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交腳彌勒佛像是北魏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河北博物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魏交腳彌勒佛像
- 館藏地點:河北博物院
- 所屬年代:北魏
- 類別:石器
北魏交腳彌勒佛像是北魏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河北博物院。
北魏交腳彌勒佛像是北魏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河北博物院。文物特徵尺寸:殘高43厘米 底座長27厘米 寬15.8厘米 高11.4厘米出土地:河北省曲陽修德寺遺址立尊彌勒為菩薩裝,雙手合於胸前,頭戴花冠,寶僧自兩耳後下垂至...
亡過現存,邊地眾生,一時成佛。”北魏至東魏時期,彌勒造像以交腳菩薩形象居多,但在河北定州地區卻以佛像為多,包括倚坐像、立像、結跏趺坐像等多種形象,顯示出其獨特性。此彌勒佛立像於1953-1954年出土於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
龍門石窟魏字洞交腳彌勒像龕造像為一彌勒兩菩薩。隋唐後作佛型,相安大雁塔有唐石刻彌勒坐像。宋元又出現模仿自稱是彌勒雁塔有唐石刻彌勒坐像。宋元又出現模仿自然是彌勒轉世的明州奉化布袋和尚彌勒佛像。
亡過現存,邊地眾生,一時成佛。”北魏至東魏時期,彌勒造像以交腳菩薩形象居多,但在河北定州地區卻以佛像為多,包括立像、倚坐像、結跏趺坐像等多種形象,顯示出其獨特性。此彌勒佛立像於1953-1954年出土於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
彌勒菩薩:彌勒像的造型比較複雜。因彌勒是未來世界的佛,現時身份還是菩薩,在北朝石窟上或者石碑造像上經常是位於最上方。姿態有思惟坐姿,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右手支腮思惟狀;還有交腳坐姿的彌勒菩薩。除了思惟彌勒,還有思維太子,...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為交彌勒坐像,高15.6米。東、西兩壁各雕龕,東為坐像,西為立像。明窗東側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龕,是以後補刻的。雕三佛像。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紀年(公元520一525年)銘記,這是雲岡...
東向面開一大龕,內塑交腳彌勒佛像,佛兩側原各有脅侍菩薩二身,現南側殘存一身,北側存二身。龕內火焰紋頭光、身光兩側畫供養菩薩,其下分別畫婆藪仙和鹿頭梵志。龕頂畫飛天。龕楣飾蓮花化生童子,龍形龕梁,兩側塑束帛柱承托。...
倚坐於須彌座上的交足彌勒佛,身著菩薩裝,衣紋特殊,別具一格。歷史意義 關於曇曜五窟,一般認為它們分別仿效的是北魏早期五個皇帝的形象,具體代表哪一位皇帝,學術界也有爭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杭侃教授根據現場調查和文獻記載...
窟壁間雕大小佛龕400餘個,龕內多雕一佛、二菩薩、二弟子或交腳彌勒佛等。龕楣及其近旁多刻有飛天,化生、蓮花、幃幔、瓔珞等。佛座下有金剛力士及形象生動的蹲 臥獅獸等。雕刻技法簡樸,系北魏造像風格。窟外北壁雕有唐代像龕,內...
高22.29米,為善跏趺座式的大型彌勒佛像。其開鑿年代比樂山大佛早400多年,高度比龍門大佛高5米有餘。因此,被專家稱為“中國最早,北方最大”的大型摩崖石佛,大石佛造型古樸,線條遒勁,風格雄建,反映了早期造像的藝術特點,與北魏...
靠北壁雕造1軀巨型叉腳彌勒佛像,高3.5米,叉腳倚坐在1.2米高的座台之上。它是萬佛堂石窟中最大的一軀造像。長眉細目、高鼻簿唇、高翹水波狀的髮髻,是典型的北魏造像的藝術風格。因窟頂坍塌佛像外露、下肢已開始風化。佛像背光...
該造像正面為交腳而坐的彌勒佛形象,高87厘米,具有早期佛教造像的特徵。而其背面,則雕刻著佛祖降生、乘象入胎、九龍浴太子等佛教畫面,畫面安排呈跳躍式,展示了佛祖的一生,在下部還殘存著大段的銘文。佛道並存 在展出的北魏造像碑...
西魏改為五尊像,倚坐的彌勒佛改為交腳坐的彌勒菩薩。東魏像清瘦,造像手法樸實、簡潔,仍是“秀骨清像”的風格。北齊像更減少了動感,重在形體結構的雕造,雕塑語言臻於美好。同時,還可以看到龕形和窟形上對於建築結構的關注,...
北魏佛教造像 6.交腳彌勒菩薩像北魏 7.邸拔延造彌勒佛坐像北魏 8.釋迦牟尼佛坐像北魏 9.佛首北魏 10.佛來確造觀世音菩薩立像北魏 11.佛寺像北魏 東魏佛教造像 12.邸洛住造觀世音菩薩立像東魏 13.北梁太守賈仲賢造釋迦佛像 東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