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比亞野驢

努比亞野驢

努比亞野驢(學名:Equus Africanus Africanus):是馬科、馬屬動物。體長200厘米,肩寬125-145厘米,尾長42厘米,體重約275千克。耳朵長。被毛短而光滑,能反射陽光。有一條細長的黑色背條紋,肩部有一道條紋。有一個直立的、薄的鬃毛,通常顏色蒼白,末端邊緣呈深色。該亞種中的斑馬腿不明顯,有時不存在。尾巴簇絨。

是非洲野驢的指名亞種,是大約6000年前馴化的家驢的祖先之一。它被認為已經滅絕,儘管在加勒比海博內爾島和蓋貝爾厄爾巴島有兩個種群可能存活下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努比亞野驢 
  • 拉丁學名:Equus Africanus Africanus
  • 外文名:Nubian Wild Ass
  • 國際瀕危等級:極危(CR)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奇蹄目
  • 馬科
  • 馬屬
  • 非洲野驢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亞綱真獸亞綱
  • 亞科:馬亞科
  • 亞種:努比亞野驢
  • 命名者及年代:P. L. Sclater, 1885
  • 保護級別:極危(CR)IUCN標準 
  • 同義學名1:Equus asinus africanus Fitzinger, 1857
  • 同義學名2:Equus africanus Fitzinger, 1857
  • 同義學名3:Asinus africanus (Fitzinger, 1857)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保護現狀,

動物學史

努比亞野驢(Equus africanu safricanus)是非洲野驢的指名亞種,是大約6000年前馴化的家驢的祖先之一。據推測它已經滅絕,在1970年的一次空中監測中,曾經看到在加勒比海博內爾島和蓋貝爾厄爾巴島有兩個種群可能存活下來。之後再沒有發現。
在2014-2015年,對加勒比島(Caribbean island)的一群野驢進行了線粒體DNA分析。該研究包括博內爾島(Bonaire Island)動物的DNA樣本、努比亞野驢的博物館標本、四頭索馬里野驢的序列以及一頭家養驢的序列,用作對照。結果發現,博內爾動物與已知的純努比亞野驢非常接近,與其他驢子有很大不同。然而,2010年發表的研究發現,現代驢是兩種野驢的後代,一種是努比亞野驢,另一種是未知血統。在這種情況下,在測試中只使用了一頭驢的事實表明,這些發現是相當不確定的。為了找到更確鑿的結果,必須用更多的驢子完成更多的測試。
位於埃及和蘇丹邊界附近的格貝爾厄爾巴島國家公園據稱是努比亞野驢的棲息地。然而,這些動物的純度還有待研究。

形態特徵

努比亞野驢體長200厘米,肩寬125-145厘米,尾長42厘米,體重約275千克。體型瘦削、肌肉發達。顱骨的特徵是頭蓋骨長,上顎短,縱裂長,枕骨呈方形上翹,外耳道寬。眼眶高而圓。蹄小而窄。具一對乳頭。體毛灰色至淺紅色,下體為白色,口吻為白色,鼻孔和上下嘴唇為深灰色。耳朵長,可能在散熱方面起重要作用。被毛短而光滑,能反射陽光。有一條細長的黑色背條紋,肩部有一道條紋。有一個直立的、薄的鬃毛,通常顏色蒼白,末端邊緣呈深色。該亞種中的斑馬腿不明顯,有時不存在。尾巴簇絨。
努比亞野驢的耳朵比索馬里野驢的耳朵長,長度在182-245毫米之間。該物種還具有家養驢中著名但在索馬里亞種中不存在的“交叉圖案”,並且缺乏在索馬里標本中發現的腿上的“斑馬條紋圖案”。

分布範圍

努比亞野驢生活在蘇丹東北部的努比亞沙漠,從尼羅河以東到紅海沿岸,向南到阿特巴拉河,進入厄利垂亞北部(Watson 1982年)。在1970年代的空中飛行中,在厄利垂亞的巴爾卡山谷以及厄利垂亞和蘇丹之間的邊境地區看到了野驢(Watson 1982年)。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4年 ver3.1——極危(CR)。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