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驢是馬科下的一種非洲野驢經人工馴化而來的。這種動物被認為是驢的祖先,而往往被分類為同一品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家驢
- 別稱:驢子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目:奇蹄目
- 亞目:馬形亞目
- 科:馬科
- 屬:馬屬
- 種:非洲野驢
- 亞種:家驢
- 拉丁文名 : Equusasinus
物種信息,簡介,
物種信息
中文學名:非洲野驢
中文俗名:家驢
拉丁文名:Equusasinu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簡介
非洲野驢是家驢的祖先。分布於衣索比亞,索馬里。數量十分稀少,近數十年來未見報導。非洲東北部。指名亞種(E.aasinusDomesticassLinnaeus,1758)世界各地;努比亞亞種努比亞、厄利垂亞;索馬里亞種。在所有亞種的背部都有細長深色的斑紋,而努比亞野驢(學名E.a.africanus)就如驢一樣,斑紋越過肩膀。而索馬里野驢(學名E.a.somalicus)的腳部有黑色的橫間,彷如斑馬一般。在頸背有豎挺黑色的鬃毛。耳朵頗大有黑邊。尾巴亦是黑色結尾。蹄較纖細,約為腳的直徑。
形態特徵
非洲野驢體長200厘米,尾長42厘米,體重約275千克。耳較亞洲野驢長。前腿內側有一塊黑色圓形裸斑。身體是短少平滑的毛皮,呈淺灰色至淡黃褐色,但在腹部及腳部很快轉為白色。鬃毛短,肩部有一道黑色橫紋,尾尖有長毛。是家驢的祖先。棲息於乾旱半乾旱的裸岩荒漠地區,耐熱和烈日暴曬,對水源要求不高,以沙漠植物為食。常10-15頭結成小群,由一頭機警的雌驢帶領。圈養下壽命可達40年。分布於衣索比亞,索馬里。
行為習慣
非洲野驢在暮晨及黃昏較冷的時候出沒,在日頭會在石山尋找陰涼或遮蓋處。它們在粗糙石山的行動依然迅速及步履穩健,時速可達50km/h。成熟的雄性會保衛自己約23公里大少的領域,並邊界擺放糞堆作為重要的記號。由於身形的問題,它們在領域中不能驅趕其他雄性入侵者,反而會容忍並當作是從屬看待,它們亦會將這些入侵者儘可能與雌性分隔。當有發情的雌性時,雄性會大叫。它們的族群較鬆散,數量約有50頭。
飲食習慣
非洲野驢主要以草、樹皮及樹葉作食糧。除了生長在乾燥的氣候外,它們亦需要水份,若在不能從食物中吸收水份,它們每三需要飲水一次。但是,它們卻可以在缺乏水份下生存,有指它們亦會飲用鹹或污黑的水。
非洲野驢是世界各地廣泛飼養的家驢的野生祖先,產於非洲東北部,有2個亞種,索馬里亞種分布於索馬里北部和衣索比亞北部,上體為淺紅棕色,腹部白色,四肢具黑色條紋,肩部沒有橫紋;努比亞亞種分布於蘇丹紅海山和衣索比亞厄利垂亞東部,上體為灰黃色,腹部白色,肩部有一條黑色條紋,但腿上無橫紋。一般體長為200—220厘米,肩高110—140厘米。體形比亞洲野驢小,但耳朵更長,蹄小,四肢也細,鬃毛較短。生活於半荒漠地帶,行動敏捷,善於爬山。具有能適應乾燥環境的身體構造,一次能喝上很多水,氣溫過高時會在一定的範圍內改變體溫,因而不流汗。腸子比馬的粗,因此從粗糙的食物中仍然可以攝取很多的營養物質。
分布
分布於亞洲的野驢都不是家驢的祖先,其與家驢的主要區別為:1、耳朵遠不及家驢的的長;2、蹄子雖然比家馬的小,但比家驢的大;3、肩部和四肢都沒有條紋;4、叫聲與馬嘶相近,而不同於家驢的怪叫聲。
奇蹄目馬科驢屬(Asinus)3種獸類的通稱。非洲僅有非洲野驢1種,人們認為它是家驢的祖先,其毛色與家驢相像,呈青灰並沾棕色,鳴聲與家驢一樣,耳殼較長。
亞洲野驢有2種:藏野驢。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亞野驢產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蒙古人民共和國、蘇聯貝加爾湖附近、伊朗、阿富汗,在敘利亞與阿拉伯半島北部,據信已經滅絕。亞洲野驢不是典型的驢,耳殼比非洲野驢短,蹄較大,鳴聲似馬。通常體長200~220厘米,肩高約130厘米;夏毛鮮棕栗、紅棕色,冬毛淡灰色。
非洲野驢生活在乾燥地區。亞洲野驢既耐乾旱,又耐嚴寒,一般棲息於沙漠、草原荒漠和草原上。藏野驢通常見於海拔3000~5100米的開闊高原或山間丘陵盆地。性機警,極敏捷,喜結群,夏季可結成200多頭的大群。秋季交配,翌年夏季產仔,每胎1仔。非洲野驢是一種趨於滅絕的動物。亞洲的藏野驢尚有一定數量,在中國,被列為重點保護動物。野驢與家馬雜交,可得到生命力強、鳴聲似驢,但無生殖力的子代。