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道監察御史在都察院中是具體進行審計監督的官員。按照明朝制度,十三道監察御史共110人。浙江、江西、河南、山東各10人,福建、廣東、廣西、山西各8人,雲南11人...
4.明廢御史台設都察院,通掌彈劾及建言,設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僉都御史。又設十三道監察御史110人,為正七品官,分區掌管監察,稱為“巡按御史”。...
(7人)、陝西(8人)、雲南(11人)、河南(10人)、廣西(7人)、廣東(7人)、山西(8人)、山東(10人)、湖廣(8人)、貴州(7人)等十三道監察御史(正七品)共...
明廢御史台設都察院,通掌彈劾及建言,設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僉都御史。又設十三道監察御史110人,初為正九品,洪武十七年升正七品。清同明制。 [3]...
明代都察院下屬有十三道監察御史,清代都察院下屬有十五道監察御史。監察御史平時在京城都察院供職稱為內差或常差,如奉命出巡鹽務即為巡鹽御史,奉命出巡漕運即為...
明代都察院及左都御史根據《明史‧職官志》記載:都察院設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僉都御史,正四品。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共一...
明清兩代中央政權均設有監察機構即都察院。明代都察院下屬有十三道監察御史,清代都察院下屬有十五道監察御史。監察御史在京城都察院者稱內差,若奉命外出,或巡鹽...
巡關御史為明代官職。明朝中央政權設有監察機構即都察院,下屬有十三道監察御史。監察御史在京城都察院者稱內差,若奉命外出,或巡鹽,或巡漕,或巡關,稱外差。...
御史,是中國古代一種官名。先秦時期,天子、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負責記錄的史官、秘書官。國君置御史。自秦朝開始,御史專門作為監察性質的官職,負責監察...
明洪武改御史台為都察院,長官為左、右都御史(正二品),下設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僉都御史(正四品)。又依十三道,分設監察御史,巡按州縣,專事...
明代在地方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到了清代,其單線垂直的獨立監察體系基本沿用明制。[1]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地位崇高 在傳統中國的政治制度系統中,要有效執行政治權力,就...
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共一百餘人,均為正七品。都察院內設經歷司、司務廳、照磨所、司獄等機構。官在外而加都御史、副都御史、僉都御史銜者,有總督、提督、...
巡城御史巡城御史簡介 編輯 從十三道監察御史中選派巡按御史十分嚴格,每名巡按御史的產生,都是先由都察院選出兩名候選人,引至皇帝面前,請皇帝欽點一名。十三道...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及六部尚書均為二品。下設監察御史分掌地方監察,每布政司置一道,以其名名之。數量隨布政司的增減而增減,最後確定為十三道。各處理本布政司...
唐天寶五年(746),派官巡按天下風俗黜陟官吏,巡按之名始此。明永樂元年(1403)後,以一省為一道。派監察御史分赴各道巡視,考察吏治,每年以八月出巡,稱巡按御史,...
直屬於皇帝的監察部門下設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僉督御史(正四品)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分十三個省...
明末,崇禎元年,戊辰科會考,海豐縣出現了葉高標、林銘球、鄭洪猷一科三進士的盛況。其中,林銘球官至湖廣巡按,位屬都察院十三道監察御史之列。...
明朝時期,正式確立御史巡按制度,設十三道監察御史一百一十人,再從他們中選派巡按御史。從十三道監察御史中選派巡按御史十分嚴格,每名巡按御史的產生,都是先由都察...
都察院:直屬於皇帝的監察部門,下設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僉都御史(正四品),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
軍事官制,明朝設錦衣衛,武官第一次掌有監察百官萬民之權。明朝官制在漢、唐...左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書省 洪武十三年廢 右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書省 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