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北約東擴是冷戰後歐洲戰略格局轉變時期的必然產物,其原因是錯綜複雜的,既有大國霸權因素,又有小國尋求“保護傘”的因素;既有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因素,又有民族主義、宗教信仰等因素。
首先,蘇聯的解體、華約的解散是北約東擴的一個關鍵原因。1991年7月,華約宣布解散,冷戰時期形成的
雅爾達體系土崩瓦解,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分崩離析,蘇聯本身也分解成十幾個獨立國家,歐洲地區乃至世界的戰略格局開始大分化、大調整。東歐各國處於游離狀態,
前蘇聯諸國雖然組成了
獨立國家國協,但形式分散,機制不全,力量薄弱。前蘇聯最大的繼承國俄羅斯在獨立之後,為了迎合西方,獲取西方的經濟援助,奉行向西方“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從東歐地區收縮力量,與該地區的國家拉開了距離。這樣,在安全格局上,歐洲均勢嚴重失衡,出現了所謂東歐地區“力量真空”的局面。針對這種局面,各種力量為爭奪未來歐洲安全主導權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北約東擴就是這種競爭的產物。
其次,美國為維護其霸權地位,極力主張北約東擴。對美國而言,40多年來,一直自恃是西方的盟主,一手籌組並控制著北約,其目的就是為了防止蘇聯影響的擴大,儘可能地將西方的軍事勢力乃至西方的意識形態向東擴展。華約解體後,美國認為,“災禍帝國”已經不存在了,意識形態分歧已經不存在了,把歐洲分開的
柏林圍牆也已經被推倒了,前蘇聯最大的繼承國
俄羅斯正忙於處理本國內部問題,這是擴大冷戰勝利成果,加緊建立一個單級世界的大好時機。因此,美國力主吸引東歐國家加入北約,儘可能快地把東歐國家列入西方的地緣政治範圍。這樣一來,可以擴大北約的存在基礎,加強自己在聯盟內的地位,起到牽制歐洲聯盟並向該地區施加影響的作用。此外,還可以進一步削弱俄羅斯的力量,遏制俄羅斯的重新崛起,避免俄羅斯再次對西方構成威脅。
再次,歐洲地區利益驅使北約東擴。多少世紀以來,在世界上起支配作用的國家都在歐洲,但歐洲在1914年至1945年間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不但歐洲主要國家的實力削弱了,而且使整個歐洲陷於分裂狀態。二戰以後,歐洲的局勢一直被北約和華約集團所左右,西歐國家出於戰略利益的需要,在國際事務中往往委曲求全,任由美國擺布;東歐國家則處於前蘇聯的控制之下。冷戰的結束也意味著歐洲分裂的結束,西柏和東德的統一,德國和
波蘭的和解,和平夥伴關係紛紛建立,一個完整的歐洲正在逐步顯現。西歐各國在安全方面基本消除了冷戰時期形成的各種擔心,以法國為主的西歐國家不再一味順從美國的意志,力圖增強自主權,由
自己主宰歐洲的命運,它們日益重視加強歐洲聯盟的建設,競相吸收東歐國家加盟,擴大影響,試圖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加強歐洲的力量,從而達到排擠美國的目的。一位西歐外交官說,如果歐洲國家團結起來,我們的力量不會比美國弱,通過北約東擴,我們向成員國以外的國家證明了一種有用的東西。
此外,東歐各國自己也強烈要求加入北約。華約解體後,以前在兩極格局掩蓋下的諸多矛盾日益顯現。前南危機的爆發、前蘇聯民族與地區衝突的出現,表明歐洲在新形勢下已成為國際衝突地區,民族、宗教和經濟對抗在東歐國家時有發生。另外,俄羅斯又調整對外戰略,企圖重新以大國姿態出現在國際舞台上,這都引起東歐國家的恐慌。東歐國家自己沒有能使其免遭軍事威脅和外部入侵的有效組織,為了確保自身的獨立與安全,開始主動求助於北約,並申請加入北約,希望得到北約確實的安全保障。
進程
1990年7月,北約第11屆首腦會議在倫敦宣布
冷戰結束。
1991年12月,北約在羅馬首腦會議上決定與部分中東歐國家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
1991年12月,北約首創成立了由北約國家、前華約國家、
獨立國協及
波羅的海三國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
自1992年起,波蘭等東歐國家相繼提出加入北約的請求。同年,北約批准了一項原則,允許它的軍隊離開成員國領土到其他地方參與維和行動。當年年底,北約便決定以軍事力量介入
南斯拉夫危機。
1994年1月,北約布魯塞爾首腦會議通過了與中東歐國家以及俄羅斯建立“和平夥伴關係”計畫,12月開始向波赫派出維和部隊。
1996年9月,北約公布了《東擴計畫研究報告》。
1997年5月,取代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旨在加強北約同歐洲和歐亞大陸的非北約成員之間的安全關係的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理事會正式成立。
1997年7月,馬德里首腦會議決定首批接納波蘭、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約。
1999年接納
波蘭、
匈牙利、
捷克三國為北約新成員國。4月23日~25日,北約19個成員國同“和平夥伴關係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華盛頓舉行首腦會議,慶祝北約成立50周年。俄羅斯和
白俄羅斯因抗議北約轟炸
南聯盟拒絕出席會議。會議討論了科索沃局勢,通過和發表了《關於科索沃的聲明》、《華盛頓宣言》、《北約戰略概念》等檔案。
2002年11月21日,北約布拉格首腦會議達成了第二波的東擴決定,決定接納
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
立陶宛、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羅馬尼亞和
保加利亞7個國家加入北約。這是北約自1949年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2004年3月,上述7國正式遞交各自國家加入北約的法律文本,從而成為北約的新成員,使北約成員國從21世紀初的19個擴大到26個。
影響
對俄羅斯的影響
北約東擴至少對俄羅斯有以下三個方面的不利影響 首先,它使東歐地緣政治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對俄羅斯安全利益構成很大威脅。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雅科文科說:北約東擴將觸及俄羅斯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利益,這迫使俄方不得不“極為嚴肅地”對待這一問題。波羅的海三國加入北約使俄羅斯西北部邊界完全暴露在北約面前;在南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
土耳其形成對俄羅斯
黑海沿岸的軍事、政治包圍圈。最讓
莫斯科不安的是,由於波羅的海三國不是歐洲常規武器條約成員國,北約可在這些國家領土上任意部署軍隊,使歐洲出現了“灰色地區”。
其次,北約東擴是美國實施控制歐亞大陸戰略的重要步驟,將使俄美及俄歐關係更加複雜化。近年來,美國加緊向俄羅斯傳統利益地區———獨立國協擴張滲透,北約大規模東擴更是讓俄羅斯感到了來自美國爭奪戰略空間的壓力,東擴給俄美關係蒙上新的陰影。美駐北約大使說,這次東擴是北約55年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它將有助於改變歐洲的版圖,把聯盟中心移向東方。北約東擴的目的被詮釋得十分清楚。
再次,獨立國協的政治軍事形勢變得更加嚴峻,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傳統利益有被進一步削弱的危險。新一輪東擴不僅加強了北約的實力,也為美國向獨立國協擴張提供了有力條件。美國在中亞得手後,近年來又多以援助作誘餌拉攏其它獨立國協國家,以達到控制這一戰略地區和限制俄羅斯的雙重目的。目前,獨立國協內有顯著的離心傾向。
國際影響
北約東擴的國際影響是深遠而廣泛的,既具有現實性,又具有不確定性。國際上許多政治家、軍事理論家都對此作過分析和推斷。例如,有一種觀點認為,北約東擴是冷戰的延續,只會加劇緊張局勢。因為東擴無端地激起了俄羅斯對被包圍的擔心,它對北約東擴不會袖手旁觀,只能採取相應的措施,如加強與中國的聯合,重整核力量等。另一種觀點認為,北約東擴將使美國失去惟一
超級大國的地位,世界將更加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對歐盟各國來說,基於安全利益可以勉強接受美國的意圖,但在經濟利益上,將會出現更大的矛盾,以至於各國從長遠角度來說都不願接受美國的這種帝國政策。還有的觀點認為,北約東擴將使獨立國協解體不可逆轉,獨立國協將出現“文明離婚”;甚至還有的觀點認為北約東擴可使日益強大的德國安分守己等等。
但現實地看,北約東擴的國際影響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歐洲一體化進程將會加快,
歐盟的力設將會增強,歐盟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大。同時,歐盟與美國的矛盾會越來越多,歐盟與美國的距離將會拉大,北約的性質和職能也會發生變化,至少要改變冷戰時期遺留下來的傳統形象和色彩,歐洲的命運將由歐洲人自己來主宰。這種趨勢已經慢慢成為現實,如歐洲經濟實力的增強、
歐元的發行和啟動、歐盟主要國家對中東局勢的處理等等。第二,俄羅斯將重塑自我,改變對內、對外政策,尋找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的出路。俄羅斯對北約東擴一直是在被動中尋求主動,在國內頻繁更換領導人,調整對外政策,爭取外部支持。在軍事上,重新調整部署,組建新的軍隊,重新重視核力量的作用,放慢核裁軍步伐等,以取得討價還價的籌碼。在經濟上,利用傳統的經濟依存關係,實行開放政策,吸引外資,以取得經濟的重新崛起。在政治上,贊成建立世界多極格局,並努力提高本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和地位。俄羅斯總統
葉爾欽在1998年2月訪問義大利時曾說:“歷史證明,建立世界霸權的企圖任何時候都不會長久,建立多極世界的趨勢今天已經形成。”第三,在一個特定的時期,美國對國際事務的干預將會越來越明顯。冷戰以後,美國失去了昔日的對手,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北約東擴又將其軍事勢力範圍大大擴大,以致其帝國霸權思維與日俱增。
總之,北約東擴是影響國際局勢的一件大事,而且還在進行之中,有許多不定因素,因此,我們應密切關注實際局勢的發展,隨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確定我們相應的策略。
應對之策
面對美國和北約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俄羅斯積極尋找應對措施。
①巧妙處理與北約的關係
面對北約東擴,俄羅斯採取了象徵性抵制與策略性靠攏的政策。面對北約新一輪東擴,俄羅斯《新聞時報》發表文章稱“俄羅斯再也無路可退”。外交部發言人雅科文科聲明說,北約東擴將觸及俄羅斯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利益,迫使俄方不得不“極為嚴肅地”對待這一問題。然而,俄羅斯這一“嚴肅”的態度,既有象徵性的一面,也有策略性考慮。
首先,國家利益決定了俄對北約東擴的抵制只能是象徵性的。俄前總理普里馬科夫曾說:“在北約擴展問題上,有兩條’紅線’是不能越過的……橫線是波羅的海國家和其他原蘇聯各共和國加入北約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聯繫到普京在北約東擴問題上的一系列表態,人們不能不認為,
普京在北約東擴問題上的抵制僅具有象徵意義,只能停留在口頭,不會使用強硬措施,只是向國內民眾一個政治交待而已。作為一個成熟的
政治家,普京對北約東擴象徵性抵制主要出於以下幾點考慮:一是此時的北約已經不同於彼時的北約。二是普京對俄的綜合國力有著理智的判斷,“安心於俄在當今所處的地位,不再抱有超級大國幻想”。目前,俄羅斯首要的國家利益是經濟利益。實現經濟利益一方面離不開西方的“眾多源泉”;另一方面俄必須花長時間集中精力解決國內經濟的諸多老大難問題,抵制北約東擴無疑會犧牲俄的經濟利益。
其次,以退為進,策略性靠攏北約。普京執政之後,鑒於俄羅斯地處歐亞兩個大陸,軍事力量強大,且又擁有數千枚核武器,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真正地對俄羅斯構成威脅。因此,與其同北約進行對抗、競爭,還不如改善和發展同北約的關係,因為這樣既可以獲得和平環境,又可以從西方國家獲取資金和技術援助,這不僅有利於國內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有利於恢復和提高俄羅斯大國的地位。因此,歐洲在俄羅斯對外政策中的地位被提高到獨立國協之外的第一位,這就大大加深了俄羅斯與歐洲的關係。有鑒於此,普京開始拋棄一味硬頂的方式,以退為進,爭取參加北約,從內部化解其東擴對俄羅斯造成的威脅。
9・11事件後,世界戰略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恐怖主義成了世界各國的共同敵人。普京聰明地抓住了這一機會,主動、積極地改善和發展同美國和同北約其他國家的關係。政治上,他表示堅決支持美國和英國聯手進行的反恐戰爭;在軍事、技術上,他向美國提供情報,並允許美國使用中亞前蘇聯共和國的基地。對普京的上述表現,美國總統布希和英國首相
布萊爾深受感動,為了“感謝”和“獎勵”俄羅斯,他們多次發表講話,表示要採取措施,加強和密切北約同俄羅斯之間的合作。2001年10月,普京訪問
布魯塞爾並同北約秘書長
羅伯遜會談時,雙方達成共識,建立一個工作機構,把俄羅斯和北約的關係推向新水平。2001年11月16日,英國首相布萊爾建議成立新的機構———北大西洋-俄羅斯理事會,用“20國”機制代替過去的“19加1”。“20國”機制建立後,俄羅斯與北約的關係出現重大變化,雙方的合作領域和水平都較過去有很大提高。但是令俄羅斯不解的是,北約東擴的進程並未停止。
俄羅斯為何要拉北約的手?評論家認為,北約和俄羅斯合作的加強是各有所需,共存多贏。俄羅斯向北約靠攏,可以與北約分享對歐洲和世界安全事務的領導權,並獲得更多的經濟、技術援助,爭取歐美國家、特別是歐洲國家能減免俄羅斯的龐大債務;北約改善與俄羅斯的關係,可以拉住俄羅斯共同打擊恐怖主義,軟化俄羅斯反對北約東擴的態度,同時對俄羅斯的市場也寄予厚望。由此看來,俄羅斯向北約作出的讓步,到底是臥薪嘗膽還是戰略轉移,恐怕東西方都不能輕易作結論。
②加快國內發展步伐,加強自身實力
俄羅斯總統普京知道,要恢復俄羅斯的大國地位,增加俄羅斯在國際舞台上的分量,首要任務是加快經濟發展,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因此近年來在普京領導下,俄羅斯政府採取一系列加快經濟發展的措施:首先,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建立新型市場競爭機制,這是制度改革的“瓶頸”。其次,改革政府管理體制,提高透明度和政府行政效率。普京認為:“如果權力機關名聲掃地,明天國家就會沒有麵包吃”,“很顯然,要有效地發展經濟,必須提高國家行政效率,因此,保障政權機關及其決策過程更為透明公開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改革。
”再次,把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追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作為政府追求的最高目標。保持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是改革與發展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百姓得不到實惠,則改革與發展不成功。普京特彆強調和致力於以讓廣大百姓從改革中得到實惠,使人民生活水平切實提高並消除社會分配的嚴重不公。由於國內改革與發展的政策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支持,在蘇聯解體以來的12年中,俄羅斯經濟1992—1998年連續7年劇烈下降,走向了1999年以來連續5年的快速恢復和回升階段;近5年來,俄政府通過多次提高工資、退休金以及對貧困線以下居民的補助等使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2003年居民實際收入增長達到GDP增長率的2倍。
③強調核武器的作用,增強軍事威懾力量
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指出,由於北約東擴俄有可能重新修改軍事學說,這有兩層涵義。首先是強調核武器的作用。2000年《俄羅斯聯邦軍事學說》提出核武器是“保護軍事安全的最可靠工具”,在俄羅斯及其盟友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和遭到侵略時,它可“有限或全面地使用核武器”。2004年初,俄國防部長
伊萬諾夫表示,由於裝備水平不高,俄軍常規力量根本無法與北約抗衡,所以,核武器在今後一段時期內仍是俄有效的戰略威懾力量。其次是不排除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2004年4月7日,俄羅斯國防部長伊萬諾夫在美國《紐約時報》發表文章,對北約“匆忙”東擴表示擔憂,並警告說,如果美國先發制人的戰略原則真的成為處理國際事務的通行規則,俄羅斯將別無選擇地適應現實,採取行動確保自己的國家利益。“一旦北約在波羅的海國家部署軍事基礎設施對俄構成威脅,俄羅斯將採取對應措施。”
④發展新式武器,加速武裝力量現代化建設
2001年美國單方面宣布退出反導條約後,俄羅斯就積極尋求突破美飛彈防禦系統的武器。2004年3月30日,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援引俄國防部高級官員的話說,俄已成功地研製出一種“革命性”的武器,能輕鬆突破美國的飛彈防禦系統。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表示,這一新式武器在俄羅斯2月舉行的軍事演習中進行了測試,結果令人相當滿意。如果部署這種新式武器,那么美國精心部署的飛彈防禦系統將變得毫無作用。最值得稱道的地方是,這種武器的造價並不昂貴。據軍事專家推測,這是一種新型“機動彈道飛彈”或“極超音速巡航飛彈”,可直接從飛機上發射,能夠在外層空間和地球大氣層之間飛行。
耐人尋味的是,這位官員透露新式武器信息的同一天,7個新成員正式加入北約。俄羅斯此時宣布研製成功新式武器,一方面是向世界表明,俄羅斯仍是世界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另一方面,新武器的訊息或許會讓他們的心裡不會出現太大的失衡。
⑤強化與獨立國協國家的合作與交流,鞏固俄在獨立國協的影響和地位
北約新一輪東擴不僅增強了實力,也為美國向獨立國協國家進一步滲透提供了有利條件。由於美國不斷以援助作誘餌拉攏其他獨立國協國家,一些國家紛紛向美國示好。
烏茲別克斯坦答應美機動部隊可臨時在其國家駐守;烏克蘭最近宣布,必要時它允許北約軍隊進入領土;白俄羅斯外長也表示,將重新審視與美國的關係。因此,安撫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及其它獨立國協國家、穩定周邊局勢、營造和平環境成為俄羅斯日益迫切的戰略任務。俄羅斯竭力促進獨立國協國家間的雙邊和多邊經濟合作,在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框架內加強獨立國協的安全防務,並利用獨立國協國家面臨的各種切身問題,加強和鞏固俄羅斯在獨立國協的影響和地位。
⑥加強與歐盟的關係,作為消弭北約威脅的戰略支點
由於歐美在國際秩序、地緣政治和經貿利益以及歐盟獨立防務等方面存在分歧和矛盾,俄羅斯會充分利用歐盟爭取同其實力相稱的國際地位的訴求及它與美國的分歧,加強與歐盟在各個領域的合作與協調。牽制美單邊稱霸的企圖和北約的壓力。
在北約東擴的問題上,歐盟內部心情各異,對於北約今後的定位,歐盟更是處境兩難。首先,法德等國對今天的歐美關係發展並不樂觀。通過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法德等傳統歐洲大國越發意識到,美國支持歐洲一體化是以美國在大西洋聯盟中占據主導地位為條件的。美國永遠都不希望西歐與其平起平坐,更不希望歐洲自主。法國一位高官直言“伊拉克戰爭並未在美法之間製造分歧,只不過是揭露了掩蓋多年、在蘇聯解體後日漸加深的美法分歧”。在美歐角力的過程中,俄羅斯是關鍵因素。因地緣與經濟方面的紐帶關聯,再加上歷史和文化的親近,歐俄關係的發展後勁顯然勝於美俄關係。其次,北約中的歐洲盟國也急於與俄羅斯建立一種新的安全機制,減少軍事威脅的壓力。俄強大的戰略核武庫始終是歐洲盟國的安全憂患。西歐國家比美國更積極主張與俄羅斯建立新的合作機制,對於北約東擴,如果俄羅斯的反對情緒得不到安撫,造成俄與北約關係緊張,受害的首當其衝是北約中的歐洲國家。英國首相布萊爾暗示在新的合作機制中可以給俄一定的否決權,反映了歐洲盟國以更大讓步換取俄融入西方的意願。
此外,俄羅斯將依託上海合作組織,同中國、印度等東方大國發展戰略夥伴關係,積極開展與東協對話,來牽制北約的行動,消弭來自北約東擴和美國的壓力。
影響
學者們認為,北約東擴不僅擠壓了俄羅斯,而且還惡化了中國的總體國際環境。北約東擴自身力量大大增強,將來力量有可能擴展到中國邊境,與日美防衛體系連成一片,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包圍態勢得以迅速推進與強化,對中國構成巨大的壓力。北約東擴己經在事實上推進和強化了對華戰略遏制圈。有的學者指出,如果俄方頂住北約向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擴展,而中國利用俄方最需支持的時候而給予支持,其可能帶來的結果是,不僅鞏固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而且還可進一步改善我在中、美、俄戰略三角中的處境。有的學者指出,中東歐國家加入北約後,在意識形態上會更加西化,而為了表明自己的西方立場,它們可能在意識形態上有意突出自己的西方化,從而使這些國家在人權問題、西藏問題上與中國產生衝突。而在台灣問題上,如中國在北約東擴上明確表示支持俄羅斯,那么這些國家在加入北約後,可能進一步發展與台灣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