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首先從國小全科教師培養的價值訴求到全科教師的內涵和規格進行了分析;然後依據中國國小教育特別是農村國小教育對教師素質的需求,對國小全科教師的培養機制、培養模式進行了深度探析和系統研究;最後借鑑國外國小教師培養經驗提出中國國小全科教師培育的實現路徑。
作品目錄
創作背景
從2001年新課程改革拉開序幕開始,提升基礎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公平成為中國中國小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的。為了順利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教師專業發展、教師成為研究者、以國培計畫為主要形式的教師培訓、教師教育改革等項目就成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舉措和重要行動計畫的關鍵組成部分。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化和拓展,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專家們逐漸認識到,若想實現教育公平、提升基礎教育教學質量,關鍵在於提升教師隊伍的質量和教師個體素養,尤其是農村教師隊伍結構和教師素養。由此,2014年,教育部啟動了“
卓越教師培養計畫”,提出師範教育以及教師培訓的目的是培養提高中國小教育質量所必需的教師,即卓越教師,並提出國小階段以培養國小全科教師為主的改革思路。基於上述背景和認知,《卓越教師培養研究——以國小全科教師培養為例》對卓越教師培養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研究結論認為:一、卓越教師培養的關鍵問題是教育教學問題。因為教育教學是實現卓越教師培養的根本途徑。作者從諸多研究者的調查和研究發現,中國教師教育的教學方式難以滿足職前教師發展的需要,原因在於教學方式的單一性以及與知識特點的不相契合性。無論是理論知識還是實踐知識,教師都喜歡採用呈示型教學方式,忽視學生的動手操作。很多的現實教學問題使得理論研究者和教學實踐者都明白,教育教學是一種專業技術,它需要教學實踐者具有教學實踐技能,對教育教學知識的教學必須採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實施。
二、卓越教師的職前培養不是一項具有完結性的職前培養工程,而是需要後續的持續性培養和培訓。因為只有持續性學習,才能保證卓越教師的卓越品質具有持久性和向上性。教師的品質,無論是不合格、合格、優秀或者卓越,都具有不穩定性和流變性,所以高校所培養的職前卓越教師的卓越性同樣具有可變性和變化性,而不具有永久性和固著性。既如此,如何保證所培養的卓越教師的卓越性保持持續性就成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這一問題牽涉到培養課程的歷時性選擇和共時性實施、培養內容的經典性繼承和前沿性創新、培養形式的持續性選擇和多樣性執行、培養主體的密切性跟蹤和實時性反思、被培養者的反思性學習和創新性實踐等等。所有這一切需要教師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的全方位研究和持續性探索,才能使之趨於完美。
三、不同時代對教師規格要求的差異性都和當時的社會發展、時代要求有著密切的關係,畢竟教師是為培養推動社會發展的人才服務的。在教育的歷史長河中,對教師的規格要求一直處於發展變化中。教師的最初規格是僧侶和長者;漫長的封建時代,西方國家的教師是神職人員,而中國則是以官吏為師,當然也有隱士講學;隨著社會的發展,西方國家出現義務教育,真正的從事教師職業的教師開始出現,教師職業開始制度化。在中國,從清末民初開始,對教師規格的要求也同樣步入正規化的軌道,這從不同時期對教師的學歷層次要求的不同可以窺管見豹。從教師規格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出,對教師的要求具有明顯的時代烙印。當教師教育進入當代,教師規格應該具有當代的特點。當代是一個“知識爆炸”的、開放的、人才競爭而又合作共贏的新時代,這些時代特點決定了教師不僅要具有專業性和職業性,同時還要具有同理心、積極的情緒情感、開闊的國際視野以及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等。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劉桂影(1972—),女,安徽阜陽人,貴州財經大學副教授。2013年畢業於西南大學,獲教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課程與教學、教師發展、英語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