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心理學(2021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動機心理學(2021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動機心理學》是2021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愛德華·伯克利,[美]梅利莎·伯克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動機心理學
  • 作者:[美]愛德華·伯克利,[美]梅利莎·伯克利
  •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12月1日
  • 頁數:387 頁
  • 定價:9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11553002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動機心理學》作為一本科學和前沿的心理學學術專著,解釋了動機這一人類行為背後的深層機制:我們為什麼要做某件事,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希望達到什麼樣的預期目標,以及我們能從這件事中獲得什麼。在本書中,作者對動機的研究不僅沒有囿於生物學,還強調了認知、情緒、目標、神經科學和潛意識的綜合影響;另外,作者還強調了動機研究的跨學科性質,涉及了心理學、教育、健康、商業和體育等方面的大量知識,讓讀者感覺這些內容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

圖書目錄

第 1 章 動機科學 001
1.1 什麼是動機 003
1.1.1 動機是面向未來的 004
1.1.2 動機的定義 005
1.1.3 目標與動機 006
1.2 為什麼動機重要 007
第 2 章 動機的哲學起源 011
2.1 古希臘哲學家 013
2.1.1 柏拉圖 013
2.1.2 亞里士多德 015
2.1.3 斯多葛學派 016
2.2 中世紀和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 018
2.2.1 聖 奧古斯丁 018
2.2.2 聖 托馬斯 阿奎那 018
2.2.3 勒內 笛卡兒 019
2.2.4 托馬斯 霍布斯 021
2.2.5 約翰 洛克 022
2.2.6 大衛 休謨 023
2.3 啟蒙時代 024
2.3.1 傑里米 邊沁 025
2.3.2 伊曼紐爾 康德 026
2.3.3 亞瑟 叔本華 027
第 3 章 動機的心理學起源 029
3.1 意志 030
3.1.1 詹姆斯對意志研究的貢獻 031
3.1.2 其他先驅者的貢獻 031
3.2 本能 033
3.2.1 達爾文對本能研究的貢獻 033
3.2.2 詹姆斯對本能研究的貢獻 035
3.2.3 麥獨孤對本能研究的貢獻 035
3.2.4 其他觀點 036
3.2.5 本能的衰落 036
3.3 驅力 037
3.3.1 弗洛伊德對驅力的貢獻 038
3.3.2 赫爾對驅力的貢獻 040
3.3.3 本能與驅力 040
3.4 人格 041
3.5 激勵 042
3.6 認知 045
3.7 動機科學的衰落與崛起 048
第 4 章 人類核心動機 051
4.1 核心動機驅動人類行為 052
4.1.1 生理需求 053
4.1.2 心理需求 053
4.2 核心動機的標準 055
4.3 自決理論 056
4.3.1 自決理論與目標 056
4.3.2 我們需要同時擁有自主、能力和歸屬動機嗎 058
4.3.3 對自決理論的批評 059
4.4 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060
4.4.1 內在動機 060
4.4.2 外在動機 061
第 5 章 自主 063
5.1 自主需求 065
5.1.1 緊急按鈕效應 066
5.1.2 控制比金錢更重要嗎 066
5.1.3 自主需求引發行為 068
5.1.4 自主需求產生積極的結果 068
5.1.5 自主具有普遍性 069
5.2 歸因理論 070
5.2.1 歸因類型 071
5.2.2 影響歸因的因素 073
5.3 過度合理化效應 074
5.3.1 過度合理化效應舉例 075
5.3.2 過度合理化效應的原因 076
5.4 控制幻覺 078
5.4.1 選擇對控制幻覺的影響 079
5.4.2 結果序列對控制幻覺的影響 079
5.5 奇幻思維 080
5.5.1 蔑視命運 081
5.5.2 心控術 082
5.6 對失去自主的反應 083
5.6.1 逆反 084
5.6.2 習得性無助 085
5.7 放棄控制 086
第 6 章 能力 089
6.1 能力需求 090
6.1.1 能力需求引發行為 091
6.1.2 能力需求產生積極的結果 092
6.1.3 能力需求具有普遍性 093
6.2 能力需求表達的差異性 094
6.2.1 學習目標與成績目標 094
6.2.2 本質論與遞增論 096
6.2.3 自我效能感 098
6.2.4 心流 102
6.3 自我的作用 105
6.3.1 目標融合 106
6.3.2 自尊 106
6.4 自我評價動機 108
6.4.1 社會比較理論 109
6.4.2 自我評價:做真實的自己 110
6.4.3 自我驗證:肯定自己 110
6.4.4 自我增強:讓自己感覺良好 112
6.4.5 自我提高:讓自己變得更好 112
6.4.6 這么多的動機,這么少的時間 113
6.5 對喪失能力的反應 115
6.5.1 自利歸因偏差 116
6.5.2 自我設阻 116
6.5.3 找藉口 117
第 7 章 歸屬 119
7.1 歸屬需求 120
7.1.1 歸屬需求引發行為 121
7.1.2 歸屬需求產生積極的結果 122
7.1.3 歸屬需求具有普遍性 124
7.2 社會計量理論 126
7.3 如何獲得並保持歸屬感 128
7.3.1 親和力 129
7.3.2 能力 129
7.4 在群體中滿足歸屬需求 130
7.4.1 社會認同理論 131
7.4.2 恐懼管理理論 131
7.4.3 最 優特性理論 134
7.5 在網路空間滿足歸屬需求 135
7.5.1 網路空間對歸屬感有利還是有害 135
7.5.2 網路空間是否會減少面對面的接觸 136
7.6 對失去歸屬的反應 137
7.6.1 研究者如何研究排斥現象 138
7.6.2 對排斥的內部反應 139
7.6.3 對排斥的行為反應 143
7.6.4 對排斥的長期反應 145
第 8 章 目標設定 147
8.1 目標 148
8.1.1 什麼是目標 148
8.1.2 為什麼目標很重要 149
8.1.3 目標從何而來 150
8.1.4 目標是如何組織的 151
8.2 目標特徵 154
8.2.1 期望與價值 154
8.2.2 目標難度 155
8.2.3 目標具體性 156
8.2.4 目標難度和目標具體性的共同作用 157
8.2.5 目標距離 158
8.2.6 趨近目標與迴避目標 160
8.2.7 非動機因素 162
8.3 目標承諾 163
8.3.1 目標承諾的原因和結果 163
8.3.2 提升目標承諾度的心理策略 164
8.3.3 對不間斷目標的承諾 165
8.4 動機過程 165
8.4.1 四個動機階段 165
8.4.2 目標心態 166
8.5 目標衝突 168
8.5.1 目標衝突的類型 168
8.5.2 目標禁止 169
第 9 章 目標規劃 171
9.1 動機過程的目標規劃階段 172
9.2 從意向到行動 173
9.3 執行意向 177
9.3.1 執行意向的益處 179
9.3.2 執行意向的代價 184
9.3.3 加強執行意向的因素 185
9.4 改善目標規劃的因素 187
9.4.1 靈活性 187
9.4.2 問責制 189
9.5 目標規劃中的常見錯誤 190
9.5.1 規劃謬誤 190
9.5.2 感知專業性 192
9.5.3 損失規避 193
9.6 當規劃失敗時 195
第 10 章 為目標奮鬥 199
10.1 目標奮鬥階段 200
10.2 自我調節 201
10.3 標準 202
10.3.1 可能自我 203
10.3.2 自我差異理論 204
10.3.3 調節焦點 205
10.3.4 自我意識理論 207
10.4 監控 209
10.4.1 控制論機制 210
10.4.2 TOTE 模型 210
10.4.3 監控的益處 212
10.4.4 監控困難 212
10.5 力量 213
10.5.1 延遲滿足 214
10.5.2 有限資源模型 215
10.5.3 避免自我控制失敗 218
10.5.4 提高自我控制 218
10.6 目標解除 219
10.6.1 無法解除目標的原因 220
10.6.2 促進目標解除 220
10.7 動機過程的神經科學 221
10.7.1 目標設定的神經科學 222
10.7.2 目標規劃的神經科學 223
10.7.3 目標奮鬥的神經科學 224
第 11 章 自動動機 227
11.1 潛意識的影響 228
11.2 顯意識思維系統與潛意識思維系統 231
11.3 自動激活模型 233
11.3.1 自動目標激活 233
11.3.2 自動目標管理 238
11.4 自動目標追求的意外觸發 240
11.4.1 內隱自我主義 240
11.4.2 擬人化 243
11.4.3 具身認知 244
11.4.4 他人的影響 247
11.5 自動目標追求的結果 250
11.5.1 無意識目標對情緒的影響 250
11.5.2 無意識目標對自我控制的影響 251
11.6 讓目標變自動 251
第 12 章 情緒 253
12.1 什麼是情緒 254
12.2 情緒是如何產生的 255
12.3 生物學觀點 257
12.3.1 詹姆斯 - 蘭格理論 257
12.3.2 坎農 - 巴德理論 261
12.4 認知觀點 262
12.4.1 辛二氏認知標籤理論 263
12.4.2 評價理論 266
12.5 先有認知還是先有情緒 267
12.6 情緒的神經科學 268
12.6.1 前扣帶回 268
12.6.2 杏仁核 268
12.7 情緒有哪些類型 270
12.7.1 核心情緒 271
12.7.2 積極情緒 275
12.8 情緒的目的是什麼 276
12.8.1 情緒提供反饋 276
12.8.2 情緒促進歸屬感 277
12.8.3 情緒指導思維 278
12.8.4 情緒指導行為 279
12.9 情緒調節 281
第 13 章 個體差異 283
13.1 個體動機差異 285
13.2 成就動機 285
13.2.1 成就動機的測量 286
13.2.2 成就動機的結果 287
13.3 行動導向與狀態導向 290
13.4 趨近氣質與迴避氣質 291
13.5 評估與行動 292
13.6 衝動 293
13.7 特質自我控制 295
13.8 毅力 296
13.9 人格的五因素模型 298
13.9.1 盡責性 299
13.9.2 外傾性 299
13.9.3 神經質 299
13.10 樂觀與悲觀 300
13.11 求知動機 303
13.11.1 閉合需求 303
13.11.2 認知需求 304
第 14 章 環境的影響 307
14.1 環境的力量 308
14.2 行為主義 310
14.2.1 行為主義原則 310
14.2.2 運用行為主義原則 313
14.3 驅力理論 314
14.3.1 驅力理論的原則 314
14.3.2 對赫爾驅力理論的批評 316
14.4 喚醒理論 316
14.4.1 喚醒理論的原則 316
14.4.2 對喚醒理論的批評 320
14.5 社會環境 320
14.5.1 社會促進和社會抑制 321
14.5.2 去個性化 324
14.5.3 社會惰化 326
14.5.4 社會權力 327
14.6 個人與環境因素 331
第 15 章 動機科學與健康 333
15.1 保持健康體重 335
15.1.1 環境影響 336
15.1.2 享樂型飢餓與自我控制的鬥爭 337
15.1.3 節食 339
15.2 酗酒 340
15.2.1 把喝酒作為實現其他目標的方式 342
15.2.2 喝酒改變動機 343
15.3 有效的健康干預 345
15.3.1 減少衝動的欲望 345
15.3.2 加強自我控制 347
15.4 壓力與應對 351
15.4.1 壓力產生的原因 351
15.4.2 壓力帶來的後果 352
15.4.3 應對壓力 353
15.5 尋找幸福 354
15.5.1 培養積極情緒 355
15.5.2 減少通勤時間 357
15.5.3 應該把幸福作為目標嗎 358
第 16 章 動機科學與財富 361
16.1 購買行為 363
16.1.1 影響消費衝動的因素 363
16.1.2 對消費衝動加強控制的因素 369
16.2 財務決策中的不理性 372
16.2.1 無意識思維與財務決策 373
16.2.2 損失規避 374
16.2.3 稟賦效應 376
16.2.4 是否只有人類會做出不理性的財務決策 377
16.3 金錢激勵 379
16.4 金錢與幸福 380
16.4.1 購買回憶,而不是物品 382
16.4.2 把快樂分解 383
16.4.3 現在付款,以後享受 383
16.4.4 不要保修 384
致 謝 387

作者簡介

[美]愛德華.伯克利(Edward Burkley)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社會心理學博士,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為動機和自我調節,近期研究側重於自我在動機中的作用和動機量表的研製。
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和《自我與認同》(Self and Identity)等刊物上發表文章,《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和《美國心理學會通訊》(APA Monitor)曾對其研究進行報導。
[美]梅利莎.伯克利(Melissa Burkley)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社會心理學博士,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為隱性偏見、污名、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
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實驗社會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和《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等刊物上發表文章,多家媒體(如《紐約時報》、奧普拉電台)曾對其研究進行報導。她也為《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和《今 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撰寫部落格。
郭書彩
* 英語套用語言學博士,教授,河北大學公共外語教學部副主任。
* 2013年起擔任公共外語教學部副主任,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通訊評審。
* 研究興趣為套用語言學、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曾主持廳級以上科研項目7項,發表論文17篇,譯著10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