布也比較廣泛,最北到達赤道附近的
加拉帕哥斯群島,最南到達南極和亞南極,在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南部沿海都能見到。海狗喜歡群居,全世界大部分的海狗生活在美國阿拉斯加附近的
普里比洛夫群島,因此這個群島又有“海狗島”之稱。此外,在靠近
堪察加半島的
科曼多爾群島。
乾島群島和薩哈林島附近的小島上,也有一些海狗群居。
亞科種類
| 紐西蘭海狗(學名:Arctocephalus forsteri): 亦稱長鼻子海狗,黑色海狗,對跖海狗。 分布於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喀里多尼亞州。 |
| 加拉帕戈斯海狗(學名:Arctocephalus galapagoensis):亦稱加拉帕戈斯群島海狗、科隆群島海狗。 分布於厄瓜多的加拉帕戈斯群島。 |
| 南極海狗(學名:Arctocephalus gazella):亦稱凱爾蓋朗海狗。 分布於布維島、法國南方領土(克羅澤島,凱爾蓋朗)、赫德島和麥當勞群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 遊蕩:南極洲、阿根廷、澳大利亞(麥格理 - 原生)、巴西、智利(胡安·費爾南德斯 - 原生)、聖赫倫那島,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 - 達庫尼亞群島(特里斯坦 - 達庫尼亞群島)、南非(馬里昂,太子島)。 |
| 胡島海狗(學名: Arctocephalus philippii):亦稱胡安·費爾南德斯海狗 分布於智利的胡安費爾南德斯和秘魯。 |
| 南澳海狗(學名:Arctocephalus pusillus): 亦稱非洲和澳大利亞海狗,海角海狗,布朗海狗,南非海狗。 分布於安哥拉、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南澳大利亞州、塔斯馬尼亞州、維多利亞州)、納米比亞、南非(東開普省、馬里昂、太子島、西開普省)、加彭。 |
| 瓜達盧佩海狗(學名:Arctocephalus townsendi): 分布於墨西哥的瓜達盧佩島和美國。 |
| 亞南極海狗(學名:Arctocephalus tropicalis): 亦稱阿姆斯特丹島海狗。 分布於阿根廷、法國南方領土(阿姆斯特丹 - 聖保羅是、克羅澤島、凱爾蓋朗 - 流浪)、赫德島和麥當勞群島、馬達加斯加、聖赫倫那島,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 - 達庫尼亞群島(特里斯坦 - 達庫尼亞群島)、南非(馬里昂,太子島)。 漂游:安哥拉、南極洲、澳大利亞(麥格理 - 原生)、布維島、巴西、智利(胡安·費爾南德斯)、葛摩、模里西斯、納米比亞、紐西蘭。 |
| 北海狗(學名:Callorhinus ursinus):分布於加拿大、日本、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韓國、墨西哥、俄羅斯聯邦、美國、中國。 |
繁殖方式
海狗的繁殖十分别致,每年5月份,雄性海狗,率先來到繁殖場所搶占地盤。3-4個星期後,要生產的雌海狗才姍姍而來,進入雄海狗占有地,走近的雌海狗立即被恭候多時的雄海狗據為妻室。每隻雄海狗所擁有的雌海狗數目很不一致,有的雄海狗孤零零的,僅和一隻雌海狗在一起;有的雄海狗則可和50隻以上,甚至100隻雌海狗在一起。懷胎的雌海狗在到達後的1-5天內,便在陸地上生下它的獨生仔。剛生下幼仔後,雌海狗就又開始發情,並和雄海狗進行交配。雌海狗在受精及多妻室生活的階段結束後,便在秋季離開此地,動身前往越冬場所。受精後的雌海狗,其胚胎有時在子宮的右角發育,有時在左角,這也是為什麼雌海狗能夠在生產後就能馬上重新交配 。
每年春季,海狗們來到位於海灘或島嶼上的群棲地進行交配並產崽。太平洋
北海狗的群棲地一般在普利比洛夫群島或
指揮官群島上。有趣的是,每隻海狗都會回到自己所出生的島嶼上尋找配偶。它們通過太陽的位置與海水散發的氣味,找到正確的島嶼。
雄性海狗一般在五月末到達群棲地。它們會為爭奪領地而咆哮、繼而打鬥。如果咆哮並沒能趕走對方,它們就會互相進攻、大幹一場,但多半不會打鬥至死。領地爭端平息之後,雌性海狗就到達群棲地了,此時大約是七月初。上岸後,它們會各自加入某個雄性海狗的
一雄多雌集團。這一集團中有少則3隻、多則40隻雌性海狗。交配後,雌海狗會在第二年產崽。
雌性海狗5歲開始具備生殖能力,此後通常每年都會生育,直至25歲。而它們的壽命卻可能有四十多年。
海狗的懷孕期是12個月,但胚胎在卵子受精後的頭5個月內並不發育。這確保了小海狗能在群棲地出生,而不是在海里。通常情況下雌海狗每胎產一仔,但偶爾也有一胎產兩仔。剛生下的小海狗重約5-6千克,弱小無力,不會游泳。皮毛是黑色的。它們的母親在照料它們一兩天后必須下海捕食,以恢復體力。隨後,雌海狗會回來照料幼崽多天,然後再度下海捕食。這一模式會持續4到6周。雌海狗是靠氣味和叫聲來分辨幼崽,並回到其身邊的。這樣過了3個月後,小海狗就能單獨下海謀生了。
每年,都有大約半數的海狗幼崽在出生不久後夭折。有些是被群棲地的其它海狗踩死的,另一些死於鉤蟲病或其它感染。
種群現狀
海狗是世界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認定的瀕危動物,全世界只有南部非洲的納米比亞受到聯合國授權可以合理捕殺海狗,因此只有源自於納米比亞的海狗產品才是合法的。中國的許多海狗產品都不是源自於
納米比亞,所用的是有加拿大亞
海豹科動物
海豹。海豹在加拿大數目龐大往往受到當地人殘暴的屠殺。由於海狗和海豹外形長的比較相似,因此在國內很多不法分子利用這點,大肆將加拿大的海豹宣傳成海狗牟取暴利。各大新聞已有報導,長此以往有讓加拿大海豹滅絕的危險。歐盟已經禁止所有有加拿大的海豹貿易了。中國台灣地區也在大力抵制有加拿大的海豹貿易。
保護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