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市石拐區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

《包頭市石拐區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是2012年11月17日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的檔案,有“拼搏奮鬥、聚力創業,共築新輝煌”,“科學謀劃、跨越發展,再譜新華章”和“開拓進取、紮實工作,再攀新高峰”三部分。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主要內容,拼搏奮鬥、聚力創業,共築新輝煌,科學謀劃、跨越發展,再譜新華章,開拓進取、紮實工作,再攀新高峰,

基本信息

(2012年11月17日在石拐區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石拐區人民政府區長 趙君
報告內容
各位代表:
石拐區第十四屆人民政府認真履行任期職責,圓滿完成了既定目標。現在,我代表本屆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區政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們提出意見。

主要內容

拼搏奮鬥、聚力創業,共築新輝煌

第十四屆人民政府工作的五年,是我區發展歷程上綜合實力提升最快、城市面貌變化最大、民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區人大和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區政府團結帶領全區廣大幹部民眾,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大力實施“轉型發展、富民強區”戰略,全力為百姓找出路、為城區找方向、為產業找前途,全面完成“十一五”計畫,紮實開啟“十二五”工作,轉型發展邁出新步伐,經濟社會實現新跨越,譜寫了我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輝煌篇章。
(一)牢牢把握科學發展這一鮮明主題,奮力破解瓶頸制約,綜合實力實現大跨越
五年來,面對地區主導產業萎縮、棚居環境惡劣、社會矛盾突出、人心渙散不振等現狀,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國家巨觀政策大幅調整的複雜形勢,大力引進實施重大轉型項目,竭力爭取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政策扶持,想方推動大規模異地搬遷,爭資實施生態建設和地質災害治理,全力為民排難解憂。我們立足現實、堅定信心、積極應對、科學謀劃,保持了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了歷史性突破。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預計達到91億元,是2007年的3.1倍,年均增長20%;地方財政總收入預計達到7.85億元,增速列全市第一,是2007年的2.7倍,年均增長19%;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62億元,是2007年的4倍,年均增長2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分別達到24632元和8475元,是2007年的1.6倍,年均增長12%。五年來,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在自治區101個旗縣區中位次繼續前移,區域綜合實力和競爭能力顯著提升。
(二)牢牢把握結構調整這一發展主線,大力推進項目建設,轉型升級取得大突破
積極謀劃和推進資源枯竭型地區轉型發展,在做優做強特色主導產業的同時,培育發展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非資源型產業,五年累計引進國內(區外)資金82億元,實施5000萬元以上項目114個,實現了地區經濟量的擴張和質的飛躍。
做實做強工業經濟,主導產業上檔升級。紮實推進“雙百億工程”,做實做強園區經濟。煤炭產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2007年的40%下降到2011年的10%,工業園區總產值比重從2007年的55%提高至2011年的85%,替代產業培育初步完成。一是園區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09年,石拐工業園區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為工業循環經濟試點示範園區。我區先後出台了《石拐工業園區企業規範化管理辦法》、《關於進一步加快石拐工業園區發展的決定》,累計投入5億元建成110千伏變電站1座、220千伏變電站2座,輸變電能力達90萬千伏安;鋪設供水管網24公里,日供水能力2萬噸;建成日處理0.7萬噸污水處理廠1處,配套污水管網24公里,園區綜合承載力顯著提升。入園企業72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7戶,形成以鎂、鐵、煤為核心要素的三大主導產業鏈,具備了65萬噸多元合金、12萬噸鎂合金、100萬噸特鋼、200萬噸煤焦化、30萬噸煤焦油和200萬噸水淬渣微粉的生產能力。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8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365億元,上繳稅金8.3億元。2011年,工業園區實現工業產值110億元,邁入自治區百億元園區行列。二是主導產業鏈條拓展延伸。圍繞產業鏈條做延伸,累計實施特種鋼、鎂合金及下游產品、煤焦化等項目47個,以亞新隆順、北鎂科技為代表的一批支撐性企業建成投產,推動了主導產業上檔升級。亞新隆順被列為包頭市重點培育的百億元企業,投資20億元的一期項目形成100萬噸特鋼生產能力,投資17億元的200萬噸特鋼續建項目完成80%的基建工程。項目達產達效後,產能將達到300萬噸,實現年產值120億元,成為自治區大型鋼鐵生產企業之一。北鎂、三磊、經緯等7家鎂合金企業相繼建成並實施了擴建工程,聖崴鎂業、寶時達等深加工企業正在加快鎂合金棒材、電動助力車等下游產品的開發,鎂合金產業成為自治區最大的生產基地。2012年,鎂合金企業納入自治區電力多邊交易市場。永泉工貿、沁水源、聚富等企業洗煤能力達到500萬噸,聚隆焦化、嘉星煤焦油綜合利用項目投入生產,經緯能化預計年內建成投產。三是園區協作配套循環發展。累計淘汰矽鐵、電石產能16萬噸,繹斯邁特、興東華寶等7家企業實施技術改造,開發鎳基合金、矽鈣鋇鋁等多元合金新產品。盛隆100萬噸水淬渣微粉、大新再生100萬噸水渣微粉、瑞川150萬噸水泥和亞新30萬噸鋼渣處理項目相繼投產,有力推動了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工業園區形成龍頭企業內部配套、相互銜接,主導產業交叉聯動、上下游企業吃乾榨淨的循環模式。
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勢頭強勁。以新區開發和景區建設為切入點,加快發展物流、旅遊等非資源型產業,增強經濟發展活力。2009年以前我區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零,2011年達到25.6%。一是物流園區加快建設。堅持規劃先行,率先在全市編制完成《物流發展戰略規劃》,我區新建的物流園區被市政府批准為全市原材料物流園區。榮邦物流、生一貿易等31個項目簽約落地,總投資額達87.6億元。興石達畜產品交易中心、國惠工貿等19個項目開工建設,累計完成投資20多億元。二是旅遊開發穩步推進。深入挖掘旅遊資源歷史文化內涵,投資500萬元建成胡服騎射廣場和礦山文化公園。五當召旅遊景區被列入全市旅遊文化產業重點扶持園區,編制完成《五當召旅遊景區文物保護與旅遊開發建設總體規劃》,累計投資1億多元拆除景區周邊不協調建築4萬平方米,新建農牧民拆遷安置房20戶,完成貴賓停車場、廟前廣場、西溝河道及河道景觀工程,旅遊開發步入實質性建設階段。多渠道加大地區旅遊宣傳推介,舉辦了全國攝影大賽、名人書畫筆會、內蒙古衛視採風創作等系列活動,特別是中央電視台走進五當召鑒寶活動,極大地增強了五當召、石拐區及包頭市在全國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五當召山地腳踏車越野賽和旅遊文化節已成為國內具有影響力的旅遊體育文化品牌。
鞏固穩定農業經濟,特色種養業提質增效。以項目為依託,不斷夯實農牧業基礎,擴大特色種養業規模,切實推動農牧業穩定增產和農牧民持續增收。一是農業基礎不斷夯實。累計投資4000多萬元建成溫室大棚122棟,實施節水灌溉工程7處、土地整理項目4個、安全飲水工程24處,建設淤地壩11座,改善灌溉面積7000多畝,農牧業基礎設施極大改善。二是特色種養業形成規模。出台了《石拐區新農村特色種養殖項目獎勵扶持辦法》,組建蔬菜種植、土雞養殖等協會組織8個,財政補貼300多萬元培育七彩西紅柿、香蕉西葫蘆等特色清水蔬菜40餘種,土雞存欄3萬隻、獺兔2000隻、肉羊5000隻、肉牛250頭,形成“一村一品”發展格局。在三岔口村建成山農土特產加工廠,在缸房地村建成蔬菜交易市場,為農產品深加工和市場行銷創造了條件。種養業拉動農牧民年人均增收360元。
(三)牢牢把握建設新區這一歷史機遇,拓展空間完善功能,城區面貌發生大變化
在區劃新增區域內舉全區之力規劃建設新區,累計投入近百億元實施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居民住宅、行政辦公、物流園區等建設內容,掀起了我區二次創業的新高潮。
啟動新區建設,宜居新城框架形成。科學定位發展方向、規劃引領城市建設,全力打造功能齊全、品味高雅、環境優美的新型現代化生態宜居城區。《包頭市石拐區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包頭市石拐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9—2020)》經包頭市、自治區審批實施。一是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累計投資2億元,新區8條道路完成管網鋪設75公里、人行步道鋪裝11萬平方米、瀝青路面鋪設9.3公里,強弱電、燃氣工程基本完工,新建配水站1處、污水泵站2處、鍋爐房1座、換熱站2座,10平方公里範圍區間框架道路和管網配套已形成。包石一級公路完成投資4.9億元,新區路段鋪設瀝青路面2公里。二是居民住宅小區基本建成。累計投資10億元建成普惠安置區住宅樓109棟4381套、廉租房16棟1344套、公租房7棟396套、新時代數字花苑住宅樓21棟152套,學校、幼稚園、社區、底店等配套服務設施基本完工。三是行政商務區建設進展順利。金政大廈、工業園區、檢察院、法院、公安局、國稅局等業務用房主體完工,11個部門完成單體設計,13個部門完成立項審批手續。
強化老區修復,城區環境明顯改善。按照“建修並舉”的思路,加強老區環境綜合治理。一是改造治理紮實推進。加大城區改造力度,投資5308萬元實施了新亮美工程、城關鎮二期給水工程和既有建築節能、供暖管網、分戶供暖改造。加大公路建設力度,新增公路里程148公里。開展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煤田火區治理工作,實施了瓷窯溝、大磁東梁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治理面積22.5平方公里,對境內4處火點進行了滅火治理。落實重點耗能企業節能工作,拆除小煉鐵爐11座,淘汰落後產能56萬噸,萬元GDP能耗下降7.4%,從源頭上減少了環境污染。二是生態建設成效顯著。積極推行舍飼圈養,重點區域實現了全面禁牧。累計投資1億多元實施了天然林保護、“三北”四期、大青山南坡綠化等林業項目和草原治理工程,新增造林8萬畝,封山育林17.3萬畝,改良草場2000畝,森林覆蓋率29.4%,位居全市第一。
(四)牢牢把握髮展為民這一根本宗旨,強化服務創新管理,人民生活得到大改善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地方財政直接用於民生事業支出逐年增加,占到財政支出的70%以上,人民民眾充分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
提高社保水平解民憂。累計投資10億多元,使廣大人民民眾在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得到更多實惠。建立了《石拐區救助弱勢群體長效幫扶機制》,在自治區和包頭市率先推行了十二年、十五年免費教育、低保“一站式”聯審聯批、城鄉“一杯奶”生育關懷行動、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等工作。城市低保保障標準由2008年的每人每月280元提高到505元,農村低保保障標準由每人每年1000元提高到4480元,五年累計發放城鄉最低生活保障金1.35億元,惠及城鄉居民5.43萬人。企業退休職工平均養老金由五年前的769元增長到1882元,啟動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0777人和11542人。新農合參合農牧民19668人,參合率99%,列居全市第一。實施了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和計畫生育獎勵扶助制度。實現了城鄉社會保障、新農合市級統籌和服務生育人群全覆蓋。
實施安居工程惠民生。在國家、自治區、包頭市和神華集團的關心支持下,總投資44億多元實施的沉陷區、棚戶區、普惠區建成住宅150多萬平方米,安置居民2萬多戶。投資7801萬元,建成廉租住房1344套3.02萬平方米,有效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投資1.86億元開工建設棚戶區二期住宅1070戶,全面解決棚戶區遺留問題。
發展社會事業順民意。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推廣農業新產品和新技術5項,申報企業智慧財產權專利8項。優先發展教育,累計投資1.2億元新建維修校舍24895平方米,新建區一中學生公寓樓和塑膠操場,完成包十五中遷建項目、青少年活動中心和普惠區幼稚園建設,撤併學校10所,教育教學環境極大改善。文化事業向縱深推進,以全國道德模範朱清章為題材的《守候》拍攝完成,文物普查工作發現新石器時期遺址122處,首次證明包頭地區史前仰韶文化的存在。積極開展創建活動,全區共榮獲國家級榮譽5項、省級榮譽21項,地區形象顯著提升。
強化社會管理求突破。認真落實一崗雙責制,強化安全生產,認真開展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嚴厲查處私挖盜採行為,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深入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成功破獲“8.06”假和尚案、“12.24”跨省聾啞人犯罪集團故意傷害致死案等重特大刑事案件。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妥善應對了腮大壩“7.19”群體事件。積極開展縣級領導幹部大接訪和信訪積案化解“百日攻堅”專項行動,妥善解決了一批信訪事項,信訪總量總體下降,維護了民眾合法權益,保持了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宗教、雙擁優撫、統計、司法、檔案、老幹部、殘疾人和工商、稅務、技術監督、食藥監督等工作均取得了好成績。
(五)牢牢把握爭創一流這一不懈追求,切實加強自身建設,服務效能有了大提升
堅持科學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增強政府行政能力,提升服務管理水平。
依法行政不斷規範。完善行政決策程式,執行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度,召開政府常務會92次,集體研究招商引資、基礎設施建設、民生事業發展等重點工作。關係全局的重大事項報請區委常委會決策、人大及其常委會決定,並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區政協的民主監督,建立了年初工作對接會和年中情況通報會制度,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90件、政協委員提案169件,滿意率分別為97%和98%,一些重點難點問題得到了較好解決。嚴格執行財政預算,控制一般性支出,行政性支出連續幾年實現零增長。大力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等群團組織按照各自章程開展活動,全區和衷共濟、共謀發展的氛圍進一步形成。
行政效能不斷提升。圍繞重大項目的服務、好事實事的辦理、重點任務的完成進行了跟蹤督查,有力推動了工作的落實。深化機關事業單位效能建設,開展了行政部門效能監察和事業單位績效考核工作。成立了礦產資源管理站,完善了資源企業和工業園區信息化監控系統,累計扣繳稅費2.2億元。五當召鎮列入全國第三批改革發展試點鎮。加大爭資融資力度,累計向上爭取資金10億元,實現融資7.1億元,有力地支持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服務能力持續增強。加強能力建設,以學習促提升,以管理求突破,切實增強謀劃科學發展的能力、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破解轉型難題的能力、增進民生福祉的能力。強化服務意識,建立了項目服務、企業扶持、領導包案責任制,有效地推動了項目建設和矛盾化解。大力倡導“落實就是能力、實幹就是水平”的作風,充分激發廣大幹部職工勇於進取、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艱苦創業和轉型突破的生動實踐中形成了“全力以赴、契而不捨、團結協作、甘為人下”的進取精神,有力地推動了各項事業取得新發展、實現新突破。
各位代表!回顧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的工作,可謂是喜報頻傳、亮點紛呈。在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複雜多變的情況下,我們超前謀劃、全力爭取,全市區劃新劃歸147平方公里土地,拓展了地區發展空間;鍥而不捨、艱辛努力,列入國家第三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得到國家和自治區每年超億元的轉移支付和項目支持,使我區贏得了重大發展機遇;重新恢復了吉忽倫圖蘇木建制,更好地促進了民族團結進步;舉辦了石拐區建區60周年成就展,特別是成功承辦了包頭市第五屆文明城市建設經驗交流會,展示了形象、擴大了影響,全面檢閱了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豐碩成果,贏得了全市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普遍讚譽,在石拐區的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五年來,胡春華、巴特爾、莫建成、郭啟俊、呼爾查、孫煒東等自治區、包頭市主要領導先後調研視察,對我區發展思路和工作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五年來,一批事關全區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順利實施,一批造福於民的德政工程圓滿完成,一些長期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得以解決,開創了經濟長足發展、社會全面進步、文化繁榮發展、生態全面好轉、民生持續改善、民族團結和諧的生動局面,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信任和重託,詮釋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譜寫了石拐區發展的輝煌篇章。五年的工作,我們深刻地體會到,只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資源枯竭逆向思維,堅持轉型發展,才能走出困境,實現涅槃;只有艱苦奮鬥、聚力創業、順心而鼓,才能始終保持幹事激情和創業合力;只有創新思路、狠抓落實、知難而進,才能破解發展瓶頸和體制障礙;只有以人為本、執政為民,著眼百姓最難換位思考,才能千方百計為民解憂排難,營造和諧穩定環境,大力提升民生福祉。五年的成績是市委、市政府和區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歷屆政府繼往開來、接力奮鬥的結果,飽含著歷屆政府、全區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凝聚著全體代表、各位委員的智慧和力量。在此,我謹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全區各族人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離退休老同志、無黨派及各界人士,向駐區單位和企業,向駐區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公安幹警,向所有參與、關心和支持石拐建設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最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為:綜合實力不強,二產“兩高一低一重”現象仍未改變,三產仍處起步與傳統階段,轉型升級任重道遠;資源環境約束日益突出,節能減排任務艱巨;新區和園區配套、承載能力及建設水平還很低,提高低收入群體生活水平,修復治理老區生態環境等民生事業任務繁重;影響社會穩定的不確定因素增加,與原有社會矛盾疊加交織,維護穩定和社會管理形勢嚴竣;新形勢和新任務下,政府部門在業務水平、服務意識、作風建設、執行落實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這些問題我們將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和改進,不辜負全區人民的期待。

科學謀劃、跨越發展,再譜新華章

今後五年,是我區全面推進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圓滿完成“十二五”、奮力開啟“十三五”的重要時期,我們面臨的任務艱巨而繁重。國際國內形勢依然複雜多變、環境壓力仍然不減。同時,我們也看到,國務院關於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和支持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政策條件的出台以及過去五年積蓄的能量、催生的內在動力,為我們轉型發展、跨越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根據市委十一屆二次全委會、區委十二次黨代會精神,今後五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科學發展觀,順應人民民眾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深入實施“轉型發展、富民強區”戰略,圍繞產業轉型、地區轉移、生態轉變、社會轉軌,推動經濟社會全面轉型,促進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產業環境同步提升、收入保障同步增長,全面建成自治區經濟社會轉型示範城區。
今後五年,按照區委十二次黨代會要求和“十二五”規劃,我們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奮鬥目標是:
——建成實力較強、結構最佳化的活力新城。加快服務業發展,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以上。包頭市原材料物流園區邁進自治區百億元園區行列,五當召旅遊景區建成國家5A級旅遊景區。加大新技術的開發套用,特色優勢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產業結構更加最佳化,工業產品結構得到明顯改善,鎂合金、特鋼等產品比重明顯提高,原材料銷售收入比重進一步降低,特別是煤炭產業比重降至10%以下,石拐工業園區成為國家級工業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十二五”末達到116億元。地方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7%,“十二五”末達到12億元。
——建成生態優美、宜居宜業的品位新城。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5%,GDP單位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等節能減排指標達到國家要求,成為全市的氧吧。新城集聚轉移人口6萬人,10平方公里內道路暢通、管網配套、建築典雅、夜色五彩、監控覆蓋、城在綠中,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0.7平方米,建成石拐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包頭市北部新型城區。
——建成生活富裕、居有新屋的幸福新城。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於全市平均水平,每戶在地城鎮居民全部住上一套新樓房,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以內。養老、醫療、生育、工傷、失業等保險實現高水平覆蓋,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逐年提高,教育、文化、衛生、計生、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建成使用,城鄉居民安居樂業,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建成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的文明新城。傳統文化傳承、新區文化塑造、旅遊文化挖掘相得益彰,全面展示,五當召文化產業園區進入自治區文化產業園區行列。社會管理體制更趨完善,民眾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障,“平安石拐”、“和諧石拐”建設成果進一步鞏固擴大,社會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質普遍提升。
實現上述奮鬥目標,是全區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實現資源枯竭城市全面轉型的客觀要求,更是新一屆政府責無旁貸的神聖使命。完成這一任務,需要全區上下付出百倍努力,貢獻最好創造。
一是堅持轉型升級戰略,推進業態更新,打造經濟新增極,實現經濟成長由二產帶動向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資源枯竭城區的轉型關鍵在產業轉型,我區產業轉型的關鍵是做大三產、提升二產,使三產成為經濟的重要增長極,二產實現升級換位。今後繼續依託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和最佳化升級步伐,做強做精特鋼、合金、化工等優勢特色產業,積極培育裝備製造、太陽能、煤層氣和石油綜合利用等新興接續產業。依託新區建設,發展壯大交通運輸、物流配送、電子交易、金融中介等現代服務產業,加快商貿流通、房地產等傳統服務業發展。依託五當召、趙長城、煤炭工業遺址,大力發展旅遊、餐飲業。充分發揮園區項目集中、產業集聚的載體作用,推動園區多元發展、循環發展、錯位發展,努力打造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示範園區。到2017年,石拐工業園區力爭銷售收入超100億元企業1戶、超10億元企業2戶、超億元企業20戶,年銷售收入達到300億元,形成特種鋼深加工、鎂合金及套用、煤炭綜合利用、多元素基礎材料合金加工和工業廢渣循環利用五個在自治區具有規模經濟優勢和產業領先優勢的企業集群。包頭市原材料物流園區力爭銷售收入超10億元企業1戶、超億元企業10戶,銷售收入達150億元,形成電力裝備製造、汽車裝配銷售、電子商務貿易、特色專業市場、建築商砼生產銷售等五大原材料產業集群,成為“金三角”地區和輻射華北、西北地區有競爭力的區域性物流樞紐和原材料集散中心。
二是堅持新區居上戰略,推進形態更新,塑造城市新形象,實現由工礦型城區向現代化城區轉變。按照高標準規劃、高水平設計、高起點建設的要求,發揮城市建設後發優勢,強化城市設計,充分體現傳統歷史文化、優美生態環境與現代城市文明的完美結合,努力塑造城市的個性和魅力。全力加快新區道路、給排水、供熱、供電、天燃氣管網、垃圾無害化處理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健全完善城區公共服務體系。牢固樹立精品意識,切實做好綠化、亮化、美化工程,精心設計每個建築,打造宜居城區、特色城區和百年建築、精品建築,提升城市內涵,成為兼具包頭厚重人文底蘊和石拐個性風貌的第五主城區。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進一步完善蘇木鎮、嘎查村規劃體系,建立城鄉統籌一體化推進的制度體系和體制機制。加快推進城鎮化步伐,繼續實施“收縮、轉移、集中”戰略,努力把五當召鎮、吉忽倫圖蘇木打造成歷史文化名鎮。
三是堅持民生優先戰略,推進神態更新,創造品質新生活,實現由低水平保障向注重人的全面發展轉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新增財力更多地用於加快以民生實事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切實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千方百計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實現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進一步完善就業扶持政策,加強就業培訓,著力解決城鎮就業困難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等人群的就業問題。不斷提高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救助體系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基本醫療保障體系服務水平。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深化十五年免費教育內涵,全力推動學前教育公辦化、義務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特色化、辦學條件標準化、師資隊伍專業化。突出文化引領作用,加強三級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豐富民眾性文化活動和全民健身活動。加強文化產業與旅遊業的融合,開展文化產業園區與基地建設。加強歷史遺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深入挖掘和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和人文資源,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增強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紮實推進“六五”普法宣傳,民眾自信心重新提振,百姓幸福感明顯提升,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創造激情迸流不斷,進取拼搏勢不可擋,全區形成自信、創新、包容、厚德的新氛圍,成為推動石拐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四是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生態更新,營造區域新環境,實現由資源消耗拉動向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轉變。以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為契機,全面實施“藍天、碧水、青山、大草原”計畫。狠抓空氣污染綜合整治特別是工業園區污染治理力度,淘汰落後產能,提升工藝水平,確保重點污染源穩定達標排放。強化水污染治理,加快污水收集管網、中水回用管網和污水處理廠建設,提高中水利用率,加快工業園區大中小循環發展,逐步實現零排放、全利用。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三北五期、大青山南坡綠化等林業重點工程,建管並重,堅定不移地實行圍封禁牧,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注重老區環境整治修復,在採用新技術、新工藝繼續開發利用好資源的同時,通過實施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煤田火區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城區防洪建設等工程,再造石拐秀美山川,把生態文明打造成石拐發展的靚麗名片。
五是堅持效能提升戰略,推進狀態更新,崇尚為政新追求,實現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以建設“務實、創新、高效、廉潔”的服務型政府為目標,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通過思想教育、學習調研、完善制度、嚴肅紀律,切實增強政府組成部門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幹部隊伍,為更好更快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強化“領導講責任、幹部乾實事”意識,在實幹中解決問題,在實幹中抓住機遇,真正把功夫放在幹事業、抓落實上。大力弘揚“團結拼搏、艱苦奮鬥、真抓實幹、創新突破”的石拐精神,努力推動廣大幹部職工在謀劃發展上有新突破,在推動落實上有新成果,在保障民生上有新改善,在勤政廉政上有新境界。切實增強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著力破解產業轉型、節能減排、城市建設、管理創新以及民生保障等難題,推動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始終堅持黨的民眾路線,堅持重心下移、事權下放,設身處地為基層和民眾著想。積極推進政務公開,最佳化行政管理程式,實現管理方式向服務方式的轉變。

開拓進取、紮實工作,再攀新高峰

201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做好2013年的工作意義重大。我們一定要認清新形勢、把握新機遇、創造新優勢、再攀新高峰。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2013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0億元;地方財政總收入達到6.5億元(剔除2012年神華集團一次性收入3.7億元後的增長數);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7588元和9492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5億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完成包頭市下達的節能減排指標。
按照上述總體目標和工作要求,著重做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實施轉型升級工程,努力實現工業經濟發展新突破
充分發揮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品牌效益,策劃、爭取和實施一批重大轉型項目,推動地區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堅持在產業發展中調優結構,在結構調整中促進產業升級,通過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精低端產業,做大中端產業,做強高端產業,築實工業經濟循環發展體系。
抓擴容、強實力促轉型。加快《石拐工業園區總體規劃》的修編、申報、審批步伐,滿足項目集聚所需,為園區今後發展提供科學指導。積極為瓦窯梁、白草溝、一級公路沿線的新開發區域配套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不斷提升園區綜合承載能力。加大疏矸水開發利用力度,保障園區充足用水。制定出台園區企業淘汰退出辦法,通過整合資源、騰籠換鳥等方式,引進實力強、技術好、效益高的大企業,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2013年淘汰污染高、納稅少的落後企業5戶以上。積極推進工業園區與其它園區、大型企業共建統管工作,採取援建、託管、股份合作、產業招商等形式聯辦工業園區,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抓延伸、提質量促轉型。圍繞產品延伸和配套,狠抓招商引資,推動傳統主導產業上檔升級。鋼鐵產業方面,全力打造百億元鋼鐵企業,推動亞新隆順整合利用境內鐵礦資源,一期續建工程年內竣工試生產,並促動其自身或合作實施不鏽鋼、板材、鋼管、鋼纜線等下游深加工。鎂合金產業方面,全力啟動現有產能正常生產,加快鎂合金下游企業建成步伐。煤炭產業方面,推動煤炭瓦斯綜合利用項目儘快開工建設,做好以凱越露天煤礦為主體的露天煤炭企業整合工作,經緯、凱越能化和佳遠化工建成投產。
抓創新、做循環促轉型。加強技術創新,支持企業通過採用新技術、新工藝生產鎳基合金、矽鈣鋇鋁合金、稀土矽合金等新產品,切實推動大青山、興東華寶等企業技改項目順利實施。加大高新技術裝備、深加工企業扶持,促進普凡生甘草提純、古順園食品加工、凱隆油脂精煉、中駿重工機械等項目加快建設進度,力爭年內2家企業投入生產。深化產學研合作,全力促動園區企業與包頭市五二研究所、長春應化研究所以及內蒙古科技大學、重慶大學的合作,爭取在鈹鎂合金轉化、煤層氣開發,矽微粉及煤矸石綜合利用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鼓勵企業增加創新投入,設立企業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多類科技創新載體,加快培育4—5家集研發、設計、製造於一體的科技型骨幹企業,提升園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深入推進水渣、鋼渣、矽渣、鎂渣等廢棄物綜合再利用,促動水渣微粉、水泥新型牆體材料、高嶺土煅白、鎳鐵廢渣免燒磚及超細礦渣粉項目建成投產。加快以西水400萬噸水泥項目為代表的6家商砼企業開工建設並儘早投入使用,打造全市北部區域商砼產業集群。
(二)實施增量提質工程,努力實現服務業發展新突破
充分依託新區建設和五當召旅遊開發,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構建業態門類多、輻射範圍廣、配套服務全的現代服務體系,提升經濟發展活力。
加速物流業發展,打造物流集聚窪地。按照《石拐區物流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建設以生產性物流為基礎、商貿物流為增長極、多功能公共信息平台為支持的一體化物流服務體系。加大重點物流項目服務力度,推動華順達重型汽車銷售、興石達畜產品交易中心等24個開工項目加快建設步伐,猛光醫藥加工配送、閩南石材裝飾建材城等8個簽約項目儘快開工建設,促動義烏小商品國際博覽城、大福機電銷售城等8個再談項目儘快簽約落地。2013年,力爭物流園區建成投產企業20家,實現年銷售收入20億元,原材料物流園區的新增效益得以初步顯現。
加快旅遊業開發,完善景區服務功能。促動旅遊景區開發公司儘快完善五當召風景旅遊區項目建設手續和景區設計報審工作。按照“一軸兩帶五點兩片”發展格局,全面完成五當召風景旅遊區一期工程建設內容,啟動二期建設,確保綜合餐飲、酒店賓館、景區接待中心等配套服務設施開工建設,提高景區“吃住行游購娛”的服務水平。深入挖掘旅遊資源潛能,爭取在紅色旅遊和工業旅遊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大旅遊文化宣傳,繼續舉辦好五當召旅遊文化節、全國腳踏車越野賽等傳統活動,鼓勵“農家樂”、“牧家樂”個體經營,豐富旅遊內涵。力爭全年接待遊客超40萬人次,旅遊收入過1.5億元。
搞活商貿房地產業,推動傳統服務業發展。結合新區功能完善提前謀劃專業市場和特色街區建設,重點吸引一批有成功運作經驗的大型超市、餐飲娛樂、星級酒店、會所及中介服務、金融保險等服務性項目入駐,快速積聚新區人氣、商氣和財氣,推動商貿業穩步興起。充分發揮房地產業拉動投資、促進土地增值的積極作用,在建設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基礎上,加大房地產開發和土地市場運營力度,全力推進新時代數字花苑、恆一商業地產、泰邦房地產商住小區和美百納國際社區建設。農村牧區繼續深入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進一步落實好家電、汽車、機車下鄉以及家電以舊換新工作,推動農村牧區市場繁榮。
(三)實施一體化工程,努力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新突破
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切實推動農牧業增效,促進農牧民增收,全面提升農村牧區發展水平。
加大投入,推進特色農牧業發展。大力實施農田水利項目,穩步推進人飲工程、山洪溝治理和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工程,投資2797萬元實施大德恆、黃土渠、平渠壕等6處人飲工程、山洪災害防治監測預警系統和城區防洪工程。切實抓好低產田改造,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300畝,改善灌溉面積5000畝。擴大特色種養業規模,種植脫毒馬鈴薯4000畝、覆膜馬鈴薯3000畝、清水蔬菜2000畝;在新區周邊重點發展大蔥基地,種植大蔥3000畝;在三岔口、牧業隊重點發展土雞、獺兔、肉牛、肉豬、肉羊養殖,鼓勵發展野豬、山雞等特色養殖。紮實推進扶貧開發,實施廠漢溝村、新曙光村整村推進項目,加大生豬、肉牛產業化幫扶力度。
先試先行,搞好新農村牧區建設。按照《石拐區村鎮體系規劃》和《石拐區城鄉一體化試點實施方案》,切實做好缸房地村、吉忽倫圖嘎查新村建設和當鋪窯園邊村搬遷改造工作,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發揮好全國改革發展試點城鎮和五當召歷史文化名村的作用,抓住區級行政搬遷時機抓好五當召鎮和吉忽倫圖蘇木中心集鎮改造建設。實施農村牧區“收縮、集中、轉移”戰略,鼓勵大青山自然保護區和生存條件惡劣地區的農牧民向中心集鎮轉移,向條件好的地區集中。
(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努力實現城區面貌新突破
全面推進新區各項建設,完善城市基本功能。始終堅持規劃指導建設的原則,依據《石拐區中心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結合新區建設實際,全面實施修建性詳細規劃,全面推進硬化、綠化、亮化、數位化建設方案的實施。2013年7月完成哈布爾大街、喜桂圖大街、新埠街路面成型工作以及建成道路兩側的綠化、亮化工程。開工建設滿泰、興業等5條道路8公里的建設工程,完成給排水、燃氣主氣源的接入,確保年內各項配套工程完工。嚴格按照批准方案,加快推進市民廣場、美百納國際社區和數字石拐一期建設,人均新增綠地面積2.6平方米,城區環境大為增色。新建日處理生活垃圾70噸、總庫容36萬立方米的生活垃圾處理廠1座、垃圾轉運站2座。加快行政商務區建設,8月份完成金政大廈及工業園區、公安分局、檢察院、法院、國稅局等辦公樓裝修,10月份實現入駐。加快新舊區公路網建設,包石一級公路實現全線通車,爭取石拐至五當召一級公路立項批覆,完成省道211線至國道210段改建工程前期手續。
紮實推進老區修復治理,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全力推動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確保一期工程通過驗收、二期工程早日完工、三期工程開工建設。抓好總投資5.3億元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申報工作,做好煤田火區治理工程地貌恢復工作,開展煤礦採空區綜合治理。加快推進工礦廢棄地及居民點土地復墾,新增耕地174公傾。加大生態建管力度,繼續實施“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和大青山南坡綠化等林業重點工程,封山育林2.5萬畝、人工造林2.2萬畝、義務植樹20萬株,森林覆蓋率增加一個百分點。進一步鞏固圍封禁牧成果,完善管護方案,加大大青山生態保護力度。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林權證發放工作。完善草原“雙權一制”,認真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
(五)實施管理創新工程,努力實現社會事業發展新突破
不斷創新社會管理,拉長“短板”,發揮“木桶”效益,努力實現經濟建設與社會事業的良性互動、和諧發展。
強化文化引領意識,提升軟實力。認真落實自治區政府《關於進一步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制定出台我區文化發展實施意見,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五當召景區要彰顯藏傳佛教文化和經典傳道活動;老區要開發利用礦山工業文化和革命歷史文化;新區建設要在景觀公園、城市雕塑和街區道路的設計布局中融合蒙藏文化和礦山文化元素,展示現代藝術和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加大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扶持農村牧區、城市社區民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推動文化進農牧區、進社區。全面實施文化精品工程,突出本土文化特色和歷史現實主題,舉辦歷史文化專題研討活動,編撰製作一批出版物和舞台影視精品。重點發展文化產業,支持五當召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爭取大青山影視基地、煤炭工業遺址保護及其它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加快公共設施工程建設,創優硬環境。通過建設一批科教文衛領域的場館,推動社會事業快速發展。普惠中學教學樓、普惠國小、普惠幼稚園和婦女、青少年活動中心投入使用。加快科技、文化、圖書、博物為一體的綜合館、醫院和綜合衛生保健設施、計生服務和婦幼保健設施的建設。開工建設信訪接待中心、政務服務中心、就業指導中心、環保局、地稅局、信用社等部門業務用房,年內完成主體工程。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紮實開展企業科技發展能力考核評估和專利申報工作,積極組織科普知識宣傳和科技文化醫療“三下鄉”活動。不斷充實師資力量,紮實推進小班化教學改革實驗,創建特色品牌學校,引入優質教育資源,高起點、高標準啟動包十五中,推動素質教育上台階。不斷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基本藥物集中採購制度,實行鄉村標準化衛生室一體化管理,建立巡回醫療巡診制度,深入基層開展醫療衛生服務。加強出生人口、育齡人群監測和保健,不斷提高人口素質。
創設社會管理,營造大和諧。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對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安全監管,全面推行食品藥品監管新的運行體制和機制,強化食藥質量監管,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切實做好礦山秩序整頓、城區綜合整治、環境能力建設等工作,營造規範有序的發展環境。加快數位化監管工程實施進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道路交通管理,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嚴查交通違法,確保社會穩定和交通暢通。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繼續推行縣級領導幹部大接訪活動,認真落實領導包案制度,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加大普法宣傳,繼續鞏固雙擁創建成果,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全面推進紅十字會、統計、檔案、殘聯、志史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六)實施惠民財稅工程,努力實現民生改善新突破
完善保障服務體系,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千方百計促進就業,職業技能培訓800人、小額貸款援助200人、1500萬元,多渠道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失地農牧民和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全面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全面實施城鄉低保一體化工作,提高最低生活保障補差標準。進一步擴大養老、醫療、生育、工傷和失業保險覆蓋面,積極做好神包礦業公司解除勞動關係人員醫療、養老保險續繳工作。繼續實施廉租住房補貼,十五年免費教育,深入推進人口和計畫生育綜合改革,建立健全“六大機制”,開展生育關懷行動。加快普惠區、廉租房分配工作和棚戶區二期建設,儘早實現居民入住。繼續承辦市級好事實事項目、興辦區級好事實事10件,讓人民民眾得到更多實惠。
強化財稅金融工作,增強保障支撐能力。完善稅源監控體系,抓好重點產業、重點企業稅收征管和水資源費、排污費徵收力度,確保應收盡收、均衡入庫。加強財政預算管理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全面實施鄉鎮財政縣管體制,壓縮一般性支出,保障重點性支出,實現“三公”支出零增長,可用財力更多用於民生實事。嚴肅財經紀律,加強對重點項目、重點領域、社會保障等重點支出的財政監管和審計監督,提高資金使用效果。努力爭取上級專項投入,爭資額超過3億元。壯大俱興農業、城投公司實力,提高融資擔保水平。密切銀政合作,加大融資力度,力爭實現融資5億元以上。
(七)實施效能提升工程,努力實現政府自身建設新突破
按照科學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快職能轉變,努力建設“務實、創新、高效、廉潔”的服務型政府,更好地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需要。
堅持依法行政,進一步強化行政能力。堅持科學民主決策機制,重要事項經政府常務會研究、重大事宜報請區委常委會、人大常委會審議決定。主動接受人大的依法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豐富對接會和通報會形式與內容,高質量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和政協委員提案。最佳化行政管理服務流程,進一步清理規範行政審批事項,提高政府管理經濟社會事務水平。大力發展電子政務,積極推行政務公開。加強政府法制工作,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切實做好行政複議和應訴工作。重視發揮工青婦、工商聯的橋樑紐帶作用。
堅持高效理政,進一步強化落實能力。健全督查落實長效機制,定期對政府工作所涉及的責任目標進展、重大項目建設、好事實事辦理等情況進行跟蹤督查,及時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全力推進重點工作按期完成。強化行政效能監察,充分調動幹部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兢兢業業乾工作、實實在在促發展的良好氛圍。加強行政履職問責,懲處行政不作為、亂作為,保證政令暢通、令行禁止。
堅持廉潔從政,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全面落實“一崗雙責”責任制,深入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執行幹部述職述廉、重大事項報告、民主評議制度和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嚴肅查處違紀違法行為。政府組成人員要圍繞“轉型發展、富民強區”目標,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政策分析解讀、矛盾化解研究,創造性地推動經濟社會全面轉型。深入踐行科學發展觀,全心全意為民謀福祉,真心實意為民辦實事,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