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宏章

殷宏章

殷宏章,植物生理學家。中國光合作用研究的先驅。長期從事植物生物化學、光合作用和生長發育的研究。早年研究生長素與植物運動機理的聯繫,用自己發明的一個組織化學方法,闡明了磷酸化酶與植物中澱粉合成的關係;50年代組建我國第一個光合作用研究室,致力於光合磷酸化、物質轉化、群體生理等方面的研究,為中國植物生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殷宏章
  • 出生地:山東省兗州
  • 出生日期:1908年10月1
  • 職業:植物生理學家
  • 畢業院校南開大學
  • 主要成就中央研究院院士。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技術成就,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植物生理學家。原籍貴州貴陽,生於山東兗州。1929年畢業於南開大學
殷宏章殷宏章
1938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
1948年選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發現了對植物突然改變光強、光質時,光合作用也發生瞬間變化,進一步驗證光合作用有兩個光化學反應系統;參加領導了抗菌素的生產和研究;1959年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光合作用實驗室,在光合作用磷酸化的機理,尤其是其中高能中間態的存在和性質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利用自己發明的組織化學方法,弄清了磷酸化酶在植物器官和組織中的分布,又證明植物體記憶體在磷酸化酶,而光照下由糖變澱粉的過程是與磷酸化有關的。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殷宏章(1908~1992)貴州貴陽人。著名科學家、中國植物生理學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原名譽所長。1929年,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獲學士學位,留校任教。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留學。1938年,獲得博士學位。1938~1945年,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兼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研究員。1944~1945年,任英國劍橋大學交換教授。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48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12月,應英國學者李約瑟邀請赴印度,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南亞科學合作館科學官員。新中國成立後,他於1951年攜全家回國,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1978~1983年,任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所長。1983年5月起任名譽所長。殷宏章一生為中國植物生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29年,他發現光質的突然改變可以引起光合作用的瞬間變化,被國外學者譽為光合作用中有兩個光化學反應系統參與的先驅性工作。1951年回國後,曾參加領導抗菌素的生產和研究。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85年獲中國科學院從事科學工作五十年獎狀,1989年獲中國科學院榮譽獎章。

人物生平

殷宏章,1908年10月1日出生於山東省兗州。祖父殷謙在清朝道光年間考中舉人、進士,曾在廣西、河北任“知府”、“知縣”。父殷有濟為前清舉人,曾在山東幾個地方任過縣長,擅長書法。生有子女9人,殷宏章是長子。讀書是殷家的傳統,殷宏章從小就受薰陶。8歲時入天津直指庵國小,1922年考入南開中學,正值中學改為6年制,因考試成績優秀,被直接編入初二年級,讀了1年,改在家中與弟妹一起聘請老師受教。1年後,即1924年,考取了天津南開大學預科。他用不到3年的時間學完了6年的中學課程。
1925年,他入南開大學理科,先攻數學、化學,後對植物學發生興趣,於1929年在生物系畢業,得學士學位,被留校任助教。任教期間除照顧學生普通生物學實驗外,經常翻閱圖書期刊,了解近代生物學進展及生命科學哲學問題,常去清華大學研究院參加學術討論。1933年在北平清華大學當研究生,以後回到南開大學任講師。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留美公費,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留學,隨Went教授選題研究。Went是荷蘭人,植物生長素的發現者,殷宏章用兩年時間取得了博士學位,其後在該校生物物理研究室和生物遺傳研究室做些光合作用和遺傳方面的研究。
完成博士工作後,清華大學留學公費時限尚有一年多,他利用這段時間,在美國瀏覽了20幾個州,參觀了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此時加州理工學院邀請他留下工作,但國內抗日戰爭已開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內遷在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他無心留下,1938年趕回昆明,受聘出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植物生理學課程。同時又在湯佩松創設的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植物生理學組兼任研究員,開展一些生長素套用、生化合成、植物生長測定等工作。1944年他被約為第一批“交換教授”到英國劍橋大學工作1年,開展磷酸化酶的研究。1945年回國。1946年學校從昆明遷回北平,他在北京大學任教授,繼續做些澱粉形成方面的工作。1948年應羅宗洛教授之約,赴台灣大學講課幾個月。同年,他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當時國民黨統治腐敗不堪,物價飛漲,民不聊生,殷宏章夫婦及子女5人一家生活甚是艱難,為了擺脫困境,應英國J.李約瑟博士的邀請,於1948年12 月赴印度新德里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南亞科學合作館科學官員,協助該地區國家開展科研工作及合作交流事務,工作了3年。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殷宏章深為興奮。這期間他一直密切注視著國內植物生理學的發展,常與中國駐印使館康茅召聯繫,談及國內建設情況。與此同時,他接到北京大學聘書及羅宗洛教授的來信,邀請他回國工作。1951年秋,他攜家眷回國休假,經香港、廣州、上海到北京,目睹國家新生,人民工作、生活愉快,社會安定,與出國前迥然不同,恍如隔世,更感到國家發展科技需要人才,便向聯合國辭職,不再去印度,留下為祖國服務。
回國後,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所研究員,同時協助羅宗洛教授進行植物生理研究室的建設工作。1953年植物生理室從實驗生物所劃出單獨成立研究所,他出任副所長,1978年到1983年任所長,1983年3月後任名譽所長。在回國後的長時間裡,他主要從事研究工作和研究所的學術領導及業務管理。他曾任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第二、三屆理事長;《植物生理學報》和《植物生理學通訊》主編;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第三、四、五屆人大代表。1977年被評為上海市先進工作者,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被評為先進工作者,1988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傑出校友獎。

技術成就

殷宏章在南開大學求學時,在李繼侗教授的引導下,對植物生理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常隨李繼侗做光合作用實驗。1927年秋,他們把水生植物切下來放在水中,通過光照,記下從接口中每分鐘所冒出來的氣泡數目,用來代表光合作用放氧速度,他發現當光照突然改變時,光合作用速度會發生瞬間變化,然後穩定到恆速。這一現象經過反覆實驗後,於1929年李繼侗寫成《光照改變對光合作用速率的瞬間效應》一文發表。這個發現的意義當時並沒有被人們認識。30 年後,美國科學家Blinks提出光色瞬變效應,提出雙光增益效應,導致了兩個光化學反應概念的建立,使光合作用理論產生了大的飛躍。這時,李繼侗、殷宏章的研究成果才引起人們的注意,美國科學家在他寫的關於光色瞬變效應的文章中認為,他們的實驗是發現兩個光化學反應的先驅。
30年代,植物生長素剛發現不久,當時殷宏章開展的生長素對小球藻影響的研究,在國內外屬最早的工作之一。他在留美期間,主要工作是對植物體內生長素的轉移與葉片運動機理的研究,實驗證明錦葵葉子的向日運動是由於葉柄上端細胞吸水不同漲縮所致,與生長素無關,這個有意義的結果,常被植物生理學家所引用。其後他研究番木瓜葉子晝起夜垂的運動,發現其原因是由於葉柄上端前後面早晚生長的速度不同,而這種不同是由葉片各部生產和輸運的生長素數量造成的。他的研究成果曾被生長素髮現者Went以及其他學者在論著中所引用。
1938年殷宏章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時,除講授植物生理學等課程外,在清華農業研究所植物生理組開展植物生長素的利用及人工合成的工作。實驗觀察到生長素能促進油桐樹插枝生根,也能促進植物的春化。通過人工合成的α和β萘乙酸,對燕麥幼苗試驗,證明其有生長素的功能。這些研究均有實際意義。
40年代在英國任交換教授時,他開始從事植物生物化學方面的工作,在劍橋大學的植物學院和生物化學研究所建立了一個組織化學方法,並觀察了磷酸化酶在植物組織中的分布。回國後繼續這方面的工作,發展改進這個方法,研究磷酸化酶的分布,證明了在高等和低等植物的細胞中都存在著這個酶,其分布的位置與澱粉形成的部位基本上一致,並且其活動變化與澱粉形成的量有相關性,由此他肯定了磷酸化酶和植物中澱粉的合成是相互聯繫的。接著,他又用這個組織化學方法,研究了磷酸化酶在植物中的功能,證明了磷酸化酶的活動與氣孔開閉有關。實驗指出,葉子的保衛細胞存在著磷酸化酶,在酸度較低的情況下,能促進澱粉水解,形成糖磷酸脂,在酸度較高時,能促進澱粉合成,氣孔的關閉受此影響。另外他還研究了洋蔥汁對於磷酸化酶的抑制作用,說明了為什麼有些植物不形成澱粉。更有意義的是對水稻籽粒成熟過程中澱粉合成及其水解酶活力變化的研究,推動了穀類植物澱粉的生化工作。

簡歷

1908年10月1日 出生於山東兗州。
1925-1929年 南開大學生物系畢業,獲學士學位。
1929-1933年 任南開大學助教。
1933-1935年 清華大學研究生,後回到南開大學任講師。
1935-1938年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留學,獲博士學位。
1938-1944年 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兼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研究員。
1944-1946年 任英國劍橋大學交換教授。
1946-1948年 任北京大學教授。
1948-1951年 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南亞科學合作館科學官員。
1951-1953年 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1953-1978年 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
1978-1983年 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1983-1992年 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
1992年11月30日 於上海逝世。

主要論著

1唐愫,殷宏章.洋蔥汁對馬鈴薯磷酸化酶的抑制作用.植物學報,1954,3(4):383-387.9殷宏章,沈允鋼,陳因.水稻開花後乾物質的累積和運轉.植物學報,1956,5(2):177-194.
2殷宏章,余志新,李娉嫦.水稻籽粒成熟過程中澱粉合成及水解酶活力的變化.實驗生物學報,1956,5(1):34-44.
3李淑俊,殷宏章.光對植物葉中澱粉形成的影響.植物學報,1957,5(3):201-216.
4沈允鋼,沈鞏懋,殷宏章.成熟期及發芽期籽粒中麥芽糖的轉化.生化學報,1958,1(4):261-270.
5 殷宏章,沈允鋼,沈鞏懋.水稻成熟期各葉間及分櫱間同化物的運轉.實驗生物學報,1958(6):105-110.
6 殷宏章,王天鐸,沈允鋼.小麥田的群體結構與光能利用.農業學報,1959,10(5):382-397.
7 殷宏章,王天鐸,李有則.水稻田的群體結構與光能利用.實驗生物學報,1957,6(3):224-261.
16 殷宏章.植物的群體生理研究.科學通報,1960(9):270-278.
17 殷宏章,沈允鋼,沈鞏懋等.光合磷酸化量子需要量.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1961,1(2):67-75.
18 邱國雄,殷宏章.光合磷酸化的研究,Ⅲ.閃光下的光合磷酸化作用.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1962,2(1):68-74.
19 沈允鋼,李有則,殷宏章等.光合磷酸化的研究,Ⅶ.關於光下積聚高能中間產物性質的探討.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1963,3(3):278-292.
20 殷宏章,李德耀,沈允鋼.光合作用機制的比較研究,I.柵列藻在不同波長光下的光還原作用.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1963,3(4):498-501.
22 殷宏章.作物群體的光能利用—高產水稻田的葉面積與乾物質積累.植物生理學報,1964,1(2):117-131.
23 殷宏章,范義積,沈鞏懋.光合磷酸化的研究,XⅥ,甘薯葉細胞製劑光合磷酸化的作用光譜及雙光增益效應.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1964,4(5):565-573.
24 殷宏章.植物的氣體代謝.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