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戰爭

十日戰爭

十日戰爭(斯洛維尼亞語:desetdnevna vojna),又稱斯洛維尼亞獨立戰爭,是1991年斯洛維尼亞發表自南斯拉夫的獨立宣言之後,由於邊界管卡問題與南斯拉夫政府之間的武力衝突。這場戰役從1991年6月27日開始後歷時十天左右就結束,但是所引發舊南斯拉夫各國宣布獨立和引發內戰的連鎖效應卻是相當巨大。

斯洛維尼亞可以如此快的結束戰爭而沒有陷入泥沼,與地理位置上沒有和塞爾維亞直接連線,以及克羅地亞同時宣布獨立也有直接關係。性質上,斯洛維尼亞衝突的對象,在此時仍是狄托所建立的那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並非是那個僅屬於塞爾維亞和黑山南斯拉夫聯盟,這也表示,斯洛維尼亞的衝突與族群無關,單純就是管轄權的問題。屬於分離主義的獨立衝突,而非民族主義的族群衝突。

基本介紹

  • 名稱:十日戰爭
  • 地點斯洛維尼亞
  • 時間:1991年6月27日—7月6日
  • 參戰方南斯拉夫斯洛維尼亞
  • 結果:斯洛維尼亞獲勝並獨立
  • 參戰方兵力:南斯拉夫 22,300人
    斯洛維尼亞 35,200名邊防軍,10,000名警察
  • 傷亡情況:南斯拉夫 死亡44人,受傷146人,4,693人被俘
    斯洛維尼亞 死亡18人,受傷182人
  • 主要指揮官韋利科·卡迪耶維奇米蘭·庫昌
戰爭背景,經濟,民族,楊沙事件,東歐革命,戰爭過程,影響,

戰爭背景

經濟

斯洛維尼亞的經濟是前南斯拉夫各個加盟共和國中最好的,從之後斯洛維尼亞在2004年5月1日加入歐盟的經濟情況來看,斯洛維尼亞和同時加入歐盟的東歐七國及馬爾他賽普勒斯等國比起來亦是國民生產毛額第一名,人均生產額已經可和希臘匹敵,並且凌駕葡萄牙之上。
另外,以民族性來說斯洛維尼亞人的性格較為勤勉,以及被認為具有“德國人的氣質”,源自於斯洛維尼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被奧匈帝國統治了數百年,該時斯洛維尼亞屬於奧匈帝國的奧地利部分,因此人才、文化和資本從奧地利流入該地。當時就已經產生了斯洛維尼亞語,但是在某些地區使用德語的斯洛維尼亞人更多,這些地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部分也被劃入奧地利。因此絕大多數的斯洛維尼亞人亦通德語,這樣的雙語能力對於該國的經濟亦有相當的貢獻,也突顯與南斯拉夫其他地方的差異。
因此不少斯洛維尼亞人認為,在南斯拉夫中,政治塞爾維亞人主導,經濟則被斯洛維尼亞人領導著。如果沒有塞爾維亞和馬其頓這些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加盟共和國來扯後腿的話,單斯洛維尼亞一國的經濟可以更往上攀升。更認為與其待在南斯拉夫聯邦,不如獨立和西方各國交流連繫起來,對於斯洛維尼亞的經濟更有利。

民族

斯洛維尼亞一直都是原南斯拉夫組成國家中民族的單純性最高的國家,在斯洛維尼亞的斯洛維尼亞人占了90%以上,相對起來在克羅地亞克羅地亞人只占大約75%,在塞爾維亞塞爾維亞人僅占65%左右,斯洛維尼亞國內的民族更顯得單一。在南斯拉夫其他加盟共和國開始宣布獨立的時候,國內的塞爾維亞人往往因反對脫離聯邦而組成武裝部隊,建立塞爾維亞人自治區,但由於在斯洛維尼亞的塞爾維亞人僅占全國人口3%左右,和在克羅地亞內的占10%以上在戰時成為關鍵少數的塞爾維亞人比起來情勢大不相同。如果和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三大族群不過半(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以及穆斯林)比起來更是天差地別。
民族組成單純讓斯洛維尼亞人對於國內的輿論有很大的影響力,同時也因為符合民族自決原則,具有國際法上的正義。連一向積極鎮壓南斯拉夫分離主義的南斯拉夫前總統米洛塞維奇,都對斯洛維尼亞獨立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
進入了1980年代之後,塞爾維亞的米洛塞維奇登場。米洛塞維奇對於制定於1974年承認舊南斯拉夫六個組成國和科索沃伏伊伏丁那兩個自治省大幅自治權力的憲法強烈地不滿,認為該憲法會削弱塞爾維亞的權力。隨後以爭取塞爾維亞在聯邦中的地位為由,用煽動塞爾維亞人民族主義的手段,實際上塑造自己成為塞爾維亞民族救星的形象,鞏固個人的統治權力。
對於這樣情況,其他各國也開始以反塞爾維亞的形式揚起民族主義運動。其中反應最強烈的即是克羅地亞人、斯洛維尼亞人和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特別是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早從1968年和1981年就兩度發生了大幅度的反政府示威和罷工活動。

楊沙事件

1988年南斯拉夫各民族的民族運動正沸沸揚揚之際,斯洛維尼亞發生了一起影響深遠的煽動事件,史稱為“楊沙事件”。
斯洛維尼亞因為地緣關係和西歐最為接近,和西歐的交流不僅僅帶動經濟更也把政治的思潮帶入受到較大的影響。是故東歐大多數的地方言論自由被禁止,但是在斯洛維尼亞言論自由風潮卻是被容許的特例,最後這樣的風潮轉化為反體制(亦可說是反貝爾格勒)的行為由知識份子為中心開始擴散。此時引發這活動的斯洛維尼亞青年同盟發行的社團機關報穆拉迪納的記者楊沙被逮捕及後續相關事件被稱為“楊沙事件”。
楊沙的報導揭露了南斯拉夫軍隊的機密,因此被以軍事泄密罪給逮捕,楊沙本人是反塞爾維亞的急先鋒所以這個逮捕行動讓斯洛維尼亞人反感,接下來審判時又以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進行,更是讓當地人的反感又加深了一層。這件事情之後斯洛維尼亞人對於反塞爾維亞的立場更為堅定。

東歐革命

1989年起,原東歐共產主義政黨連續垮台,這個影響亦波及了南斯拉夫。1989年初斯洛維尼亞、克羅地亞就承認了非南斯拉夫共產黨的政黨設立。1990年決定改成多黨制的自由選舉。斯洛維尼亞並於同年的4月即舉行多黨制的選舉,南斯拉夫共產勢力大敗,斯洛維尼亞國家主義色彩強烈的中間及右派聯盟抬頭。
這個時候,南斯拉夫雖然名義上還是聯邦但是其實內部已經開始分崩,各組成國有各自的考量來描畫未來的藍圖。1990年10月,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地亞對於南斯拉夫的未來提出了一種新的“國家聯合模型”。這個提案即是把南斯拉夫給迷你歐洲共同體化,即是承認各國的主權,在經濟和軍事方面各國協調取得同樣的方向。這個提案後來被舉行自由選舉但還是南斯拉夫共產黨系政黨獲勝的塞爾維亞和黑山給駁回。這結果造成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地亞相當失望,後來無法避免和南斯拉夫選擇分道揚鑣。
1991年6月25日晚,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宣布獨立.並把在斯境內的南聯邦與奧地利、義大利匈牙利的邊界宣布為斯國界。6月26日凌晨,斯洛維尼亞地方防禦部隊接管了南邊境的海關和過境通道,並換上了斯洛維尼亞國旗和國徽,同時在南聯邦境內的斯洛維尼亞與克羅地亞交界處設定關卡,檢查過往行人與和車輛。在由狄托設計的南武裝力量架構中,除了屬於聯邦的南斯拉夫人民軍外,還有歸各共和國指揮的地方防禦部隊。1991年時歸斯洛維尼亞指揮的地方防禦部隊約2萬人,另外還包括近6萬預備役人員。在擁有18萬人與大量重武器的人民軍看來,僅僅裝備輕武器的斯洛維尼亞地方防禦部隊不堪一擊。
6月26日,斯洛維尼亞舉行獨立儀式。南斯拉夫聯邦開始行動,但是這一天並沒有大規模的衝突。

戰爭過程

6月27日凌晨,由南軍第5軍區的1990名士兵、460名聯邦警察與270名聯邦海關人員組成的聯合部隊,在空軍戰鬥機與直升機的掩護下,向南奧南意邊境出發,準備奪回邊界通道;而另一路由110輛坦克組成的部隊,則向斯洛維尼亞首都盧布爾雅那進發,其目標是控制該地的機場。
面對南人民軍的坦克,斯洛維尼亞立即調動其地方防禦部隊與警察部隊準備迎戰,並在全國發布了總動員令。斯軍在所有交通要道與城鎮人口設定路障並構築陣地,以阻止南軍坦克的通過;同時斯洛維尼亞當局切斷了南軍在斯洛維尼亞境內各軍營的水電與食品供應,解僱南軍家屬在當地的就業人員。
當天,南軍與斯地方衛隊首先在斯洛維尼亞東南部的奧爾莫日新梅斯托發生衝突;隨後在與奧地利接壤的一些邊界過境站也發生了衝突。斯地方衛隊還圍攻了南人民軍的兩個軍營與一個機場,擊落了1架南軍的直升機。在奧地利邊境的卡拉瓦卡邊境站,南軍還進行了空降。當天,斯全國近20個地點發生了南軍與斯地方衛隊的戰鬥。
28日,衝突進一步擴大。斯地方衛隊進一步圍攻南軍軍營,而南軍則在坦克進攻受阻後發起了空中打擊。當天南軍戰鬥機對斯地方衛隊的14處陣地進行了轟炸,還攻擊了盧布爾雅那與馬里博爾的兩座機場。當天下午,南國防部發表聲明稱,已經完全控制了斯境內的南斯拉夫國界。
6月29日起,優勢開始轉向斯洛維尼亞方面。雙方仍然在斯各地不斷交火。衝突主要發生在南軍各被圍軍營的突圍與解圍戰鬥中。在斯洛維尼亞境內各分散的南軍軍營均遭到斯地方衛隊圍攻,在斷電斷水與失去食品供應的情況下處境艱難;而南軍解圍部隊則受困於地理與路障,大批斯洛維尼亞與克羅地亞族士兵逃離部隊也削弱了南軍戰鬥力。在持續一周的衝突中,南軍有36人陣亡,2500人被俘。
斯洛維尼亞的堅決抵抗出乎了南人民軍與塞爾維亞的預料。儘管南軍兵力與裝備占壓倒性優勢,但是此時南境內已經是危機四伏,南軍無法抽調足夠的兵力形成絕對優勢。在這種情形下,南軍與塞爾維亞均意識到,斯洛維尼亞的獨立已經不可逆轉,南軍繼續在斯洛維尼亞用兵,或許能夠一時壓倒斯地方衛隊,但是必將深陷其中。而南軍身後還有一個克羅地亞,一旦克羅地亞準備完畢,則南軍必將兩面受敵。
而就斯洛維尼亞方面,南軍的進攻同樣也使其備受壓力,此時南軍的行動仍非常克制。在與南軍坦克戰鬥機持續一周的戰鬥中,斯洛維尼亞方面僅有3名士兵、2名警察與5名平面死亡;一旦南軍被徹底激怒,斯洛維尼亞的損失也將非常慘重。
此後直到7月初各地不斷地有零星的戰鬥,然而由於與斯洛維尼亞同時宣布獨立的克羅地亞境內塞爾維亞人與克羅地亞人衝突擴大,使得居中介入的聯邦軍隊難以調度。此外斯洛維尼亞實行截斷南斯拉夫聯邦軍補給線的行動,甚至不惜擊落由斯洛維尼亞人所駕駛的聯邦無武裝直升機。在斯洛維尼亞國內對於南斯拉夫聯邦軍強烈的不支持也對戰爭形成了有利的狀態,加上實行宣傳戰更讓聯邦變成了壞人一角,此時在歐洲各國的指摘聲中7月2日南斯拉夫聯邦軍一部份的軍隊決定先撤退。
7月5日晚,在歐共體外長的調解下,斯洛維尼亞宣布接受停火條件,推遲3個月獨立,拆除全部路障,遣散地方衛隊,釋放2500名南軍被俘人員;而南軍也宣布從斯洛維尼亞撤軍。
7月7日,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和斯洛維尼亞共和國雙方在歐洲共同體的出現下進行調停並且在布里歐尼島(Brijuni)上面達成協定停火。南斯拉夫軍隊從斯洛維尼亞完全撤軍,而盧布爾雅那當局暫緩三個月獨立,兩方都遵守協定。7月8日,斯洛維尼亞政府發表勝利宣言。
7月17日,雙方在歐共體外長調解下談判後確認了邊境由斯洛維尼亞警察按南聯邦法律管理,關稅收入歸聯邦中央。斯洛維尼亞衝突暫告一段落。

影響

斯洛維尼亞因為此役取得獨立,取得長久以來所期盼的經濟自主。斯洛維尼亞的經濟在剛獨立後那段時間,因為失去原本的南斯拉夫市場所以整體經濟力量下降,之後積極的打入西歐的市場後開始成長。在1995年突破了一般被視為先進國家的門檻,也就是一人平均所得超過一萬美元。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也因為斯洛維尼亞的資金進出而開始經濟活化。2004年時率先加盟歐盟,和同時加盟的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等國比起來斯洛維尼亞的經濟能力維持著較高的水平,2007年1月1日進行貨幣整合開始採用歐元
斯洛維尼亞是最先從南斯拉夫分離的國家,克羅地亞則因為獨立不被承認而展開內戰。因為有斯洛維尼亞獨立的前例,所以鼓舞了之後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成為他們也傾向獨立的一個理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