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銘新(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因室主任)

李銘新(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因室主任)

李銘新,實驗生物學家,生理學家及腫瘤病因學家,他也是我國實驗腫瘤學奠基人之一。為食管癌的防治做出重要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銘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因室主任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簡介,生平經歷與個人成就,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李銘新(1915.10.15-)福建省福州市俊偉鄉人。實驗生物學家,生理學家及腫瘤病因學家,我國實驗腫瘤學奠基人之一。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1986年轉為正式黨員。1938年夏福建協和大學生物學系畢業;1940年美國南加州大學動物學系研究生;1945年獲美國南加州大學博士學位;1945年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1947年北京大學副教授;1949年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理學教授;1958年中國醫學科學院病理學教授;1970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病因室主任。是中華醫學會常委、中國動物學會理事、《動物學報》編委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顧問及病因學委員會主任委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世界衛生組織腫瘤學顧問、美國實驗生物學與醫學會北京分會主任、衛生部科學委員會腫瘤學專題委員會委員、中國癌症研究基金會科學獎金評審會顧問、中華醫學會腫瘤學會第一屆委員會常委、《中華腫瘤雜誌》編輯委員會委員。

生平經歷與個人成就

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俊偉鄉一個世代貧苦的佃農家庭。幼年時入附近的幼稚園和初級國小學習,以後轉讀私塾兩年,學習四書五經之類的書籍。繼升市區格致中學附屬高級國小。由於已經讀過兩年私塾,他的作文常被老師拿去展覽。高小畢業後升入私立三民中學。參加了童子軍,被選為中隊長。1933年高中三年級時,校長病逝,教師隊伍有所動搖,他隨著一部分同學轉讀三山中學。1934年中學畢業,考入福建協和大學生物學系。系主任鄭作新教授是著名的鳥類學專家,學問淵博,深得學生們的歡迎和尊敬。大學三年級時,因抗戰緊張,他隨學校內遷到閩北邵武縣,專修鳥類生態學。1938 年夏大學畢業,留校當助教二年,業餘仍繼續學習鳥類生態學,寫出論文兩篇。當時希望有機會出國深造,恰好他的親戚鄭仲孚先生正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植物學系工作,1940年介紹他到該校動物學系當半工半讀的研究生。他勤奮學習,刻苦攻讀魚類生殖生理學。當時在該校就讀的中國留學生屈指可數,而那些美國學生則趾高氣揚,目中無人。他為了要給中國人爭氣,一心想學個樣子給他們看,在半工半讀的條件下,爭取獲得免費獎學金,不得不夜以繼日地拚命學習。工夫不負有心人,他在研究院攻讀實驗生物學期間,由於成績突出,竟光榮地被選為幾個美國大學生的最高榮譽學會會員,如生物學榮譽學會(Phi Sigma)及科學榮譽學會(Sigma Xi),以及Phi Kappa Phi和Phi Beta Kappa的會員,每會各發給一個榮譽鑰匙,以資紀念。1945年獲得了南加州大學的博士學位。時年僅30歲。之後,他在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當研究員,從事內分泌與腫瘤學的研究。隨該院W.U.Gardner 教授一起研究內分泌與生殖生理關係的工作,以及從事人體頭部的解剖,為後來研究腦下垂體的病變打下了基礎。該系培養了好多供實驗用的純種小白鼠,他因此學習到科學的飼養方法,以及如何成功地在小鼠身上進行病理實驗。由於當時他在內分泌和腫瘤關係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此得到福路腫瘤研究基金會的經濟資助。他雖身在異國他鄉,卻時刻惦念著處在水深火熱中的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此時儘管他在美國的研究工作已經具有一定的水平,在國外也已獲得一定的地位。但他背井離鄉已經七易寒暑,國內抗戰已告勝利,他謝絕了美國專家學者們的挽留,放棄了美國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他要用他的學識報效祖國,為振興中華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因而毅然決然接受了國立北京大學校長鬍適之先生的聘請,成為北京大學副教授。
1947年7月他帶著幾隻純種小鼠,束裝就道,登上開往祖國上海的輪船,再先轉回原籍福州省親並結婚。未及滿月,即匆匆攜眷北上原來的北平,到沙灘北大紅樓報到,住中老胡同32 號北大宿舍內。1947年9月中旬他開始擔任了北大醫學系解剖學課及研究生的內分泌課的教學。他希望多從事研究工作,因而在北大任教兩年後,應聘到北京協和醫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生理學系,主要擔任科研工作,每學期還任教醫學生理課兩三次。那一階段,他根據著名婦產科專家林巧稚教授提出的缺乏簡易而準確診斷早期妊娠的問題,研究了孕婦尿與雄蛙的排精反應,創立了早期妊娠的診斷方法,並由林教授推廣到全國。當時他出於研究工作的需要,親自動手培育那些從美國帶回的純種小白鼠,定為“中國一號”(C-1)、“中國二號”(C-2),這些小鼠為器官組織的移植等實驗提供了有利條件。他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和精力,竟已繁殖到第30代。文化大革命期間,他下放到河南省,參加林縣醫療隊時,那些純種小鼠隨著實驗醫學研究所動物房遷往四川簡陽後,不幸斷種。
1958年,他曾從生理學系轉到病理學系,專事研究工作。
1970年他轉到腫瘤醫院的基礎部工作。腫瘤醫院原設在日壇公園附近,移遷潘家園新址。在河南省設有食管癌醫療隊,醫院部分職工輪流在該處工作。醫療隊設有臨床和基礎兩個部分。他到腫瘤所8年後,曾分配到該醫療隊的基礎部,起先從事診斷工作,後轉為研究病因。在林縣工作的時間約為3年。
在國內外雜誌上,他先後發表了有關腫瘤研究的學術論文150餘篇。參加編寫《實驗腫瘤學》、《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的《腫瘤學》分冊,另外還編寫了《實用腫瘤學》和《食管癌與賁門癌》等書。他多年擔任教學和培養研究生的任務。改革開放後,他指導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多名,他們有的已經是專家、教授和研究所所長。他多次出席國際性學術會議,進行學術交流。曾應邀參加日本高松公主國際性癌症基金會,是出席1979年年會的唯一中國代表,並在會上作報告。1980年在美國科學院和美國國務院共同組織的美中學者科學交流會上講學,獲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贈給的獎盃一個。
他起先在耶魯大學當研究員時,從事腫瘤病理生理的研究。後來在國內套用雄蛙的排精反應,作為人類早期妊娠測定的指標。後來,研究內分泌與腫瘤發生的關係,他開展宮頸癌的研究,培養U-14(腹水型)和K-27鱗癌細胞株,目的為廣泛套用於抗癌藥物的篩選及有關的試驗。文化大革命後,繼續承擔國家重點科研任務,在領導“六五”及“七五”,亞硝胺、黴菌腫瘤病因科研課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重要成果。串珠鐮刀菌二級產物(Fusarin C)有致癌作用,其在食物中與亞硝胺合作起致癌作用的成果及相關研究,連續三次獲衛生部發給的科技成果一等獎和甲級獎等。自1990年起享受國務院的政府特殊津貼。
他在林縣醫療隊期間,觀察到當地人民的食物,如玉米面餅、高粱麵餅和酸菜等,經霉變後,有數種亞硝胺化合物的形成,如DMNA、DENA、MBNA及N-3-甲基丁基-N-1-甲基丙酮基亞硝胺等,而酸菜中含有大量Geotriehum candidum,實驗表明都有致癌作用,而且還含有促癌物,如Roussin red等。從另一方面研究的結果表明,新鮮蔬菜、水果和綠茶等都含有抗氧劑和抗突變物,能夠抑制腫瘤的發生,應多提倡食用。

主要論著

1 Li, M. H. and Gardner, W. U.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pathogenesis and histogenesis of ovarian tumors in mile, Cancer Res, 1947,7:549~566
2 Li, M. H. and Gardner, W. U. Further studie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Ovarian tumors in mice, Cancer Res, 1949, 9:35~41
3 李銘新等.致癌的亞硝胺在霉變玉米面中的形成.中國科學,1979,22:402~406
4 Li, M. H. et al. Recent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esophageal cancer in China. Adv. Canar Res, 1980, 33:173~249
5 Li, M. H. et al.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carcinogenicity of funguscontaminated food from Linxian County Proc loth Int Symp. princess Takamatsu Cancer Res. Fund. Jpn. Sci. Soc, press, 1980, 139~148
6.李銘新等.甲荃苄基亞硝胺誘發雞食管癌的實驗研究.動物學報.1985,31:34~38
7 Li, M. H. and Cheng. S. J. Etiology of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In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and Gastric Cardia’ Huang, G. J. and Wu,Y. K. (Eds.)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1984,26~5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