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臨時政府教育改革

南京臨時政府教育改革是指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在蔡元培領導下,對清王朝頒布的教育宗旨、教育制度、教學內容等進行改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京臨時政府教育改革
  • 發生時間:1912年
  • 主要人物蔡元培
歷史背景,主要內容,

歷史背景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布中華民國成立,並組成南京臨時政府。這是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一次重大飛躍,它標誌著在中國延續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和資產階級共和制度的誕生。南京臨時政府任命蔡元培為中華民國的首任教育總長,規劃並領導教育改革工作。在蔡元培領導下,對清王朝頒布的教育宗旨、教育制度、教學內容等進行改造,以清除封建專制制度的影響,適應政體轉變和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

主要內容

(一)頒布《普通教育暫行方法》
1912年1月19日,成立不久的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頒布《普通教育暫行方法》14條,除強調各地中國小校及師範學校限期開學外,其重要者還包括:清末各項學堂均改稱為學校,監督、堂長一律改稱校長;初等國小可以男女同校;國小讀經科一律廢止,加重手工科,算術科自第三學年起,兼授珠算;高等國小以上,體操科注重兵式體操;廢除中學文實分科;清末各學堂獎勵出身制度一律廢止;各種教科書必須合乎共和民國宗旨,清末學部頒行之教科書,一律禁用,等等。與《普通教育暫行方法》同時頒發的《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還具體地規定了初等國小、高等國小、中學及師範學校的課程設定、各學年講授科目、每周教學時數及各級學校的暫行課程表。1月29日,教育部通電各省籌辦社會教育;3月2日,電令各省高等以上學校從速開學,以重學務。5月9日,教育部要求各省詳報各地教育情形,發還教育財產。5月20日,咨行各省催解所欠留英、留日學生的學費。
以上舉措不僅有利於迅速恢復受戰爭嚴重干擾的各級各類教育的正常教學秩序,而且,具有鮮明的反封建色彩,其中的一些規定,雖然稱作是“暫行辦法”,但卻對民國以後的教育產生了長遠影響。
(二)頒布新教育宗旨
對於首任教育總長來說,蔡元培更關心的是民國教育大政方針的確立。1912年2月,蔡元培發表《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中,尖銳地批判了1906年公布的清末教育宗旨。他指出“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教自由相違”。根據建設未來新社會的需要,他提出了“公民道德、軍國民主義、實利主義、世界觀及美育”五育並重的教育宗旨。在7月召集的臨時教育會議上,南京臨時政府確立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
這個教育宗旨,很明顯地刪除了“忠君”、“尊孔”兩點,與清末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教育方針,在根本點上劃清了界限。同時,還增添了“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從而表達了剛剛取得政權的資產階級的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宗旨里所說的“道德教育”,是向青少年進行“自由、平等、博愛”等資產階級的政治、道德思想教育,是教育宗旨的核心。實利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有關生產知識、技能的教育。軍國民教育是軍事體育訓練。世界觀教育及美育,都是進行“意志自由”的高尚情操的教育。這個宗旨,對辛亥革命以後的教育事業起過相當積極的影響。
(三)推進學制改革
臨時教育會議還制訂了(學校系統),於1912年9月頌實行,稱為《壬子學制》。此後,教育部又陸續頒布一些各級學校的法令,到1913年,教育部綜合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學校系統,稱為《壬子癸丑學制》。
(四)改革課程內容
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為培養共和國的國民,除頒布教育宗旨、制訂學校系統以外,還對清末的課程內容進行一番改造。這次中、國小的課程改革,和清末的《癸卯學制》的課程設定相比有兩點變化:一是中、國小取消了讀經、講經課,二是增加了自然科學和生活所必需的生產知識、技能教育。這些變化,充分反映了發展的民族資本主義對教育的要求,是有進步意義的。
南京臨時政府的教育改革,是近代資產階級對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統全面的改革,它反映了社會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與政治的要求,是資本主義教育在中國確立的標誌。同清末相比,無論是在廢除男女教育不平等,廢止中國小讀經講經,取消大學經學科,還是在縮短學制年限、加強自然科學和實業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但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國家政權的不穩定的因素,此次教育改革存在著許多不徹底的方面。新學制體系和學校教育法令,不少是參照日本的模式。對封建專制教育制度的改造中較多停留在制度層面上的改革,而未深入觸及思想層面的改造。在改革課程的同時,還保留了一些封建主義的因素,如修身課和倫理教本中還有演習禮儀,進行孝悌的教育,對女子還是更多地強調貞淑教育,在學習內容和程度上也很多要低於男子。這種情況直至1915年之後,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對封建傳統教育思想的改造才真正為人們所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