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學院的前身是創辦於1925年的北京大學生物學系,是中國高等學校中最早建立的生物學系之一,1993年擴展成立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院現有教授和教授級研究員54人(含院士4人、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6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2人,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2個)、副教授23人。學院的教師和培養的學生中先後有26人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007年,國際著名華人生物學家
饒毅教授出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學院具有博士授予權的學科 8個,碩士授予權的學科12個,為生物科學、生態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並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學院現有6個系(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系,細胞生物學及遺傳學系,生理學及生物物理學系,植物分子及發育生物學系,環境生物學及生態學系,生物技術系),5箇中心(北大-耶魯植物分子遺傳學及
農業生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生命科學研究測試中心、生物基礎教學實驗中心、大熊貓及
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化學基因組學中心),2個研究所(分子生物學研究所,細胞生物學研究所),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蛋白質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膜及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基地(國家理科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基地);擁有5個國家重點學科(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植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和生理學)。 學院現有約50個實驗室,研究領域涉及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植物生物學、生理學、神經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發育生物學、行為科學、生物信息學、進化生物學、保護生物學、生態學等。在2010年2月25日《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網站發布的全球大學排名中,北京大學在自然與物理科學、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這兩個領域均排在全球第19位,為中國高校第一位。《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大學排名是美國影響力最大的大學排名,其依據是英國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司對全球大學的統計數據。
學院現有500多名本科生和450多名研究生。本科生的培養前三年以課堂教學為主,最後一年以實踐研究為主。研究生分布在各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一線實驗室里,開展研究工作。學院要求教授們尊重自己的學生,並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學術討論及科研課題;師生互相尊重、互相激勵;支持本科生到兄弟大學、科學院的研究所或其它研究機構開展研究實踐。學院致力於建設一種既能獲得智力刺激、同時又可保持愉悅心情的文化環境,鼓勵大家開展意義深遠和創新性強的科學研究,並做出重要發現。
2004年,作為北大校園東部現代建築群的一部分和校東門內主幹道旁的標誌性建築,與圖書館、文史樓等
燕園經典建築風格一致,體現北大文化厚重氣息的新生命科學大樓建成投入使用,總面積約 2.7萬平方米,內設十幾個重點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可容納200人的學術報告廳、圖書室以及各種現代化的完善的科研設施,為生命學院在世界範圍的科研競爭中占據制高點創造了條件。2010年,學院將在金光生命科學樓西側適時啟動新生命科學大樓的建設,新樓將被生命科學研和北大分子醫學研究所共同使用。
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國家對學院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希望,同時也給予了極大的關懷和支持。目前,生命科學學院在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植物發育分子生物學、
植物基因工程及生物技術領域以及在保護大熊貓、白頭葉猴等瀕危動物保護學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明顯優勢。學院將根據當今生命科學發展的趨勢,結合長期以來在學科建設中形成的優勢,為培養新一代生命科學領域的人才,為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2017年11月8日,嘉華集團主席
呂志和捐資1.2億元人民幣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成立“呂志和生命科學學院基金”,以支持該學院的發展和建設生命科學科研大樓,共同推動生命科學研究的發展,這座將於2018年落成的大樓命名為“呂志和樓”。
歷史回顧
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創立於1898年,京師大學堂於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1925年
北京大學建立了生物學系,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北京大學、
燕京大學和
清華大學三校的生物學系合併,在此基礎上於1993年成立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中國近代生物學的搖籃
—— 北大生物學系初建
1918年,
蔡元培校長聘請鐘觀光為北京大學副教授,籌建生物學系和標本館。鐘觀光對蔡校長說:“願行萬里路,欲登千重山,採集有志,盡善完成君之託也。”此後,歷時十載,在全國採集並製成蠟葉標本16,000多種,共15萬號;動物500多種,木材、果實、根莖、竹類300餘種。1924年北京大學以此為基礎,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生物標本室。
1925年9月,北京大學生物學系建立。譚熙鴻先生為第一任系主任,兩年後由經利彬先生接替。1932年,
張景鉞先生從歐洲回國,應當時北大校長
蔣夢麟之聘,出任生物學系第三任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北大、清華、燕京三校的生物學系形成了我國北方近代生物學教育中心,培養了中國第一代生物學家。張景鉞、
陳楨、
李汝祺、
李繼侗、
吳韞珍、
胡經甫等一批早期留學歐美的學者,將現代生物學知識帶回中國,並培養出
嚴楚江、
徐仁、
王伏雄、
談家楨、吳階平、
趙以炳、
吳征鎰、
沈同、
陳閱增、
林昌善等生物學界的傑出學者,形成了一支中國現代生物學教育和科研的專家隊伍,對我國生物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20世紀20~30年代是我國生物科學研究的奠基時期。三校的教授和他們的學生們在我國生物學最重要的基礎研究領域,如動物、
植物區系和分類學、遺傳學等方面進行了開拓性的工作。
張景鉞先生關於光照對植物形態建成作用的研究,李繼侗先生關於去頂燕麥胚芽鞘上新生頂端的出現研究,陳楨先生關於金魚家化過程的遺傳學研究,李汝祺先生對馬蛔蟲染色體研究和瓢蟲基因互作研究,都是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工作。吳韞珍先生進行了華北植物的調查和分類,繪製了近兩千種華北和
雲南高原植物原色精圖,推動了植物分類學在中國的發展。胡經甫先生用幾十年時間,編寫了巨著《中國昆蟲名錄》,是中國昆蟲分類學的奠基性著作。李汝祺教授早年師從美國著名遺傳學家T.H.摩爾根和C.B.布里奇斯,是第一位把細胞遺傳學介紹到中國的學者,為我國遺傳學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抗日烽火中的“綠色園地”
西南聯大生物學系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校南遷,在長沙合辦起臨時大學。11月1日,長沙臨時大學開學。李繼侗教授擔任生物學系主任。 1937年12月中旬,戰火逼近長沙,學校決定遷往昆明。1938年4月2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在雲南昆明組成
西南聯合大學,同年5月4 日,西南聯大正式開學,生物學系主任仍由李繼侗先生擔任。
在抗日戰爭極其艱苦的環境下,西南聯大生物學系師生在交通閉塞的雲南,利用各種途徑與外界聯繫,以開闊眼界,獲得新知識。當時,杜增瑞、
殷宏章、沈同和
吳素萱等四位年輕教師從海外歸來,帶回了國外的新知識和先進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們開闊了眼界。沈同教授常常組織學術報告會,大大活躍了當時生物學系的學術空氣,也培養了年輕教師。英國生物化學專家
李約瑟博士1941~1942年來訪,他在生物學系作學術報告,贈送一批生物學書刊雜誌及幻燈片,溝通了聯大和西方科學界的聯繫。
在八年抗戰的艱苦環境下,參加湘黔滇步行團的吳征鎰先生一邊步行,一邊採集植物標本,幾十年來對
世界植物區系分區系統的研究取得開創性成就;趙以炳教授不失時機地研究了海拔對中國人血相的影響;張景鉞教授指導助手對雲南的魔芋進行形態學的研究;殷宏章教授等在國外發表了有關氣孔中磷酸化酶的論文;
牛滿江用當地兩棲動物蠑螈進行解剖及色素細胞和胚胎髮育的研究工作;陳閱增草履蟲交配型的研究成果後來在美國發表;沈同教授領導的動物生理學實驗室通過動物實驗證實了雲南白藥對治癒傷殘的突出功效;
沈嘉瑞教授研究了“昆明滇池及洱海中甲殼類”;趙以炳教授研究“蠑螈水鹽平衡”;黃浙進行了“昆明渦蟲分類和生殖發育”的研究;李繼侗教授指導學生開展了生態學研究;
湯佩松教授主持的農業研究所植物生理學研究室開展了植物生長素的研究,完成了“離體活細胞水分關係的熱力學研究”。這一工作被國際上認為是植物生理學上一個重要的理論貢獻。
西南聯大是三校優良傳統的匯合。北大博大自由的學術空氣與清華、南開科學嚴謹的管理相結合,使西南聯大生物學系成為抗戰後方的一塊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綠色園地。今天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嚴謹而活躍的學風,勤奮進取的精神,正是在那個時期,那樣的環境條件下形成、繼承和發展下來的。
恢復、重建,三泉匯流燕園
—— 院系調整後的生物學系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10月北京大學復校。復校後的生物學系分為植物學系和動物學系,由張景鉞先生任植物學系主任,
汪敬熙、
莊孝僡和李汝祺先生先後擔任動物學系主任。當時任教的著名教授有陳楨、李繼侗、湯佩松、趙以炳、吳素萱、
崔之蘭、羅士葦、張兆騫、
李銘新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原北大、清華和燕京三校的文理科各系合併,成立了新的北京大學生物學系,在燕園東區建成生物樓。曾就讀西南聯大後留學海外的陳閱增、
陳德明、曹宗巽等一批學子回到北大生物學系。
三校生物學系合併後,著名的植物形態解剖學家張景鉞先生任系主任。張景鉞先生1925年獲
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49年被選為
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
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當時生物學系設立了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動物學和動物生理學四個教研室,並於 1956年在全國率先正式建立生物化學教研室。
植物學教研室主任李繼侗教授是我國著名生態學家和植物生理學家,1925年獲
耶魯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植物學會創始人之一,在北京大學生物學系創辦了我國第一個植物生態學及地植物學專門組,開創草原生態學研究。1957年李繼侗調
內蒙古大學任副校長,將植物生態學及地植物學移植至內蒙古大學,並發展成為我國草原生態學研究中心。
植物生理學教研室主任湯佩松教授於
霍普金斯大學獲博士,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中國植物學會理事長。他在植物代謝的諸多領域,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方面均有重要研究成果,是我國有較高國際聲譽的科學家之一。植物生理學教研室的另一位學科帶頭人是當時剛回國不久、年輕的植物發育生理學家曹宗巽。
動物學教研室主任李汝祺教授是我國著名遺傳學家,早年師從T.H.摩爾根和C.B.布里欺斯,1926年獲
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他是發生遺傳學這一分支學科的早期開拓者之一,歷任中國遺傳學會理事長。動物組織胚胎學家崔之蘭、原生動物學、細胞學家陳閱增、昆蟲生態學家林昌善、昆蟲毒理學家
張宗炳是動物學教研室的主要學科帶頭人。
動物生理學教研室主任趙以炳教授是我國著名生理學家,1934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歷任中國生理學會理事長,是世界上率先研究冬眠生理的科學家之一。他的工作成為冬眠生理學經典工作的一部分。生物化學家沈同、
張龍翔和生理學家陳德明是動物生理學教研室的主要學科帶頭人。後來,從動物生理學教研室分出生物化學教研室和生物物理教研室,由沈同和陳德明分別擔任這兩個教研室的主任。
陳楨教授在生物學系致力於中國生物學史的研究工作,並開設“中國生物學史”課程。陳先生早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專攻遺傳學,1955年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他關於金魚遺傳、變異和進化的研究是我國現代生物學的一項經典性工作。他1953年奉命籌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後任所長,同時仍繼續在北大生物學系任教。
1954年沈同教授與張龍翔教授一起開始籌建生物化學教研室,並於1956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在全國首先正式成立了北京大學生物化學教研室。張龍翔先生在
多倫多大學生物化學系獲博士學位,後到美國耶魯大學化學系進行結核桿菌脂質化學的研究。1952年院系調整,張龍翔教授
任清華、北大、燕大三校建設委員會副主任,1953年任北京大學生物學系副系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81年至1984年任北京大學校長,同時任中國生物化學會理事長。
當時的北京大學生物學系匯聚了十多位全國一流的頂尖生物學家,國內許多高等院校紛紛派人到北大進修學習,生物學系的影響輻射全國,為我國高等院校中生命科學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師資建設做出了貢獻。
師資簡介
安成才, 教授,博士生導師 | 白書農, 教授,博士生導師 | 蔡 宏, 教授,博士生導師 | 柴 真, 教授,博士生導師 |
昌增益, 教授,博士生導師 | 陳建國, 教授,博士生導師 | 程 紅, 教授,博士生導師 | 鄧宏魁, 教授,博士生導師 |
鄧興旺, 教授,博士生導師 | 丁明孝, 教授,博士生導師 | 樊啟昶, 教授,博士生導師 | 顧紅雅, 教授,博士生導師 |
顧 軍, 教授,博士生導師 | | 郝福英,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紀建國, 教授,博士生導師 |
蔣爭凡,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金長文, 教授,博士生導師 | 孔道春, 教授,博士生導師 | 李松崗, 教授,博士生導師 |
李 毅, 教授,博士生導師 | 林 碩, 教授,博士生導師 | 劉 東,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劉 磊,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龍漫遠, 教授,博士生導師 | 羅靜初, 教授,博士生導師 | 呂 植, 教授,博士生導師 | 潘文石, 教授,博士生導師 |
秦詠梅, 教授,博士生導師 | 瞿禮嘉, 教授,博士生導師 | 饒廣遠, 教授,博士生導師 | 饒 毅, 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 |
蘇都莫日根, 教授,博士生導師 | 蘇曉東, 教授,博士生導師 | 陶樂天,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王世強, 教授,博士生導師 |
王憶平, 教授,博士生導師 | 魏麗萍, 教授,博士生導師 | 魏文勝,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夏 斌, 教授,博士生導師 |
許崇任, 教授,博士生導師 | 許智宏, 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 於龍川, 教授,博士生導師 | 翟中和, 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
張 博, 教授,博士生導師 | 張傳茂, 教授,博士生導師 | 趙進東, 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 鄭曉峰, 教授,博士生導師 |
周先碗, 教授,博士生導師 | 朱玉賢, 教授,博士生導師 | 朱作言, 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 |
領導機構
院行政
院黨委
黨委副書記 鄭曉峰 唐平
黨委委員 劉德英 孫育傑 蘇都莫日根 范六民 鄭曉峰 郝雪梅 唐平 蔣爭凡 瞿禮嘉
院工會
工會主席 范六民
工會副主席 向妮 張湘波
院團委
團委書記 馬欣妍
常務副書記 徐榮榮
團委副書記 卜思涵(學生) 張子瑞(學生) 郭偉傑(學生)
本科生教育
簡介
根據國家教育部生物學專業調整方案,該院設有兩個本科生專業:生物科學專業和
生物技術專業。生命科學學院從2002年開始按生物科學專業大類招生,主要公共基礎課有: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理學等。主要專業基礎課有:植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理學等。生命科學院重視基礎知識教育和實驗技能的培養,鼓勵學生在學習期間選擇進入學院的實驗室參與科研工作。本科生四年級時將按學院現有學科、學習成績和個人興趣選擇進一步學習的方向,有重點地學習生命科學中的前沿基礎知識,並進入科研實驗室,繼續原參與的科研,或再選擇實驗室,獨立或承擔具體的科學研究,完成畢業論文。學院重視培養學生具有嚴謹的治學學風。紮實而廣博的基礎理論知識,訓練有素的實驗技能。學院更重視引導學生髮展自己的特長,致力培養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歷年來獲得中學生國際生物奧賽金、銀、銅牌的選手多位被保送到本學院。由於學院生源基礎好,學院培養的學生基礎理論紮實,實驗技能強,每年大約有85-90%本科畢業生,在繼續攻讀國內外著名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時表現出良好的適應能力,很多學生脫穎而出,成為生命基礎科學及套用研究的優秀人才。在國內就業的本科畢業生占全體畢業生的10-15%。他們在不同領域,尤其是在科研、教學、醫藥、生物工程公司等單位工作的突出表現,受到了聘用單位的好評和青睞。
生物科學
北京大學生物科學專業是國家理科生物學基地,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生命科學的各種基本理論、現代生物學研究方法和實驗技術,以及相關自然科學的理論知識等。主要基礎課有高等數學、物理學、化學,主要專業基礎課有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現代生物技術、植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理學等。學生修滿146學分可以得到理學學士學位。
生物技術
北京大學生物技術專業是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基地,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生命科學的基本理論、現代生物學研究方法、生物技術開發與套用,以及相關自然科學的理論知識等。主要基礎課有高等數學、物理學、化學,主要專業基礎課有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現代生物技術、植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理學等。學生修滿146學分可以得到理學學士學位。
畢業前景
本系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本科畢業生可申請獲得全額獎學金,赴哈佛大學、
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
麻省理工大學、
史丹福大學等名校攻讀博士學位;有97%的學生可以獲得免試推薦研究生的資格,其中四分之一的學生選擇在國內高校或研究院所繼續深造。部分學生選擇本科畢業到國家或地方黨政機關、媒體、金融機構、研究所、學校、生物和環境保護組織、食品製藥單位就業,以其寬廣的理論知識和紮實的動手能力,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認可和歡迎。
近三年本科畢業生情況:
被以下名校錄取
哈佛大學
普林斯頓大學
耶魯大學
麻省理工大學
史丹福大學
加州大學各分校
杜克大學
康奈爾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
芝加哥大學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萊斯大學
維吉尼亞大學
密西根大學
巴黎高科大學
巴黎神經科學學院
愛丁堡大學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
新加坡國立大學
被以下機構和公司聘用
國家安全局
摩根史坦利亞洲有限公司
國家農業部
羅蘭貝格諮詢公司
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
華大基因研究院
中國建設銀行
華夏銀行
南方航空
強生醫療有限公司
紅星美凱龍集團
北京市住總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大寶化妝品有限公司
北京學而思教育集團
新東方學校
巨人集團
科學研究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生物膜及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蛋白質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細胞增殖與分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博士後流動站
生命科學學院設有生物學
博士後流動站,自1987年開始接受博士後入站,至今已出站的有160多人,尚有36人在站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出站的博士後人員中,已有30多人被高校系統聘為教授、副教授或研究員,其中被北京大學聘為教授的有10人,研究員1 人,副教授8人。去國外科研、公司或教學單位繼續博士後研究或工作的約有47人。
生命科學學院現共有博士授予權學科8個: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生物學(生物技術);博士生導師49人。
20多年來,博士後制度在該院的人才流動、
高層次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博士後研究人員在該院的教學和科研中將繼續發揮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