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粽

北方粽

北方粽的代表品種北京粽子,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是糯米粽。不過在農村,仍然習慣吃大黃米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方粽
  • 代表品種北京粽子
  • 形狀:斜四角形或三角形
  • 市場上供應糯米粽
  • 農村供應大黃米
  • 口感:黏韌而清香
北方粽簡介,主材料,材料,製作方法,北方豆沙粽,原料,原料配方,製作方法,各類粽子製作方法,端午節吃粽子由來,名稱由來,端午食粽,

北方粽簡介

黏韌而清香,別具風味。北京粽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採用果脯為餡。北方人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兩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北方粽北方粽

主材料

材料

糯米粉 1斤
水 2杯
糖 1又1/4杯
粽葉 40張
棉繩 適量
沙拉油 1/2杯。
餡料:胛心肉 1/2斤
蝦米 4兩
香菇 數朵
油蔥酥 少許
鹽 1小匙
五香粉 1小匙
胡椒粉 1大匙
醬油 2大匙

製作方法

(1)將香菇切成6等份,胛心肉切成細小塊,蝦米泡軟備用。
(2)起油鍋將香菇、肉塊及蝦米,還有調味料倒入一起拌炒,放涼備用。
(3)糯米粉拌入糖水揉成團狀,平分成16等份,將內餡包入揉成圓形,用粽葉包好,再放入蒸粌日?0~25分鐘即可。
原料:紅棗或者栗子、白糯米
做法:首先將紅棗或者栗子切成粒,白糯米泡在冷水裡三四個小時,然後按照一層米、一層餡的順序,一共包裹上三層米、三層餡,最後將這些原料用蘆葦葉包裹起來,煮熟了即可。

北方豆沙粽

原料

豆沙、白糯米做法和鮮果粽子相同。
北方粽
棗粽子 棗粽子(北方)

原料配方

糯米1千克 小棗250克 白糖100克 葦葉、馬蓮草適量

製作方法

1.將糯米洗淨,用水浸泡3~4個小時;洗淨小棗,控水;用開水將葦葉煮透,再用冷水沖洗乾淨;用清水將馬蓮草泡軟。
2.將葦葉3~4片(窄的用4~5片)一葉搭一葉地排好,折成三角形兜,用左手拿住,右手抓一些濕米放入,再放上2~3個小棗,再抓一些濕米放入,繼續放上2~3個小棗,然後再抓些濕米添平,把葉子包裹起來,包嚴包密,用馬蓮草捆好,即成粽子生坯。
3.把粽子生坯放鍋中,加水2.5~3千克(水量要多,必須淹沒粽子)。用重物壓住,不能讓其浮起。先用旺火煮2個小時,再添些水,燒開後改用小火燜煮2~3個小時,即可成熟。
4.食時,解開草繩、葦葉,蘸白糖。
產品特點:粘糯軟甜,清香味濃。

各類粽子製作方法

綠豆鴨蛋粽 糯米、綠豆各750克,花生米25克,熟鹹鴨蛋蛋黃5個。將蛋黃揉碎與糯米、綠豆、花生米拌勻成餡。將粽葉折成漏斗狀,填入適量餡料,包好後入鍋內排緊,加入冷水浸沒粽子,煮沸1小時即可食用。
果仁桂花粽 糯米1公斤,芝麻100克,豬油150克,白砂糖300克,桂花100克,食鹽、澱粉適量。將白糖、芝麻、鹽、豬油拌勻,邊攪邊加入澱粉,然後放入桂花拌勻後即成餡。先包餡再蓋1/3的糯米。包好後,入鍋排緊,放入浸沒粽子的水。旺火煮1小時後,再用文火燜半小時,即可食用。
陳皮牛肉粽 泡過的糯米、綠豆各1000克,牛肉、陳皮各100克,豬肉末50克,蔥末、薑末、食鹽適量。用豬油將蔥末炒黃,依次放入牛肉、陳皮、豬肉末炒半分鐘後,淋上麻油即成餡。包時先填進拌勻的糯米、綠豆,將餡料夾在中間,再按上述方式煮熟。
百果粽子 糯米750克、青梅鳳梨肉、冬瓜條各25克,西瓜子仁、核桃仁、葡萄乾、紅絲各15克,白砂糖300克。先將青梅、鳳梨肉、冬瓜條各用白糖水煮,瀝乾水分,然後用白糖醃漬24小時,即成餡。包成五角方底粽,煮50分鐘,離火燜4分鐘即成。

端午節吃粽子由來

名稱由來

粽子(拼音:zòng zǐ ,讀起來應為:zòng zi)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南朝梁的吳均(四六七-五二零)在《續齊諧記》中寫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 。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還有一種普遍流行的說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屍體被江里的魚吃掉,於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為紀念。並且粽子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稱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