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與2006年相比,預計五項主要指標全部實現翻一番以上:地區生產總值由224.5億元增加到450億元,年均增長14.9%;區域稅收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由48.6億元、16.6億元增加到162.4億元、42.7億元,年均增長27.3%和20.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分別由169.2億元、94.3億元增加到410億元、246億元,年均增長19.4%和21.1%。
——轉變發展方式邁出新步伐。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1.5:48.5:50。第三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1%,正在成為拉動經濟的主要力量。昌平六環路以南部分地區納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政策區範圍從11.5平方公里擴展到50平方公里。全社會研發投入(R&D)、專利授權總量和技術交易總額位居全市前列,獲得了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區和科普示範區榮譽稱號。超額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
——人民生活水平實現新提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分別達到27300元和13400元,年均增長9.9%和10.6%。其中農民收入五年均保持兩位數增長,人均首次突破了萬元。就業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實現城鄉全覆蓋。用於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民生領域的投入累計達到124.7億元,是前十年總和的2.4倍。
——城鄉環境面貌呈現新變化。城市化率達到61.2%,比2006年提高6.4個百分點。軌道交通昌平線一期、捷運5號線開通運營。城市道路總里程由120公里增加到235公里,公路總里程達到1827公里。水電氣熱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林木綠化率、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61.8%和39.9%,空氣品質二級和好於二級天數占全年比重保持在71%以上。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區,順利通過國家生態示範區考核驗收。
五年來,我們認真落實區三屆人大曆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主要做了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牢牢把握第一要務,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積極順應巨觀調控,創新建立“三重點、四聯繫、六屬地”的長效機制,保持了經濟平穩健康較快的發展勢頭。堅持主動作為,深入對接國家創新戰略和首都產業格局調整,打通七北路、連通北清路,積極吸引央企集中入駐,全力推進未來科技城建設,為北京規劃建設中關村核心區、打造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新技術產業帶奠定了基礎。著眼於完善首都城市功能,正式啟動了北京科技商務區(TBD)項目。中關村昌平園、生命科學園的輻射帶動效應持續增強。中關村國家工程技術創新基地、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昌平園、北汽福田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北京工程機械產業基地、明十三陵歷史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規劃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深入調整產業結構,產業發展思路向“強二優三精一”轉變。持續做強能源科技、高端現代製造、生物醫藥三大支柱產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預計突破千億元,實現年均增長17%以上。著力推動旅遊會展、文化創意、信息服務、商貿流通等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以上,旅遊經營收入和接待人次居遠郊區縣首位。以“一花三果”為特色的都市型現代農業格局初步形成,年收入突破5億元,已成為昌平的城市名片。成功召開科技創新大會,創建全市人才工作試點區,加快構建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2%。6家大學科技園區啟動建設。促成產學研合作項目169個。堅持抓大扶小策略,集中實施了中國石油科技創新基地、中國移動國際信息港、三一北京製造中心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新培育9家上市企業,初步形成了26家央企和15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匯聚昌平、集群發展的態勢。
(二)切實改善民生福祉,全力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健全促進城鄉居民就業創業的政策體系,在全市率先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創立青年創業示範園區,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2.5%以內,每年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5000人以上。社會保障受益面達到160萬人次,各項待遇標準均提高40%以上。養老助殘“九養”政策全面落實,社會救助、社會慈善廣泛開展。協調發展各級各類教育,制定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實行義務教育“四免兩補”,基本完成了全區中國小標準化建設。積極推進名校、名師工程,與北師大、清華附中、首師大附中、北京十五中建立了合作辦學關係。努力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引入了北大國際醫院、北京清華醫院、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等5家三級醫院,區醫院醫療中心、華一醫院南部醫療中心的設施條件進一步改善,社區衛生服務網路實現全覆蓋。加快發展公共文化體育事業,新建和改造了昌平體育館、影劇院等一批服務設施,城鄉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累計竣工交用各類保障性住房112萬平方米,解決了14161戶家庭的住房困難。落實“五無”目標任務,集中出台14項惠民助企政策,累計實施了457件為民辦實事項目。組建社會建設工作機構,深入實施城市格線化管理、村莊社區化管理和社區規範化建設,社會管理體系不斷完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以建設“平安昌平”、“法治昌平”為載體,全力抓好安全穩定工作,堅決杜絕了重特大事故發生,妥善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和諧安定局面進一步鞏固。民族、宗教、僑務、對台、人口計生、婦女兒童、民兵預備役等工作取得新成績,實現全國雙擁模範城市“七連冠”、普法先進區“五連冠”,成功創建了全國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示範區。
(三)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著力提升綜合承載能力
堅持城市化發展方向,以重點功能區和城鄉結合部重點村為突破口,實施大力度拆違、大規模拆遷、大組團建設,累計完成拆遷面積556.9萬平方米,拆除違法建設265.8萬平方米,新建回遷樓355.5萬平方米。完成土地儲備開發投資300億元。著眼於提高城市現代化水平,全面加強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組建城鄉規劃與公共藝術委員會,高水平完成中關村核心區昌平部分等重點規劃編制,基本實現區鎮村三級規劃管理全覆蓋。沙河大學城中財、北航2所高校新校區正式開學。新城東區開發建設取得新進展。全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29.8億元,相當於前五年的3.5倍。新建和改造了34條城市道路及區級以上公路,新增供電能力105.5萬千伏安、集中供熱面積446萬平方米、日集中供水能力7.9萬噸,區內公交線路總長居遠郊區縣首位,城市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用於三農領域的資金累計達到120.8億元,是上一個五年的3.8倍。“五+三”工程實現四年任務、兩年完成。涉農貸款、農業保險等強農惠農政策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大力發展溝域經濟,推進對口支山,山區生態涵養發展功能不斷增強。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集中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溫榆河水系綜合治理、平原生態景觀廊道等一批重點項目,新城濱河森林公園及3處城市綠地公園對外開園。組建城鄉環境建設委員會,城鄉環境衛生秩序實現了一體化管理。新創建市級環境優美鎮5個、文明生態村134個。
(四)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全面激發區域發展活力
最佳化國有經濟結構和布局,17家企業完成重組改制,國有資產加快向優勢產業和優質企業集中。出台了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規範政府融資平台,銀政、銀企合作進一步深化。推進東小口地區綜合配套改革,完成北部山區行政區劃調整,實行新的區鎮財政體制,完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鎮街功能定位進一步最佳化。基本完成集體經濟產權、林權制度改革任務,創建了“148”農村民主管理體系,規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各項改革總體走在全市前列。醫藥衛生、教育教學等社會建設領域的重點改革深入推進。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經貿合作,累計引進外資企業159家,新增國際友好交流城市2個。代表北京獲得第七屆世界草莓大會舉辦權,前期準備工作全部就緒。成功舉辦了2011年北京鐵人三項世錦賽等國內外大型賽事和展會,培育了溫泉文化節、蘋果文化節等一批特色品牌。高標準落實對口支援汶川地震災區及援疆、援藏、援蒙等光榮任務,搭建了區域合作的新平台。
今後五年工作展望
剛剛勝利閉幕的區第四次黨代會,深入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及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指明了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昌平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已經繪就。
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世界經濟衰退將長期化,國內經濟和首都發展既面臨諸多挑戰,也面臨難得的機遇。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昌平經濟社會發展正在經歷一場變革,產業結構正在由房地產和製造業為主導向高新技術產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轉變;增長動力正在由擴大投資規模和增加資源消耗向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城市發展正在由被動承接中心城區的功能輻射帶動和要素梯度轉移向產業功能區建設與城市功能開發聯動、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融合轉變;社會管理正在由政府管控為主向管控、服務和參與並重轉變。
今後五年,將是昌平抓住歷史機遇、推動轉型升級,加快建設現代化京北創新中心、國際科教新城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緊緊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自覺堅持高端引領、創新驅動、綠色發展、開放包容的區域發展方針,勇於實踐,大膽探索,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徵、首都特點、昌平特色的轉型發展之路。
今後五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北京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總體部署,牢牢把握科學發展這個主題,緊緊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以提高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為切入點,以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為著力點,以順應人民民眾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落腳點,全面推動昌平經濟社會轉型發展,不斷提高綜合經濟實力、核心競爭力和城市影響力,為建設現代化京北創新中心、國際科教新城奠定堅實基礎。
按照這一指導思想,政府工作應當著力把握好四個方面:
——堅持高端引領,塑造符合昌平功能定位的產業體系和城市形態,使昌平成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體現世界城市建設最新發展的示範之區。切實把結構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創造高端引領的競爭優勢。深化落實“強二優三精一”的產業發展思路,加快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導的“三二一”發展格局,確保主要經濟指標較快增長,全面提升經濟規模和質量效益。堅持“三個三”的發展方向,細化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及配套政策措施,廣泛聚集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環節,加快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進一步最佳化產業內部結構。
切實把城市發展與產業升級有機統籌起來,建設宜居宜業的魅力新城。協調推進城市化、城市現代化和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水平設計,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在六環路以南地區形成高強度密集開發態勢、六環路以北地區形成具有田園特色的現代都市風貌。全面構築“兩軸兩帶、三城多點”的總體空間布局,確保未來科技城2015年全面建成,北京科技商務區(TBD)如期形成服務功能,沙河大學城、昌平新城及各重點產業功能區建設同步推進,建成一批業城均衡、功能完善、各具特色、聯動互補的高端城市組團,打造以軌道交通昌平線串聯起來的現代化城市發展帶。探索人口調控和服務管理新機制,逐步形成與產業定位和城市功能相匹配、相協調的人口發展格局。
——堅持創新驅動,打造體現昌平資源優勢的發展模式和發展引擎,使昌平成為創造激情競相迸發、創意智慧充分涌流、創新成果不斷匯聚的活力之區。切實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形成創新驅動的發展格局。以建設中關村核心區和人才特區為契機,發揮科教資源優勢,全面構建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堅定不移地實施抓大扶小策略,構築創新創業載體,完善創新創業服務,著力形成大企業、大院校、大院所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協同創新格局。紮實推進全市人才工作試點區建設,健全人才選拔培養使用機制,努力造就一支自主創新能力強、引領帶動作用突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宏大人才隊伍,加快打造首都人才新高地。通過五年的努力,力爭使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30%,萬人擁有專利申請量達到20件以上。
切實把實施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新“雙輪驅動”擺上戰略高度,凝聚科學發展的精神動力。樹立文化立區的發展理念,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增強區域發展軟實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以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為核心的北京精神,夯實全區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進一步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水平和競爭力,著力將其培育成為區域經濟的重要支柱和新增長點。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滿足城鄉居民多元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步推進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最大限度地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
——堅持綠色發展,營造適應昌平發展要求的生態品質和環境秩序,使昌平成為天藍、地綠、水清,城鄉風貌秀美的魅力之區。切實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塑造綠色發展的城市典範。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品質,全面提升山區、平原、城鎮綠化美化和水環境治理水平。精心打造城鄉生態景觀,逐步建成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城市綠肺和郊野公園。努力推動集約化發展,培育與良好生態相匹配的城市經濟業態,促進節地、節能、節水和資源綜合利用,落實清潔空氣行動計畫,構建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消費模式和生產生活方式。
切實把“永遠乾淨”的要求落到實處,不斷提升城鄉精細化管理水平,堅定不移地遏止違法建設行為,堅持不懈地推進環境建設和秩序整治,努力營造清新宜人的生活空間。
——堅持開放包容,形成有利於昌平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和生動局面,使昌平成為社會群體平等相處、人民民眾安居樂業的和諧之區。切實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營造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樹立“大昌平”意識,以更大魄力推動對外開放,進一步提高區域開放程度和國際化水平。積極開展多方面的國際合作,深入推進與周邊區縣和其他城市的產業互補、互利雙贏,不斷加強對駐昌各界的交流與服務,努力開啟共同發展的新篇章。抓住發展中躲不開、繞不過的問題,下更大決心推進經濟、社會、行政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攻堅,全力突破阻礙發展的瓶頸制約。
切實把“包容”作為促進區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彰顯昌平的人文環境。努力培養海納百川的胸襟氣度,著力營造既鼓勵創新和競爭、又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真正形成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和諧共生的城市品格。
面對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必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共建和諧幸福的美好家園,鞏固安定團結的社會局面,不斷增強全體城鄉居民的幸福感、認同感和歸屬感,為推動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凝聚最廣泛、最強大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