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南市區始建於1953年,系原一區和四區合併而成。
1955年定名南市區。
1959年與北市區合併為路東區。
1960年路東區、路西區合併為市區。
1961年市區劃分為新市區、永華區、裕華區、興華區四個區。
1962年9月,興華區和裕華區南部合併成立南市區。
1987年11月,撤銷郊區建置,楊莊、南大園、焦莊三鄉劃屬南市區。
1998年12月,保定市部分地區調整行政區劃,
清苑縣部分地區劃歸南市區,南市區部分地區劃歸北市區。此後,保定市南市區政區、建制沿襲至2015年4月。
2015年5月8日,國務院同意撤銷保定市北市區和南市區,設立蓮池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市區位於河北省
保定市區東南部,地跨東經115°21′——115°30′,北緯38°49′——38°56′,西、北分別與保定市
新市區、
北市區毗鄰,東、南與清苑區接壤,行政區域總面積72.25平方千米。西南距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124.8千米,北距首都北京市141千米,東偏北距天津市152千米。
地質地貌
南市區地處大清河系
沖積扇中下部,屬
平原區,地勢較為平坦,西北部偏高,東南部偏低。坡降為千分之一,海拔最高點為21.55米(大慈閣),最低點為13.2米。由於受
界河、
漕河影響,形成南市區的洪積沖積扇平原,平原上有指狀緩崗和扇間
窪池。指狀緩崗一條是從大邊坨、中魯崗、高廟、四里營經市區到楊莊、東康莊,總長為15千米,寬0.5—1千米;一條在北章、南章、小車、頡莊、李七店、西馬池、西韓蔣一帶,總長18千米,寬2—3千米。相對高差為0.5—1.5米,緩崗之間部分有大小不同的扇間窪地。
氣候特徵
南市區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少雨,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大陸性氣候特徵明顯。
南市區年平均氣溫為12.3℃,最高為7月份,平均氣溫26.27℃,日平均氣溫為26.6℃,1月份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4.1℃。年日照總時數為2610.2小時,年平均日照率為58.6%。初霜始於10月中旬,終霜止於4月中旬,全年無霜期161—214天。年平均降水量653.9毫米,春季、秋季雨水稀少,甚至數月無雨,雨水多集中在6—8月間,占年降水量的75%;冬季降雪多在農曆臘月、正月。南市區地面氣流明顯受
太行山脈的影響,
主導風向南南西,次主導風向北北東。年平均靜風頻率17.4%。大風多集中在春季,尤以4月份多風。夏季暴雨時偶伴有大風,達6—7級,瞬時風速可達12級。
水文
南市區內有一畝泉河、侯河、
白草溝河橫穿西南區境,特別是一畝泉,水質優良,泉水礦化度低,酸鹼適中,是工業、農業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
行政區劃
保定市南市區轄5個街道、4個鄉:聯盟街道、紅星街道、裕華街道、永華街道、南關街道、楊莊鄉、南大園鄉、焦莊鄉、五堯鄉。
名稱 | 下轄社區、行政村 | | | | | |
---|
| 六一社區 | 紅陽社區 | 劉守廟社區 | 關東街社區 | 金玉蘭社區 | 家園社區 |
| 紅星社區 | 四中社區 | 紅旗社區 | 大慈閣社區 | 清真寺社區 | - |
| 裕華園社區 | 力高社區 | 環南社區 | 蓮池社區 | 二中社區 | - |
| 永華中路社區 | 體育場社區 | 靈雨寺社區 | 西路社區 | 南路社區 | 鐵路社區 |
唐家胡同社區 | 淮軍公所社區 | - | - | - | - |
| 鑫泰社區 | 史莊社區 | 晨光社區 | 農大社區 | 榮校社區 | 先鋒社區 |
建國路社區 | 支農路社區 | 南關大街社區 | - | - | - |
| 楊莊村 | 下閘村 | 中陽村 | 東康各莊村 | 大陽東街村 | 大陽西街村 |
東高莊村 | 西高莊村 | 劉守廟村 | 王宋莊村 | 王范莊村 | - |
| 馬家疃村 | 南大園村 | 劉家疃村 | 東馬池村 | 西馬池村 | 中馬池村 |
八里莊村 | 東小莊村 | 止舫頭村 | 金莊村 | 岳莊村 | 史莊村 |
窯上村 | 黃莊村 | 東五里舖村 | 南劉各莊村 | 北劉各莊村 | - |
| 焦莊村 | 朱莊村 | 魯莊村 | 趙莊村 | 聶莊村 | 青堡村 |
阮莊村 | 褚莊村 | 樊莊村 | 畢莊村 | 連莊一村 | 連莊二村 |
連莊三村 | 南王莊村 | 新安鋪村 | 東韓蔣村 | 西韓蔣村 | 鑄錢莊村 |
| 烏馬莊村 | 北溝頭村 | 南溝頭村 | 東五堯村 | 西五堯村 | 北五堯村 |
北辛莊村 | 南辛莊村 | 西小莊村 | 西平莊村 | 小祝澤村 | 安莊村 |
豐臺村 | 唐莊村 | 管莊村 | - | - | - |
備註:表格信息來源 |
人口民族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數據顯示:南市區常住人口為287784人,其中男性141420人,女性146364人,男女性別比為96.62:100。戶籍人口為269199人,少數民族人口比重為3.48%,
非農業戶口人口比重為57.50%。常住人口中,城鎮人口269984人,鄉村人口17800人。
2014年末,總人口27.26萬人。其中城區人口16.8萬人,鄉村人口10.46萬人,轄區居民漢族占95%以上,其他以回族、滿族為主,回族7912人,為市區回族聚集區。
經濟概況
第一產業
2010年,南市區在建農業項目與
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戶已占全部農戶的62.5%。全區農林牧漁總產值1.9億元、同比增長11.76%,農民人均純收入2330元、同比增長6.9%。
南市區緊緊圍繞。"建龍頭 帶基地 興產業 富農民"--穩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在新農村建設中,堅持三農穩區,致力於打造生態農業新區。面對有限的農業用地,該區圍繞"一牧二菜三花卉"的發展思路,著力開發技術密集、附加值高、產業鏈長、市場競爭力強的設施農業,打造以"特色"和"品牌"為重點的"城郊精品農業",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努力實現"財富共創、成果共享、和諧共建"的良好局面。依託青堡、南溝頭兩個奶牛養殖專業村,完善"托牛所"經營模式,"萬頭奶牛富民工程"順利推進,2011年,全區奶牛存欄突破1.4萬頭。投資6000萬元,完成固德生態農業一期、佳康速凍果蔬出口基地一期等6個標誌性項目。該區窯上村花卉市場堅持"市場+基地"的發展模式,成為市區最大的花卉種植基地和銷售集散地。
第二產業
南市區進一步夯實"工業立區、汽車強區"的發展主線。抓緊保定汽車零部件基地建設,強力推進一期總投資8億元的汽車變速器、壓鑄件及燈具3個項目建設進度。同時,加速推進總投資20億元的長城6萬輛乘用車和研發試製中心籌建工作。推進精靈和嘉譽MPV兩款新車上市,搶占國內汽車主流市場。積極協助長城公司回歸A股,力爭在上交所成功上市。繼續秉承產業聚集、項目聚集、品牌聚集、資本聚集、技術聚集、產業鏈延伸的發展思路,大力推進長城一、二、三期和零部件基地等4個汽車工業園區建設,拉動產業聚焦升級,構建經濟發展的"主平台"。突出抓好長城一、二、三期總投資17億元的9個項目填充工作。
第三產業
南市區第三產業呈現出發展速度逐步加快、總量不斷擴大、作用明顯增強的良好勢頭。在1500米的主要商業區裕華路上,聚集著430餘家傳統商貿餐飲鋪面,從業人員萬餘人。整合裕華路隆起帶,必將會使傳統商業受到不小的衝擊。"陣痛"過後方能"新生",與其擔心"鹿沒了",不如把"狼"引進來。南市區在整合傳統商貿業的進程中主動引進現代業態,讓"狼"、"鹿"共爭短長。我們果斷決策,引進超市專營、連鎖經營等現代業態,建設高檔的商貿流通、餐飲娛樂企業群體,培育商業新亮點。成功引進全國IT連鎖第一強,建成保定頤高數碼廣場,連同明華電腦城形成全市獨樹一幟的高端IT商貿集中區。建設總投資3.2億元的裕華金街、光園商廈、裕華路名品城是南市區又一個"大手筆"。該區正舉全區之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精品商業街。
社會事業
基礎建設
南市區市政基礎建設步伐加快,完成1.7公里濱湖路人行道改擴建、人工湖景觀配套工程,開工建設
南湖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破產企業職工安置小區、投資150萬元完成
龍山連山步道和換土造景工程。完成石化橋項目建設,開工建設天鵝橋。計畫建設廉租房100套5000平方米,新建公廁46座,對500戶老式住宅逐步實行供熱分戶改造,在具備條件的小區實行熱計量,鼓勵建築節能改造。
教育
南市區實施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特崗計畫"、"大學生創業引領計畫"。建設南市區黨校、農二師華山職業技術學校綜合樓和學生公寓。
就業
零就業家庭、破產企業失業職工、城鎮拆遷失業人員等困難群體托底安置,城鎮登記失業率在4.5%。
醫療
城鎮居民醫療參保率達到85%。
交通
京深高速公路和京廣鐵路縱貫東西兩翼。保新、保衡、保滄等省級公路和
107國道穿境,與區內主幹道路相交,聯通外境。
風景名勝
大慈閣
大慈閣建於公元1227年,由元代蔡國公張柔創建,為
保定八景之首,史稱“
市閣凌霄”,是近千年的古寺,大慈閣雄偉壯觀可稱“高可數十丈,數十里外,遙望層閣丹碧若霞”。
大慈閣自古為佛教聖地,閣內供奉有釋迦牟尼佛和觀世音菩薩,閣後有全國罕見坐南朝北的關帝廟。 大慈閣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旅遊景點。
古蓮花池
古蓮花池初建於770多年前,為
張柔所建,原名“香雪園”, 其時,“簾戶疏越,澄瀾蕩漾,魚泳鳥翔,雖城市囂囂而得三湘七澤之樂”(《臨漪亭記略》)。元代之後,保定遭遇地震,該園被毀。直到明代
嘉靖年間,時任保定知府的
張烈出官費加以修復,此園才得以重見天日。
池中“蓄鱗藝蓮,環池植柳如檻”,並修建了亭台和圍牆,闢為“水鑒公署”,意即以水為鑑,鑒身、鑒心,成為達官貴人飲宴享樂的場所。明清兩代,將元時的
保定路改為保定府,清雍正二年,又將元直隸巡撫衙門升級為總督部院,從此保定府成為直隸省會。雍正十一年(1733)直隸總督
李衛奉旨在蓮池開辦書院,增置賓館,後將賓館擴建為行宮。清代,蓮池曾經過三次大規模的整建和重修,園內 古木森森,奇花爭艷,山、水、樓、台、亭、榭參差錯落,形成了著名的蓮池十二景,博得了“幾疑城市若蓬萊”的盛譽
直隸總督署
古城
保定的
直隸總督署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裕華路,是清代直隸總督辦公處所,是直隸省的最高軍政機關,是我國現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級衙署。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初為保定府署,永樂年間為大寧都司衙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隸總督駐此,至清朝滅亡(1911),直到清亡後廢止,歷經182年,可謂是清王朝歷史的縮影,歷史內涵十分豐富,曾駐此署的直隸總督共59人66任,如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方觀承等。民國年間是直系軍閥
曹錕的大本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曾是日偽和國民黨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之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駐此。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聖保祿教堂
天主教傳入保定地區的時間始於明末。
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北京法籍孟主教在保定北關橋洞購地16畝,建房40間,稱保定北關天主堂,這便是保定天主教堂的前身。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北關天主教法籍神甫杜保祿藉口被董福祥部士兵毆打,逼迫直隸總督榮祿立契,將保定城內賓館(原清河道署舊址)與北關天主教堂互換。1900年義和團運動的時候教堂還沒有修建完成,教堂內的神職人員曾分別逃至清苑東閭中華聖母堂和徐水安家莊教堂,築圍牆、 碉堡自守,抵抗義和團。1905年教堂修建完成,命名為“聖伯多祿,聖保祿教堂”,亦即今天裕華路上的天主教堂。
清真西寺
清真西寺位於保定市
清真寺街15號。保定市原有清真寺9座,現開放的有8座。清真西寺是其中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一座。它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修有正殿3間、講堂及水房,清未民初又以幾次擴建修整始具規模。現寺內有房59間,正殿20間,南北講堂12間,水房18間及工具房、配房等。寺內還有大小碑刻6通。整個寺院保存完好。 該寺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正殿北拱門上方嵌有長方形青石“建修禮拜寺記”碑刻,文為:“直隸
保定府,城守營都司官法公,系房山縣韓繼村人,見城內無寺,每遇節日投鄉禮拜。法公定施資助,獨自修理,先買魏家菜園十二畝,四面至道,除蓋寺以外,地基許眾教親借住,官地私房。大明萬曆雨辰年立”。清代屢有重修,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馬小眉、馬國仁蓋起現有沐浴室,民國年間軍官馬良、馬景宜等捐資,由教長吳天元、伊瑪目馬玉麟主持蓋起南北講堂等。整個寺院坐西朝東,占地面積4.3畝,正門左右各有旁門1座,正門上嵌漢白玉“清真寺”名石匾(下署邑人子貞馬良),門內3間對廳,順旁廊直通大殿,左右各題“忍美”、“學俊”,大殿共21間576平方米,可容6O0餘人同時禮拜。
淮軍公所
淮軍公所地處保定古城區西南隅的淮軍公所全稱“淮軍昭忠祠暨公所”,是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於光緒十四年至光緒十七年(1888年—1891年)經專摺奏準,奉詔修建的“淮軍昭忠祠”及“公所”(淮軍辦公駐地)合一的建築群,占地約30畝。此祠是繼蘇州、無錫、武漢之後為祭奠在戰鬥中陣亡的淮軍將士修建的第四座“昭忠祠”,也是規模最宏大的一座。淮軍公所位於保定市環城西路220號,是李鴻章為紀念淮軍在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陣亡的“將士”而建的昭忠祠,併兼有安徽會館之功能。李鴻章死後改為李鴻章祠堂。
淮軍公所規模宏大,整體呈不規則矩形,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40米,占地面積約40畝,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分7個區域。一是正門以內的前院,為辦公和迎送客人之所。二是戲樓和公祭區,位於前院的後部。三是生活住宅區,有三個院落,位於戲樓的後部。四是神廚庫,即伙房,位於前院的東側。五是死亡將士紀念區,兩個院落,位於前院的西側,兩個院落東西廊的牆壁上,刻滿陣亡“將士”的生平。六是荷花塘,即花園區,位於該所的西南部。七是停放車馬的馬廄區,位於該所的西北區。由以上布局可以看出規模之大。
保定動物園
保定動物園始建於1921年,系時任
直隸督軍的
曹錕創建,故有“曹錕花園”之稱。占地600餘畝,後歷經戰亂,幾成一片廢墟。
解放後,在保定市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進行了重建,於1952年6月24日正式開園,定名為“保定市人民公園”。飼養展出野生動物十幾種,後逐漸發展成一座以飼養、繁殖、展覽、保護野生動物為主的綜合性公園。
在20世紀80年代,保定人民公園得到了迅速發展。1996年至1999年,保定市政府連續三年累計撥款800餘萬元對公園進行了大面積改造。新建了長頸鹿館、獸醫院,改建了象館、走禽館、猩猩館、珍稀動物館、鹿苑,引進了
長頸鹿、
非洲象、
黑猩猩等一批珍貴稀有動物。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