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外來人口
2019年常住外來人口745.6萬人, 比2018年減少19萬人。
2018年常住外來人口764.6萬人,比2017年減少29.7萬人。
2017年常住外來人口794.3萬人,比2016年減少13.2萬人。
2016年常住外來人口807.5萬人,比2015年減少15.1萬人。
總量控制
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發布,從人口、生態、環保、戶籍、交通、教育等方面,明確了北京未來5年的發展路徑。建議指出,治理“大城市病”,全面落實疏解非首都功能任務,推動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調整退出,推動部分教育、醫療、培訓機構等公共服務功能向京外發展;集中力量在通州建設市行政副中心,確保到2017年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整體或部分遷入取得實質性進展;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全市常住人口總量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確保人口規模不突破“天花板”,實施
居住證制度。
變化趨勢
從各功能區常住人口比重變化看,城市發展新區的人口所占比重,從2011年的31.2%上升到2014年的31.8%,上升了0.6個百分點,城市功能拓展區人口所占比重僅增加0.1個百分點,而首都功能核心區及生態涵養發展區人口所占比重分別下降0.3個和0.4個百分點。從各功能區人口增速看,城市發展新區人口增長最快,與2011年相比,快於全市2.1個百分點。這一變化體現了人口從中心城區向發展新區聚集的趨勢。
2016年1月,在北京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未來五年,北京市將繼續努力推動疏解非首都功能,全市常住人口總量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實現城六區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左右。據統計,“十二五”期間,北京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速由5%回落到2%,常住人口比“十一五”期間年均少增加了43.1萬人。“十三五”期間,將努力實現城六區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左右。
2014年末,全市
常住人口為2151.6萬人,與2013年相比,增加36.8萬人,增量減少8.7萬人,增速為1.7%,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全市常住外來人口為818.7萬人,與2013年相比,增加16萬人,增量減少12.9萬人,增速為2%,比上年下降1.7個百分點。
“十二五”以來,常住人口增量、增速呈平穩下降的趨勢。增量從2011年的56.7萬人降至2014年的36.8萬人,增速從2.9%降至1.7%,是“十二五”以來最低水平。常住外來人口的增量、增速進一步放緩。增量從2011年的37.7萬人降至2014年的16萬人,增速從5.4%降至2%。常住外來人口增量的比重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從“十二五”前三年常住外來人口增量占人口增量的比重64.2%,降到2014年的43.5%。
2015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8.9萬人,其中15-59歲(
勞動年齡人口)
常住人口為1610.9萬人,同比減少了6.1萬,其中,外來人口822.6萬人。2015年5月21日,
北京市統計局發布
人口抽樣調查報告,首次公布了環線人口分布情況。其中,三環至六環間,聚集了1228.4萬人的常住人口,占全市的57.1%。數據顯示,五年以來,北京人口增速平穩下降,這與
產業結構調整、
非首都功能疏解,以及生活成本、交通成本提升有關。
2016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72.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4萬人,其中15-59歲(
勞動年齡人口)
常住人口為1600.7萬人,同比減少了10.2萬,其中,外來人口807.5萬人,比上年
減少15.1萬人。
2017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2萬人,其中15-59歲(
勞動年齡人口)
常住人口為1586.1萬人,同比減少了14.6萬,其中,外來人口794.3萬人,比上年
減少13.2萬人。
2018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4.2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6.5萬人。其中15-59歲(
勞動年齡人口)
常住人口為1562.8萬人,同比減少了23.3萬,其中,外來人口764.6萬人,比上年
減少29.7萬人。
201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3.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6萬人。其中15-59歲(
勞動年齡人口)
常住人口1555.6萬人,同比減少了7.2萬。
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89萬人;家庭小型化持續加劇,從1982年的3.7人/戶降至2020年的2.31人/戶,低於2.62人/戶的全國平均水平。同時,老年人口比重不斷升高。2020年,60歲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規模已達到429.9萬人,占常住人口的19.6%,其中,65歲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13.3%。
環線分布
從環路上看,環路人口分布呈圈層向外拓展,即由二三環內向四環外聚集。2014年人口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三環至六環間,聚集了1228.4萬人的
常住人口,占全市的57.1%;四環至六環間聚集了941萬人,占全市的43.8%;五環以外1098萬人,占全市的51.1%。
常住外來人口與常住人口在環路分布情況基本一致,且向外拓展聚集的特點更加突出。三環至六環間,聚集了637.6萬人的常住外來人口,占全市的77.9%;四環至六環間聚集了532.1萬人,占全市的65%;五環以外422.5萬人,占全市的51.6%。
行政分布
從四個功能區看,2014年末,城市功能拓展區常住人口最多,達到1055萬人,占49%;其次是城市發展新區,常住人口為684.9萬人,占31.8%;首都功能核心區和生態涵養發展區常住人口相對較少,分別為221.3萬人和190.4萬人,所占比重分別為10.3%和8.9%。城市功能拓展區常住外來人口最多,達到436.4萬人,占全市常住外來人口的53.3%;其次是城市發展新區,常住外來人口為296.9萬人,占36.3%;而首都功能核心區和生態涵養發展區常住外來人口相對較少,分別為54萬人和31.4萬人,所占比重分別為6.6%和3.8%。
從區縣看,常住人口位居前三位的是朝陽區、海淀區和豐臺區,三區人口占全市總量的46%。常住外來人口位居前三位的是朝陽區、
海淀區和
昌平區,三區外來人口占到全市的52.6%。門頭溝區、平谷區、密雲縣和延慶縣四個區縣常住外來人口均不足10萬,占全市比重僅為2.6%。
人口密度
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 人口密度也逐步上升。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密度為1311人/平方公里,比2011年增加81人/平方公里(2011年為1230人/平方公里)。
西城區常住人口密度最高,為25767人/平方公里,而延慶縣最低,只有158人/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密度從首都功能核心區開始向外圍逐漸降低。核心區人口密度為23953人/平方公里,是城市功能拓展區的2.9倍,是城市發展新區的22倍,是生態涵養發展區的109.9倍。
從業人員
從產業情況看,2013年末,全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共有從業人員1111.3萬人,比2008年末增加294.5萬人,增長36.1%。其中,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16.6萬人,增加15.4萬人,增長7.6%;第三產業從業人員894.7萬人,增加279.1萬人,增長45.3%。在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位居前五位的是:批發和零售業147.8萬人,占13.3%;製造業138.5萬人,占12.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141.7萬人,占12.8%;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93.0萬人,占8.4%;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95.2萬人,占8.6%。
第二三產業法人單位的從業人員,主要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城市功能拓展區595.6萬人,占53.6%;城市發展新區246.9萬人,占22.2%;首都功能核心區202.3萬人,占18.2%;生態涵養發展區66.2萬人,占6.0%。
從就業人口構成看,2013年,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從業人員所占的比重分別為8.4%、12.8%和8.6%,比2004年分別提高4.4個、3.8個和3.1個百分點。製造業從業人員繼續排在前列,但其規模已從2004年的148.8萬人降到138.5萬人,減少10.3萬人,所占比重下降8.6個百分點。就業結構的變化反映出本市產業結構向更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方向發展。
資源分布
從公共資源分布情況看,據市教委數據,2013年全市高校在校學生和教職工數為102.0萬人。分功能區看,中心城區(核心區和拓展區)為85.3萬人,占全市總量的83.6%;分隸屬關係看,央屬高校(包括教育部和其他部委高校)為63.5萬人,占62.2%。更為突出的是,央屬高校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為58.4萬人,占中心城區高校人數的68.5%,占到央屬高校人數的92%。
據市衛計委數據,2013年全市醫院共有647個,從業人員21.5萬人。其中,中心城區醫院數為438家,占全市總量的67.7%,醫院從業人員為17.1萬人,占全市的79.5%。駐京部隊的15家三級甲等醫院全部位於中心城區,涉及從業人員3.6萬人。
公共資源的集中以及公共服務的高質吸引了大量人口的流入。全國知名的國小、中學、大學大部分都聚集在北京,並且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
醫療衛生機構也是如此,2013年,首都功能核心區21家三級醫院的診療人次達3651.9萬人次,其中外省市的有1074.4萬人次,占29.4%。首都功能核心區接待住院人次72.8萬人次。其中,外地住院人次占比達49%。如果考慮到陪同及陪護人員,以及帶動的醫院周邊小規模餐飲住宿和輔助服務人員,集聚的人更多。公共資源的聚集和分布不均,帶來了交通、環境和眾多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