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工作回顧
——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實現500億元,增長10%。區域稅收和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分別完成185.4億元、52.2億元,增長15.3%和15.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預計分別完成490億元、280億元,增長18.8%和12%。
——結構調整初見成效。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1.8:46.2:52。高技術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分別提高到12%和21%。旅遊經營收入預計增長15%,保持京郊首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預計增長8%。“一花三果”年收入突破7億元。萬元地區生產總值
能耗、水耗分別下降4.5%、9.3%。
——創新驅動作用顯現。中關村昌平園總收入突破兩千億元大關,預計達到2150億元,增速連續三年超過40%,占中關村示範區的比重提高了近一倍。技術契約成交額、專利授權量保持全市前列,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1件。市場主體數量超過11萬戶,躍居城市發展新區首位。
——民生福祉穩步提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9938元和14967元,增長8.2%和11.4%。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1.95%。社會保障覆蓋人群擴大到182.9萬人次。就業、社保、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民生領域投入累計達到52.6億元,增長11.9%。
圍繞轉型發展,一年來主要抓了五個方面工作:
(一)大力整合空間資源,城鄉發展格局進一步完善
根據國務院關於調整中關村空間規模和布局的批覆精神,昌平園政策範圍由原來的11.5平方公里增加到51.4平方公里,成為中關村面積第三大園區。堅持以規劃調整爭取空間,已累計將約10平方公里住宅用地調整為科研和產業用地。堅持以加快拆遷拓展空間,紮實推進38項年度拆遷項目,拆遷建築面積68.3萬平方米。落實土地儲備開發投資70億元,完成土地開發面積492公頃。堅持以騰退低端產業盤活空間,集中開展“一查處三治理”專項行動,拆除違法建設102.3萬平方米,土地衛片執法取得明顯成效,煤炭儲運、盜採砂石、再生資源回收等侵占浪費土地資源的頑症痼疾得到了有效遏制。乘勢加快重點功能區建設,未來科技城主要基礎設施完成總工程量的70%,公共服務區招商全面啟動,3家央企項目一期工程投入運行,城市形態初步形成;北京科技商務區(TBD)的土地一級開發、規劃方案國際徵集、產業發展行動計畫編制等工作有序開展,國家智慧財產權園區、創業板上市企業總部基地等首批項目已確定入駐;沙河大學城外交學院新校區按期開學,北京郵電大學新校區如期開工;昌平新城1.37平方公里的文化創意新區具備啟動條件;國家工程技術創新基地的入駐項目和配套設施建設取得實質進展;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昌平園、十三陵明文化景區、北汽福田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等園區規劃建設按計畫實施。創新園區集約化、集群化發展模式,打造了北醫健康產業園、北控宏創科技園、京昌高科技信息產業園等一批特色專業園區。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城鄉結合部重點村城市化工程進展順利;東小口地區行政區劃調整基本完成,3個新設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南口新型農村社區試點建設穩步啟動。著力抓好農轉居工作,安置率高於全市平均水平。集體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如期完成,實施了2.8萬戶農宅抗震節能改造,重點溝域規劃建設和對口支山工作正在紮實推進。
(二)著力集聚高端要素,轉型升級動力進一步增強
堅持把打造招商亮點作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新引進企業372家、註冊資金180.5億元,分別增長75.8%和95.8%。重點圍繞三大先導產業引進企業176家,註冊資金占到總量的50.2%,其中科技金融類企業達到41家。赴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成功舉辦了投資推介活動,與招商局集團、香港置地集團等一批知名企業達成了合作意向。著力促進文化、旅遊、商貿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推動了京能集團北京奧萊歡樂城及華彬集團和平宮、長城國際名品購物中心等一批高端綜合型項目,呈現集群發展態勢。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北京國際魔術大會,國家大馬戲院落戶昌平。集中推進35項年度重大工業項目,中國石油科技創新基地、中國移動國際信息港一期投入運行,福田發動機技改工程、修正醫藥科技產業基地等項目主體完工。第七屆世界草莓大會圓滿成功,大幅提升了昌平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和品牌影響。抓大助小策略成效顯著,新引入中國移動終端公司、神華物資集團公司、崑崙能源公司等22個央企項目;新增3家上市企業和3家“新三板”企業,全區現已匯集32家央企設立的121家公司和分支機構,累計培育上市企業19家。科技創新潛力逐步釋放,6家大學科技園區已吸納創新型企業107家,國家蛋白質科學基礎設施北京基地、北京通用航空產業園雷射成形研發生產基地啟動建設。加強全市人才工作試點區建設,新引進各類高級人才76人,轄區聚集的“千人計畫”入選人才已有147位。國有經濟加快轉型升級,啟動了南口地區3家區屬國企的土地資源整合,成功實施了鹿牌公司、紅冶鋼廠的產能戰略性調整。
紮實做好2013年工作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後的關鍵一年。縱觀當前形勢,黨的十八大勾畫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宏偉藍圖;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奮鬥目標,賦予了昌平一系列新的使命和職責,給予了更多的期望和關懷;昌平作為中關村核心區和北部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身轉型發展的實踐不斷深入,產業發展方向已經明確,重點區域規劃基本穩定,政策環境有利向好,功能區多點崛起態勢初步呈現,創新潛能即將開始釋放。總的來看,歷史機遇垂青昌平,各方目光聚焦昌平,高端要素匯集昌平,推動大建設、大發展、大轉型正當其時、時不我待。我們一定要乘勢而上、借勢發力,落實“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要求,以奮發有為的精神和倍加努力的工作,加快推進、系統推進、深入推進經濟社會轉型,全方位匯聚發展的正能量,奮力打開全區轉型發展的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總的要求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主題主線,堅持以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三城一區一基地”建設為抓手,穩中求進,開拓創新,紮實開局,全面加快轉型升級步伐,著力在最佳化產業結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生態水平、推動文化發展、保障改善民生、創新服務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為建設高端引領、創新驅動、綠色發展、開放包容的京北創新中心、國際科教新城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今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0%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8%和9%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節能減排指標達到北京市總體要求。
圍繞以上目標任務,我們將重點抓好五個方面工作:
(一)以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制定實施進一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意見,提高招商選資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吸引力,培育壯大高端產業集群,著力打造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依託未來科技城、國家工程創新基地等平台,吸引更多央企項目和上下游關聯企業落戶,逐步使昌平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策源地之一。加快實施中關村昌平園的“騰籠換鳥”,推進存量產業置換升級,積極引入優質高端項目,持續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的總量和質量。以三大支柱產業為重點,全力抓好中國石油科技創新基地、中國移動國際信息港、三一北京製造中心、新時代科研基地等重大項目的建設和運營,進一步擴大高新技術產業占工業的比重。堅持職住平衡、產城融合,以未來科技城公共服務區、北京科技商務區(TBD)核心區為突破點,統籌整合新城東區捷運上蓋配套物業、海鶄落新都市中心等空間資源,繼續面向國內外定點定向招商,加快推動土地上市交易,引入並啟動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項目,形成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和新興生活性服務業加速聚集態勢。持續打造“一花三果”特色產業、國家農業科技城昌平園兩大品牌,高標準辦好首屆北京“農業嘉年華”,積極引入高科技農業項目和高附加值加工項目,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進一步提升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質量和科技含量。
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加快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區域創新體系。抓緊啟動未來科技城科研成果轉化基地建設,做實中科創新園、北京通用航空產業園等載體,著力推動符合區域產業定位的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堅持不為我有、但為我用,鼓勵企業建設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和技術中心,深化與駐昌高校、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提高大學科技園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水平,辦好“科技成果大集市”等平台,儘快把創新要素轉化為發展優勢。全力服務保障好北科大國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學中心、國家蛋白質科學基礎設施北京基地等重大科技項目。積極迎接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區驗收,健全智慧財產權綜合服務體系,深入開展科普惠民工作,不斷激發全社會創新熱情。落實中關村人才特區13項特殊政策,建好全市人才工作試點區,依託重點功能區廣泛吸引海內外高級人才,統籌抓好各級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努力幫助人才解決住房、戶籍、子女就學等實際問題,著力打造京北高端人才聚集區。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新活力。立足昌平發展實際和特色,更加堅定地實施抓大助小策略。深化央地合作,堅持一企一策,逐一梳理並落實與央企簽訂的戰略合作協定,重點從聚集央企實體性經營項目、爭取央企新發展業務總部、培育央企產業鏈集群、承接央企創新成果轉化四個方面入手,加快打造央企經濟成長極。繼續支持三一集團、北汽福田、諾華製藥等龍頭企業在昌平做大做強。用足用好中關村先行先試、科技商務“1+4”和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等政策措施,完善科技金融、科技中介等服務體系,全力幫助企業穩定生產經營、提升創新能力,持續推動一批具備條件的企業上市發展,打造更具影響力的昌平科技型中小企業集群,進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