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勞動心理學是在20世紀初形成的,其前身是勞動技術學。採用勞動心理學這一名稱的多為
蘇聯、東歐國家和中國,
研究者主要關注人的勞動活動自身的紀律,更著眼於提高生產效率。西方的
工業心理學家在開展類似的勞動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時,往往從
工效學或人機
工程學的角度進行,並注意它們與
管理心理學的聯繫,一般較少採用勞動心理學的名稱;而蘇聯的勞動心理學研究主要涉及
生產力問題,與管理心理學沒有直接聯繫。
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美等國為了提高軍事人員的選拔效率,在新兵入伍中大量採用了心理測驗方法。此外,英國根據軍工生產的需要,組織有關專家就工作時間、倒班生產和防止
疲勞等問題進行了專門研究。戰爭結束後,各國建立了更多的有關勞動心理學的研究機構,開展了有效地利用人力、改進勞動條件、訓練新工人的研究工作。在20世紀30年代,前蘇聯成立了中央勞動研究所,就探索人的生物特性與心理特性的相互關係,解決了一些有關組織勞動活動的方式和培訓方法、手段的標準化問題,此後,還就影響勞動活動形成的各種條件展開了較系統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的因素在現代化生產中的作用日益增長,其主要特點是:勞動者的體力負荷明顯下降,
心理負荷顯著增加。這樣,勞動心理學家對動作與時間研究普遍持批評態度。他們認為現代技工應具備更高水平的判斷能力,新技術革命使得工業企業出現了許多新的勞動類型和技術手段,因此有關操作員活動的心理分析、職業選擇和職工培訓等
領域出現不少新的研究課題。勞動
心理學研究中一些有關活動的類型和條件的傳統
課題逐漸喪失其必要性,某些描述人機系統功能的心理觀
象、心理過程的
數學模型也顯得論據不足,而採用傳統的生理、心理指標作為評價
問題解決的參數已不能滿足現代生產的要求,這就需要研究在自動化系統中人的活動類型的設計問題。總之,適應現代科技進步要求而選擇新的研究課題和方法、手段是勞動心理學發展的新趨勢。
到了20世紀50年代,根據國家工業化的要求,勞動
心理學家先後進行了總結先進的生產經驗、
操作合理化煉鋼工火焰判斷、
紡織工培訓和技術發明中的
創造性思維活動規律等方面的研究。60年代,勞動心理學家與其他心理學工作者就各種信息的接收規律進行了研究。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為適應科教現代化的需要,不少學者先後進行了提高毛紡產品質量、降低
心理負荷、操作能力測驗、飛行員選拔的研究,還對自動化、
半自動化系統生產線的操作員進行了技術培訓的心理模擬教學研究,以探討培養現代技工技術能力的新途徑。
研究內容
勞動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動作與時間研究,
操作設計和勞動環境的合理化,產品質量,疲勞與工作安排,安全、事故與勞動保護,各種職業活動的特點及其對勞動者心理品質的要求,職業指導和
人員選拔,技術培訓,工作緊張和勞動群體、勞動態度問題等。早期的勞動心理學研究是在
工效學領域進行的。當時主要研究人在生產或操作中合理地、適度地勞動和用力的規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
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和
弗蘭克·吉爾布雷斯等人的動作與時間研究。此後,歐洲一些生理學家研究了
勞動者的肌肉工作和疲勞問題。
職業發展
職業定向根據一定職業
活動的需要、某種職業對人提出的要求和人順利完成這一活動所應具有的
素質而進行。其目的在於保證根據各種職業的特點最適宜地分配人員。實現這一保證,首先進行職業宣傳和職業教育,以形成職業知識,這些知識都是有根據地選擇職業,加強動機和
自我培訓的方法以及發展職業的重要素質所必需的;其次是進行職業指導,它要求預先進行心理(而且通常是醫學)考查,隨之對職業選擇加以指導。
職業選擇的目的是確定人對教學和以後
職業活動的適應性。通過考察、研究
檔案、
座談、監視行動、競試等,獲得各種心理的和其它(
醫學的、
社會的)指數,根據對這些指數的評定進行職業選擇。最為常見的是從心理指數出發來評定注意、
思維、
記憶、隨意反應、
智慧型、
恐懼、
情感的穩定性、有目的性、
紀律性、
誠實、不
孤僻、思想上的堅強信念原則性等指數。
經過職業活動
教學的職業選擇(考慮到教學後順利工作程度的預測)後,首先應當推薦具有該職業活動所必需的高水平的個體心理素質的人。其次,凡為該活動明顯禁忌或者原來的培訓水平低,以至不能指望在指定時間內獲得教學成功的人,一律不應接收。在
教學過程中明確職業選擇的結果(用排除那些對職業適應性作出錯誤結論人的方法)。職業
培訓是使人適應於技術的極重要
因素之一。首先是職業教學,以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和技術熟練程度。教學最初主要在訓練範圍內進行,而且訓練的初級階段可能只發展職業的重要素質(注意、動作的速度)。作為統一系統的成分的人和技術的協調一致,就是必須解決分配人和
機器(自動機)的職能問題。通過解決這些問題查明,什麼職能更適宜於人,什麼職能應當由自動裝置執行。因而,無論人的勞動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或者各種技術系統
自動化的
策略,實質上都取決於職能的分配。分配人和自動機的職能,通常是根據優越條件的原則來進行。
品質表現
1、
注意廣度:注意廣度又稱
注意範圍,是注意品質之一。注意廣度指在一定時間(同一時間,有限
時間)里把握對象的
數量與位置。注意廣度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1)被知覺
對象的特點。(2)主體對自己提出的任務。
2、勞動者的
注意分配:注意分配也是注意的品質之一,指勞動者在注意的總方向不變的
情況下,能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分配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對象或活動。要很好實現注意分配,一般需要三個條件:熟練的活動程度;對象之間有一定聯繫;能主從地
分配注意。
3、勞動者的
注意轉移:注意轉移也是注意品質之一,指認知活動有意識地,有計畫地轉移注意對象,如
工作中出現
故障時的設法
排除。注意轉移不同於
注意分散(即分心),前者是有目的地,主動地調整,而後者是無目的地,被動地進行。影響注意轉移快慢和難易的主要因素有:轉移前的對象(活動)吸引注意的強度;引起轉移的事物(活動)的特點。
4、勞動者的
注意穩定性:注意轉移也是注意品質之一,指在一定時間裡,認知活動把注意保持在一個對象(活動)上。影響勞動者注意穩定性的因素有:客體的刺激程度;主體的機體狀況;主體與客體的關係。
勞動者思維
思維的概念
思維的特徵
1、間接性藉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識經驗對客觀
事物進行間接的認識。
2、概括性把同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徵和本質特徵取出來加以概括。
3、思維是對
經驗的改組思維是一種探索和發現新事物的過程。
思維的種類
根據思維過程中的憑藉物或思維形式來進行分類,可分為:
1、
動作思維,又稱實踐思維,面臨的
思維任務具有直觀的形式,解決問題的方式賴於實際的動作。
3、
抽象思維。又稱
邏輯思維。當面對理論性質的任務。運用概念。理論知識來解決問題時。這種思維稱為邏輯思維。
勞動安全
法律規定,用人單位必須建立、健全
勞動安全衛生制度,嚴格執行國家
勞動安全衛生規程和標準,對勞動者進行勞動安全衛生教育,防止勞動過程中的事故,減少
職業危害。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規定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和必要的
勞動防護用品,對從事有職業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應當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法律規定,勞動者對用人單位管理人員
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有權拒絕執行;對危害
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行為,有權提出批評、檢舉和控告。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有關部門和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對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傷亡事故和勞動者的職業病狀況,進行統計、報告和處理。
法規規定,年滿十六周歲未滿十八周歲的
未成年工,不得安排從事礦山、井下、有毒有害、國家規定的第四級體力
勞動強度的勞動和其它禁止從事的勞動。禁止安排女職工從事
礦山、井下、國家規定的第四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和其它禁止從事的勞動。不得安排女職工在經期從事高處、低溫、冷水作業和國家規定的第三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
對懷孕七個月以上的女職工,不得安排其
延長工作時間和夜班勞動。女職工生育享受不少於九十天的
產假。不得安排女職工在
哺乳未滿一周歲的
嬰兒期間從事國家規定的第三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和
哺乳期禁止從事的其它勞動,不得安排其延長工作時間和夜班勞動。
圖書
基本信息
書 名: 勞動心理學
出版時間: 2011年1月1日
開本: 16開
定價: 26.00元
內容簡介
《勞動心理學》研究的是在勞動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規律,並致力於將心理學成果和理論套用於勞動實踐的學科。作為一門
套用心理學,勞動心理學關注人力資源的有效載體——在工作情境下的勞動者,研究勞動者與其他勞動者和
勞動環境發生聯繫的勞動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規律。本教材一方面注重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結合,強化工作能力的培訓;另一方面注重心理健康對工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突出心理的自我保健。在章節布局上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在每章都附以開放性的富有時代特色的複習思考題,使學生全面、準確地掌握工作環境下所需心理學基本原理和技能;為了便於學生學以致用,每章後都有案例分析,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條件和需求,在真實的工作問題框架下尋求獨特的
問題解決途徑、手段和方法,促使學生把理解和掌握的理論真正用於勞動實踐。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勞動心理學的學科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