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岐之見,是柳宗元作品之一,又稱南岐之人,南岐在秦蜀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飲之者輒⑤病癭①,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岐之見
- 別稱:南岐之人
- 作者:柳宗元
- 含義:錯誤標準得出錯誤結論
作品內容,原文,翻譯,作品賞析,作者介紹,
作品內容
原文
南岐在秦蜀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飲之者輒⑤病癭①,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者。及見外方人至,則群小②婦人聚觀而笑之曰:“異哉,人之頸也!焦③而不吾類⑥!”外方⑨人曰:“爾壘然⑦凸出於頸者④,癭病之也,爾等不求善藥去爾病,反以吾頸為焦耶?”笑者曰:“吾鄉之人皆然,焉⑧用去乎哉!” 終莫知其⑩為醜。
注釋
①癭:頸瘤病,及頸上生囊狀瘤子。
②群小:貶稱見識淺陋的人。
③焦:細瘦。
④者:……的人。
⑤輒:音zhé,就。
⑥ 吾類:像我們;類:像...一樣 相似
⑦壘然:高出來的樣子。
⑧焉:哪裡。
⑨方:地方。
⑩其:指示代詞,那裡的。
翻譯
南岐處在四川和峽西的山谷之中,它的水味道甘甜,但水質不好,喝這種水的人都生頸瘤病,所以那裡的居民沒有一個不是患有頸瘤病的人。後來他們見到外地人來了,一群孩子和婦人們涌去圍觀,還大聲嘲笑他:“這人的脖子真怪啊,怎么這樣乾枯細瘦?不和我們的一樣!”外地人說:“你們那凸在脖子上的東西是一種頸瘤病。你們不找些好藥除去你們的頸瘤病,反倒覺得我的頭頸細瘦(不正常)?”那些南岐的人又大笑道:“我們這地方的人全是這樣,哪裡用得著去醫治啊?”他們終究不知道自己的脖子一種病。
作品賞析
1.本文告誡人們:見怪不怪,見不怪反為怪;以錯誤的標準看待事物,往往會覺得正確的反而是錯誤的了。
2.選自明朝劉元卿《賢奕編·警喻》。《賢奕編》中有許多小故事,作者希望以此起到警視的作用,讓讀者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作者介紹
柳元卿(1544—1609),字調甫,號旋宇,一號瀘瀟,江西萍鄉人,明代著名教育家。他從小發奮讀書,隆慶四年(1570年)在江西鄉試中奪魁,後來在他人的推薦下,帶著向朝廷的上書和文卷參加會試,但因“五策傷時,懺張居正”,未獲取錄,還險遭殺身之禍。隆慶六年(1572年)他創立復禮書院。萬曆二年(1574年)再次參加考試,又沒有被取錄,於是絕意功名,回到家鄉,研究理學,收徒講學。
萬曆七年(1579年)神宗詔毀書院,全國大多數書院被迫停辦,而劉元卿把復禮書院改名為“五穀神祠”,仍聚眾講學如故。後來學禁解除,復禮書院又恢復原名,此後名聲更大,“道日益隆,譽日益廣”。復禮書院有嚴密的學規,且教育質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遠千里來此求學,海內學者對劉元卿的學識非常欽佩,譽他為“泰山北斗”。劉元卿還創辦了識仁、中道、一德等書院,至此,他與當時省內名流吳康齋、鄧潛谷、章本清齊名,被人們稱為江西“四君子”。
隨著知名度擴大,不少官員多次上書朝廷,推薦劉元卿,稱劉元卿為“負邁俗之志節,蘊濟世之經綸”。皇帝非常重視,授他為“國子博士”、“階承德郎”銜,特別下旨叫劉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劉元卿悉心講學,不肯去做官。後來皇帝又再次派員催他赴任,劉元卿再三推辭不掉,只好應召入京。不久,即升禮部主事。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許多有利於封建王朝的舉措,在《請舉朝講疏》、《節制貢吏疏》、《直陳御倭第一要務疏》中,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對於革除弊政、安定邊陲、抵禦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惜劉元卿的這些政治主張,得不到皇帝的採納,於是他稱病辭歸,告老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