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銅佛像是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固陽縣徵集的文物,現收藏於包頭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魏銅佛像
- 館藏地點:包頭博物館
- 所屬年代:北魏
- 類別:銅器
北魏銅佛像是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固陽縣徵集的文物,現收藏於包頭博物館。
北魏銅佛像是保存完好的一個文物,高13.1厘米,寬5.5厘米,1988年《考古》雜誌第七期登文有載。北魏銅佛像 北魏銅質暗綠色,供奉品。高13.1厘米,寬5.5厘米。 銅佛像由兩部分組成。上半部為佛光佛象,佛光呈放射線刻...
北魏銅佛像是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固陽縣徵集的文物,現收藏於包頭博物館。文物尺寸 高15.3、最寬7厘米。文物特徵 佛像高肉髻,眼若纖月,眉細長彎曲,鼻翼豐滿,嘴角微翹,稜角分明。長頸削肩,體態修長,身披帔帛,帔帛在肩部呈三角巾形,帔帛在腹部交結並穿過一環,然後上卷搭於手臂,下著長裙,裙下擺呈鋸齒狀,...
北魏銅鎏金釋迦佛造像是北魏時期的釋迦佛造像,是早期鎏金銅佛普系中說法佛系像式之一,高為11.8cm。主尊像為釋迦佛,肉髻高聳,面形略長,眉目清晰,兩耳下垂。身著右肩半披式袈裟,內斜著僧只支。袈裟紋理細密,呈數重弧線形雕刻。佛舉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握袈裟一角,結跏趺坐於二護法獅之背端,有降魔除怖...
北魏“延興三年”銅佛像是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固陽縣白靈淖爾鎮城圐圙村出土的文物,現收藏於包頭博物館。文物尺寸 高14、寬8厘米。文物特徵 像面相方圓適中,鼻子修長高挺,薄唇,大耳,髮髻紋飾為淺波浪狀。身著通肩式大衣,衣紋結構呈U形,線條隆起,衣紋在尾端分兩叉如燕尾狀。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作予願印...
北魏青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坐像,全高40.3 公分,重3954g,青銅鍍金,是北魏太和元年存世之精品。該尊造像保存完整,台座背均存,雕刻精湛,紀年清晰,內容深刻,兼具藝術、歷史與宗教,是世界上現存重要的金銅佛教造像。器物簡介 北魏青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坐像,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雙層台座之上,右手作無畏印,左手握...
北魏李秳造銅鎏金釋迦多寶佛像是北魏時期的釋迦多寶佛像。釋迦多寶佛背屏內各有一個獨立的舟形火焰紋背光。釋迦多寶佛高肉髻,著通肩袈裟,雙手施禪定印,結跏趺坐,下為四足方座。座正面刻二持香花的供養人。背面為釋迦牟尼說法像,火焰紋背光,內為圓形頭光,高肉髻,袒右肩袈裟,衣紋細密規整,有毛絨質感,...
製作精美。北魏前後或隋唐的高古佛像,以俗稱板凳佛居多,由於此類佛造像,在隋朝以前經歷了歷史上數次毀佛滅法運動,致使高古佛像十分少見或品相殘缺,但這更加增添了高古佛像的魅力。一般說來,北魏銅佛造型優美,面型端莊虔誠,身骨清瘦,長臉細頸,衣褶繁複,且多為大背光;方形四角基座,俗稱"板凳佛"。
鎏金銅佛立像,北魏延興五年(公元475年),通高35.2厘米,1967年滿城縣孟村出土。通體鎏金。高肉髻,面相豐圓,著袒肩式袈裟,左手下垂,右手施無畏印。蒲有貼體,跣足立於蓮座上,有舟形火焰背光。背光後面陰刻坐佛像,並刻有火焰紋背光。座下有一四足方床,背面刻銘“延興五年四月五日張次戴為佛造釋迦門佛...
銅鎏金釋迦佛造像,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高11.8cm。該像為像座合鑄,造型古樸典雅,是早期鎏金銅佛普系中說法佛系像式之一,此像系在五世紀下半葉和六世紀初葉比較流行,特別是中原東部由定州至大同一帶為此像系的主要分布區。該像主尊的袈裟仍沿襲早期石窟造像的形式。詳細簡介 主尊像為釋迦佛,肉髻高聳...
北魏鎏金銅圓覺菩薩像是一件北魏時期的文物,收藏於陝西華廈古代藝術博物館。文物信息 年代:北魏 收藏單位:陝西華廈古代藝術博物館 文物特徵 鎏金銅圓覺菩薩像,整體呈圓柱狀,髮髻作螺旋狀高聳。面相清秀,以微笑示眾,雙手合十於胸前。衣紋簡練清利,跣足立於覆蓮上。此圓覺菩薩在金銅佛像中十分罕見。
佛鎏金銅立像是北魏時期的文物,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文物特徵 尺寸:高18厘米 佛像螺發肉髻,面相頗為豐滿,眼大而橫長,鼻樑直挺,內收的唇角,含著一絲微笑,表情慈祥,眼光親切;身披通肩外衣,繞過右手搭於左手,胸前的中衣結帶,外衣下部露出中衣和下衣,其衣紋向下並外揚,猶如迎風飄展的羽翼,極具裝飾...
應與十六國時河北戰亂,大量遷移山東有關。文物特徵 北魏太和二十年王女明銅造像,單身坐佛像,通體鎏金,高肉髻,細頸,溜肩,面清瘦,微笑。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內著僧袛支。一裙帶甩於左臂之上。手作施無畏、與願印,結跏坐於須彌座上,座下為四足床。身後有舟形背光,上刻火焰文與橢圓形身光。
北魏銅鎏金浮雕佛光長47厘米,中間最寬36.5厘米。平底,上部呈桃形,內微凹,佛光自下部兩側各浮雕一棵高大的菩提樹,枝葉茂盛,果實纍纍。中間浮雕一朵蓮花,蓮花兩側各浮雕上、下排列的兩尊佛象:上排佛像的兩側各浮雕一飛天,下排兩側各飾一朵蓮花。中間蓮花的上部浮雕一尊坐佛,佛後有一面小佛光,佛光周邊...
中國南北朝時期鑄造的小型單體鎏金銅佛像。主要供奉於佛寺或宮中,包括佛、弟子、菩薩、天王、力士、諸天等形象,間或也指鍍金錘像。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有了深入而廣泛的傳播,不同地區、各種類型的金銅佛造像,與時代的變遷一道,愈益具有中國的特色。南朝北魏 基本介紹 南朝金銅佛造像傳世不多,現存兩件是...
鎏金銅釋迦佛像是銅像,釋迦佛結跏端坐,面頰豐潤,慈目修眉,兩耳垂肩,身披袈裟,右袒,手作說法狀。鎏金銅釋迦佛像 時代:北魏 材質:銅 來源: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古城出土 佛像下面為亞腰四足座,上層作長方形平台,前沿飾絞索紋;中部飾相交的雙龍紋,左右兩側各有一蹲獅;下層平台前沿飾忍冬紋;前面兩足分分別...
北魏交腳彌勒佛像是北魏時期的一件文物,殘高43厘米、底座長27厘米、寬15.8厘米、高11.4厘米,現收藏於河北博物院。文物特徵 出土地:河北省曲陽修德寺遺址 立尊彌勒為菩薩裝,雙手合於胸前,頭戴花冠,寶僧自兩耳後下垂至肩。面相方圓,長目,肅穆慈祥。頭稍前伸。胸前佩帶如意形項圈,身穿短袖交領衫,下著裙...
其年代已入北魏晚期。右面一佛二菩薩像,主尊為阿彌陀佛,袈裟刻法奇特,常見的胸前穿出的結帶,在這裡成大片的三角狀袈裟。二邊的菩薩赤足站立,左尊冠上飾化佛,應為觀音的象徵;右尊菩薩高聳的三角形冠、裝飾模糊。此龕下部雕刻駱駝和似羊的怪畜,似將觀者帶入西域的絲綢之路上迎請佛像的場景。
佛教在東漢末年傳入中國後一直影響甚微,公元四世紀以後,隨著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佛教在中國得到了空前發展,尤其是北魏建國以後,佛教逐漸與政治結合在一起,北魏的皇帝、皇后和一些王室貴族都是積極倡導佛教的虔誠信徒,巨大的石窟佛像因而在此時開始大規模興建,北魏政權先後在山西大同開鑿雲岡石窟,在河南洛陽開鑿龍門...
北魏泥塑坐佛像是北魏時期的泥塑類文物,現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高30厘米,寬20厘米。文物信息 高30、寬20厘米。文物特徵 泥質。原為麥積山石窟泥塑造像。低平肉髻,無發紋。面相豐圓,眉細長,雙眼微開,鼻筋高隆,厚唇,雙耳垂,充滿了悲天憫人的神情。身著低垂領袈裟,內著僧祇支,雙手籠於衣袖中,結禪定...
銅佛像是指用銅或青銅鑄造的佛像。(西關銅藝)這類佛像中有相當部分表面鎏金,故又稱“金銅佛像”。大型室外的佛像一般為銅佛像。廣義的“金銅佛像”包括一切金屬質地的可移動小佛像,常見的有銅鎏金、銀鎏金、黃銅佛像、青銅佛像等。簡介 ◎佛像fóxiàng [figure of Buddha]釋迦牟尼佛的塑像 材質銅料佛像 銅...
北魏造像石碑線條較為粗放,人物造型古樸大方,栩栩如生,極具寫實味道。其形式承襲了濃厚的漢代畫像石的風格,石碑碑面往往分層並以窟龕的形式裝飾。在內容上除了佛、菩薩、供養人像等,常見於漢畫像石上的車馬、華蓋、馬戲、角力等也相沿保存下來。這件造像石碑上刻有王龍生等供養人的姓名。碑用淺浮雕的手法刻成,...
這兩件金銅佛頭,據推定時代約為四、五世紀。瑞典人斯文赫定從和田劫去的一軀金銅佛像,也是佛像與光背分別鑄造的。光背呈圓形,上有尖頭,圓內有六體化佛。據推測此像時代不晚於5世紀初。南朝和北魏 傳世的南朝金銅佛造像發現較少,現存兩件宋文帝元嘉年間造像,可為其早期代表。一件是元嘉十四年(437)韓...
南北朝金銅佛像遺存較少,加之收藏界歷來“秘而不宣”,這些金銅佛像很少展現在世人面前,一些露面在拍賣會上的北魏時期的金銅佛造像又十分昂貴,相關資料和書籍也相對稀少,令人司望而不可及。在這裡我們動員了一些收藏家將多年珍藏的南北朝前、後時期的金銅佛造像展現出來,略加介紹,以期與朋友們共饗。與眾多的...
中國歷史悠久,各個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藝術也隨之千姿百態。以下是中國各個時期的佛像特徵:十六國(西晉末年到北魏統一北方期間)這一時期遺留的多為金銅佛像,且大多是青銅佛像。佛像特點 特點有四:一、佛像頭部為束髮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並且無發紋;大型佛像多為分綹式,且有分組狀發紋。二、...
佛教的傳播離不開佛像,由於印度、犍陀羅、中亞等地的佛像樣式不同,因此傳入我國的佛像樣式也呈現多種風格的流派。北魏初期的銅佛像仍能看到外來的、特別是犍陀羅佛像的影響,偶也能發現馬士臘佛像的因素。我國地域廣闊,有些地方上製作的佛像,因工匠遠離文化中心或交通要道,難得看到好的粉車,因此仍然是用的...
北魏造像還有一顯著特點是主佛兩旁常為1至2菩薩,多為立姿。隋唐時期銅鑄造像,頭扎蓮花冠,臉龐發圓,腮發胖,高額髻,身著僧祗支,外披袈裟,寬衣下著百褶裙,垂於雙足v hmn h。座下有雙層4足高床或單層4足,項或背光為較粗的尖楣形。宋代銅佛像以菩薩像居多,有的高髮髻,臉上胖下尖,身段高長。有...
四面佛龕造像塔,山西博物院文物,2021年12月,將亮相《國家寶藏·展演季》文物特展。文物特徵 北魏,下寬40厘米,上寬33厘米, 高45厘米。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南北朝時期 佛教 經帝王顯貴推崇,熾烈傳播。北朝佛教藝術發展迅速,開窟造像,蔚然成風。這一外來藝術經歷了不斷本土化與民族化的過程:北朝早期佛像多為...
西天寺有正殿九間,正面供奉高達丈余的銅鑄釋迦牟尼坐像,旁立佛家眾菩薩塑像,兩側序十八羅漢。前殿供彌勒塑像,後殿供無量壽佛(即西天寺造像)。西天寺造像,是華東地區最大、較完整、可移動的單體石佛造像。西天寺造像無紀年,從風格看,為北魏晚期雕造。西天寺造像身高5.6米,重30噸以上,口部與手有殘...
傳說 北魏 洛陽 平等寺 外塗金銅佛像,每當國家將有事變時,輒遍體皆濕。時人稱為“佛汗”。 北魏 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平等寺》:“寺門外有金像一軀,高二丈八尺,相好端嚴,常有神驗,國之吉凶,先炳祥異。 孝昌 三年十二月中,此像面有悲容,兩目垂淚,遍體皆溼,時人號曰‘佛汗’。”參見《魏書·...
白石觀音菩薩像 白石觀音菩薩像朝代是南北朝北朝北魏,出土是1953年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