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南京大屠殺事件,日方否認勢力,國際慣例,立法歷程,二戰結束,60-70年代,改革開放時期,新時代,公祭活動,公祭活動主要內容,公祭鼎及銘文全文,和平宣言全文,和平大鐘,歷年公祭活動,相關法律,多方評論,中國,日本,國際,活動意義,相關人物,倖存者,知名人士,相關事件,
歷史背景 南京大屠殺事件 南京大屠殺 (英語:Nanjing Massacre, Rape of Nanjing)是中國
抗日戰爭 初期侵華日軍在當時的中國
南京 犯下的大規模
屠殺 、
強姦 以及縱火、搶劫等戰爭罪行與反人類罪行。
日軍 暴行 的高潮從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開始持續了6周,長達四十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開始好轉。
南京大屠殺遇難者
據
第二次世界大戰 結束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軍事法庭的有關判決和調查,在大屠殺中有20萬以上乃至30萬以上中國平民和
戰俘 被日軍殺害,約2萬中國婦女遭日軍
姦淫 ,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軍縱火燒毀,財產損失不計其數。
日軍攻入南京
日方否認勢力 在日本,日本政府承認“發生過殺害非戰鬥人員和掠奪等行為”,但對遇難人數則曖昧不清,也有認為南京大屠殺不存在的“否認派”。“否認派”的論調得到部分日本政商勢力的支持,在
華人 世界引起強烈反感,這也使得南京大屠殺成為嚴重影響中日關係的主要歷史問題之一。
“對歷史閉上眼睛者看不到未來”,安倍政權領導和推動的日本右傾化行徑是歷史的倒退、時代的逆行、對公理的挑釁。企圖否定和美化
法西斯主義 罪惡侵略歷史,企圖挑戰與顛覆二戰戰後國際秩序,企圖污衊和攻擊人類反法西斯勝利成果,企圖漠視或泯滅中國人民抗戰犧牲與貢獻;此類
歷史修正主義 、歷史翻案之風,都是絕不允許的,都是必被堅決反對的,也都是必然失敗的。
國際慣例 在中國,“國家公祭日”古已有之,在古代稱為“國祀”,向來是先人們精神生活中的大事,《左傳》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歷朝歷代,在複雜的禮儀中,始終凝結成一個不變的核心,一個最根本的認識。如果說過去的祭天、祭地、祭祖的祭祀文化,反映的是一個文明成熟程度的話,大家對一段歷史的復原以及回憶,乃至將其定格、固化為一個“公祭日”,反映的則是整個民族的成熟與強大。
為二戰歷史確定國家紀念日和設立國家公祭日早已成為國際慣例。二戰後,相關國家每年都會定期在諸如波蘭
奧斯維辛集中營 大屠殺紀念館、俄羅斯
衛國戰爭紀念館 、美國
珍珠港事件紀念館 等舉行國家紀念與公祭活動。中國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也是參考國際上一系列的做法。
國家公祭日
立法歷程 二戰結束 中國大陸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對南京大屠殺的紀念不充分。20世紀50年代雖然有在報紙和教科書中提到南京大屠殺,在20世紀60-70年代有很大的空白,如195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第四冊有南京大屠殺,但1960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科書《中國歷史》第四冊62頁就沒有南京大屠殺的事。
60-70年代 在文革期間由於受左的思想影響,高中歷史課本不記錄南京屠殺,如197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試用的高中用《中國現代史》71頁只寫了“千百萬人民遭到殺害”卻沒專門提到南京的屠殺。
改革開放時期 《南京大屠殺在公眾記憶中的消失》1978年定稿的《中學基礎知識手冊-歷史增訂本》,雖然說了日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無數城鄉變成廢墟”卻沒提到南京。徐師大1977年編訂的《中國歷史大事紀年》也不曾提到。朱世巍曾經提到他的老師做賊一樣告訴他南京大屠殺的事。
傳媒也有類似的現象:《新華日報》在20世紀50年代有30多篇南京屠殺的報導,但是到1982年就沒有一篇了;人民日報在1960年5月30日登出《決不容許歷史的慘劇重演 南京人民怒斥美日反動派》之後,直到1982年才又刊登南京屠殺的報導。
南都的《曾“消失”的南京大屠殺》一文提到
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館長吳先斌談起南京大屠殺,第一個想到的是他外公,一位沒有經歷南京大屠殺,但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老人。20世紀70年代,吳先斌上國小。有一次外公帶他去南京秦淮河洗澡。在石頭城橋邊時,老人說:日本人在這裡殺過很多中國人。年幼的吳先斌聽了非常震驚。“關於南京大屠殺,國家記憶曾經缺失了,但民間記憶一直沒有斷過。”吳先斌覺得官方的修史不能表達全部情感,後來產生了創辦關於南京大屠殺民間博物館的想法。從1994年開始,江蘇、南京都會在每年的12月13號舉行哀悼儀式,包括撞和平鐘、敬獻花圈等等,但是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層面。
新時代 2005年3月,在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趙龍提交提案,呼籲每年12月13日舉行國家公祭,由國家領導人參與
公祭 活動,同時還建議把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升格為國家級紀念館,並申報“
世界文化遺產 ”。
2012年3月,在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政協副主席、南京藝術學院院長
鄒建平 ,第三次遞交與南京大屠殺有關的議案: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祭日舉行國家公祭。
2014年2月25日下午,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草案。受委員長會議委託,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李适時就決定草案向會議作了說明。
公祭活動 公祭活動主要內容 公祭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的共同名義舉行,所在地點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公祭活動通常包括下列環節:
公祭鼎及銘文全文 公祭鼎及銘文全文 國家公祭鼎
國家公祭鼎鼎上外口徑1.266米,內口徑1.156米,鼎耳高0.498米,鼎足高0.915米,底座為高0.45米,長寬各2米的黑金沙石,銘刻有“國家公祭鼎”五個篆體鎏金大字。銅質的鼎身和銅質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質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徵2014年12月13日,舉行首次國家公祭。鼎深古銅色,以顯莊重與肅穆。鼎上頸部和兩耳側面紋飾以所在地南京市常見綠色植物的枝葉為圖案元素,象徵著綠色和平、生命重生。銅質底座部分鑄有南京標誌建築城牆圖案,象徵首次國家公祭在古城南京舉辦。鼎頸部紋飾為傳統雷紋,鼎足上端採用犀角紋,足下端為象腿足形,兩足在前,一足在後,圓睛張目,粗獷有力,象徵中華民族在歷史記憶中覺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國家公祭鼎
國家公祭鼎正面鑄有160字的銘文,魏碑簡體字,銘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殺給中華民族造成的深重災難,表達了中國人民的憤怒和強烈譴責之情,對遇難同胞表示痛悼、祭奠之意;記述了南京大屠殺激發全民抗戰,中國人民最終取得勝利的歷程,表達了銘記歷史、警示未來,維護和平、圓夢中華的堅強意志和決心;考慮到祭器是古鼎,歷史文化積澱深厚,銘文採用“駢文”體來寫,講究對仗押韻,立意內涵深刻、行文氣勢磅礴,與國家公祭鼎渾為一體,體現歷史和文化的厚重感,增強了公祭的感染力、震撼力、歷史傳導力。
此外,鼎的後側左右兩邊鑄有記事,共287個漢字,楷體簡體字,詳細記載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設立“國家公祭日”和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舉辦首次國家公祭的事實。
公祭鼎銘文全文
泱泱華夏,赫赫文明。仁風遠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積弱積貧。九原板蕩,百載陸沉。
侵華日寇,毀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蒼生。
卅萬亡靈,飲恨江城。日月慘澹,寰宇震驚。
獸行暴虐,曠世未聞。同胞何辜,國難正殷。
哀兵奮起,金戈鼉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軀灑血,浩氣乾雲。盡掃狼煙,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國維新。昭昭前事,惕惕後人。
國行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殤。
永矢弗諼,祈願和平。中華圓夢,民族復興。
和平宣言全文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千秋芬芳。
2014年南京市青少年代表朗誦《和平宣言》
一九三七,禍從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淪喪。
侵華日寇,擄掠燒殺,屍橫遍野,血染長江。
三十餘萬,生靈塗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
舉世震驚,九州同悼,雪松紀年,寒梅怒放。
亘古浩劫,文明罹難,百年悲嘆,警鐘鳴響。
積貧積弱,山河蒙羞,內憂外患,國破家亡。
民族覺醒,獨立解放,改革振興,國運日昌。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殷憂啟聖,多難興邦。
七十七載,青史昭彰,生生不息,山高水長。
二零一四,國家公祭,中外人士,齊聚廣場。
白花致哀,莊嚴肅穆,丹忱抒寫,和平詩章。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大德曰生,和氣致祥。
和平發展,時代主題,民族復興,世代夢想。
龍盤虎踞,彝訓鼎銘,繼往開來,永誌不忘。
和平大鐘 和平大鐘 位於紀念館公祭廣場的西北側,高3米,重6.6噸。鐘架上的三根黑色三稜柱代表數字“3”,五個褐紅色的圓圈意為5個“0”,中間的橫樑似是“人”字造型,整個鐘架設計寓意為倒下的30萬遇難同胞。
2017年12月13日和平大鐘
歷年公祭活動 歷年公祭活動 年份
主要參與國家領導人
公祭儀式活動
公祭活動現場
南京降半旗為死難者致哀;
日本團體參加公祭儀式;
習近平等為國家公祭鼎揭幕;
習近平為國家公祭鼎揭幕。
2014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2015年12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南京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2015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建國出席並講話。
2015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趙樂際出席並講話;
沈躍躍主持;
王勇、齊續春和張又俠出席。
2016年12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南京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2016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組織部部長趙樂際出席並講話。
2016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國旗下半旗;
軍樂團演奏《義勇軍進行曲》;
全場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全場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
公祭現場和南京全城拉響防空警報,汽車、火車、輪船汽笛齊鳴,行人就地默哀;
軍樂團演奏《國家公祭獻曲》;
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禮兵敬獻花圈;
80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讀《和平宣言》;
俞正聲發表講話;
6名南京市各界代表3次撞響“和平大鐘”;
3000隻和平鴿凌空飛翔。
2017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國旗下半旗;
軍樂團演奏《義勇軍進行曲》;
全場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全場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
公祭現場和南京全城拉響防空警報,汽車停駛鳴笛,行人就地默哀;
解放軍儀仗大隊禮兵將8個花圈敬獻於公祭台上;
王晨發表講話。
2018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黃坤明出席並講話;
曹建明主持;
趙克志、蘇輝和苗華出席。
國旗下半旗;
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全場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
公祭現場和南京全城拉響防空警報,汽車停駛鳴笛,行人就地默哀;
軍樂團演奏《國家公祭獻曲》;
禮兵將8個花圈敬獻於公祭台上;
黃坤明發表講話;
82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讀《和平宣言》;
6名社會各界代表撞響“和平大鐘”;
伴隨著3聲深沉的鐘聲,3000隻和平鴿展翅高飛。
2019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陳希出席並講話;
沈躍躍主持;
王勇、鄭建邦和苗華出席。
國旗下半旗;
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全場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南京市全城拉響防空警報,汽車停駛鳴笛,行人就地默哀;
在解放軍軍樂團演奏的《國家公祭獻曲》的旋律中,解放軍儀仗大隊16名禮兵將8個花圈敬獻於公祭台上;
陳希發表講話;
83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讀《和平宣言》;
6名社會各界代表撞響“和平大鐘”;
伴隨著3聲深沉的鐘聲,3000隻和平鴿展翅高飛。
2020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升國旗、下半旗儀式;
全場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全場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南京市拉響防空警報,汽車停駛鳴笛,行人就地默哀;
在解放軍軍樂團演奏的《國家公祭獻曲》的旋律中,解放軍儀仗大隊16名禮兵抬起8個花圈,敬獻於公祭台上;
孫春蘭發表講話;
84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讀《和平宣言》;
6名社會各界代表撞響“和平大鐘”;
伴隨著3聲深沉的鐘聲,3000隻和平鴿展翅高飛。
2021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蔡奇出席並講話;
陳文清主持;
陳竺、王勇、盧展工和苗華出席。
國旗下半旗;
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全場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
南京市拉響防空警報,汽車停駛鳴笛,行人就地默哀;
在《國家公祭獻曲》的旋律中,解放軍儀仗大隊16名禮兵將8個花圈敬獻於公祭台上;
蔡奇發表講話;
85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讀《和平宣言》;
6名社會各界代表撞響“和平大鐘”;
伴隨著3聲深沉的鐘聲,3000隻和平鴿展翅高飛。
李鴻忠出席並講話;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吳政隆主持公祭儀式,全國政協副主席
胡春華 和中央軍委委員、軍委政治工作部主任苗華出席。
升國旗和下半旗儀式;
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
南京市拉響防空警報;
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敬獻花圈;
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讀《和平宣言》;
現場撞響和平大鐘,放飛和平鴿。
相關法律 2018年12月3日上午,南京市人大常委會對《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貫徹實施情況開展現場執法檢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一新率執法檢查組一行,實地調研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集會廣場等場地,並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並敬獻花圈。
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並敬獻花圈
2018年12月13日,《
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 》正式開始施行。條例此前經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經江蘇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批准。作為首部國家公祭地方法規,《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在促進國家公祭活動保障工作規範化、法治化方面填補了立法空白。
多方評論 中國 他要將這個好訊息告訴他那苦命的爸爸,告慰他的在天之靈。(侵華日軍)根本不是人,往父親身上戳了好多刀。如今國家設立國家公祭日,這樣的決定太好了,這對他們這些經歷了那場災難的倖存者來說,是個重大的安慰,大家非常擁護。
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入南京
——83歲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王津
這是國家強大的表現,舉行國家公祭,就是要告訴所有的人,那段地獄般的歷史是不容忘卻的。4個親人被侵華日軍殘忍殺害,這種心靈上的創傷伴隨了他一生。每當這個日子,她都會想念親人,痛恨日本兵。這樣苦難的歷史一定不能重演。
——90歲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楊翠英
設立國家公祭日,表明國家對這段歷史的重視,既是對死難者的尊重,也是對世人的警示。多年來,她一直堅持與否定歷史的
日本右翼勢力 做鬥爭,為維護歷史公正而努力。儘管她年齡大了,但只要身體允許,她依然會堅持下去!
——85歲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
日本 原日本內閣官房長官
菅義偉 在2014年2月26日上午舉行的記者會上,就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將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每年12月13日設立為“國家公祭日”草案一事表示:質疑中方的用意何在,對為何在戰後69年才設立國家公祭日抱有疑問。稱“南京大屠殺”為“南京事件”,質疑死亡人數30萬的說法,狡辯稱死亡人數是無法查證的,變相否認“
南京大屠殺 ”。
日本《
朝日新聞 》報導說,中國將日中兩國間歷史事件的紀念日確定和設立為國家級紀念日,表明中方不僅要從國家層面,同時也將在國際社會廣泛揭批安倍政權的歷史認識問題。
日本政治評論家本澤二郎說,面對安倍政權的危險動向,受害國應該對國民進行切實的歷史教育。中國選擇這一時機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在清楚地表明反對日本再次走向帝國主義的態度。這也是在向日本民眾發出呼籲,即日本民眾要反省歷史,中國人民與日本人民攜起手來,對日本政治的錯誤走向說“不”,共同維護地區以及世界和平。
國際 英國廣播公司 (BBC)報導稱,中國人大將每年的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為了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美聯社 發表題為《中國稱日本為“麻煩製造者”》的報導中,引述新華社的報導稱,這項決定目的是揭露日本在二戰中的暴行,同時紀念中國人民的抵抗侵略的精神。
法新社 發表題為《中國擬設立抗戰勝利紀念日與南京大屠殺公祭日》的報導稱,參拜
靖國神社 使中日關係進一步惡化。中國領導人決定設立公祭日的做法,是意圖揭露日本領導人試圖推翻二戰結果的想法。
彭博新聞社 的報導指出,一些日本右翼分子“完全否認南京大屠殺”。報導稱日本政府2012年宣布“購買”釣魚島是中日關係開始走向惡化的肇因。
美國《 華爾街日報 》 網站刊登了有關南京大屠殺的長篇報導。文章在談到南京大屠殺時強調,日本“犯下巨大的罪行是顯而易見的”。
新加坡《 聯合早報 》 報導稱,決定立法確定中國人民抗日勝利紀念日,是要“集中反映中國人民的意志,以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為悼念死難者和“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菲律賓《世界日報》 發表社論認為,中國確定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和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社論說,無數國家的歷史表明,只有牢記歷史,尤其是慘痛的教訓,才能鼓舞人民奮發圖強,勵精圖治,防止再次遭到軍國主義野心家的蹂躪。
南京大屠殺主要場所圖
87歲的
德國反法西斯主義者聯盟 主席福爾克馬爾·哈尼施是二戰倖存者、親歷者。他說,中國的
抗日戰爭 為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畫上了句號,對此應該確定一個紀念日。中國的這種做法是正確的,也是令人尊重的。
德國 紐倫堡市 前市長 、紐倫堡-埃爾朗根孔子學院高級顧問勛萊博士在談到中國全國人大確定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時表示,他對此十分贊同,這能使更多的人記住這些軍事侵略的無辜受害者。他說,德國人在經歷了二戰之後誓言永不再戰,而日本的訴諸武力則慢慢被社會所接受。如果
日本軍國主義 抬頭,將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德國巴伐利亞德中經濟文化協會 總幹事蓋格爾對中國以立法形式確定紀念日和設立公祭日表示完全贊同,他說,“做出這種形式的紀念是很重要的,否則以後很多年輕人可能就不再記得這段歷史”。他表示,日本首相參拜
靖國神社 極大地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了解這段歷史的任何一個德國人都不會支持日本的這種行為。
波蘭格但斯克大學 東亞研究中心瑪爾采利·布爾德爾斯基教授認為,確定抗戰勝利紀念日和設立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的目的是為了銘記歷史,教育後代,警示社會,應該讓國人以及全世界有正義感、熱愛和平的人們都能記住這段歷史,牢記血的教訓,從而使後人能做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波中友好協會 會長、波蘭前駐華大使古拉爾赤克說,設立紀念日,就是要銘記歷史,珍惜維護和平。
紐約政治評論家 方焰說,中國確定和設立“兩日”意義重大,既提醒國人不能忘記國恥,又為日本敲響警鐘,警示安倍政府中國絕不能允許日本歪曲、顛覆和篡改歷史。同時也是在向國際社會講明歷史的真相,有利於全世界人民擦亮眼睛,反對
日本軍國主義 復活。
印尼印華論壇 主席、文化學者余麥風說,中國以立法形式確定和設立“兩日”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安倍晉三的做法是在歪曲歷史,中國這樣做能夠喚起世人的理解和了解。在當前國際形勢下,表明中國嚴正的態度,是正確和及時的。
德國 慕尼黑工業大學 教授胡云才說,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確定和設立“兩日”,對於弘揚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民族精神和牢記
日本軍國主義 侵華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將對亞洲國家和國際社會反對侵略、維護世界和平運動起到積極的示範作用。
加拿大渥太華華人聯合總會 主席
趙炳熾 說,在日本右翼勢力企圖美化侵華罪行、復辟軍國主義的時刻,由中國全國人大作出“兩個決定”有重大的時代意義和歷史意義,用以提醒世人,歷史不能忘,不容戰爭再發生,不能讓軍國主義復辟。
全英華人華僑中國統一促進會 總會長單聲說,以立法形式確定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和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是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最有效的方式,牢記日本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沉重災難的鐵證。
波蘭華人 李曉東對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表示非常贊同。在日本右翼軍國主義抬頭的形勢下,由國家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是非常必要的。能夠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記住這段歷史,更好地珍惜和平生活。
孟加拉國 華僑 楊英鵬說,紀念日和國家公祭日的確定和設立可以提升中華民族的
愛國主義精神 ,激勵為中國復興夢共同奮鬥。華僑於超說,非常贊同國家的新舉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每一個中國公民不應忘記屈辱的歷史,不能忘記今天的和諧安定生活是怎么得來的。
澳大利亞華僑華人代表 在
悉尼 舉行會議,堅決支持中國全國人大立法確定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活動意義 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在國家層面舉行公祭活動和相關紀念活動,是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中國人民
抗日戰爭 的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共同消除了威脅世界和平的法西斯邪惡勢力,壯大了人類的進步力量,促進了全球的民族解放運動,對世界和平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艱苦卓絕,付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屬於人類的
浩劫 ,3000萬人口傷亡、6000億美元損失僅僅是冰冷的數字,造成30萬人死難的
南京大屠殺 也僅僅是
日本法西斯 極端殘忍暴虐的典型案例之一。
以中國國家名義進行正式紀念與
公祭 ,其世界意義在於,促使人類歷史記憶長久保持喚醒狀態,而避免出現哪怕是片刻的忘卻與麻木,共同以史為鑑、開創未來,一起維護世界
和平 及正義良知,促進共同發展和時代進步。
2015年是中國人民
抗日戰爭 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中國在此前夕立法確定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與設立南京大屠殺受害者國家公祭日是極其必要的、是非常正當的。
任何歷史都是現代史,都對現實有著巨大的警鑒價值,而對歷史銘記,就是樹起了一面鏡子,無論是對企圖顛覆歷史的人,還是渴望和平的人,都需要這個鏡子隨時折射提示,從這個角度上說,中國的“國家公祭”,小而言之是中國人對自己同胞的記憶、緬懷,是對國人應有歷史價值觀的培養;大而言之,是中國人在替世界保留的一份珍貴遺產,是中國人就此確立與國際社會相處的尊嚴方式。
相關人物 倖存者 國家公祭儀式上,最前排的位置永遠為一群白髮蒼蒼的老人而留,他們是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是見證侵華日軍暴行的鐵證,是活著的歷史證人。
20世紀80年代,中國啟動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登記。彼時,登記在冊人數超過千人。
據統計,截至2016年12月,登記在冊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僅存107人,平均年齡超過85歲。截至2017年12月,登記在冊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已不足百人。
2016年11月7日11時53分,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李鐘去世,享年90歲;2016年11月10日19時30分,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任靜萍去世,享年94歲;2016年11月12日凌晨4時,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陳寶珠去世,享年89歲。一周內三位倖存者撒手人寰。
2017年12月10日凌晨2點,最年長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管光鏡老人與世長辭,享年100歲。
管光鏡
管光鏡1917年4月出生,1937年他在溧水東河沿邊目睹日軍飛機來襲轟炸,他躲在大石頭底下僥倖還生。南京淪陷後,他還多次目擊日軍在南京郊區屠殺當地無辜百姓。
管老生前是一名箍桶匠,生活十分節省,經常幫助別人,在當地口碑很好,曾獲得“鎮文明戶”、“江蘇省‘樂天’健康老人”稱號。在老人90歲時,他曾悄悄排隊進入紀念館展廳參觀、悼念遇難同胞。老人生前十分喜歡一把印有十大元帥的扇子,他曾說,現在的美好生活離不開這些革命前輩。管老家人將這把扇子、手錶、茶壺等物品捐贈給紀念館。
據統計,2020年以來又有4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去世,截至目前,登記在冊的在世倖存者僅剩73人。
2021年1月28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
楊翠英 去世,享年96歲。楊翠英老人是2021年去世的第1位倖存者。截至2021年1月,經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認證的在冊在世的倖存者僅剩71位。
2021年3月12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
李如富 去世,享年92歲。李如富老人是2021年去世的第3位倖存者。截至2021年3月,經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認證的在冊在世的倖存者僅剩69位。
2021年4月10日下午,南京大屠殺倖存者
陳文英 去世,享年96歲。陳文英老人是2021年去世的第4位倖存者。截至2021年4月,經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認證的在冊在世的倖存者僅剩68位。
2021年8月23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
徐家慶 去世,享年96歲。截至2021年8月,南京大屠殺在冊倖存者僅剩64位。
截至2023年12月7日,登記在冊在世的倖存者僅剩38人,平均年齡超過93歲。
知名人士 張純如 :1997年,張純如著作《
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 》出版,震驚了西方世界。2004年11月9日,她在自己的車中開槍自殺,年輕的生命終結於36歲。
寂然法師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占南京城,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為了保護難民和中國軍人的生命安全,以寂然法師為首的棲霞寺僧人自發組織起來,創辦佛教難民收容所,先後援助和安置難民24000多人。
相關事件 2014年,中國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秘書處遞交把《
南京大屠殺檔案 》列入世界記憶遺產的申請。目的是牢記歷史,珍惜和平,捍衛人類的尊嚴。這份檔案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關於大屠殺事件(1937年至1938年);第二部分關於中華民國政府軍事法庭在戰後調查和審判戰犯的檔案(1945年至1947年);第三部分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 機構的檔案(1952年至1956年)。
2015年10月9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宣布,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第12次會議評審決定,中國申報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檔案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2015年10月1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中方對教科文組織將《
南京大屠殺檔案 》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決定表示歡迎,將按照有關規定,確保這些珍貴文獻得到保護和傳播,充分發揮這些文獻銘記歷史、珍惜和平、共創未來、捍衛人類尊嚴的積極作用。
2017年10月26日,黃素梅提出的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設立紀念日,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第66號動議獲得全票通過。
2017年10月27日,加拿大
曼尼托巴省 議會通過把每年12月13日設為該省“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議案。
2023年12月6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聯合各界在紀念館報告廳舉行“銘記歷史、珍愛和平——2023年度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新書發布會”,收錄80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肖像和證言的《
時間證人 》等十餘本新書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