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經過化學反應而生另一種物質。
點評:能融在一起,易打成一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化合效應
- 所屬學科:化學
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經過化學反應而生另一種物質。
點評:能融在一起,易打成一片。
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經過化學反應而生另一種物質。點評:能融在一起,易打成一片。...
碳同化效應是指植物利用光反應中形成的同化力(ATP和NADPH),將CO2轉化為碳水化合物的過程。二氧化碳同化效應是在葉綠體的基質中進行的,有許多種酶參與反應。高等植物的碳同化效應途徑有三條,即C3途徑、C4途徑和CAM(景天酸代謝)途徑。每同化一個CO2,要消耗3個ATP和2個NADPH。還原3個CO2可輸出一個磷酸丙糖(GAP或...
化合物與化學變化 化學變化:原分子發生改變產生新分子,性質也改變了 化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以一定的比例組成的新物質 與其成分元素的性質完全不同 必須用化學變化來分解出他的成分 是一種純物質,具有一定熔點與沸點.水電解後產生氫和氧.其三種性質完全不同,故水的電解是一種化學變化.定比定律 定比定律:...
溶劑效應對發光的影響 一般化合物的單重態激發壽命τ約10s,而許多有機溶劑分子在室溫下的介電取向弛豫時間τ在10~10s內,即在室溫下,溶劑分子的取向弛豫時問小於單重態激發態分子的平均壽命。在這種情況下,溶質分子和溶劑介質分子間新的平衡將在溶質分子被激發後,且先於螢光發射而重新建立起來。由於新的平衡的...
形成絡合物的能力強,有利於離解。要找到嚴格的定量關係還有困難。可用來說明反應物和溶劑分子形成氫鍵而影響了反應速率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是醚對苯酚烷基化反應的阻化作用。例如,在溶液中加入二氧雜環己烷或四氫呋喃,都會降低烷基化反應速率。前者與苯酚形成1∶2氫鍵型絡合物,後者形成1∶1型氫鍵化合物。
劑量—效應關係是指一種外來化合物劑量與個體或群體呈現某種效應的定量強度,或平均定量強度之間的關係。定義 效應是計量資料,又稱量效應(graded effect),生物效應可以用其測量值來表示,如有機磷酸酯農藥抑制膽鹼酯酶活性程度,可用酶活性單位的測定值來表示。如量效應以其一定值作為界限時,可作為質效應的指標。應...
共軛效應介紹 “共軛效應是穩定的”是有機化學的最基本原理之一。但是,自30年代起,鍵長平均化,4N+2芳香性理論,苯環D6h構架的起因,分子的構象和共軛效應的因果關係,π-電子離域的結構效應等已經受到了廣泛的質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Vollhardt等合成了中心苯環具有環己三烯幾何特徵的亞苯類化合物,Stanger等...
在重稀土元素區段很易見到這種現象,而輕稀土元素區域則表現得不那么清楚,因為在這個區段常出現 Ce 和 Eu 的異常。稀土元素的四重分布效應可分為 W 型和 M 型。W 型由四組相似的凹形曲線構成,而 M 型則由四組相似的凸形曲線構成。發現 1979年,Masuda 等首先在海水與磷的化合物中發現了這種四重效應。
有 3 個加和參考模型即效應相加模型(ES)、濃度加和模型(CA)、獨立作用模型(IA)用於化學混合物毒性的加和性檢驗。如果混合物效應明顯偏離加和參考模型預測效應,則認為該混合物產生毒性相互作用,即協同或拮抗。選擇不同的加和參考模型可能得出不同的相互作用結論。ES 模型最早廣泛套用,但不能解釋由同一化合物構成...
生成核碘128離開靶化合物分子碘乙烷的原因是碘127俘獲中子後放出γ光子,使生成核碘128得到了巨大的反衝能量。這種高能的反衝原子,即熱原子,能破壞碘乙烷分子中的碳-碘化學鍵,使碘128原子離開了有機分子,而以無機的碘元素或碘離子形式存在。最初對齊拉特-查爾默斯效應只著眼於利用這一效應分離同位素,後來才...
費林效應是指乙醛與新制氫氧化銅懸濁液在酒精燈上加熱,生成磚紅色氧化亞銅沉澱的反應,是檢驗醛基的一種方法,另一種為銀鏡反應。(1)新制2Cu(OH)2懸濁液要隨用隨配、不可久置(2)配製新制Cu(OH)2懸濁液時,所用NaOH溶液必須過量(3)反應液必須直接加熱至沸騰。銀鏡反應是銀(Ag)化合物的溶液被還原為金屬銀的...
超共軛效應存在於烷基連線在不飽和鍵上的化合物中,超共軛效應的大小由烷基中 -H 原子的數目多少而定,甲基最弱超共軛效應,第三丁基最強超共軛效應。超共軛效應比一般正常共軛效應和多電子共軛效應弱得多。 (分為σ-π和σ-p兩種,以σ-π最為常見) 同共軛效應 播報 編輯 又稱p -p 共軛。甲基以上的烷基,除...
甲基有較強的對位定位效應和較弱的鄰位定位效應,在適宜條件下間位也有可能發生取代反應。由於氯原子的誘導效應,化合物e的酸性比化合物f、g為大。在化合物h、i中,由於化合物h是以分子間氫鍵為主,它的沸點可達295℃,而化合物i是以分子內氫鍵為主,它的沸點只有214℃。 鄰位效應對反應速率和反應機理也有...
螯合作用是指金屬等中心元素能形成螯合物的過程。人體內所攝取的無機鐵之中,實際上被吸收的只有2-10%而已,將礦物質變成可被消化的形態時,通常都加上胺基酸,使它變成“螯狀”的化合物。由中心離子和某些合乎一定條件同一多齒配位體的兩個或兩個以上配位原子,鍵合而成具有環狀結構的配合物的過程稱為螯合作用。
電子效應是在總結大量實驗事實的基礎上提出的用來解釋化學現象的一種理論。電子效應包括誘導效應(Inductive effect)和共軛效應(Conjugative effect)兩種,誘導效應是建立在定域鍵基礎上、短程的電子效應;而共軛效應是建立在離域鍵的基礎上、遠程的電子效應,在有機化合物中,往往兩種效應同時存在。(1) 誘導效應 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