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門十二哲(十二哲)

孔門十二哲

十二哲一般指本詞條

孔廟祭第二等。因有12人,故稱“十二哲”。初名十哲,始於唐開元八年(720年)。國子司業李元認為顏子配享為立像不合禮制規定,四科弟子閔損等列像廟堂不參享祀,而何休等22位先儒反沾從祀不妥,“豈有升堂入室之子獨不沾春秋配享之餘”,建議以四科弟子祭。朝廷接受他的建議,命以聖門四科弟子(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祭,均為坐像。受儒教祭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門十二哲
  • 別名:十二哲
  • 出生日期:1738年
概述,人物介紹,閔損,冉雍,仲由,宰予,端木賜,言偃,卜商,顓孫師,有若,冉求,冉耕,朱熹,

概述

孔廟祭第二等。因有12人,故稱“十二哲”。初名十哲,始於唐開元八年(720年)。國子司業李元認為顏子配享為立像不合禮制規定,四科弟子閔損等列像廟堂不參享祀,而何休等22位先儒反沾從祀不妥,“豈有升堂入室之子獨不沾春秋配享之餘”,建議以四科弟子祭。朝廷接受他的建議,命以聖門四科弟子(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祭,均為坐像。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升朱熹位居十哲之後,乾隆三年(1747年)升有若為十二哲之一,居顓孫師之後、朱熹之前。十二哲配祀於大成殿內,位於殿內東西兩端,每端各6位:東面為閔損(子騫)、冉雍仲弓)、端木賜子貢)、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子若);西面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顓孫師子張)、朱熹(元晦)。
孔門十二哲
十哲原有塑像,明嘉靖九年(1530年)更定孔廟祀典,撤像改為木主。曲阜孔廟仍準保留塑像,增加朱熹、有若後也塑像奉祀。今曲阜孔廟東西各有6尊塑像,每兩尊為一龕。塑像者冕旒袞服,冕九旒,服九章,手執躬圭。像前木主書“先賢某子某神位”。原塑像為清雍正七年塑,“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毀,1983年重塑。

人物介紹

閔損

(前536——前487) 閔氏,名損,字子騫。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於魯昭公六年,卒於魯哀公八年,少孔子十五歲。出身貧寒,後拜師孔子。中年時期父親亡故,在三年守孝期內,適逢魯國有戰事,他不避時賢之議,遂受召服役,役罷,歸而致事。季氏使之為費(今山東費縣西北)宰,辭不受命,故終生未仕,直到五十歲時死去。

冉雍

(前522——?) 冉氏,名雍,字仲弓。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於魯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詳,少孔子二十九歲。出身寒微。早年拜師孔子,隨孔子周遊列國。回魯後的第三年(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四十一歲的仲弓當上了季氏家族的總管,並曾向孔子問過政。

仲由

(前542——前480) 名仲由,字子路,又稱季路。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於魯襄公三十一年,卒於魯哀公十五年,少孔子九歲。出身寒微。從師孔子後,先是隨孔子在魯國做官,為魯國執政者季氏的費邑(今山東費縣西北)宰;後又隨孔子去魯至衛,為衛國大夫孔悝的蒲邑(今河南長垣)令。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孔子結束了十四年的周遊列國返魯,子路亦隨之回到魯國。死於亂中,時年六十三歲。

宰予

(前522——前458) 宰氏,名予,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於魯昭公二十年,卒於周定王十一年,少孔子二十九歲。家世及生平事跡不詳。據史書記載,他自始至終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孔子曾多次派他出使齊、楚等國。

端木賜

(前520——?) 端木氏,名賜,字子貢。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人。生於魯昭公二十二年,卒年不詳。少孔子三十一歲。出身寒微。青年時期即從事商業活動。孔子周遊列國至衛,子貢拜孔子為師,後仕於衛,經商曹、魯之間,家累千金。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眾弟子皆為之服喪三年,唯子貢廬於冢上,凡六年,然後歸。後去他國遊歷,終於齊(今山東臨淄)。

言偃

(前506——?) 言氏,名偃,字子游。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云:“少孔子四十五歲”,約生於公元前506年。卒年不詳。

卜商

(前507——?)卜氏,名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約生於公元前507年,卒年未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魏文侯於公元前424年即位,則子夏卒年必於公元前424年之後,合享年九十多歲。

顓孫師

顓孫師(前503-?),字子張,孔門弟子之一。春秋末陳國陽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賤,且犯過罪行,經孔子教育成為“顯士”。雖學乾祿,未嘗從政,以教授終。孔子死後,獨立招收弟子,宣揚儒家學說,是“子張之儒”的創始人。子張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有若

(前515——?) 字子有。在《論語》中,被稱為“子”的人僅有有子曾子;有人便猜測《論語》為兩人或兩人門人所編。根據記載,子有是孔子門下很出色的學生,因為跟孔子相貌氣質很像,在孔子逝世後,子夏子張子游等人曾推舉有子繼承孔子的地位,但因為曾子堅決反對而作罷。後不知所終。

冉求

(前522-前489) 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有,通稱冉有。孔子弟子。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前487年率左師抵抗入侵齊軍,並身先士卒,以步兵執長矛的突擊戰術取得勝利,又趁機說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幫助季氏進行田賦改革,聚斂財富,受到孔子的嚴厲批評。

冉耕

(約前544~?),春秋末魯國人。字伯牛。為人端正正派,善於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與顏淵閔子騫並稱。因惡疾早逝。孔子哀嘆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唐元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為“鄆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東平公”。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改封為“鄆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冉子”。

朱熹

(1130.9.15~1200.3.9)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 漢族,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人。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