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位置,工業,新材料產業,日化產業,照明工業,食品加工業,電梯產業,製鞋產業,銅字標識產業,醫療用品產業,農業,民族分布,僑胞和港澳台同胞,歷史沿革,北厙名人,革命烈士,民主人士,名醫,明代官員,當代名人,北厙四大望族,部分文物古蹟,北厙自然村,地圖信息,
地址位置
北厙(běi shè),厙:(shè)〈方言〉村莊(多用於村莊名)。北厙是“全國鄉鎮企業出口創匯百強鄉鎮”、“江蘇省農村綜合實力百強鄉鎮”和“江蘇省衛生鎮”、“江蘇省民眾文化先進鎮”。是出口女鞋的集散地,也是全國最主要的銅字標牌生產基地。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民營經濟異軍突起。在"
新三板"掛牌的企業有達勝股份、巨峰股份、太湖股份、美愛斯。
北厙地處吳江市東南端,距市區(松陵鎮)25千米。東靠蘆墟鎮榮字、秀士、新友等村,南與浙江嘉善縣汾玉村隔湖(汾湖)相望,西接黎里鎮華字、群聯、大聯村以及八坼的聯盟村。北聯金家壩鎮楊文(墳)頭、埭上、石前、梅田村。鎮區四址∶東至潘水港,西至厙金公路(新橫港橋),南至梅墩橋北堍,北至北塘浜(元鶴盪南灘)。
鎮區地理坐標∶北緯31°02′48″—31°03′37″,東經120°46′18″—120°47′30″。全境面積49.439平方千米,其中包括汾(分)湖水面0.839平方千米。占吳江市總面積的4.2%。
工業
新材料產業
江蘇達勝集團創辦於1981年3月,從皮鞋廠到熱縮材料廠,再到加速器公司,這是達勝集團的成長“三部曲”。在達勝皮鞋廠成立的第十個年頭,達勝皮鞋已經聞名全國,創辦人
肖水根當選全國勞動模範,也因此入選全國最佳農民企業家前10名,從而被推向人生的第一個高潮。
公司下設江蘇達勝加速器製造有限公司、江蘇達勝熱縮材料有限公司、江蘇達勝高聚物有限公司、江蘇達勝倫比亞生物有限公司、蘇州達同新材料有限公司、吳江達勝檢測技術有限公司等公司。公司業務涉及新型輻照高分子材料、電子加速器與束下設備製造、輻照加工、高分子材料絕緣材料、有機矽新材料、醫療保健、化妝品等行業。
蘇州太湖電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始建於1986年,系國家火炬計畫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全面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和OHSMS18000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2014年1月成功登入新三板掛牌,成為中國絕緣材料行業首家新三板掛牌企業。
主導產品通過美國UL安全認證(E228349),組建了國內專業的UL絕緣系統(E233623),並擁有國內為數不多的高壓變壓器絕緣系統TAIHU 180-HV和高壓電機絕緣系統TAIHU200-HV,可為終端客戶提供高效、可靠的整體絕緣系統解決方案。
蘇州巨峰電氣絕緣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創建於1995年,主要生產絕緣樹脂(漆)、雲母製品、防暈材料、DDP點膠材料、柔軟複合材料、電磁線、電機線圈、電機絕緣系統、絕緣結構件等大類產品。公司占地總面積20多萬平方米,擁有大小客戶上千家,涉及了火電、水電、核電、風電、航空航天、高速牽引、新能源電動汽車、軍工、石化、採礦、特高壓輸變電等領域。
公司為絕緣材料行業副理事長單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建有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省絕緣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院士工作站、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國家認可實驗室(CNAS),同時成立了具有第三方檢測資質的機構,公司承擔了多項國家、省、市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國家火炬計畫項目、科技支撐項目等,榮獲了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日化產業
江蘇美愛斯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化妝品、染髮品、洗滌品的化妝品生產企業。目前擁有五大護膚系列,是本土行業內頗具強勢競爭力的企業之一。公司座落於風景秀麗的太湖之濱吳江汾湖高新區愛斯生物工業園,交通便利。公司占地面積60畝,廠房建築面積38000㎡,擁有獨立的10萬級和30萬級GMP護膚品標準車間和洗滌劑、染髮品、洗護髮車間,現有三大生產區域,三十餘條流水線,年產能超過2億瓶。
照明工業
吳江工業園,歐普亞洲最大的照明工業區。歐普吳江園區,於2012年開業,廠區面積60萬平米。這裡不僅是歐普在國內最大的生產製造基地,研發總部,更是歐普亞洲最大的照明工業區。科研創新是歐普快速發展的核心,作為國內領先的照明企業,歐普投資1.5億美元打造吳江工業園,並每年投入過億元的研發資金,打造全球化照明企業。現在這裡已擁有超過300人的研發團隊、超過800項專利、多個專業研究實驗室、全自動生產線……在這裡,歐普人所創造的不只是國際標準的照明解決方案,更是光影所帶來的智慧生活,是對於“用光創造價值”品牌使命的真正踐行。
食品加工業
蘇州頂津食品有限公司隸屬康師傅飲品控股有限公司,於2011年成立,公司註冊資金達9900萬美元,公司坐落在風景宜人的江蘇吳江汾湖經濟開發區。主要產品為康師傅系列茶飲料(冰紅茶、冰綠茶、烏龍茶)、傳世新飲、果汁(每日C、黑加侖、葡萄汁等)、礦物質水等。
電梯產業
蘇州科達電梯集團公司成立於1972年,是以生產變頻變壓調速系列液壓式和曳引式乘客電梯、觀光電梯、別墅電梯、汽車電梯、病床電梯、載貨電梯以及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為主導產品的專業電梯生產企業。
蘇州塞維拉上吳電梯軌道系統有限公司
製鞋產業
產業發展歷史
1970年2月由銀星大隊創辦,專業生產廠礦企業職工用的勞保皮鞋。從辦廠到1971年7月停產,生產產值6.5萬元,利潤0.8萬元。因流動資金困難等停產。1974年10月恢復生產,品種改單一生產勞保皮鞋為多品種各式男女皮鞋,生產規模不斷擴大。1976年職工增加到60多人。隨後,大隊找回外出務工五匠創辦家具廠,主要生產為皮鞋配套的鞋跟,同時為崑山家具廠加工家具,兼製作農用油布雨傘。1985年,工廠全部並歸蘇州市達勝皮鞋廠。隊辦皮鞋廠以及達勝皮鞋廠為該村培養出一批從設計到製作皮鞋的技術人員、操作熟練工、經營管理和銷售業務人員,他們先後分別去蘇州、吳江、平望、莘塔以及上海、浙江等地設店辦廠,據1991年統計,全村有46家個體皮鞋廠,從事皮鞋生產186人,年產男女皮鞋40萬雙。北厙的“皮鞋之鄉”由此得名。
蘇州達勝集團(已轉型)創辦於1981年3月,時稱北厙公社皮件廠,1984年更名吳江皮鞋二廠,廠址遷至拑虛圩南港西側新建的廠區內。是年廠長
肖水根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最佳農民企業家前10名。並受國務院邀請赴京參加建國35周年國慶觀禮。廠長肖水根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銅字標識產業
標識行業是吳江的傳統產業,有著幾十年的發展歷史。過去北厙某某銅字廠或某某字牌,如今變成了某標識有限公司或某標識科技有限公司。形式上從最初的榔頭鐵皮敲打,到作坊生產,再到現在的標準車間;客戶從全國各地的小門店,變成了廣告公司加盟商和名氣響噹噹的各大國內外品牌商。近幾年,無論是產業規模的擴大,還是生產工藝的創新,吳江標識行業都對國內標識行業有一定的影響力,北厙素有“中國銅字之鄉”的美稱。據不完全統計,吳江全區從事標識行業的企業有四、五百家,正規專業的標識生產加工企業已達上百家。2014年吳江標識行業協會成立。
產業發展歷史
1976年,團結大隊第十生產隊創辦綜合廠,以棕絲、尼龍為原料生產船用纜繩、靠球等產品。廠長倪菊葆在外出聯繫業務期間,獲悉浙江寧波農村從事的銅字銅牌製作業務繁忙,預測前景十分看好,就從上海某金店請來一位手藝高強的老師傅,試製銅字銅牌,初試成功即於1985年初成立吳江北厙浮樓工藝牌匾廠。1992年,增添先進的鍍鈦設備,同時更名為吳江天葆鈦金廠,產品從單一的銅字銅牌發展到貼金、鍍鈦、鍍鋅、反光漆等種類,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並從用原始的手工操作轉為使用高科技鍍鈦、電腦噴繪等先進工藝。
曾經的天葆鈦金廠,平均每年的銷售額達到3個億,被江蘇省評為“雙學雙比”的龍頭項目。企業曾為人民大會堂國宴廳的全套燈具鍍鈦;為江陰長江大橋江澤民總書記題寫的橋名精製鈦金字,其中一個“橋”字達50平方米,為當時國內最大的單體金字;為香港華懋大廈、日本東京大晃大飯店、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上海文新報業集團、新蘇國際大酒店(五星級)等單位製作鈦金字牌,一致受到好評與讚賞。著名經濟學家
于光遠讚譽其為“生產金字招牌的金字招牌企業”,並愛到
許嘉璐等中央領導的較高評價。
在浮樓村及倪菊葆的帶動下,北厙鎮形成了一個銅字銅牌、裝璜、運輸和專供銅字生產用的物資商店產業鏈。全鎮一年中製作銷售的銅字約有130萬平方米、銅牌銅匾13萬塊左右,從事銅字銅牌製作和銷售的人員達4000多人。有200多人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西安、鄭州、南京等地創辦銅字加工工場,開設銷售銅字的專業商店。
醫療用品產業
吳江市雲龍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於1988年成立,有將近30年的生產和銷售經驗,公司員工350人,占地約4萬平方米,生產用房2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較大,環境優越的針灸針生產廠家。公司年生產各種針灸針5億多支,各種紋身針1000萬支,專業生產“雲龍”牌一次性針灸針和紋身針。產品已獲得美國FDA、澳洲TGA、歐洲CE、ISO9001/ENISO13485:2012和加拿大ISO13485:2012相關認證。產品遠銷美國、英國、法國、挪威、澳洲、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江蘇利康集團公司,1956年,由個體裁縫店合併成北厙縫紉社,屬大集體性質,以代散客加工服裝和承接商業部門來料加工服裝維持日常生產。1980年初由公社接管,改名為北厙鎮服裝廠,生產當時流行的單、棉軍裝,持續2年多時間,隨後改為專業生產西服,廠名改為吳江西服二廠。1987年與美商達成生產醫用手術巾協定,更名為吳江醫療保健品廠,1991年改稱吳江醫療保健品總廠。產品直銷歐美市場。
廠址在北厙鎮南元鶴盪東南灘之寫璧圩,廠區占地3萬平方米,職工1172人,擁有固定資產1750萬元。下轄3個分廠15個加工點以及與生產規模相配套的原料供應基地。生產的品種有∶醫用手術巾、醫用紗布巾、無菌摺疊紗布片以及無紡布製品等一次性醫用材料。全部產品接受國際上公認最具權威的藥政管理機構——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
FDA)的檢查,於1989年10月驗收合格,成為中國醫用敷料行業第一個通過其檢查驗收的企業。
1991年經國家經濟貿易部批准,與菲律賓愛克尼諾紡織印染有限公司在馬尼拉創辦合資企業“蘇馬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組建江蘇利康集團公司,下轄∶吳江醫療保健品總廠、吳江愛克欣醫用材料有限公司、蘇州大唐醫用材料有限公司、淮安康興醫用材料有限公司、美國利康醫療用品有限公司和香港大唐國際有限公司。1995年,企業完成產值48728萬元,利潤253.57萬元,交納稅金215.27萬元。
歷年來獲得多種榮譽稱號∶1993年被國家統計局評為“中國500家最大鄉鎮企業”,被農業部評為“首次中國鄉鎮企業最高利稅總額500家”企業和“首次中國鄉鎮企業最大經營規模500家”企業;1994年被農業部評為“1000家中國最大經濟效益鄉鎮企業第393位”;1995年被農業部評為“中國鄉鎮企業出口創匯十強企業”,被國家醫藥局評為“中國衛生材料生產行業40家最大經濟規模企業第一位”。
農業
水產
20世紀80年代起,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由種植水稻改為養殖水產品的面積逐年擴大,品種由單一的青、草、鰱魚發展到有加州鱸魚、羅氏沼蝦、白對蝦、螃蟹等優特水產品。全鎮各類水產品產量每年在3000噸左右,比公社化時期的年產100噸增長30倍。20世紀90年代漁業村在外盪育成青殼河蛤,出口日本。養殖水產品已成為全鎮經濟支柱之一。北厙鎮多種經營服務公司在1993年試養的特種水產品——羅氏沼蝦、加州鱸魚獲得成功,1994年開始大面積養殖。2001年,北厙鎮組建冠以吳江市名的“吳江市萬畝羅氏沼蝦養殖基地”。
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蘇南地區密度最高的吳江北厙養殖區域,普遍放養密度在12萬尾/畝,有的甚至高達13萬尾/畝,同時該區域有1/3的養殖戶養殖2造蝦,一方面是技術水平高,更多的是考慮到前期白對蝦的價格非常高、效益非常可觀的因素,同時前期出蝦的規格在120隻/千克;對於1造蝦的養殖戶來說為了獲得高產高效益,養殖追求大規格的白對蝦。
民族分布
20世紀80年代前,全鎮在籍人員均為漢族,以後陸續有少數民族婚嫁來厙,1995年底北厙鎮各少數民族的人口數,彝族∶1人、壯族∶7人、布依族∶1人。
僑胞和港澳台同胞
全鎮共有76人在國外或港澳台地區定居。在本資料統計時,有2戶外地遷來北厙工作的6位台灣同胞,也統計在內。解放前遷移到外鄉鎮和城市的僑胞及港、澳、台同胞,不作本鎮統計對象。
歷史沿革
吳江建縣前,北厙屬吳縣轄。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吳江建縣,北厙屬吳江縣久泳鄉及范隅下鄉管轄,延續至清雍正四年(1726年),其間吳江縣級行政單位名稱多次變更,北厙隸屬於吳江縣的關係則未變。
清雍正四年(1726年)吳江劃為吳江、震澤兩縣,北厙屬吳江縣久泳鄉、范隅下鄉管轄。
清道光九年(1829年)北厙已形成集市,時稱北舍港。
清光緒以前,北厙境域分別屬於吳江縣范隅下鄉、久泳鄉管轄,鎮西南、西北的部分村為范隅下鄉,其餘均屬久泳鄉。
清宣統元年(1909年)北厙始為建制鎮,清政府推行區域自治,吳江縣(不含震澤縣)設9鎮,北厙鎮是其中之一,與城區(松陵)、同里、黎里、盛澤、蘆墟、莘塔、八坼、周莊齊名,1952年周莊鎮劃歸今崑山市。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吳江、震澤兩縣複合並為吳江縣,全縣設市、鄉,北厙稱鄉轄2都13圖
民國18年(1929年)8月,調整行政區劃,縣以下設區,區以下設鄉鎮。北厙稱鎮,與周莊、蘆墟、莘塔統屬第六區,轄區署所在地莘塔。
民國23年(1934年)11月1日起,吳江縣實行保甲制度,北厙鎮仍屬第六區管轄。
民國37年(1948年)2月,吳江91個鄉鎮撤併為38個,北厙鎮擴大轄區範圍,仍屬第六區(蘆墟)管轄。
民國38年(1949年)3月初,中共地下黨蘆墟支部指派黨員凌文石(莘shēn塔人,莘,音同山東莘縣)到北厙鎮搞策反工作。先後找鎮長徐根忠、自衛隊附刁一平密談。
1949年4月29日,吳江解放,建立人民政權,北厙鎮仍屬第六區管轄。
5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28軍83師“丹陽支部”(偵察營)由教導員門蠻江帶隊,在地下黨員劉傳瑤的引領下到達北厙,自衛隊解散,收繳槍枝30餘支。北厙宣告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0年1月,撤銷北厙鎮建制,建立北厙區,轄區劃分為北厙鄉、厙東鄉、厙西鄉、新珍鄉。3月撤銷北厙區建制。
1950年10月,北厙集鎮改稱為北厙鄉人民政府(小鄉),屬蘆墟區管轄。
1955年8月,北厙鄉人民政府改稱為北厙鄉人民委員會。
1956年3月,全縣實行並區並鄉,蘆墟、黎里區合併為蘆墟區,區公所設在北厙鎮,年底遷蘆墟鎮,轄北厙、大陽、汾溪、蜆南、龍涇、莘塔、三村、藏龍、南鶯、烏橋等10個鄉(中鄉)。
1957年10月,全縣實行撤區並鄉,設23個鄉、7個縣屬鎮。原北厙鄉(中鄉)與蜆南、南鶯、汾溪、大陽等鄉的部分合併成北厙鄉(大鄉)。
1958年9月,全縣實行人民公社化,將鄉變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建制,北厙鄉隨之改稱為北厙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68年3月,北厙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為北厙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1年6月,撤銷北厙公社革命委員會,恢復北厙人民公社建制。
1983年8月,全縣農村恢復鄉建制,撤銷北厙人民公社復稱北厙鄉人民政府。
1987年1月12日,吳江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北厙撤鄉建鎮。
1950年1月,撤銷北厙鎮建制,建立北厙區,轄區劃分為北厙鄉、厙東鄉、厙西鄉、新珍鄉。3月撤銷北厙區建制。
1987年1月12日,吳江縣人大常委會批准北厙撤鄉建鎮,實行鎮管村體制,中共北厙鄉委員會更名為中共北厙鎮委員會。轄1個居委會,1個街道辦事處,27個行政村、1個漁業村。
2001年 設立北厙社區,由原設6個居委會撤併為一個社區居委會組建而成。漁業村於2003年7月撤村併入社區。
2003年12月,北厙鎮與黎里鎮合併為黎里鎮。
2006年10月,撤銷黎里鎮建制,與蘆墟鎮合併為汾湖鎮。政府駐蘆莘大道1118號
2013年5月28日,汾湖鎮正式更名為黎里鎮。更名後原行政區域、政府駐地及隸屬關係均不變。
注∶1971年吳江縣政府組織勞力沿東太湖灘圍築圩堤,邊消滅釘螺,邊造田種稻,北厙分到湖田400多畝,成立太湖農場,系北厙公社直屬單位,1982年解體。
1976年圍墾東長盪組建的林桑場,系北厙公社直屬單位,1981年10月改稱北厙公社水產一場、二場。
北厙名人
革命烈士
據統計北厙共有革命烈士12人(含收養一人)
張應春(1901-1927) 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11月11日生於吳江縣黎里葫蘆兜村(今汾湖高新區黎星村四組)。1923年秋參加工作。1925年10月參加中國共產黨。1927年4月在南京被國民黨政府殺害。1955年1月,由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頒發《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1955年11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應春為烈士。
夏興瑞(1931—1953)1931年8月生於鴨頭灣(西浜村1組)。1953年7月在朝鮮前線犧牲。1954年3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為革命烈士。
凌世福(1931—1952)1931年4月生於東浜村。1952年9月18日在朝鮮前線犧牲。1953年4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為革命烈士。
凌文鈞(1921—1952)1921年3月生於東浜村。1951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1952年9月18日在戰鬥中犧牲於朝鮮。1953年3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為革命烈士。
沈根壽(1923—1952)1923年12月生於東浜村。1952年8月15日在朝鮮江原道全化郡龍虎洞戰鬥中壯烈犧牲。1956年2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為革命烈士。
嚴留金(1935—1952)1935年10月生於半爿港(朱家灣村)。1952年1月17日在戰鬥中犧牲於朝鮮。1952年3月1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總政治部批准為革命烈士。
陸振幫(1927—1951)1927年8月出生於南參(cān)村。1950年12月29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10月15日在朝鮮北部戰鬥中犧牲。遺體安葬在朝鮮北部。1958年1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司令部批准為革命烈士。
凌順卿(1923—1953)1933年11月生於北厙鎮西市。1953年1月25日在朝鮮陽德內洞犧牲。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為革命烈士。
章全根(1930—1952)1930年生於七都鎮東小港。1952年9月18日犧牲在朝鮮。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為革命烈士。烈士在幼年時因與父親爭吵而出走,在北厙鎮求乞,被元鶴村民沈百榮帶回家當放牛娃。
蕭海榮(1945—1969)1945年10月生於北珠村。196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6月20日在國防施工中犧牲,遺體安葬在山西大同市。196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批准為革命烈士。
錢菊林(1951—1975)1951年7月生於川心港。1975年5月21日在河北赤城縣雲川公社國防施工中犧牲。遺體安葬在赤城縣烈士陵園。1975年5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及總政治部批准為革命烈士,同年5月31日追認為中共黨員。
朱勤璜(1941—1975)1941年10月生於聖堂港(浮樓村十一組)。196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5年6月14日在“文革”中遭迫害致死。1979年1月18日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批准,頒發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
民主人士
柳亞子(1887—1958),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北厙鎮人,出生於
大勝村的港上,港南中段。創辦並主持
南社。曾任孫中山“總統府”秘書,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上海通志館館長。曾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兼監察委員會主席、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中央常務理事,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執行委員。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後,柳亞子曾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名醫
徐大椿(1693~1771),原名大業,字靈胎,號洄溪,江蘇
吳江人。生於清聖祖康熙三十二年,卒於高宗乾隆三十六年,年七十九歲。性通敏,喜豪辯。自《
周易》、《道德》、《陰符》家言,以及天文、地理、音律、技擊等無不通曉,尤精於醫。初以諸生貢太學。後棄去,往來
吳淞、
震澤,專以醫活人。大椿著書頗多,有《蘭台軌範》、《醫學源流論》、《論
傷寒類方》等,都為醫學之籍。他的歌曲有《洄溪
道情》三十餘首,《
中國詩史》頗有憤世之辭。
明代官員
呂純如(1580—?)字孟諧,呂家柵人。後遷居吳縣橫山之徐家塢(又名城灣村),在此購地築宅,宅名“南宅”,中有“四宜堂”,是觀湖山賞勝景的最佳位置。他於明萬曆年間參加舉人考試時落榜。在禮部當官的沈璟返鄉家居時調來吳江考生的試卷閱看,發現呂卷很出色卻未取,便向郡、院兩級建議,讓呂進行複試,結果取得好成績,成為萬曆丁酉(1597年)科舉人。萬曆二十九年辛丑(1601年)科進士,列張以誠榜三甲廿二名。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授河南偃師縣知縣,調河南洛陽令,仕至兵部尚書。晚年在“南宅”設館授徒。曾刊刻明王覺、胡一愚撰《明音》、董應舉撰《崇相集》。
當代名人
許耀元,1952年12月生,江蘇吳江人,出生於北厙永和港村,1971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2月參軍入伍。2001年晉升少將軍銜,2009年7月晉升中將軍銜,2010年7月改授武警中將警銜,2012年7月30日晉升武警上將警銜。為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共十七、十八大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
許鳳元,男,江蘇吳江人,曾任瀋陽軍區某摩步旅政委、某摩步師政委等職,2013年7月調任瀋陽軍區所轄的陸軍第40集團軍政治部主任,從而晉升為副軍職軍官。2014年7月晉升為少將。2017年4月任湖南省軍區副政委。
北厙四大望族
一、葉家埭葉氏宗族(葉周村)
明初,吳中葉氏第十六世福四從同里避居分湖陸家,為分湖葉氏始遷祖。其後子孫繁衍,此村稱葉家埭(葉周村)。至清末,其家族分湖支派中進士11人,舉人17人,秀才224人。
第二十四世葉紹袁與妻沈宜修都長於文筆,四個女兒紈紈(字昭齊)、小紈(字蕙綢)、小鸞(字瓊章)、小繁(字千纓)均寫得一手好詩。小紈著有雜劇《鴛鴦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戲曲家。小鸞更是名聞的江南才女。七個兒子世佺(字雲期)、世偁(字聲期)、世傛(字威期)、世侗(字開期)、世儋(字書期)、世倌(字星期)、世倕(字弓期)都富於文思才情,六子葉燮(世倌)為清代詩論大家,所著《原詩》歷來被視為代表清代詩學最高水平的論著。一門之中,相互唱和,佳作紛呈,後來輯為《午夢堂集》海內鹹傳。
二、西濛港徐氏宗族(梓樹下村)
富一為西濛港始遷祖。先世隨宋南渡,自江西遷浙江之嘉善,明正統年間再遷吳江南麻村,後富一率三子又徙北厙西濛港(梓樹下村)。第六世徐燦(字湘苹),善屬文,並精書畫,詞得兩宋風格,有《拙政園詞》,為中國歷代十大才女之一。第七世徐釚(字電發),授翰林院檢討,入史館纂明史,所著《菊莊詞譜》,被朝鮮貢使仇元吉以金餅購去。第九世徐大椿(字靈胎),清代著名醫學家。少時業儒,博學多才,尤精醫學,並通天文、歷算、史地、音律、兵法、水利。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徐氏時68歲,欽召進京,為大學士蔣溥治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徐氏79歲,再詔入京,為中貴人治病。其醫理醫術均得皇帝讚賞,欽賜六品頂帶,敕授儒林郎。大椿積50年經驗,著有很多醫書,並對中醫經典醫籍加以注釋,留給後人。且醫德高尚,在海內外頗有影響。
三、大勝柳氏宗族
明季兵燹(xiǎn),始祖春江偕弟慕江、雲江從浙江寧波府慈谿縣祝家渡避居北厙南東村。清乾隆時,其中一支遷至北厙之大港上,後一部分遷大勝村。第八世柳樹芳和子柳兆薰,以及本族諸多文人,熱愛鄉邦文獻,留下很多著作。第十二世愛國詩人柳亞子,少從母親學唐詩,並受父親影響,20歲即以詩文馳名海內,書法也自成一家。思想新穎,贊成變法維新,是位忠貞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革命者,是“南社”創始人之一。
四、葫蘆兜張氏宗族(黎星村)
明末,張載之子惟善從安徽歙縣遷至北厙葫蘆兜(黎星村),為始遷祖。第六世張孝嗣善畫,能篆刻,大量收藏名人刻印,彙編《清承堂印譜》3集,800餘幅。孝嗣次子益齡,工書、善詞賦,與柳樹芳父子詩詞往來過從甚密。第八世張文璿清同治進士。第十世張貢粟、張都金及其子孫輩大多從事教育工作,在事業上都有建樹。第十一世張應春也曾擔任教師,後投身革命,為我省婦女運動先驅,是位傑出的革命烈士。
部分文物古蹟
吳江烈士陵園(張應春烈士紀念館)
吳江烈士陵園是在原張應春烈士陵園的基礎上全面改擴建而成。陵園的中軸線是吳江烈士紀念碑、英烈牆、張應春烈士墓,中軸線南側是吳江烈士紀念館和張應春烈士紀念館,北側建造了石橋、遊廊和涼亭景觀。烈士陵園正門,採用傳統的榫鉚結構,門檐骨架1949個,兩肩共429個,寓意吳江是1949年4月29日解放的。正門內的吳江烈士紀念碑主體是花崗岩,碑高11米,碑基有11級台階,象徵著紀念碑於2011年11月建成。陵園北側的勝秀橋內涵更深刻,每一塊石階都是用柳亞子先生家鄉大勝村的原石搬遷重建的。
張應春烈士墓,位於北厙鎮黎星村北蓮盪灘。1928年,柳亞子尋秋石遺骸不可得,請于右任題寫“嗚呼,秋石女士紀念之碑”,與其知友沈長公及張氏親屬營建衣冠墓,1931年築成。入葬時,梳妝盒代首,還有帽子、衣褲、鞋襪等遺物。墓塋坐南朝北,面對蓮盪,一是向著南京,以致紀念;二是朝著蓮盪,風水獨好。1955年1月,由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頒發《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此後,張應春烈士墓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屢有修葺。1980年,張應春烈士墓列為吳江縣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北厙鄉黨委作出了“擴大、整修、綠化張應春烈士墓地”的決定,組織義務勞動,把原來不足30平方米的墓地,擴展為1052平方米。
午夢堂遺址(疏香閻臘梅、湖石)
在北厙鎮葉家埭(今葉周村)。位置在318國道以北約100米,北厙至黎星的厙星路以東約200米處。午夢堂是明代葉紹袁一家的居所總稱(因葉紹袁將一門唱和之作結集為《午夢堂集》),《吳中葉氏族譜·園第》:“午夢堂在分湖北濱,工部主事仲韶公所居”,宅第面積總計有30餘畝,內有午夢堂、清白堂、繡垂館、芳雪軒(葉紈紈閨房兼書房)、疏香閣(葉小鸞閨房)、謝齋(葉家讀書處)、秦齋(葉紹袁、沈宜修夫婦寢室)等建築多幢,另有牆門、官弄、庭院、池塘和假山等,環境布置優美,門前的河邊有旗桿石13對半,所有旗桿上的旗一齊升起時能映紅半個分(汾)湖。
臘梅樁現已朽,一枝枝叢生樹枝仍很茂盛,兩根主桿高約3米,樹冠直徑為3米左右,系紅蕊狗齒形臘梅,年年盛開不敗。臘梅為葉小鸞親手所植,疏香閣偏近東南方位,根部仍圍擁著三塊太湖石。在遺址宅基四周,也還有散落,這些太湖石,是從分湖中取回的,葉小鸞的散文名篇《分湖石記》,所記即此。
午夢堂陳列館
名綠蔭堂,又名樹萱堂,為分湖柳氏所建清代宅居。2000年初,經鎮文化站申請,鎮黨委、政府將綠蔭堂撥給文化站,當年6月開始修葺,多處收集舊式門窗和木料,修舊如舊,恢復原貌,
費孝通為午夢堂陳列館開館題詞“分湖諸葉,葉葉交輝”。
勝秀橋
原址在大勝村,現址在吳江烈士陵園北側。勝秀橋初建無考,清乾隆八年(1743年)修治,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僧覺修募化重建。東西橋額為花崗石,陽文楷書“重建勝秀橋”五字。東面兩條橋聯為“魚蝦足游釣,風月細平章。”去東出港為三角盪(中星盪)。西面兩條橋聯為“古佛池邊眾生普渡,太平莊上君子攸行。”去南行至太平莊,前有小漾頗宜納涼。元代,翰林典籍陸行直家妓在此建卿卿墓。勝秀橋架於大勝港水面,跨向南北,西200餘米為柳亞子故居遺址。
大勝村南半里許有一村名來秀里,南宋詩人陸秀夫曾到此尋根而得名,元朝時,來秀里陸家是分湖一帶著名的文學世家,柳氏為了在文學上超過陸家,建橋時取了此名,柳亞子的祖父柳樹芳的《勝秀橋》詩句:“多事爭墩較短長”,詩後自註:“勝秀橋在大勝村以別於來秀橋故名”。
北厙自然村
北厙自然村位於崑山張浦鎮新龍村
地圖信息
地址:蘇州市崑山市六一三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