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是直屬於北京大學的一個新型教學與科研機構,成立於2009年12月。中心將依託北京大學深厚的學術積累和多學科優勢,建立一個適合於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基礎研究的開放型學術平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
  • 成立時間:2009年12月
  • 主管部門:北京大學
機構概況,研究領域,

機構概況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成立於2010年,是直屬於北京大學的一個新型教學與科研機構,是北京大學“985工程”總體規劃重點建設項目之一。中心依託北京大學深厚學術底蘊和多學科綜合優勢,致力於營造國際化學術創新環境,建設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物理學研究教學平台。
中心共有教師24人,全部為博士生導師,均具有長期海外科研工作經驗,其中1人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曾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人入選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畫 ”。同時,多位國際頂尖學者以各種形式積極參與中心建設,其中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Klaus v. Klitzing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Ward Plummer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葉軍教授、美國史丹福大學沈志勛教授等。
2018年5月,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該項研究成果於台北時間5月14日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

研究領域

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凝聚態物理和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根據研究方法分為低溫及量子輸運實驗、譜學及高分辨探測實驗、自旋及低維磁性實驗、凝聚態物理理論、凝聚態物理計算五個研究部。具體研究方向包括:量子霍爾效應、凝聚態物理中的拓撲效應、關聯電子現象、低維電子氣的量子行為、自旋電子學、異質結構物性研究、介觀超導體系、先進掃描探針顯微學、中子和光子的散射譜學、表面動力學、納米材料及器件超快動力學實驗、超冷原子氣、超高壓條件下的材料物理、水的特性研究、軟物質材料研究等。每名教師建有獨立的研究小組,實行項目負責人制。中心共建有獨立實驗室13個及微加工平台1個。依託中心還建有北京大學崔琦實驗室和全校綜合性氦氣液化回收車間。
量子材料科學中心已承擔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湧現出一批高質量科研成果,獲得了國際學界廣泛關注和認可。截至2012年9月,量子材料科學中心共發表SCI論文105篇,其中多篇發表在Science,Nature子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國際頂級學術雜誌。中心教師牽頭承擔各類科研項目總計30餘項,科研經費總計約為1.6億人民幣,包括科技部“973計畫”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專項1項等。自成立以來,中心已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亞洲計算材料科學獎及何梁何利獎等國際國內多項獎勵與榮譽。
量子材料科學中心非常注重開放式、國際化的學術環境建設。中心已先後與萊斯大學賓州州立大學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等多所美國著名大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定,並通過積極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活動和推動頂級學者經常性互訪等方式,廣泛探索科研合作和人才培養的創新機制,為提升北京大學在物理學領域的國際聲譽發揮了積極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