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剪紙

包頭剪紙

包頭剪紙是一種傳統民間剪紙藝術。它是西口文化的延續,吸收了北方遊牧和中原農耕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具有別樣的塞上風情。包頭民間剪紙被專家們形象地稱之為“一部活著的中西部草原文化發展的史書”。2010年,“包頭剪紙”成功申報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剪紙藝術品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包頭剪紙
  • 起源地區
  • 藝術類型:裝飾藝術
  • 傳承代表人:紅霞、劉靜蘭、鄭蝴蝶、孫二林
背景,歷史,分布,內容,影響,

背景

剪紙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裝飾藝術。
包頭剪紙(一)包頭剪紙(一)
包頭民間剪紙依然以活態的形式在民間祭祀、巫儀、歲時節令、人生禮儀和日常生活中慣常使用,並且在國際、中國國內的剪紙比賽中多次獲得大獎,引起了中國國內外藝術家們的高度重視。
“包頭剪紙”就像是一張城市文化名片,正日益向人們昭示出包頭的城市內涵和文化底蘊。

歷史

包頭剪紙“連根拔起也就300來年,但是它的真正的根可不止300來年”。從走西口到建設包鋼一直到現在,包頭是一個全國各地人口移民而成的地區。包頭剪紙最初主要來源於陝,所以,包頭剪紙體現的原來的根就是晉地區的特色。
就包頭剪紙的藝術現狀來看,包頭吃的是第二碗飯。從晉陝傳承過來的文化,進入包頭當地人的生活以後才有了包頭的剪紙藝術。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鎮、召灣鎮、西壕口鎮等地的漢墓中都出土有用金箔剪制的各種動物形的貼飾,這些貼飾雖然不是用紙剪成,但一樣是人類共有的洞穿意識的延續。因此,包頭剪紙最早應該是在2000年前,或許要更早些,但是由於沒有史料記載,所以一切還有待探尋。

分布

包頭剪紙地域分布廣泛,從城市到鄉村、從孩童到老人,全市剪紙藝人和剪紙愛好者眾多,九原區、東河區、固陽縣、土右旗等各旗縣區還有數量眾多的“剪紙文化大院”、“剪紙文化戶”及“剪紙藝術工作室”等。經過多年的發展與傳承,包頭剪紙湧現出了以要紅霞、劉靜蘭、鄭蝴蝶、孫二林“草原剪紙四姐妹”為代表的傳承群體和個人。

內容

包頭剪紙從內容上來講,隨著社會時空的變化,剪紙雖然仍然有原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企盼的意思,但是這個生活不再是農業時代的生活,也不再是工業時代的生活,而是數位化時代的生活。它反映的內容改變很多,原有的藝術形式肯定也要出新。比如剪紙原有的九宮格、米字格等已經反映不了現在的生活,因此求助於刻刀來刻紙,這就在形式上有所變化。
張樹芳 《有鹿的地方》張樹芳 《有鹿的地方》
包頭的民間剪紙題材廣泛,意寓深長,生活氣息濃郁,有著漫長又複雜多樣的傳承渠道,但它並非孤立地存在著,而是與周邊的地域互相影響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包頭民間剪紙既有北方遊牧民族生存信仰的圖騰符號化的民間剪紙,如包頭各地都有的《動物十字紋》、《拉手娃娃》,麻池鎮的《鷹》、《回頭鹿》等,這些符號有的可追溯到一萬年前的遠古時期;也有仰韶文化中典型的生育崇拜的圖形符號的遺存,如麻池鎮剪紙《蛙》與《碗裡臥魚》等,明顯地體現出陰陽相合化生萬物的哲學觀念;還有多元文化交融的符號化傳統民間剪紙,如包頭市區和麻池鎮等地流傳的《獅頂燈》、《壺裡藏花》、東園鄉的民間剪紙《猴子釣魚》、土右旗的《老鼠舔燈盞》、達茂旗的《龍吃魚》等,這些剪紙在陰陽對立統一觀念主宰的前提下,暗含著族群與文化的流動、部族征戰與民族的融合,也體現了薩滿教佛教不同程度的宗教影響;更有表現蒙漢文化結合的活態民俗事象剪紙,如薩拉齊的《蒙人騎駱駝》、麻池鎮的《十二圓鎖花》、各色《雲頭花》、《喜花》等等。

影響

包頭剪紙曾在國際、國內的剪紙比賽中多次獲得大獎。包頭市剪紙藝術家到美國、俄羅斯、阿聯、德國、新加坡、香港等20多個國家、地區開展講學、展覽、展示等文化交流活動近50多場次,剪紙原創作品在國內外舉辦的大賽中獲得大獎200多項,許多剪紙精品被國內外各類機構或個人收藏。僅“四姐妹”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的作品就達300多幅。一些名家作品在北京等地區均有展出和銷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