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1952年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所屬八一電影製片廠在北京成立,原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電影製片廠,1956年7月1日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八一廠第一部影片是1952年拍攝的軍事教育片《河川進攻》,1955年開始生產故事片。
八一電影製片廠以拍攝軍事題材影視片為主,是一個具有攝製故事片、軍事教育片、新聞紀錄片、國防科研片、電視片和電視劇等多片種生產能力的綜合性
電影製片廠。
八一製片廠於1952年攝製完成的第一部電影為軍事教育片《
河川進攻》,同年又分別攝製完成完成第一部紀錄片《荊江分洪》,第一部漢語教學片《神經系統和條件反向反射》,1955年投產第一部故事片《
衝破黎明前的黑暗》,1960年完成中國第一部立體紀錄片《灕江遊記》,1982年起攝製第一部電視劇《考場》,1988年起開始攝製美術片。
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業發生重大變化,好萊塢大片入侵,國產影片加快市場化步伐,這一切都對體制內的八一廠提出了重大考驗。面對新的形勢,八一廠調整創作思路,確定了從以革命歷史題材為主向現實題材為主的轉換,同時借鑑好萊塢類型電影的創作模式,探索中國軍事電影的新思路。八一廠又攝製完成了《
衝出亞馬遜》《
驚濤駭浪》《
驚心動魄》《
情暖萬家》等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故事影片。另外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時,推出了《
太行山上》、《
八路軍》;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時,推出了《
我的長征》、《
雄關漫道》;在紀念建軍八十周年時,推出了《
八月一日》、《
士兵突擊》、《
殲十出擊》等一系列屢獲大獎的優秀影視作品,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2017年年底上映的馮小剛導演的《芳華》,成為八一電影製片廠參與出品的最後一部電影。
2018年2月2日,八一電影製片廠將與原總政歌舞團、總政歌劇團、總政話劇團、總政軍樂團合併為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八一電影製片廠對內更名為“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電影電視製作部”。
主要部門
“用光影寫史,為軍旗增輝”,是八一電影人的崇高使命和神聖職責。隨著電影產業化進程的逐步推進,曾經締造了無數輝煌與榮耀的八一廠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生產部成立於1953年,前身為製片室、總調度室、生產辦公室、生產處。1993年9月改為現名稱。系廠影視生產指揮機構,由生產調度室、外協辦、宣傳發行科、物資供應科及資料室組成,負責宣傳和拍攝物資的供應等。
故事片部
成立於1954年6月,下轄演員隊、導演室、攝影室、美術室、製片室、化服道車間、置景車間,是八一廠故事片生產的主要部門。擁有近兩萬平方米的服裝、道具倉庫,存有
北洋軍閥、國民黨軍、美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各個時期的軍服和中國歷代各式服裝約幾十萬套,並有三、四十年代美軍、日軍和中國軍隊各類效果、道具槍炮等裝備,以及明清時期各類家具及軍用、日用各類陳設道具數萬件;有五個總占地面積約3300平方米的攝影棚,其中2號棚是國內有玻璃珠銀幕合成設備的攝影棚。電影文學
成立於1954年,前身為編劇科。該部由文學編輯室、研究室和《中外軍事影視》雜誌編輯部組成。文學編輯室和研究室主要為故事片生產提供
電影文學劇本、進行電影理論研究;《中外軍事影視》雜誌為中國一本軍事影視刊物,1982年4月創刊,原名《八一電影》,1955年改為現名。
軍教影片部
成立於1958年5月,原為軍教片部。1998年8月與新聞紀錄片部組編成該部。由編導室、攝影室、製片室組成,則專門為部隊訓練、教學服務的軍教影片創作生產部門。
電視部
技術部
成立於1953年5月,前身為技術室,1993年9改為現名。該部由洗印車間、錄音車間、剪輯車間、動畫車間、照明車間、特技車間、整備車間和湖北分部組成。擁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攝影洗印錄音照明設備,如錄音車間具有整套
杜比SR-D的設備,洗印車間具有電腦數據化控制的底剪、配光、印片工藝設備等。湖北分部位於湖北省穀城縣,占地293畝,地面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建成於1976年9月,1993年改為現名,主要負責生產供農村放映用的16毫米拷貝。
三環音像部
1989年10月創辦,是全軍一家出版文藝音像製品的單位。該社擁有影視前、後期製作設備,出品了大量影視音像製品,主要有《百首優秀歌曲--軍營卡拉OK》、專題片《
女性之光》(1-5集)錄像帶、及《
地道戰》、《
地雷戰》、《
苦菜花》等30餘部影片的VCD影碟製品。
影視基地
位於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鄉,始建於1993年。占地705畝,建築面積83300平方米,是全國一家多功能軍事影視生產基地。可為影片攝製提供外景拍攝場地及使用道具,並供遊客參觀。基地分為"文戲"、"武戲"兩個區域。文戲區占地200畝,區內設有"雙清別墅"、"江南水鄉"等景點,並規劃建設"豐澤園"、"南方小鎮"等。武戲區建有"鹹陽城"、"道具城"、"車炮庫"等景點,並設有"軍事戰區"、"軍事訓練區"、"特技表演區"、"戰車展覽區"等。
自建廠至1998年底,已攝製各種影片1814部(輯),其中軍事教育和國防科研片416部(輯),科學教育、軍訓簡報133部,新聞紀錄片、新聞期刊片1050部(輯),故事片212部和美術片3部。並攝製電視劇33部、電視專題片36部,漢語譯製故事片54部、漢語譯製軍教片140部,外語譯製紀錄片32部。基地旅遊
八一電影製片廠影視基地始建於1993年初,18年以來在此基地已經拍攝過2400餘部(集)電影、電視劇,造就了一大批電影、電視明星。從縱橫天地旅行網的介紹得知,八一電影製片廠影視基地占地700多畝,18年來已先後建築起各種建築83300餘平方米,有多種形式的外景拍攝景觀,如古城樓、監獄、大車店、教堂、明清仿古街道、兵營、軍火庫、炮樓,等等,是全國惟一一家多功能軍
事影視生產基地。
歷任廠長
1951年3月,總政治部以軍事教育電影製片廠名義開始籌建軍隊的電影廠,1952年8月1日正式建廠,命名為解放軍電影製片廠,1956年更名為八一電影製片廠。迄今已經有六十周年的歷史,這六十年里,八一廠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六十年里,許多老前輩擔任過廠的領導,為八一廠的建設奉獻了一生,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14,劉紹勇
相關團體
影片類型
經典電影
《柳堡的故事》
《英雄虎膽》
《永不消逝的電波》
《回民支隊》
《林海雪原》
《地道戰》
《地雷戰》
《野火春風斗古城》
《閃閃的紅星》
《四渡赤水》
《巍巍崑崙》
《晚鐘》
《雷場相思樹》
《彈道無痕》
《大決戰》
《大轉折》
《大進軍》
《衝出亞馬遜》
《驚濤駭浪》
《太行山上》
《智取威虎山》
《芳華》
譯製片
譯製片把原版影片(多為外國影片)的對白或解說,從一種語言譯成另一種語言,重新配音複製的影片。製作時,先將原版影片的對白譯成另一種需要的語言;再由配音演員按照原版片畫面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用逼真的語調、口型,錄成一條對白聲帶;然後與原版片的音樂、音響效果聲帶混錄成為一條完整的譯製聲帶,用以印製供放映用的拷貝。1954年,八一廠為配合部隊作戰、訓練以及科研需要,開始譯製以前蘇聯為主的軍事教育片、紀錄片和科研片,共譯製了140餘部。1969年,八一廠開始譯製外國故事片,至九十年代初,譯製了《翠堤春曉》《
山本五十六》《啊!海軍》《日本大海戰》《
巴頓將軍》《俠盜羅賓漢》《阿福》《莫斯科保衛戰》《敦煌》等30餘部(以上部分影片未發行)。
八一廠的著名導演
華純、李昴、賈士紘、景慕逵、
里坡、陳新資、
吳俊 李正元 喬義彥 等參加了譯製片導演工作。八一廠的著名演員
張勇手、李炎、張帆、
袁霞、高保成、王心剛、田華、
師偉、里坡、
劉江、唐國強、
劉龍、於純綿、言小朋、
巫剛 等參加了譯製片配音。
1994年開始,是八一廠譯製片的輝煌時期,共譯製了40部外國故事片,譯製質量逐步提高。影響較大的有《沉默的羔羊》、《
阿甘正傳》、《斷箭》、《龍捲風》、《空中大灌籃》、《拯救大兵瑞恩》、《西點揭秘》、《U—571》、《
珍珠港》、《指環王:護戒使者》、《指環王:雙塔奇兵》、《指環王:王者無敵》、《公主日記》、《星球大戰前傳:複製人的進攻》、《烈火雄心》和《國家寶藏》《星球大戰前傳:希斯的反擊》、《國家寶藏》、《
漫長的婚約》、《小戰象》、《加勒比海盜1-4》、《誤入歧途》、《光榮歲月》、《女王》、《舞女純情》、《火線戰將》、《黑客帝國2、3》、《名偵探柯南劇場版》、《
納尼亞傳奇1-3》、《
飛行者》等片。八一廠譯製的故事片獲獎的有:《阿甘正傳》1996年獲第十六屆“金雞獎”最佳外國影片譯製獎。《拯救大兵瑞恩》獲1998年度“華表獎”外國影片優秀譯製獎。《U—571》獲2000年度“華表獎”外國影片優秀譯製獎。《珍珠港》2002年獲第八屆“華表獎”優秀譯製片獎。同年獲第二十二屆“金雞獎” 最佳外國影片譯製獎,這是中國譯製片史上首次一部影片同時獲得兩項國內大獎。《烈火雄心》獲十一屆華表獎優秀譯製片獎提名。主要譯製人員有:
彭河,譯製導演兼配音演員,作品30部,主要有《
沉默的羔羊》、《阿甘正傳》、《龍捲風》、《空中大摜藍》、《拯救大兵瑞恩》、《U—571》和《西典揭秘》等。
吳俊全,譯製導演兼配音演員,主要有《
莫斯科保衛戰》、《敦煌》、《天國大罪》、《阿甘正傳》、《大相撲》等。
張偉、
廖菁,導演兼配音演員,主要作品有《指環王:護戒使者》、《指環王:雙塔奇兵》、《指環王:王者無敵》、《星球大戰前傳
張景華:複製人的進攻》、《女王》等14部影片譯製片。
徐濤,配音演員,主要作品有《阿甘正傳》《拯救大兵瑞恩》《男人百分百》等。
孫悅斌,配音演員,主要作品有《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天國大罪》等。
徐燕,配音演員,主要作品有《花園迷宮》《公主日記》《珍珠港》。
張磊,錄音師,錄製譯製片10餘部,主要作品有《U—571》、《珍珠港》、《指環王:護戒使者》、《指環王:雙塔奇兵》、《指環王:王者無敵》、《星球大戰前傳:複製人的進攻》、《烈火雄心》和《國家寶藏》等。在八一廠是他第一次採取對白分軌錄音方式。他共參加了30多部外國影片譯製的錄音工作。
王樂文,錄音師,主要作品有《阿甘正傳》、《龍捲風》、《斷箭》和《拯救大兵瑞恩》等。
安韶峰,錄音師,他和張磊共同完成了10多部影片譯製的錄音工作。他獨立完成了《雷鳥神機隊》的錄音,他並翻譯了《雷鳥神機隊》、《國家寶藏》對白台本。在對白錄音時,由於對劇情和演員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為對白錄音增色不少。
王進喜,製片主任,1994年開始負責八一廠譯製工作,共組織譯製了60部外國故事片,其中《阿甘正傳》《U—571》《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榮獲國內大獎。楊紹,籌備組負責人,2006年參加八一廠拍攝活動,成為八一廠正式人員。其中《士兵突擊》榮獲大獎。
2006年,八一廠擁有國內先進的錄音設備,可製作SR、SRD、DTS立體聲制式的影片。同時還擁有一支適應市場要求,具有開拓精神的高素質的管理隊伍,能夠高質量地譯製不同類型的影片。
軍事教育
簡稱軍教片,包括演習片、戰例片、科普片、教學片等。主要作用是配合部隊院校教學和部隊訓練。此類影片共拍攝549部。有影響的影片有:①《
郭興福教學法》。1964年11月出品,由
李德生同志擔任軍事顧問。該片對郭興福的《單兵進攻戰術基本作業》課目進行示範教學,毛澤東主席稱其教學法對解放軍的傳統練兵方法,不僅是繼承而且是發展。②《地雷戰》。1962年12月出品,反映抗日戰爭時期,敵後抗日軍民利用地雷粉碎日軍掃蕩的情形,是一部典型的民兵傳統教育片,1974年,該片獲
奧地利維也納電影周紀念獎。③《地道戰》。1965年12月出品,該片以北京及河北省地區的地道為背景,反映抗日戰爭時期
冀中根據地利用地道與日軍作戰的場景,為典型的民兵傳統教育片。④《偉大的戰略決戰》。1989年5月出品,影片介紹了解放戰爭中著名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全過程,是一部全軍和全國人民進行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
革命傳統教育的形象教材。影片獲總參謀部第二屆1989-1990年度全軍優秀電教教材獎一等獎;廣電部1989-1990年度優秀影片獎。⑤《煙幕》。1989年12月出品,影片介紹了煙幕的歷史、構成、基本知識,以及迷盲、遮蔽、偽裝的作用。獲總參謀部第二屆1986年-1990年度全軍優秀電教教材獎三等獎。⑥《核武器的奧秘》。1990年10月出品,影片以核科學發展史為線索,探討核武器的奧秘及核能和平利用、中國核武器發展的基本概況。該片獲總參第三屆"全軍優秀電教教材獎"二等獎。⑦《一代精兵》。1991年11月出品,影片表現了北京軍區1991的9月在華北某地組織的一次較大的規模的軍事訓練,向
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軍委、總部、北京市等領導匯報表演。該片獲總參謀部第三屆1991-1993年度全軍優秀電教教材獎一等獎;1996年獲第三屆國防科技聲像優秀作品銀劍獎一等獎。
紀錄片
真實地紀錄我軍戰鬥和訓練,"圍繞中心,記載大事,面向基層",展現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形象。戰時,八一廠組織戰地攝影隊,先後有
高慶生、文宗華、朱文富、李連祥、柴森等5位烈士,在戰場拍攝中英勇犧牲。和平時期,主要拍攝軍營生活。各個時期的紀錄片反映了1949年後解放軍的發展歷史。自建廠至1998年底,共拍攝新聞紀錄片1050部(含355輯期刊片),有影響的紀錄片有:
①《八一運動大會》。1953年出品,與北影合作,記錄1952年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25周年
全軍體育運動大會的各項競賽。榮獲文化部1949年-1955年度優秀影片獎三等獎。
②《鋼鐵運輸線》。1954年出品,記錄志願軍後勤運輸部隊在朝鮮建立鋼鐵運輸線的情景。獲文化部1949-1955年度優秀影片獎二等獎。
③《戰勝
怒江天險》。1954年出品,記錄解放軍築路隊在怒江天險上架橋修路的英雄事跡。獲文化部1949年-1955年優秀影片獎一等獎。
④《在帕米爾高原上》。1955年9月出品,記錄解放軍邊防部隊在帕米爾高原上團結少數民族捍衛祖國邊疆的鬥爭。獲文化部1949年-1995年度優秀影片獎二等獎。
⑤《救死扶傷的英雄事跡》。獲文化部1949年-1955年度優秀影片獎二等獎。
⑥《向毛主席匯報》。1964年7出品,記錄了北京部隊和濟南部隊向毛澤東主席和濟南部隊向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匯報表演軍事訓練成績的盛況。
⑦《鋼鐵長城》。1981年12月出品,影片紀錄了我軍在華北某地的一次軍事演習,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並檢閱部隊的盛況。
⑧《
葉劍英》。1983年7月出品,記錄了葉劍英同志一生的革命經歷和豐功偉績。
⑨《國慶閱兵》。1984年10月出品,記錄了慶祝建國35周年的國慶閱兵活動。獲獎1984年度
文化部優秀影片獎:1986年獲第二屆解放軍文藝獎。
⑩《手》。1985年12月出品,影片以手為題材,激發人們用自己的手創造社會主義的未來。1986年獲第六屆"金雞獎"最佳新聞紀錄片獎;1987年第一屆"全國影視節目聲音學會獎"第一名。
⑾《情系巴山》。1989年4月出品,紀錄退伍兵
趙大明紮根大巴山創辦巴中縣柳林鄉私立中學的事跡。獲1989年-1990年度廣電部優秀影片獎;1990年獲第十屆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等。
⑿《跨越山紀的紅星》。1989年12月出品,表現了將要跨越本世紀的一代新型軍人,展示了和平建設時期中國軍隊的風貌,1991年獲中國系列紀錄電影金橋獎。
⒀《雷鋒是誰》。1990年2月出品,通過一系列生動事例,闡述了雷鋒精神在中國當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和深遠影響。獲廣電部1989年-1990年度優秀影片獎。
⒁《天界》。1992年6月出品,記錄了海拔5380米的
崑崙山神仙灣哨所邊防軍人堅守在被稱為生命禁區的世界最高哨所的生動事跡,獲1993年度廣電部優秀影片獎,最佳新聞紀錄片獎、第13屆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及第四屆羅馬"軍隊與人民"國際電影回顧展特別獎。
⒂《來自軍營的報告》。1993年5月出品,獲1995年第三屆中國系列紀錄電影金橋獎二等獎。
⒃《較量--抗美援朝戰爭實錄》。由江澤民同志題寫片名,被列為全國十大重點片之一。獲1995年度華表獎優秀紀錄片獎、1996年度
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總參謀部和
總政治部優秀軍事教育影片獎一等獎等4項獎。
⒄《揮師三江》。1999年4月出品,紀錄了1998年夏季長江、
嫩江、松花江流域爆發特大江水後,江澤民主席率領和指揮億萬軍民與洪水搏鬥,確保三江流域重要城市和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情景。該片由八一廠與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
⒅《東方巨響》。1999年9月出品,該片紀錄了新中國成立後成功製造了核子彈、飛彈及
人造衛星的全過程,展示了新中國國防事業的輝煌成就。該片由解軍總裝備部與八一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
故事影片
1955年開始生產,至1998年底已拍攝212部。早期拍攝的主要影片有:①《五更寒》。1957年12月出品。描述了解放戰爭期間正規部隊撤離
中原解放區,縣委劉書記率領
大別山地區的同志們留下來堅持地下鬥爭,一直堅持到革命勝利高潮到來的故事。②《柳堡的故事》。1957年12月出品,影片描寫
新四軍1944年駐紮在
蘇北柳堡地區休整時所發生的故事。③《英雄虎膽》。1958年8月出品,描寫廣西十萬大山剿匪戰鬥中,解放軍偵察英雄深入土匪駐地,與匪首周旋,贏得信任,最終將土匪誘至包圍圈中,一網打盡的驚險故事。④《永不消逝的電波》。1958年5月出品,描寫一位紅軍出身的地下報務員在抗日和解放戰爭中與日本及國民黨特務英勇鬥爭,最後在上海解放前夕壯烈犧牲的故事。⑤《回民支隊》。1959年7月出品,描寫抗日戰爭時期,冀中
馬本齋回民支隊在黨的領導下改造成長為無產階級武裝的故事。⑥《海鷹》。1959年9月出品,描寫某英雄快艇在勝利打擊敵人後,團結一致,和大海、敵人做鬥爭,終於勝利返回大陸的故事。⑦《戰上海》。1959年12月出品,描寫解放軍解放大上海時與上海人民和地下黨配合,機智勇敢解放上海、保衛上海,取得勝利的故事。⑧《哥倆好》。1962年6月出品,根據話劇《我是一個兵》改編。通過一連串曲折的情節,反映了部隊新戰士在首長戰友的關懷、幫助下,迅速成長的過程。⑨《怒潮》。1963年5月出品,反映1927年
蔣介石叛變革命,大批共產黨員和工農民眾慘遭殺害的時候,湖南農民在黨和領導下舉行秋收暴動的故事,揭露右傾機會主義者的
投降主義路線。⑩《野火春風斗古城》。1963年3月出品,描寫1943年,抗日戰爭時期黨的地下工作者依靠民眾和敵特鬥爭,爭取和瓦解敵偽力量,配合解放區軍民作戰的故事。⑾《農奴》。1963年12月出品,揭露西藏封建農奴社會反動黑暗和殘酷統治以及一些上層分陰謀叛亂的罪惡活動,反映了廣大農奴的苦難生活,以及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解放鬥爭。⑿《東方紅》。1965年10月出品,中國革命音樂舞蹈史詩,與北影、新影聯合攝製。
80年代開始重大軍事題材的創作。主要影片有:①《風雨下鐘山》(上下集)。1982年12月出品,表現1949年黨中央、
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粉碎了國民黨集團的和談陰謀,指揮
解放軍橫渡長江,推翻蔣家王朝,解放全中國的情景。②《
四渡赤水》。1983年11月出品,描寫
中央紅軍在毛主席直接指揮下,運用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四渡赤水河,巧妙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勝利北上的故事。③《
中國革命之歌》(上下集)。1985年7月出品,根據同名大型舞蹈史詩改編拍攝。
鄧小平題寫片名。以大型歌舞的形式歌頌了從鴉片戰爭到中共十二大這一段中國革命的歷史,共16個單位1500名文藝工作者參加演出。④《巍巍崑崙》(上下集)。1988年12月出品,描寫1947年3月,黨中央主動撤離延安,率"崑崙縱隊"轉戰陝北,與國民黨軍隊周旋,指揮全國各大戰場,取得勝利的故事。
90年代後,創作拍攝了一批表現戰爭宏大場面的軍事巨片。主要有:①《大決戰》。三部六集系列戰爭巨片,1991年出品。分為《
遼瀋戰役》(上下集)、《
淮海戰役》(上下集)、《
平津戰役》(上下集)三部。影片全景式描述了1948年至1949年以
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指揮的人民解放軍與蔣介石指揮的國民黨軍之間展開的一場決定中國命運和前途的戰略大決戰。是
中國電影史上一部規模空前的系列戰爭巨片。《遼瀋戰役》描寫了
東北野戰軍百萬大軍在中央領導下,先後解放了
錦州、長春、瀋陽等城市,取得了遼瀋戰役勝利的故事。《淮海戰役》描寫了
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在淮海戰場上殲滅國民黨軍55.5萬餘人,創造了我軍戰史上
以少勝多的光輝範例的故事。《平津戰役》描寫了東北野戰軍與
華北野戰軍在中央軍委的直接領導下圍殲國民黨軍
傅作義集團,和平解放北平的故事。②《大轉折》。1997年出品。描述了1947年中國革命處於危機關頭,為粉碎國民黨軍隊對陝北和山東解放區的
重點進攻,扭轉戰局,劉鄧大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在極為艱難的戰爭環境中,實現了中央的戰略意圖,使解放戰爭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轉折,人民解放軍提前進入戰略進攻階段的故事。③《大進軍》共4部,1995年初開始拍攝,包括《解放大西北》(上下集)、《
席捲大西南》、《
南線大追殲》、《
大戰寧滬杭》(上下集)。《席捲大西南》描寫劉鄧大軍勢如破竹,風捲殘雲般地挺進西南四省的故事。《南線大追殲》表現
第四野戰軍及第二野戰軍一部分解放中南五省的戰鬥歷程。《大戰寧滬杭》描寫1949年4月,解放軍第二、三野戰軍在
劉伯承、鄧小平、陳毅、
譚震林領導下,殲滅國民黨
湯恩伯集團,解放上海和皖江浙等省的故事。此外,還攝製了一批現代軍事題材影片。突出的有《彈道無痕》。1994年12月出品,影片描寫了人民解放軍一支炮兵部隊的新的歷史時期成長發展的故事。
卡通片
2014卡通片
正義紅師就由該電影廠聯合出品。電影廠廠長
黃宏作為出品人。
獲獎情況
至1998年底,共有306部影片獲獎,共獲獎項40餘項。按獎項類別劃分,有61部獲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廣播電影電視局優秀影片獎;11部獲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優秀軍事教育片獎;24部獲總參謀部優秀電影獎;11部獲"大眾電影百花獎";30部獲中國電影金雞獎;3部獲中國系列紀錄片金橋獎;1部獲全國少年兒童文藝作品創作獎。
國內獲獎
華表獎原稱文化部優秀影片獎,設立於1955年,1979年改稱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1994年改稱現名稱。到1998年底,有61部影片獲該獎的各種獎項。主要獲獎影片包括故事片:《歸心似箭》、《
二泉映月》、《祁連山的回聲》、《索倫河谷的槍聲》、《
巍巍崑崙》、《大決戰》、《
大轉折》、《席捲大西南》,紀錄片:《揮師三江》,譯製片:《拯救大兵瑞恩》等。
百花獎至1998年底,有11部影片獲"大眾電影百花獎"。主要包括:①1963年第二屆百花獎《槐樹莊》獲榮譽獎和最佳導演獎;《哥倆好》獲最佳男演員獎。②1988年第十一屆百花獎《閃電行動》獲特別獎。③1990年第十三屆百花獎《巍巍崑崙》獲最佳故事片獎。④1992年第十五屆百花獎《大決戰》獲最佳故事片獎。⑤1997年第二十屆百花獎《大轉折》獲最佳故事片獎。
金雞獎至1998年底,共有30部影片獲中國電影金雞獎的不同獎項,主要包括:1982年,《鋼鐵長城》獲特別獎;1984年《四渡赤水》獲特別獎,《再生之地》獲最佳攝影獎、最佳錄音獎、最佳報裝獎;1986年,《手》獲最佳紀錄片獎;《中國革命之歌》獲導演特別獎;1987年,《雷場相思樹》獲特別獎;1989年,《晚鐘》獲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攝影獎;1990年,《情系巴山》獲最佳紀錄片獎;1992年,《大決戰》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美術獎、最佳剪輯獎、最佳道具獎、最佳煙火獎;1993年,《天界》獲最紀錄片獎;1995年,《彈道無痕》獲導演處女作獎,《大漠殲匪記》獲最佳剪輯獎;1996年,《阿甘正傳》獲最佳譯製片獎,《較量--抗美援朝戰爭實錄》獲紀錄片特別獎;1997年,《大轉折》獲最佳導演獎、最佳美術獎、最佳煙火獎;1998年,《席捲大西南》獲特別獎、最佳編劇獎。
中國電影世紀獎1995年為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中國電影界人士從中國電影誕生至1995年的電影中評選出十部優秀電影片,故事片《大決戰》(三部六集)入選。
國際獲獎
自建廠至1998年底有21部影片在國際上獲獎。主要包括:1981年,《農奴》獲菲律賓
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獎;1982年,《歸心似箭》獲香港電影金像最佳華語片獎;1989年,《遠離戰爭的年代》獲義大利薩爾索國際電影節評審會特別獎;1989年,《晚鐘》獲
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1990年,《晚鐘》獲
哥倫比亞波哥大電影節最佳影片獎;1998年,《軍營水神》獲
羅馬尼亞第四屆國際軍事電影節新聞獎,2017年,《勇士》和《血戰湘江》榮獲第15屆俄羅斯奧澤諾夫國際軍事電影節最佳視覺效果獎和最佳男配角獎及最佳音樂獎。
另外,33人次和5個創作集體獲
《大眾電影》百花獎單項獎和中國電影金雞獎單項獎,11人次在國際獲獎。
培養優秀人員
八一電影製片廠建廠以來先後培養出導演160多人、演員300餘人、攝影師200餘人、編劇18人及一批活躍在創作第一線的專業藝術、技術幹部。1995年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中國電影界人士從中國電影誕生至1995年的電影人中評選出導演、男演員、女演員各15人為"中國世紀影人", 八一廠獲此榮譽的5位藝術家是王苹、
李俊、
王心剛、
王曉棠、
田華;從90年代電影演員中評選出126名"中華影星",八一廠及曾在八一廠工作的王心剛、王曉棠、田華、古月、
張良、
岳紅、
陶玉玲、
唐國強、高保成、
斯琴高娃等11位演員入選。
旅遊攻略
乘車路線:六里橋東站乘坐321路至終點站,下車後前行600米(馬路右牙子上有指示牌)左轉,繼續行進600米即到。門票:20元/人。現役軍人和武裝警察,軍隊武警退休幹部,憑有效證件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