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柱屋(浙江新昌縣羽林街道抜茅千柱屋)

千柱屋(浙江新昌縣羽林街道抜茅千柱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千柱屋位於浙江省新昌縣羽林街道拔茅村,拔茅“張家大屋”俗稱“千柱屋”,占地面積十三畝(約合8658平方米)。有房屋102間,大小天井26個,木柱712根。是一座建造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莊園式的大型住宅建築,已有兩百多年歷史。張家後人已傳承十多代,現仍有張姓後裔居住著(還有十五六戶外姓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千柱屋
  • 地理位置浙江新昌羽林街道拔茅村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8658平方米
  • 開放時間:24小時
  • 建築類型:清代民居
  • 建造時間: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 房間數:102間
  • 天井:26個
  • 木柱:712根
基本介紹,建築選址,進口納財 風水寶地,交通樞紐 官商必經,元末建村 積澱深厚,建築形制,建築文化,價值意義,

基本介紹

千柱屋,清代民居,位於羽林街道拔茅村。該建築建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為張氏家族傳承十餘代,現仍有張姓後裔在此居住。
整個建築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8658平方米,房屋102間,木柱712根。以正廳為中軸線,分前後兩進,每進前均砌照牆一道,照牆正中均置石庫門框;內各有一大天井,兩側各設廂樓及邊房,皆為二層。整座建築布局合理,廊軒貫通,各圍牆都有門可供出入,構成一組獨立的四合院組合空間,體現了中國傳統思想價值體系中“數代同堂,分戶不分家”的觀念。千柱屋內的照牆、石庫門框、隔扇窗、月梁、牛腿、雀替上各鐫刻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山水花卉、飛禽走獸、民間傳說和戲劇故事的木雕、磚雕、石雕,形象生動,精緻細膩。這些圖案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忠孝節義的美德。據史料記載和後人介紹,千柱屋為張姓太公建造,此前在湖北經商,販賣茶葉致富,不僅建造此屋,還樂善好施,造福鄉里。張姓族人忠孝傳家,重視家族教育,人才輩出。

建築選址

進口納財 風水寶地

背山。拔茅村背枕小龍亭山,其龍脈起自縣東海拔996米的菩提峰,沿羅坑山、水簾尖、鰲峰山背,經同坑嶺而下,直至高蟠嶺。蜿蜒百里,可謂龍脈強盛。究其遠祖,則東連華頂,南折大盤,連線閩浙大山,直至萬山之祖崑崙。
臨水。則新昌江水自東南而來,至村前小山折西而去。即納東來之水,又不泄氣。而周邊小溪,例拔茅坑自東而來,碗園山之水自北流至,高蟠潭之水從西北向南,皆匯聚於村周。
再說“千柱屋”的地理小環境。“千柱屋”坐落在拔茅村北部,碗園山如一條高聳的老闆椅位於屋後不遠處,左右皆有山環抱,成青龍白虎之間形勢。北來碗園山之水流淌至屋後,有一口“官塘”納聚。真可謂出人才、納財氣的風水寶地。

交通樞紐 官商必經

據民國七年的《新昌縣誌·道里》記載,拔茅村西南經王泗洲、後岸、央畏至小石佛嶺腳,與縣城大東門(即舊東門)通關嶺,直至天台幹路相接。更是縣城小東門(即新東門)通坑西、大市聚、三坑直至寧海乾路,通青壇、小將、南洲、麟角幹路,通曹洲、胡卜、梅坑、孫家田、剡界嶺,直至奉化幹路的必經之地。而水路通過新昌江(古稱東溪)伐道,上可通達茅洋,下可達新昌縣城、嵊縣上虞紹興杭州。如此地理位置,讓張姓太公的經商才能得以充分發揮。這也是“千柱屋”得以在拔茅建成的原因之一。

元末建村 積澱深厚

據2007年哈爾濱地圖出版社出版的《新昌縣地名志》稱:“張、許二姓居多。南明張氏始祖張珦之玄孫光祖(1279—1329),原居縣城仁政坊,其子應著(1303—1359)在元末(1368)徒居拔茅。許氏從龍皇堂遷此,建村近600年。”據成化《新昌志》載:“白茅村,去縣東二十餘里。舊族張氏所居。”

建築形制

拔茅千柱屋的布局分為“老屋”、“新屋”和“書房”三部分(書房已圮。)房屋結構均以各自的中軸線左右對稱。新屋圍牆圍十畝,圍牆各個方向均有門,便於各房就近出入。整屋坐北朝南,東西通面寬47.4米,南北縱深30.50米。是這組建築中的主體部分,占地面積最大,結構最複雜。正面開有五座大門,均為石門框。中間為正大門,兩邊各有中門、邊門,象徵“五福臨門”。門框下端和門檻各有石雕裝飾,外觀美觀。
新屋結構縱向為三條縱軸線,橫向為五條橫軸線。分為三進。第一進“頭廳”五開間,三明兩暗,中間為大天井。開間通面寬16.70米,通進深11.70米。左右廂房各三間,通面寬11.20米,通進深5.30米。明間兩縫五架抬梁式,加前後廊軒,4柱六檁(桁)。其餘各縫為穿斗式的結構,單檐硬山頂。明間敞開式,左右次間金柱處置木門,有福扇門和權子門兩種,裙板裝飾精美。左右廂房三開間,通面寬11.65米,通進深8.80米。梁架穿斗式,檐柱耍頭、牛腿均雕飾戲曲人物,精緻細膩。明間置福扇門,次間設權子窗。第二進“正廳”布局、開間、梁架結構同前。唯福扇門、權子窗的花式不同。權子窗的中心部分嵌有浮雕“八仙過海”等圖案。第三進分東西兩合院,合院中各有小天井一個。整座院宅中有水井四眼,汲水不用出宅。(第三進無面南正屋,存疑)。新屋中軸線的東西兩軸,各構成五個合院,共10個小天井。各合院間有廊屋相通又相對獨立。體現我國江南民居分戶不分家,戶戶相通,各戶又均有自己的出入門戶的傳統“聚族而居”的理念和儒家長幼有序,尊卑有別和家長的無上權威。“數代同堂,分戶不分家”是周人“以宗為本”、南北朝世家大族“先有族姓,後有門戶、地望”的觀念的反映。大屋的基本單元應該是中原文化“一堂二屋”形制的發展。還繼承了本土河姆渡文化乾闌式,木構榫卯建築發展起來的穿斗架建築的套用。故千柱屋可稱是古代傳統優秀建築的實物樣板,彌足珍貴。

建築文化

樂善好施是我國傳統美德,一般富家均有善行。歷代新昌縣誌有不少記載。張家大屋先人作為家族中的首富不乏樂善好施的義舉。大屋中堂過去懸掛的“積善堂”、“翠環堂”、“雙桂軒”、“樂善好施”等匾額可反映當年歷史面貌。
詩禮傳家,彰顯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固有道德。從堂名,匾額,以及門窗,門頭,裙板等等木雕、石雕、磚雕反映的戲劇或歷史故事莫不宏揚忠孝節義的傳統主流道德和文化。
一般建造大型住屋必須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但有實力還不夠。根據古制,官民有別,士庶有別。這是封建等級制度使然。即官位多高,建造府邸即多大,不得僭越。但庶民可以通過善行義舉,對地方上做好事,由官府呈請皇帝特許,也可建造一定規模的大宅。張家大屋建造者為小將第十八代太公,他以經商致富,傾全部財力建造此屋,可以想見當年他建造此屋時所化的心機。

價值意義

千柱屋規模宏大,結構巧妙,完全體現了我國“聚族而居”的傳統觀念和“天人合一”的建築理念,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
千柱屋不僅為子孫後代留下了優良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在新昌已不多見的古代大型民居建築的實物樣板,也必將大大豐富新昌歷史文化的內涵,促進新昌旅遊事業的發展。
拔茅張氏千柱屋和諸暨斯氏千柱屋一樣,都是江南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大型宗族建築。拔茅千柱屋無論從建築結構,還是人文底蘊,都豐富了新昌歷史文化內涵。2002年被公布為新昌縣文物保護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